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

第309章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309章

小说: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荆州的营盘内,刘琦和太史慈并肩而行,往来巡查着营盘修建的情况。
  “子义,这半年时间,你在襄阳军中也是受委屈了。”
  太史慈不解地看向刘琦,道:“使君如何这般言语?太史慈蒙使君提携,得以入荆州军中一展才华,如今更是已经得拜军尉,慈能有今日,全赖使君福荫,何来受委屈一说?”
  刘琦叹息道:“但是,在你头上的人,能力不及你,时时刻刻还压制着你,牵制着你,让你精力交瘁,男儿大丈夫,这么活着不舒坦呀。”
  太史慈是聪明人,只是一瞬间就明白了刘琦话中的涵义。
  太史慈左右四下看看附近,见军士们都在远处搭建帐篷,修筑防御工势,并无人在二人近前,遂低声道:“使君口中所言者,是蔡中郎将吧?”
  刘琦很是随意地笑了笑,既没有否认,也没有承认。
  有些事情,彼此心照不宣就是了。
  “子义啊,说实话,有时候,我确实心累,自打我替父亲南下来荆州的第一日起,就一直在跟荆州的这些宗族斗法、斗招,有时候真是斗的精疲力尽,就拿蔡瑁来说,我和他这些年,先斗法,又和好……分分合合,我们一会是政治对手,一会又是姐丈和妻弟的关系……他这个人有些本事,但却又因为狂傲,时不时的总要犯些错让我收拾……但碍于蔡家的情面,却又不好不用他。”
  太史慈言道:“盖因蔡瑁得势太早,使君和刘荆州初起事时候,蔡瑁便已是南郡首屈一指的人物,想让他沉淀安稳下来,怕是极难的。”
  刘琦心中暗道,太史慈果然是能听懂自己话的人,这份揣测人心理的功夫,绝非一般人所能及。
  想到这里,刘琦转头看向太史慈道:“与这样的人在襄阳同僚,想来你也很是辛苦吧。”
  太史慈嗤笑一声,没有说话。
  但那笑声中,饱含着旁人所不能够揣摩的涵义。
  刘表当初调太史慈去襄阳,是为了用他代替文聘替自己掌军,钳制蔡瑁。
  但事实上,刘表的意图蔡瑁和蒯氏中人又如何能够不清楚?
  太史慈这半年来在襄阳军中虽然也算是平步青云,深得刘表信赖,但这当中的难处和苦楚,怕是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知晓的了。
  “荆州一地宗族,尚且让我这般头疼,你说……我日后若是有幸能够再占一州之地,这两州的豪强宗族,又当如何治理……唉,想想就头疼。”刘琦伸手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无奈地叹息。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琦的话在一瞬间就让太史慈心中一醒。
  再占一州?
  使君心中已经是有了这般打算么?
  只是若要再占一州之地,他又要占据何处呢?
  似乎是注意到了太史慈的表情,刘琦微笑着对他解释道:“荆州之地,虽然富庶,又是兵家用武之地,不过位于天下正中,可用足展足但难以作为根本。”
  说罢,便见刘琦停下了脚步,从腰间拔出佩剑,在地上来回画圈。
  “西面是巴蜀,南面是交州,正北是司隶,东北是豫州,东面是九江和庐江,东南又是扬州的豫章郡……说句实话,四面八方,都是旁人。”
  说到这,刘琦转头看向太史慈:“眼下四邻尚无强敌,然若给他们数年时间,让他们发展起来,荆州再想展足,就难了……所以,一定要先在战略上,打开一角。”
  太史慈拱手道:“使君思虑周全,令人佩服。”
  “只是若要往外展足,若是再碰上像是蔡家这样难啃的骨头,我的精力会被用尽的。”刘琦无奈地摇头苦笑道。
  太史慈认真地思虑了一会,道:“这一点,末吏觉得使君大可不必多虑。”
  “哦,为何?”
