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所有的刘姓宗亲中,刘虞是最忠心于汉室的,也是实力最为强横的。
他在光和年间,就曾经担任过幽州刺史,在鲜卑、乌桓、夫余、濊貊等外族中的威望甚高,在中平年间又再度受任于幽州,凭借破举、纯之功,而名扬天下。
刘虞现在幽州可聚卒十万,实力强横,远远凌驾于刘表和刘焉。
但即使他有如此实力,却也不参加关东的牧守联盟,实是因为他看出袁氏包藏祸心。
但这不代表他对天子就不忧心,相反的,刘虞可以说是宗亲中最为忠诚的存在了。
也因此,当刘表的使者向他透露了护君意图后,刘虞当即表示赞同。
从襄阳往蓟城,来回往返四千里,使者日夜赶路,整整耗时五十日,于途中购置并累死七匹良驹,方才将消息带回来。
刘表得到了刘虞的回复之后,老怀大慰。
他感慨而言:“刘伯安不愧为汉室栋梁,吾不如也。”
刘琦道:“大司马确是一心报国,但父亲也同样是一心在为汉室出力,无需妄自菲薄。”
刘表摇了摇头,道:“不然,这护君之盟,咱父子于当中作何心思,你心知肚明,你我对陛下之忠,如何又能与刘伯安相比?”
刘琦笑了笑,不反驳了。
眼下这个节骨眼,就任凭刘表去伤感吧。
少时,刘表回过了神,又道:“如此,便是等刘君郎那边的消息了,唉,此人狡诈,也不知能否响应于某。”
对于刘焉是否会出兵,说实话刘琦也没什么信心。
但不论刘焉出不出兵,既然刘虞已经同意了,那以荆州之力,一南一北与刘虞两相呼应,倒也不一定非要刘焉来。
当然,他能来是最好,他若不来……
那就不来吧,能怎么办?
少了他刘屠夫,就得吃连毛猪?
“父亲,眼下刘虞在幽州整备兵马,咱们现下也应整备兵将,且不管事情能不能成,当写一封护君表文,布告天下!”
刘表点了点头,道:“不错,明正言顺必须要得,眼下有义阳人韩嵩,博学多闻,言辞颇藻,便让他写表文一赋,再抄写发往各州,且看那些关东牧守和董卓,有何反应?”
刘琦道:“理当如此,另外待表文一出,父亲还应当立刻置书信于兖州刺史刘岱和陈王刘宠,苛责他们响应关东牧守,置陛下于险境,再试着将他们二人从袁绍那边拉过来,给关东牧守足够的震慑,如此或可振我刘氏声望。”
第五十六章 面对的非书中人
在刘琦原先的计划里,兖州刺史刘岱和陈王刘宠这二人并不在刘琦父子俩拉拢人选的第一梯队中。
因当时‘宗亲护君’的计划还只在酝酿中,刘琦父子并没有实际上的行动。
在那个时候,拉拢刘岱和刘宠这样直接与董卓对立的宗亲,刘琦觉得会暴露己方的意图,特别是刘岱,他是袁氏的盟友,会不会把己方卖了,谁也说不准,万一袁绍从中作梗,结盟很容易泡汤。
可现在情况不同了,刘虞既已经应盟,那便等于成事了,无需再继续保密。
有基于此,刘琦便将目光放在了其他宗亲身上,若要增强联盟实力,那刘岱和刘宠这样的宗亲,就需要拉拢。
面对刘琦的提议,刘表并没有着急回答。
他和蔼一笑,冲着刘琦招了招手:“吾儿,到为父近前来坐。”
“诺。”
刘琦遵照刘表之命,来到了刘表的身边,正襟危坐,很是恭敬的准备聆听。
他心中明白,每当刘表让他坐近时,就是要传授他独有的执政经验了。
与刘表相比,刘琦最大的不足,就是对朝堂中人和天下士族了解不深。
很多事,他只是在后世时读于书册。
书卷可以育人,也可以误人,在全面的典籍也是人写的,带有著书作者的一些偏颇之见。
刘琦现在面对的,不是书上那些被盖以定论的事,而是实打实的、有血有肉的人。
这一点,刘表就比他强,他胸中的东西不来自于任何读物史册,而是他多年来游走于朝廷而积累的宝贵经验。
刘表让刘琦坐在自己身边后,方道:“吾儿,汝让为父置书于刘宠和刘岱,邀请他们入盟……倒是可以,但结果恐未必如汝之所愿。”
刘琦谦恭地道:“不知父亲有何高见?”
