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明世祖-第1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了,其中有他们无法对抗朱见济决意的原因在。
不过事已至此,能够见证一下成果也是好的。
要真能在大明推广高产作物,那就是能够让百姓立庙纪念的大功德了。
每一种作物都被人用竹筐抬了进来,突出一个朴实无华。
“这是南瓜,味道甘甜,并且耐旱易存。”
“这是番薯,同样味甘,能饱腹,只是吃多了不利于肠胃,根据陛下所授天书上说,其中的养分还比不上稻麦,荒年之时可以充饥以避免饿死,但作为主食还是不够的。”
“还有玉米,于南瓜、番薯有类似特性。”
“这是辣椒,比起我华夏的花椒,味道更要刺激”
介绍到这里的时候,周似还忍不住咽了口口水,明显是尝过辣椒滋味了的。
“好好好!”
朱见济连拍巴掌,对周似一次性带回来这么多东西感到无比满意。
他都不知道怎么夸这人了!
本来想着大明朝第一次去美洲那旮瘩,找一两样农物回来就够了,当初给周似塞的各种私货,主要原因还是朱见济无法保证他们的船队在哪里登陆,又会遇到什么。
本着“万一呢”的精神,朱见济就把美洲常见的一些作物告诉了对方。
他拿起一个小辣椒嗅了嗅,当闻到那很久未曾感触过的刺鼻气味时,也忍不住感动。
自己有多久没有吃过辣子了?
遥想上辈子,朱见济还是个曾经纵横过川蜀湖湘的猛人,在久坐办公室当打工人之前,都没因为吃的太豪爽火热而去过肛肠科
他是爱吃辣的。
来到大明朝,如果不是因为他胃口和接受度良好,只怕还不能把自己养的白白胖胖。
事实证明,能吃才是福啊!
“来,你给朕说说,你们在海外的事情!”
抱着个大小适当的南瓜,皇帝带着满足的笑容对周似说道。
周似于是回忆起了自己登陆殷洲以来的一系列故事。
自打他去往南殷洲,问题也是不断的。
最先面临的,就是地形带来的阻碍。
南北殷洲的西部地区,有后世著名的科迪勒拉山系矗立着,高峰无数。
陡峭的地形导致的,自然是相应地方的人口稀少。
周似怀抱着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想要找南殷洲异父异母的亲兄弟喝杯酒,结果走了良久,发现自己连山都爬不上去,也找不到别的人。
然后他才知道,在北殷洲那边,一登陆就能遇到塔坦卡他们,是多么的幸运。
面对天险没有办法,周似只能选择调整登陆地点,重新扬帆开船。
后面大家寻思着,反正已经顺着大陆边缘走了那么远了,不如直接绕过南殷洲的大陆角,从对面登陆。
周似同意了这个看法。
经过一番辛苦和风雨,周似他们总算是到达了印加帝国的地盘。
然后因为皮肤白皙,船只高大,超乎印加人可以想象的“强大”,受到了对方的热烈欢迎。
毕竟在南殷洲这边,貌似有个羽蛇神传说,里面提到过某年某月,伟大的神明会派遣天使驾临海岸,带着他们走向新生活。
而在这个传说中,“天使”拥有着他们无法媲美的嫩白皮肤,也有着他们无法抵御的武力。
会迎着夕阳的光辉,乘着海浪,劈波斩浪的来到自己面前。
印加人对这个说法十分相信。
所以一看到周似他们背对着夕阳的红色光辉出现在海平线上,并且迅速登录,以及那怎么晒也晒不黑的皮肤时,是实打实的“惊为天人”
对比起南殷洲这边火热潮湿的气候,大明人在营养足够,作息正常的情况下,皮肤的确是偏向于粉白的。
在后世之所以会被西方定性为“黄种人”,有一部分原因在于鞑清时代的平民过得的确艰难。
虽说有个“康乾盛世”的名头,但那不过是靠着番薯玉米流入中国而撑起来的,饥饿的盛世。
之前朱见济也说了,这些东西充饥可以,但当做主食一直吃,则没什么营养,让人长得面黄肌瘦,还有衍生出来的肠胃疾病。
所以当已经殖民世界的西方人来到鞑清的时候,对于那些平民的生活也是有些惊叹的。
谁让以前西方对东方的印象,一直都是“黄金之地”?
