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201章

我要做明世祖-第201章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欧洲距离殷洲有多近,从地图上就能轻易看出来。
  大明虽然占了早一步发现的便宜,还用贸易路线栓着西边那堆黄毛,但人家也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明世祖统治后期,还在着手商国的前期建设呢,西方的船队就登陆了殷洲,并且蛮横的宣布自己是受天主指引来到的新大陆,“理所应当的对其进行统治”。
  那时候,大明朝在殷洲的西部耕耘,西方在东部侵占殖民,双方之间倒也没有太大的冲突。
  朱见济知道这事以后,对此也无可奈何。
  除非大明立马弄出来高达,不然隔着个太平洋,跟西方比在殷洲开发的速度,他们是力有不逮的。
  好在西方人少,国力完全比不上大明朝,除掉旅程遥远等因素,移民力度和开发程度,都要比西方强大。
  而且西方的殖民者也不干人事,仗着自己比殷洲土著厉害一点,便对其进行了大肆屠杀,把人逼着倒向了大明朝这边,阿兹特克跟印加王国的末代王族都是通过大明朝周转,才勉强保住了身家性命。
  当然了,在此之后,殷洲的大部分土著对“中华与殷洲是一家”这话也是深信不疑,毕竟有了对比才有伤害
  以前没有西方殖民者,阿兹特克这些国家仗着有点底蕴,不愿意对明朝表示臣服,大明也懒得去强迫他们,赚钱才是最终的目的。
  现在西方人来了,不听话要杀,听话也要杀,哪里比得上明朝的态度?
  有了本土力量的加入,加上大明朝本身的能力,倒也抵消了不少远距离带来的负面影响,成功让商国建立起来。
  可惜,地方跟中央离得远了,总会有自己的小心思。
  明世祖分封出去的儿子,明高宗带大的小弟,当然会好好听父兄的话。
  等到第八代国君的时候,就蠢蠢欲动了。
  八代人,都隔差不多两百年了,哪里还有感情在?
  这样的例子,还有海西国。
  “其实我搞不懂海西国的嗣君为什么会试图摆脱大明,他不知道武帝的控制欲有多强大吗?”
  看有人在讨论里提到了“海西国”,又有相关群众忍不住出声。
  海西国的初代国君是明世祖的堂弟,论关系比起皇家一般的亲兄弟还要亲密
  根据记载,明世祖的人品还是很靠得住的,在经历了上一辈的乱子后,仍旧对堂兄弟保持着一个较为温和的态度,在分封的时候,都给了几个堂兄弟不少优惠。
  像海西国,立足于中亚乱局之中,每次遇到问题,不都是靠着大明居中调停、援助,才成功吞下白羊王朝解体后的遗产,发展成一个西邻地中海,东抵波斯湾的地区小霸王?
  所以大明各个藩国的第一代国君,都对中央皇帝抱有亲近的态度,也的确为了大明朝的利益舍生忘死,第二代在父辈的影响下,以及鼎盛期间大明朝的威压,同样对中央积极靠拢。
  甚至在藩国绝嗣,没有法定继承人的情况下,还接受了从皇室中过继一个皇子继承王位。
  像荣国传到第三代就断了,明高宗就把自己的儿子安排了过去。
  可惜荣国那地方仿佛有种魔力,过继过去的皇子血统也传了三代,然后到孙子辈又生不出崽子了,大明于是把荣国的封地收回,设立了郡县。
  所以像海西国立国四五十年,第二代在位之时就企图独立的情况,让当时的皇帝都很不解。
  “海西国可是第三罗马!红罗也是罗啊!”
  大明朝的皇帝姓朱,而“朱”在颜色里又等同于红色,所以对自称继承了罗马法统的海西国,便戏称为“红罗”。
  正好跟当时人送外号“绿罗”的奥斯曼帝国相对。
  自古以来,红要配合绿嘛。


第386章 番外2
  “我觉得还是朱佑樒他娘的问题……佐安王太后跟她相公相爱相杀这么多年,估计给儿子灌输了不少思想。”
  “佐安一心恢复罗马传统,海西国壮大起来后就企图在国内复兴罗马文化,以罗马为尊……这就跟大明朝作对了。”
  明朝恢复实封的本质,不就是扩大华夏文明的覆盖面吗?哪里能让罗马来摘桃子?