  太史慈认真地道:“南郡和江夏的宗族,对使君的影响与其他地域的宗族影响不同,毕竟当初使君和刘荆州来襄阳时,手中一无兵、二无将、三无亲信,势必要依赖本土宗族,捆绑他们,故而才使得这些宗族中人坐大,但是如今的使君,手提十万精兵,手下智谋之士和战将如云,已非当日形单影只,这天下的诸州诸郡,都不会再出现一家能够对使君加以钳制的宗族,这一点请使君大可安心,无需多费心神。”
  刘琦认真地思虑了一会,笑了。
  当局者迷,有时候,自己也需要旁人替自己开解一下。
  和太史慈详谈许久,刘琦的心中敞亮了不少,遂与他继续巡查营寨。
  就在这个时候,许郸快步而来,将一份简牍递给刘琦,道:“使君,从东面送来的密函。”
  “东面?”刘琦略一挑眉,接着恍然而悟。
  是法正。
  将那卷简牍展开看,一边看,刘琦的嘴角一边露出了笑容。
  “大事定矣!”
  待全部看完之后,刘琦便将简牍慢慢合起,满面自信地对太史慈说了一句。
  太史慈不知东边之事,问道:“使君所言者为何?”
  刘琦慢慢地为太史慈解释道:“前番击败了袁术一阵之后,我让徐福东向庐江,暗中策反庐江陆康下辖旧部,再往徐州,请陶谦移兵下邳演武,用以做疑攻笮融之势。”
  太史慈略微沉吟之后,道:“使君是想引袁术回兵?”
  “若此二事皆成,袁术自然是不敢不回军的。”
  这话说的真切,后方出了乱子,换成谁也不会不重视。
  太史慈还是有些疑惑:“徐福此人是谁,末吏不甚清楚……只是他能说动陶谦,末吏倒是能够理解,毕竟陶谦长子现在徐州,但庐江陆康旧部,怕是没那么容易说服的吧?”
  刘琦笑道:“徐福没有能力在庐江掀起风浪,但有一人,足可担当此任……我同宗之人刘晔,现在庐江,且此人声名颇响亮。”
  太史慈拱手道:“使君妙算。”
  “法真来信说,待庐江事毕,刘晔会和徐福一同来荆州,刘子扬乃我同宗,见识广远,又声名响于江南,又他相助,我便如虎添翼。”
  太史慈又道:“更可喜的是,此番袁术必然要退军了。”
  “不错。”
  “末吏认为,眼下当火速将庐江的消息,广布于境内,不论事情是否能成,都要让曹操知道这个消息,如今六路大军,已退三路,士燮又岂会真与我军相拼?单凭曹操和孙坚,就算能够吃下荆州,也必元气大伤,他们根本不可能和我荆州硬拼,这正是一个降敌军士气的良机。”
  “这个方法,甚好!”刘琦笑道。
  就在这个时候,却见许沂也匆匆忙忙的来到了刘琦面前,将一卷简牍递给他,并道:“使君,襄阳急报!”
  “襄阳?”
  刘琦接过简牍,心中不由‘咯噔’一跳。
  那简牍的封绳子上面,挂着三缕红线。
  那是他们山阳刘氏特有的传书之法……非十万火急之事不挂三红。
  刘琦心中忐忑,在这个关键时刻,刘表该不是又要给自己添乱吧?
  他皱着眉打开了简牍,只是看了前两行,就感觉脑海中有些天旋地转。
  信是刘琮和刘修联名写给他的。
  后面的内容他还没看,但前面的内容,已经足矣打乱他的心神……
  是刘表病危!


第五百七十九章 各欲撤兵
  眼见刘琦的脸色在骤然间变的煞白,太史慈急忙道:“使君,是襄阳那边出了什么事了?”