结果这里的老百姓竟然这副模样,一点精气神都没有。
另一个原因,自然是当时西方人傲慢的看不起其他民族,对之采用蔑称罢了。
反正朱见济也接见过不少次泰西使者了,询问过他们对大明的印象,基本都是在夸赞大明高质量生活的。
大明的人,当然也不会是“黄种人”。
相应之下,还没来得及走上大航海殖民道路,用无数人的血泪给自家积累出文明绅士风度的西方人现在还没大明人的皮肤白皙。
泰西人种在到了一定年纪后,肤色会变得暗沉,没有光泽的。
总而言之,周似他们在和印加成功碰面后,获得了后者最高等级的待遇,其国王还赠送了“天使”大量的黄金。
而周似作为大明朝的代表,五讲四美三热爱肯定是有的,不会像西方殖民者那样恬不知耻,面对印加的友好相待,转过手就抓了人家国王当人质,把诺大国家变成自己的屠宰场。
他向对方表示了自己的友善,并且将携带而来的货物作为回礼,转赠国王。
虽说几个小瓷器就换来好几箱黄金,有点不对称,但交易双方都很高兴。
周似之所以能够把作物收集的这么齐全,也多亏了印加国王的慷慨大方。
第360章 :周似的海外旅程【二合一】
依照过去对殷洲人的印象,周似虽说在表面上很有礼貌,还很谦逊,但心里总是难免骄傲的。
毕竟在北殷洲混了那么久,还没见到过他们种地,所见所闻,仍旧是一副蛮荒原始的样子。
先入为主,周似觉得印加和后面沿大海北上,见到的阿兹特克人应该也是这般模样。
结果他就被打脸了。
印加和阿兹特克还是比较原始,别说火枪了,就连铜铁都少用,还有用石器的习惯。
但在农业方面,已经打破了周似对殷洲人的固有印象。
他们的农业发展的挺好。
比华夏,那是肯定比不上的。
可对比北殷洲,那绝对是碾压的程度。
要不是农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印加和阿兹特克也组建不起那么大的国家。
周似后面想想,也觉得应该如此。
北殷洲没有驯化的大型兽类,无法进行长距离稳定的交流往来,说发展肯定是没什么机会的。
可南殷洲水土充足,水运方便,还不缺少树木,依靠船只也是可以去很多地方的。
自然而然能够扩大地盘,演化出高级一些的文明。
所以说,人不能只局限在眼皮子那点范围里,得多看看。
周似通过跟印加和阿兹特克的交流,就认识到了殷洲人和殷洲人之间,也是不同的。
“所以说,你不止带回来了北殷洲的一些人,还带了南殷洲两个国家的使者回来?”
“而且绕过了殷洲南部角,你们应当走的泰西大洋那边这样一来,岂不是环球航行了?”
朱见济简单听完周似的经历,最关注的便是他打包回来的土特产们。
只是这些种子和果实,已经足够朱见济惊讶了,没想到周似还带回来了更多的惊喜。
三年多的时间,环球航行,还顺便在殷洲那里待了一段日子
周似这经历够丰富啊!
“回陛下的话,的确如此。”
提到这个,周似再一次骄傲了起来,“臣率船队绕着大地转了一圈,如今有实际例子可以证明,咱们脚下,真得是一个大球!”
在朱见济为他爹献上地球仪之后,大明朝关于“天圆地方”还是“天方地圆”,就产生了长久的讨论。
当然,由于皇帝提前给大地的形状盖了章,加上“天地浑圆如鸡子”的说法在民间也有不少拥垒,所以在官方层面和大部分人嘴里,地球肯定是圆的。
皇帝的话,绝对是正确的嘛!
但“天圆地方”之说也是深入人心已久,只要没有证据,反方辩手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甚至扬言大不了绕着大地走一圈。
反正陆上和海洋的丝绸之路已经开通了,自己沿着这条线路继续走下去,总能到达“世界的另一端”。
听说太学里面最早的那一批学生里,有些毕业后跟王华一样,没去吏部报道,主动放弃了仕途,计划着把学到的东西验证真假,已经在筹措资金,要自己出海了。
而朱见济挺乐意看着他们发出质疑声音的场面,并没有阻止。
不是出于政治目的,只是出于单纯的学说和真理,而敢于对皇帝的话产生疑惑,还能主动行动起来的,都是大明朝的未来。
即使那些人坚持错误的理念,但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不过现在周似环球航行归来,消息传出去后,指不定就让对方的计划“流产”了,想想也挺可惜的。
“那些人如何?”