  “而且朱见泽也不是好欺负的……为了不跟丈夫直接对立起来,她儿子就成润滑油了。”
  海西国初代大王朱见泽和罗马末代公主的爱情故事,还是值得人称道的。
  明世祖朱见济虽说也跟老婆感情很好,退休当太上皇后,还忍不住带着老婆到处旅游潇洒,留下了不少趣事,但这也无法忽略他的后宫里,除了王皇后,还有几个妃子的事实,那些妃子的儿子,也有被分封到国外为王的。
  并不像朱见泽那样,一辈子就跟佐安过。
  虽然在名义上信奉了作为基督教分支的景教,但经过中华上千年改造的景教是个啥样想想也都明白,根本限制不住一国之主纳妾。
  朱见济不娶小老婆,哪怕后期因为国家权利问题和妻子成为了政治对手,但终究是没有让别人来插手他家事的。
  至于最大的受害者,只能是他俩的娃了。
  朱佑樒小时候还享受过一家人的和睦融融,长大懂事了,却被迫见证父母因为政见不同而逐渐的感情分化,之后一直相爱相杀,在心理上肯定是有些问题的。
  继位之后,他娘仍然活着,并且拉拢了朝野的一批能人,持续性的给朱佑樒输出“罗马必如闪电般归来”的思想。
  而海西国受益于中亚优秀的匹配机制,还真有摆脱本土控制,自己称霸的底气,所以朱佑樒继位后的第十年,终于膨胀起来,决定不再事事奉大明为主。
  为了实现自己“独立”的目标,海西国还在朱佑樒的领导下,跟对抗几十年的奥斯曼签订了合约,停止战争,让海西国的大部分力量,能拿去抵抗本土赋予的压力。
  按照这样的谋划,要是大明朝赶上一个脾气好点,不喜欢折腾的皇帝,估计还真能成功。
  毕竟海西国的“独立”,也只是想像朝鲜、日本那样,实现政治上的自主,不是为大明充当一把砍向西方的刀,什么都要听着本土指挥。
  而且海西国也是真的远,领土对比起殷洲和本土来说,实在不够肥沃富饶。
  的确是盘味道可以的菜,
  但也不是一定要吃。
  只要宗藩关系没变,明朝还是能忍的。
  偏偏海西国面对的,是继位几年,正摩拳擦掌,企图大肆向外扩张的明高宗。
  被后世人称为“大明武功第一”的天子,可不是好惹的。
  “小时候就敢摁着世界地图问,地球是不是他家的,还按着精英教育长大,文武双全……谁闲的没事跟明高宗干啊。”
  出名之后,小时候光屁股的事都能被人从旧纸堆里翻出来,更何况朱佑栎不是嘴强王者,人家继位后的功业也是足够吹的了。
  像这样有深意的趣事,不被史家大书特书才怪。
  “要还是旧时代的生产力,明高宗再怎么能开拓也对远征强大起来的海西国没办法,可工业革命一来,铁路都装上了,怕啥!”