  刘琦稳定了下心神,刚想张嘴对太史慈说点什么,但后来心念一转,立刻又将想说的话咽了回去。
  他揉了揉自己的额头,随意道:“没什么大事,襄阳那边来信了,父亲好像对军前的军尉任职些己见,另外对蔡瑁被擒的事也有些不满,想要自己调人来军前临任。”
  太史慈不知刘琦说的是假话,赶忙道:“军前临阵换人,乃是大忌,蔡瑁被擒,刘荆州恼怒,也是常理,但不可因愤怒失去理智……使君当向刘荆州谏言,万万不可冲动行事。”
  刘琦额首,表示对太史慈所言的赞同。
  “子义放心,这事我自有安排,你无需多虑。”
  说罢,便见他又补充道:“子义你代我再去巡视,我且回营,给严君回书一封。”
  太史慈自然应诺。
  刘琦返回了帅帐,屏退左右,然后低头看着手中的那份简牍,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刘表病重难以治愈……如何会突然发生这样的事情?
  历史上的刘表,可是在建安十三年去世,距离现在这个时间段还有整整十四年的时间,怎么在这个世界里,就突然病危了呢?
  但仔细想想也是,历史的车轮因为刘琦而发生了重大的偏移,所有的事情已经和历史上大不一样,现在这个时间段,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足为奇。
  只是……虽然刘琦是穿越来的,但刘表对于他而言,却犹如亲生父亲无疑,那份感情是真的。
  或许,他行事有些死板,有些儒生气,有些时候还优柔寡断,甚至还会因为一些小心思去拖刘琦的后腿,但不能否认的是……对于刘琦而言,刘表是一个好父亲。
  没有刘表,就没有今时今日的他。
  虽然他穿越到这个世界来,还保留着原先的记忆,可对于刘琦而言,他已经完全的融入了这个时代,也把刘表当成了自己的亲生父亲。
  如今听说父亲病危,他的心中又怎么能不着急?
  不过他不能让这件事泄露出去。
  刚才他也是极力保持镇定,不在太史慈面前露出破绽。
  通过信中的内容,刘琦知道眼下刘表的病况,被刘琮和刘修两个人也隐藏的很好,知道这件事的人很是有限。
  他们现在只是希望刘琦能够快点结束战事,然后回到襄阳来主持大局。
  若不是事情真的紧急,刘琮和刘修也不会轻易写信来打扰前线的刘琦。
  刘表的病情,确实非常令人担心……因为张机已经被刘琮暗中请往了襄阳替刘表诊治,但这位擅长内科的医圣,此刻也对刘表的病情不抱有太高期望。
  在这个时代,伤寒杂症之病,当以张机为第一圣手,如今连他也没有办法,那就说明……
  刘琦的心开始乱了。
  他深吸两口气,然后命人取来笔墨,给刘琮回信,告诉他一定要在襄阳稳住大局,他这边会尽快结束战事赶回去。
  待写完书信之后,刘琦闭起了眼睛,端坐在帅帐内,开始细思当下之事。
  看刘琮信中的意思,眼下以襄阳城为中心的诸县,似乎是瘟疫开始流行,只是还没爆发到引起恐慌的程度,而张机似乎正在配合着郡署处理此事。
  必须要尽快结束战事了。
  刘琦轻轻地攥了攥拳头,然后暗自下定决心。
  两天!
  只给曹操两天的时间!
  两天之内,曹操若是在不回信……自己就毕其功于一级,其中当下能够集中的全部兵力,与他决战,无论如何都要击垮他!
  当然,若是要这样做,毫无疑问,就算是赢了,荆州军也必然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但眼下已经顾不得损失了,后方的不安定会引起的骚乱,比前线的胜败,对荆州的影响更大!
  攘外必先安内……若是父亲当真在这个节骨眼辞世,不知会对整个荆州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自己无论如何也要赶紧回去才行。
  ……
  曹营。
  毛玠回来了,并将自己在刘琦营中所看到的一切,告知了曹操。
  曹操闻言沉默了,脸色阴晴不定。
  在场诸将都不敢言语,唯恐将曹操惹怒。
  以曹操的立场,这事怕是任凭谁在其位,都会感到愤怒吧。
  但很显然,曹操的胸襟要比曹营诸将们想象中的要宽广很多。
  少时,却见曹操哈哈大笑。
  “元让真性情,比起年少之时犹有过之,真真令曹某羡煞……似这等豪情,日后焉能不成大器?”
  说罢,却见曹操环视众人,道:“诸位以为如何?”