刘表言道:“先说陈王吧,唉,陈王宠实有安邦之武,其人勇猛过人,善使弓弩,箭法高超,秉性刚直孤傲,最重要是他出生正统,份属孝明皇帝一脉……论辈分,汝还得叫他一声……”
“族爷爷?”刘琦事前已经算出了他和刘宠的辈分差距。
刘表长叹口气,道:“不错,他是汝祖父辈的,汝若见他,便得唤他一声翁翁……试想汝北上护君,他若领兵前来,以祖父辈份号令于汝,汝是尊其令还是不尊其令?……更何况,他还是个诸侯王!”
刘琦想明白过味了。
自己只是仅仅想到扩充联盟实力的问题,却没考虑刘表说的这事。
在刘氏宗族中,刘琦的辈分确实是太低了些。
诸侯会盟,刘表需要坐镇荆州不能出马,若是刘琦去了……刘宠这爷爷的一到,哪还有他说话的份?
受制于人啊。
刘表捋着半黑半百的须子,道:“刘虞出兵,与我们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并不掣肘;刘焉虽也是汝祖父辈,可他若是应盟却也不能自来,益州之地派系复杂,本土豪强与东州士屡次相争,明争暗斗远胜荆楚,刘焉必不出蜀……可这陈王刘宠一至,吾儿,汝便只有听他号令的份了。”
刘琦环抱双手,跪坐行李:“父亲想的周全,孩儿还需向父亲多多学习才是。”
刘表微微一笑,道:“至于那刘岱,虽为名士,不过却私心极重,他初至兖州,虽有刺史之名,却无其实,东郡太守桥瑁乃桥玄族子,曾为兖州刺史,经营多年,在兖州既有名望又有兵将,有此等人物在兖州,刘岱必寝食难安,日日唯恐被其夺权,非得依靠袁绍居中调节不可,所以我们想拉拢他……极难。”
刘琦恍然的点了点头,这个关系他自然能算的明白。
刘岱和桥瑁一个刺史一个郡守,虽上下有别,但桥瑁在兖州却有基础有兵马,属于实力型选手,刘岱是空降,兵马都是临时拼凑的,他和桥瑁若都是士族门阀之首袁氏一边的,桥瑁顾忌同僚之谊自然尊刘岱为上官,但刘岱若是脱离了袁绍,那就等于是脱离了桥瑁的阵营……
那刘岱的刺史之位便坐不稳了。
“父亲高瞻远瞩,看事透彻,孩儿受教了。”
刘表摆了摆手,道:“汝不曾在雒阳入仕,也不曾见过这些人,不晓个中关系也情有可原,日后闲暇时,为父将这些朝中士族门阀之事尽告知于你,你便心中有数了。”
……
放弃了邀请刘岱和刘宠的计划,荆州方面开始整备兵马。
因为这次出兵,刘琦深刻的体会到了做一场远征的军事行动,实在是比他想象中的要复杂太多。
上一次平定张虎和陈生,那都是小打小闹,一战可定的事情而已,并不算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但这次不一样,劳师远征横跨数地,这当中牵扯的事情可就很复杂了。
兵马……刘琦麾下有,战将……他也有,装备也足够。
最重要的是粮食。
出兵远征,最耗费的就是军粮与军饷,在本土时,士兵耗费的粮食基数并不是很大。
可一旦远征,不但出征的士兵要用粮,包括征调给前线士卒运粮的民夫也要用粮,因征调民夫而耽误的田地产量也会随之减少……
里外里一算就知道,打仗时间越长,库府敖仓就越贫瘠。
南郡的仓敖眼下还算是充盈,但并不带表这粮食会一直够用。
谁知道这一次出兵的时间要用多久?