  古代王朝领土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生产力,强如大唐,在波斯建了个都护府没多久,也不得不撤兵而去,可见对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王朝来说,也只能扩张成那样了。
  即便是蒙元,还有朱见济统治前期,领土在地图上算起来突破了千万,大的吓人,可实际统治的地方还是以内地十八省为主。
  毕竟开发荒地不是个简单的事。
  不过哪怕不能实际管控,宣称权还是得先拿到手。
  明世祖地图开疆的佳话,至今可还在让人津津乐道呢。
  “海西国还是有点可惜的,朱见泽挺有能力,奈何后代靠不住……”
  在大明出兵把朱佑樒揍了一顿后,海西国又服服帖帖起来。
  为了表示臣服,王太后佐安再次返回北京居住,充当人质,直到终老之后,才由人把她的遗体送回海西国跟朱见泽合葬。
  也许是以下犯上让老朱家的列祖列宗生了气,气运至此不再眷顾海西国,朱佑樒的继位人生育能力不行,折腾一辈子也没能生出个儿子来,海西国的嫡系传了三代就绝种。
  王位空悬,朱佑樒的兄弟和其他儿子就争了起来,引发内乱,差点让旁边虎视眈眈的奥斯曼给趁虚而入了。
  好在大明及时站出来调和矛盾,同时威慑住了奥斯曼,这才没让海西国就此覆灭。
  “说来说去,还是那些设立在外域的汉化不够,有点当地那些气球帝国的影子……”
  气球帝国,典型的就是花剌子模了。
  看上去很强大,领土广阔,实际上被中央管控的地方并不大,地方上有不少各自为政的门阀贵族存在。
  沂国荣国还好,本身就处在中华文化圈子里,很容易就实现了国内的集权,统治稳定,即便王室出了点问题,也不至于短时间里威胁到王座。
  西晋的司马家撕成那样,可也是撕了几十年才把自己玩死的。
  但海西国能在绿林好汉中,以基督教国家的身份发展起来,想想都能猜到,朱见泽做了多少妥协。
  不过当他在位时,还能牢记堂兄嘱托,虽然迫不得已在后期任用了一些土著豪强,
  在这一点上,他还仿效唐朝律法,不允许汉女嫁给胡人,拔高汉人地位。
  等到儿子朱佑樒继位,其人受他娘影响大,又因为见证父母争权多年,对他爹留下的政策并不是很坚持。
  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同时方便摆脱大明影响,朱佑樒故意扶持了一些回回教的官员。
  好笑的是,当海西国内乱之时,就是这些人率先背叛,联络奥斯曼吃里扒外的。
  作为绿林中人,其实他们心底对海西国“民族歧视”政策,已经不满很久了。
  为了民族团结,那只能把海西国折腾没了。
  反正自己本就是当地土豪,国家没了,家族还在,地位还在,换个老板打工听命罢了。
  只是这群二五仔没想到明朝最后站了出来,帮海西国撑腰,让其挺了过去。
  毕竟对大明来说,海西国可是自家亲戚。
  平时闹腾,自己想打就打,撒它骨灰也可以,但别人这么干,绝对不行!
  而这些人的下场,自然是依照大明律法,诛杀首恶,抄没家产,流放相关人员的。
  “幸好当时《大明宪章》已经颁布了,不然按照老版法律,诛九族就能把海西国境内的回回们全弄死了。”
  “谁让明世祖退休后不搞政治,去研究学问了呢……说真的,要不是太上皇弄的《大明宪章》,这律法还没写完就能被皇帝满门抄斩了。”


第387章 番外3
  对于后世讨论着朱见济会不会因为太学里最先点起了反抗王朝统治的火炬,从而推翻了老朱家的皇位而感到震怒一事,朱见济本人一无所有。
  毕竟他没办法对自身所在时空还没发生的事做出反应。
  再说了,自打建立新太学开始,允许里面的学生进行自由探讨,甚至对一些有悖于眼下理学家道德体系的言论采取放任态度,让乾圣朝的社会风气越来越开放,瓦解掉了陈旧的理学,流行起了各种提倡开放进取的新学派,可见乾圣皇帝的脑袋还没有完全被屁股所取代。
  朱见济还是有些幻想在脑子里的。
  老朱家统治天下五百多年,末代皇帝能从容退位,保留住最后颜面,乾圣天子要是知道了,估计还得笑出声来。
  自打秦汉大一统后,持续稳定的统治顶多延续个百年,后面就得走上下坡路,然后亡社稷覆宗庙。
  强如汉唐,也不过各自当了二百多年的老大。
  大明朝在维持目前接近两千万平方公里统治面积的基础之下,还能治理天下五百余载,结束之时也没有让诸夏的“大同”体系崩解,说什么都能让朱见济感到欣慰了。
  要算上那些附属国,大明朝的领土还能再扩大两倍,直追当年巅峰时期的蒙古帝国。
  也不亏当初太祖皇帝“忍辱负重”,承认蒙元法统了。
  老朱家认孛儿只斤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就是馋人家的遗产。
  手提着自己的裤腰带,朱见济看着远方落下的夕阳,发出老年人的一声叹息。
  大明朝在他手上开疆拓土不少,整个国家的风气也勇武奋进,科技更是发展,出现了工业时代的曙光……此时的大明朝,从精神到肉体上,都足够成为“日不落帝国”了。
  但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大明。
  那些日耳曼蛮夷,在大明面前连蹦哒都蹦不了两下。
  “这两天总喜欢叹气,是不是后悔退位了?”