感慨了一下周似给自己带来的惊喜,朱见济又关心起了那些土特产们。
周似这时候不骄傲了。
他低着头,有点失落,“实在是海上风高浪急,一些人受不住这个,中间生了病,便不幸没了”
跟着他回来的殷洲人总合起来有近百位,毕竟船只够大塞得下。
奈何从游离于整个世界的大陆中走出来,面对外面精彩的世界,带来的冲击力过于强大。
有些人在登船前以为自己做好了心理准备,特别是来自印加和阿兹特克的使者,还抱着“要追随天使去面见天神”的决心,结果经过一次海上暴风雨,在船只摇摆间,愣是被吓得丢了魂魄,没多久就去了。
加上周似他们再怎么爱干净讲卫生,身上携带的病毒总是有点的。
殷洲大陆长期游离在世界主体之外,对来自于旧世界的病毒是没有多少抵抗力的,要是不幸被感染,真得只能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了。
所以近百号的土特产,活着跟周似来到大明的,只剩下一半了。
好在这些人通过跟周似他们同舟共济了良久,经过了各种考验,在身体上倒是没什么问题了。
在这堆幸存者中,各方面的代表都有,大明朝还是能一次性跟殷洲完成历史性会面的。
唯一的问题,就是水土不服了。
周似带着土特产登陆大明,后者才对“天堂”不可思议了几天,就因为这事儿拉了好几天肚子,至今还没恢复过来。
而且让他们学一些基础汉话,知道大明朝的基本情况,方便跟其他人交流,也是当下紧要之事。
“先让他们在这边养养身体,朕以后再见他们。”
听到土特产还在拉肚子,无法进宫面圣,朱见济也颇为遗憾。
不过人已经在自家地盘上了,也不必强求第一时间见到人。
朱见济摆摆手,表示下次一定。
“这些东西,分成三份,一份留在宫里,朕亲自躬耕,以表重视,方便日后推广天下一份给农院那边,拿去记录种这些东西要什么条件,还有成长情况最后一份,则是交给太学,让其中学子见识一下这些海外良种。”
“他们以后是要去地方上照抚百姓的,不能不知道人吃什么东西。”
农博士们拿着东西爱不释手,不停的感谢皇恩。
朱见济则是在见完周似后,就带着留在自己手里的东西朝着紫禁城中的菜园子去了。
大明朝的皇宫比起鞑清的,面积上是大了不少的。
后世人如果去故宫逛过,参观一下皇帝妃子们住的宫殿,难免不会觉得地方院子都显得逼仄,然后感叹要是人一辈子待在这种地方不挪窝,还真会憋出病来。
但大明版本的皇宫,宫殿并不小。
以奉天殿为例
老朱家上朝有时候会在奉天门“御门听政”,有的时候也会放在殿里。
像朱见济跟他爹,就喜欢在大殿里开会讲事情。
主要原因,便在于奉天殿够大,完全装的下满朝文武。
而鞑清就不行了。
鞑清基本就是御门听政,因为他们重建的大殿小了,要是大家都窝在殿里,就有点拥挤,不符合国家中心的形象。
除此之外,朱见济的后宫还没膨胀起来,新生代也就王氏生的那两个小子,长辈更只有杭太后和汪氏。
就算保留了固安固怀的公主殿,让妹妹们回家的时候方便休息,也有足够的地方让朱见济乱造。
于是,他就把一个小花园拆了,铲了其中花草,转为种田。
皇帝凭借自己的种地经验,把种子小心的埋到土里,随后又抱着小南瓜去了王氏那边。
因为皇后闲着没事的时候会研究做吃的,在坤宁宫的偏殿里弄了小厨房,朱见济就带着小南瓜让王氏去做了个清炒,供一家三口尝鲜。
又青又嫩的小南瓜获得了天家的一致好评。
本来就挺能吃的朱佑栎更是多吃了一碗饭,而已经在慢慢断奶,学习吃辅食的朱佑桂也流着哈喇子,对他娘喂过来的小南瓜反应热烈。
“这南瓜什么时候都能吃,连藤蔓都可以食用,要是去了民间,一定能避免不少灾荒。”
王氏只是尝了一点,虽然也很喜欢小南瓜的味道,但还是把好吃的留给丈夫跟孩子。
“是啊,要不然我怎么总惦记着海外?”
尝到上辈子滋味的朱见济心情很愉悦,转过头又对好大儿发问,“春官吃的怎么样?”
“好!”
小太子点点头,手里的筷子还夹着一点南瓜。
海外有这样的好东西,难怪父皇总惦记着。
以后自己也要派人去更远的地方,万一又能找到新的好吃的呢?
“现在钱有了,粮食也有了,民心社稷安稳,只要好好管住朝堂上的那些人,教好春官,我就可以安心了。”
朱见济看着努力吃饭的大胖儿子,忽然感叹道。
在周似回归的消息传遍京城,塔坦卡这些土特产得到了广泛关注,让才经历过热气球事件,觉得自己就像头在瓜田里的猹一样眼花缭乱,不知道宠幸哪一个时,乾圣朝新一轮的动作也随之而来。
最先的就是关于军官退伍转吏员的事。
为了推动这件事顺利执行,朱见济还特意颁布了一系列的圣旨,主题都是在强调“吏治”的重要性。
吏,就是权力小了一些的官。
不能够对之不理不睬。
只要他能够打着公家的旗号做事,那就得有相应的规矩管制。
不然,就会对朝廷公信力的造成破坏。
积少成多,总会出现滴水石穿之事的。
而对于吏员需要考核才能录用,并且正式享用国家俸禄,实际上被承认为朝廷法定工作人员一事,也有很多官员不解。
之后提出的检察使,更是让大部分地方官感到不愉快。
谁喜欢身上绑绳子?
可朝廷有令,他们也没有办法,只能接受,按照朱见济和内阁提出的各种条件,对自己手下的吏员进行纠察。
据说皇帝还有意对进行增补,把这事儿和考成法加入其中。
对朱见济来说,靠全然的“人治”还是不靠谱的。
今日他能规则吏治,以后指不定就会有后代皇帝把这东西给废了。
张居正弄的考成法效用不可以说是给正在走下坡路的大明朝加了不少油,可后面也不是继位的首辅为了拉拢人心,将之废除了?
没有明确的法律作为准绳,还是有点不靠谱。
就算法律也能被改动,可有个条文规定在,要破坏起来,总得多花点功夫。
而徐有贞的事情,以及大明朝以后肯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朱见济也把对六部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