而且有些事情还得提前做好准备。
刘琦此次出征,万一能够借机扩充兵源,或是携裹流离的人口回荆州呢?
古代人的征战,携带人口回返驻地,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因为人口就是生产力,劫持生产力是战争中的一项必要举措。
若果真如此,那南郡仓敖的粮食便会入不敷出……
其实不仅仅是刘表要面对这个问题,汉末各镇牧守在刚刚开始逐鹿天下的时候,基本上都碰到过这样的事情。
因为大家都是刚开局,各州各郡也并没有大面积预备战争粮食的经验,屯田种荒的事情都没提上日程,反倒是各地牧守因为发展军事,兵马增幅的速度过快,导致大面积的出现粮草运调机构瘫痪。
迫于形势的快速发展,势必会造成严重的消化不良。
那情急之下,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针对此点,所有牧守们维持基本盘的手段如出一辙。
向当地的望族和豪强征粮!
至于征粮的方式,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利益捆绑,一种是要挟逼迫。
当然也有将这两种方法合二为一使用的,就好比历史上周瑜问鲁肃借粮之事。
过程很简单: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
就是鲁肃家中有两囷米,周瑜来问他借粮,他当时就借了周瑜一囷,周瑜见状甚为惊异,觉得此人太过大方,不是大智就是大傻,从此便与鲁肃倾心结交,后将其推荐给孙权。
表面上看来,周瑜在鲁肃那借粮,是用利益捆绑的方式。
但若仔细品品,就知道周瑜问鲁肃借粮,其实是将利益捆绑和要挟逼迫合二为一的使用了。
谁家借粮领特么几百人去借的?
鲁肃是聪明人,一见周瑜领这么人来“借粮”,当即就表示:周县尊借东西还带这么多人来做见证,实在是太客气了!
这般深情厚意,咱还说什么借啊?送给你不就完了!
刘琦其实也很想试试,有朝一日当他领十万人马去蔡府借粮的时候,蔡瑁能不能把一半的家资赠送给他。
但很可惜,这个想法并不成立,以刘表现在的角度和他的性格,在南郡士族中征粮,必然还是要以利益捆绑的方式为主。
第五十七章 让人捉摸不透的刘焉
刘表欲在豪族中征粮秣,必须找蔡瑁和蒯良。
毕竟蔡、蒯两族是南郡诸望族之首,他们若是肯带头捐粮,则此事必成。
当刘表将征粮的事告知两族族长之后,蒯良和蔡瑁的第一反应……是犹豫不决。
就立场来说,他们肯定都是站在刘表这一边的。
刘表到荆州后,一直对待荆州本土的望族颇有优待,让以蔡,蒯为首的望族在郡中的利益大幅度提升,协助刘表,他们本责无旁贷。
但还要看刘表的需求是什么。
若是为了发展荆州,或是抵御外敌,哪怕就是出兵攻打桂阳郡的张羡,蔡、蒯也定然没有二话,全力资助。
但若是让他们资助刘表上雒护君,情况就不太一样了。
说白了,这是他们汉室宗亲自家之事,与荆楚士族没什么直接的利益关系,胜利了,最终得利的是刘表父子,蒯家和蔡家完全是白扔钱。
虽然刘表也承诺了一些利益和职务给他们,但这买卖在蔡瑁和蒯良看来,怎么都是费力不讨好,因而方才犹豫不决。
在两位家主犹豫期间,一个关键的人物站了出来。
是蒯越。
蒯越力劝其兄长蒯良资助刘氏出兵上雒。
不过作为交换条件,蒯越让蒯良向刘表提个建议,就是让他随同刘琦一起上雒护君。
此等扬名之事,蒯越自然不会任其溜走。
这当中的厉害关系和利益前景,蒯越深层次的对蒯良进行了一番剖析。
让蒯氏一门从荆楚一门望族中脱颖而出,成为名满天下的世家门阀,眼前这不就是一个良机吗?