  同样难抵岁月的王氏走过来打趣自己的丈夫,眉宇间还带着少女的春色。
  这是她无忧一生的印记,
  纵使年纪大了,时光也没有将之带去。
  “怎么可能,”朱见济气的把腰带又往上提高了点,当即反驳,“已经做了的事,哪能反悔呢!”
  “我只是想着乾圣朝四十年,大明变了不少,有颜面对祖宗后人罢了。”
  “这我当然知道,要不是只有咱们在,哪里会提?”王氏哼唧一声,把朱见济勒到肚皮之上的裤腰带给拉回了正常的位置,还把他脸上的大黑框眼镜给取了下来。
  “你眼神还好,不要总戴眼镜,免得以后真看不清东西了。”
  “我这不是为了让自己显得睿智一点吗?”
  朱见济又叹了一口气,跟王氏对坐,“这两天外面吵得要死,也就这时候能耳根清净点了。”
  自打朱见济宣布要退位,朝野之间便闹腾个不停。
  大臣们无法理解乾圣皇帝在身体倍棒,看上去还能再干十几二十年的情况下,突然退位让贤的决定——
  毕竟从古至今,还真没有大权在握的皇帝主动退居二线的。
  要么被逼退位,要么本身就是靠着儿子才显摆起来的……而有些皇帝虽说退位成太上皇了,可实际上还是架空着自己的儿子。
  比如北朝的那几个,以及前宋的高宗。
  当今的太子性格也很强势,并不是一位乐意被架空的。
  一旦坐上那个椅子,乾圣天子想继续揽权的话,父子之间只怕会打破父慈子孝的局面。
  诚然朱佑栎极为受宠,一如当初的懿文太子,但高祖皇帝再怎么疼爱长子,也没有把位子让给好大儿啊。
  人家可是在皇位上坐到了七十岁的!
  权力,太让人上瘾了。
  没有人舍得把那天下之权拱手相让。
  偏偏从来就喜欢出新招的朱见济喊出来了,不给人一点做心理准备的机会。
  以大明朝眼下的发展,民间报社也非常发达。
  关于皇室突然宣布进行权力更迭,民间的小说家们已经按耐不住,编出来了好几个版本的风风雨雨。
  纵然皇家和睦天下闻名,也没抗过无聊者的脑洞,说皇帝跟太子坐了趟蒸汽车,回来便有了这消息,其中必定有深意。
  总是喜欢想多的百官更是心里惶恐。
  因为在太子生病的那段时间里,的确有一些更习惯跟着太子做事的官员暗搓搓的做了些联动。
  毕竟他们不想重蹈懿文太子的覆辙,让几十年的投资打了水漂。
  这种行为,遇上同样多思的皇帝,八成就能被定性为“有意谋反”了。
  即使乾圣天子早就宣布跟儿子共同一套班底,让不少手下大臣兼任太子属官……可难保哪天他想不开。
  当皇帝的,年轻时和年老时,是两个状态。
  特别是衷心拥立太子的青壮派官员,虽然对老皇帝提前退位很高兴,但关于这件事,更加不能发表其他意见。
  万一牵连到太子,事情就完了。
  他们想的多,嘴上自然谨慎,一个个表现的对朱见济十分不舍,甚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