  眼下这种情况,曹操说夏侯惇能成大器,那大家自然也得是这么应着。
  便见营中诸人纷纷点头称是。
  戏志才拱手道:“明公之意,若何?”
  “元让这等英杰豪气,岂能是蔡瑁之流可与相比,更何况他乃我族中至亲……当换!”
  说罢,便见曹操看向毛玠,道:“有劳孝先再替曹某往刘营走一遭。”
  毛玠道:“明公放心,某即可起行。”
  毛玠走后,曹操屏退众人,单单留下戏志才,与他细谈当下战事。
  “志才,兖州那边,那些人有异动了。”曹操慢悠悠地对他开口道。
  戏志才很显然是知道曹操口中所说的那些人是谁的。
  他沉默良久之后,方才慢悠悠地道:“明公想要撤兵了?”
  曹操长吸口气:“不论如何,眼下都必须要撤兵了,不过这些人比我想象的行动要快,曹某还以为他们至少还要筹谋的更精密些才是。”
  戏志才道:“一群宵小之辈,如何又能逃得出明公之所算?既然如此,那依在下之见,当速速与刘伯瑜交换俘虏,然后借机退兵。”
  曹操笑道:“是啊,本以为还能借此机会,讹刘琦一些军需粮食,现在看来是不成了……只是此番回去之后,一番行动之下,日后兖州士族恐能再被我所用者,寥寥无几,这事还得有赖志才帮我。”
  戏忠道:“戏某在颍川声明不振,然后荀文若替将军筹谋,汝颍之士势必源源不绝而入明公瓮中不需多虑。”
  曹操点头道:“如此最好。”
  毛孝先很快地来到了刘琦军营向他提出了曹操答应用人质换人质。
  刘琦心中松了口气,当下便与对方约定,次日卯时末,在两军之间的平原上进行俘虏交换。
  平原换俘乃是常理,双方视野空旷,皆不能埋伏兵将,可保不会为对方所算。


第五百八十章 曹刘惊变
  “呜呜呜~!”天空之下,响亮的号角声传遍四野。
  荆州军和曹操军,在南阳郡乐乡以南十五里处的平原上,约定交换俘虏。
  约定的时辰,是定在卯时末,相当于后世时的早上七点左右。
  这个时间段,正值雾露消散,阳光初照,气温逐渐升高的一个阶段。
  平原上有一条小河道,与其说是河道,倒不如说是一条浅沟,往来渡水根本连船都用不着,只需要趟着水过去就足够了。
  这样的一条浅浅的河道,双方的兵将此时各自矗立于河道两边,彼此相互对望。
  别看有一条浅浅的河道,但在千军万马的眼中,这小小的河道犹如平地,顷刻间即飞速而过。
  刘琦在中军阵中,遥望着远处曹军的情形。
  虽然上一场大战就是在短短的几日之前,但在刘琦眼中,对面布阵的曹军此刻也并无倦怠之色,仿佛从未经历过任何大战,此刻他们矗立于河道对面,依旧是气势十足,战意熏天,放眼望去依旧是强军一支。
  但凭心而论,刘琦的荆州军也不遑多让。
  抬头看了看天色,感觉时辰也差不多到了,刘琦随即转头吩咐身后的传令兵道:“擂鼓!”
  传令兵即刻跑到后方传令去了。
  “咚、咚、咚、咚!”的擂鼓声响彻在天空之下,传遍了河道两岸的所有地域。
  浑身包扎着白绫的典韦亲自看压着不着甲胄、只有单衣的夏侯惇来到了阵前的河道之边。
  前番一场大战,典韦被曹洪伤的不轻,但他依旧坚持要上战场,绝不因为伤势静养。
  许郸和许沂拗不过他,就连刘琦也拗不过他。
  不过仔细想想,双方眼下只是要交换俘虏,并无交手的意思,即使让他上了前阵,想来也不会对其伤势有什么大影响,故而刘琦也就顺了他的意。
  典韦率领着几名荆武卒,押解着夏侯惇来到河道边,望着河道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