刘表父子成功了,支持他们的蒯家父子便也算成功了!
虽然当中有风险存在,但为何不赌上一赌?为何偏要将目光放在荆楚一隅之地?
蒯越言之凿凿,凭借其秦仪之功,终于说服了蒯良。
按照蒯越的提议,蒯良同意出资金和粮秣供应上雒,只是请刘表允许其弟蒯越随同刘琦一同前往。
蒯良有了动作,蔡瑁便也不能装傻了。
事已至此,他纵然反对,也决计是不可能的了,唯有支持刘表,尽量为族中多捞些好处。
他也同意了从族中出粮饷资助上雒兵马,但也仿效蒯良,请刘表让其弟蔡勳一同随行。
事情终于是定了下来。
……
刘琦在平了南郡宗贼、张虎、陈生后,为刘表收拢了兵卒六千人,后文聘从南阳那边带来了一千七百县卒,刘表又在南郡招募了五千余本土士卒,刘磐带走了两千前往长沙,眼下南郡归属刘氏父子直接统领的军队尚有一万余。
这几个月来,这万余兵马,一直由黄忠和文聘日日进行操练,进境倒是颇为神速。
刘琦与刘表谋划了一番,由刘琦率领一半兵卒北上,剩余的则留守襄阳。
为了防止蔡瑁再次暗中夺权,刘琦将黄叙留在了襄阳,并嘱咐他一定要紧握襄阳防务。
黄叙虽然不太情愿,但刘琦能够选择留下的人,只要他一个。
原因很简单……因为对手很强。
北方各牧守的兵将,大多为新招的兵卒,当然也有精锐善战的泰山军等众,但毕竟都是少数。
真正值得担心的是董卓一方的强兵。
毕竟他麾下,有号称虎狼的西凉军和并州军,以及何进遗留的雒阳南北以及禁军。
其中,西凉兵常年在边塞与羌胡作战,且骑兵数量极多。
反观荆州军的五千人中,只有两百是骑兵,二十五分之一的比例……其余的都是步卒,远远不能和西凉军相较。
兵卒的质量已经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将领绝对马虎不得。
非得有黄忠和文聘这样悍将坐镇不可。
如此,那就只能把黄叙留下了。
其实在刘琦看来,将年轻的黄叙独自一人留下执掌襄阳防务,对其来说也是一个锻炼。
其实,这次上雒之行,对所有人来说,都犹如一次大考,包括刘琦本人。
……
整个襄阳都在整兵布武,征调民夫打包粮秣,颇有些全民皆兵之势。
而伊籍也终于在这个时候从蜀中赶了回来。
他一路风尘仆仆,舟车劳顿。
但伊籍不曾停歇半分,抵达襄阳后,便立刻去见刘表。
“使君,刘益州答应从川中出五千川军,与使君的兵马会和,共同北上,联盟护君!”
听到了这个消息,刘表和刘琦都是长长的舒了口气。
大事定矣!
刘琦露出笑容,夸赞伊籍:“多亏了先生从中斡旋,才有今日之局面!此番上雒若有大成,先生当居首功!”
伊籍赶忙施礼:“若非公子指点,伊籍也不可能这般轻易的劝动刘益州。”
刘表闻言很好奇:“伯瑜,汝指点机伯什么了?”
刘琦自然是不方便跟刘表说,他让伊籍去走刘焉姘头的后门……
“孩儿闲暇之时,曾与先生交流了些秦仪之术,并不曾帮上先生什么忙,先生适才所言,不过是捧高孩儿……真是惭愧!”
伊籍呵呵一笑,心中自晓得刘琦之意,便将这茬一带而过。
“使君,您猜刘焉此番派何人统兵?”
“何人?”
伊籍忙道:“刘焉命益州从事贾龙督军,其三子刘瑁为蜀郡都尉为主帅,率五千兵马从江关出川,与使君之军会于秭归县。”
刘表闻言一惊,道:“益州从事贾龙督军?”
“正是,听闻此人用兵颇为强横,昔日在益州大破马相十万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