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明世祖-第1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从根源算起,日本仍然是由华夏文化演变来的次生文明,不少高雅之物,还是照搬中国的,但这并不妨碍日本自己面皮厚。
此时除了公家和崇尚“风雅”的地方大名会说几句汉话外,他们手底下的武士家臣们,说的基本都是日本土语,连字都不会写。
大内政弘其实是不满于这种现状的。
大内家已经传承多年,老早就成了日本有名的“文学家族”,比起京都的公家来,也不诚惶多让。
结果手下都是一帮大老粗,何其打脸?
所以大内政弘请求对方翻译一些中华典籍,来教导家臣们读书明理。
大师当然很乐意。
而等到大内政弘对外宣布自己即将率领兵马洛,支援山名宗全之后,“闭关苦读”的大师方才惊讶的找到他。
“阁下要搅入这乱局了?”
“不错!”大内政弘正想找他呢,“军情急迫,鄙人正好想请先生,联络一下大明方面,为我出售一些兵器铠甲,以防不测。”
“这是应有之意,老夫自然不可!”大师说罢,转而哀叹一声。
“只是这两年来,于石见等地活动的大明商人渐多,引起的问题也不小……阁下在这里坐镇,尚可以平复一二,若是离去了,只怕老夫也要走了……”
大内氏的地盘在日本大名之中并不算小,自然也有各种利益交织在其中。
对于守旧古板的家臣来说,他们也不是很欢迎越来越多的明朝商人。
大内政弘对面前这位儒学老朽的推崇,亦是让一些人不满良久。
但大内政弘对商贸往来赚取的钱财很满意,将这些意见压制了下去。
一旦他离开,没有了主事人,的确会有些冲突浮出水面,无法掩盖。
“那先生对此有什么要求呢?”大内政弘主动提出。
他的确尊重读书人。
大师摇头,“老夫在大明时,便是无儿无女独身一人,于日本能得阁下盛情,哪里他求?”
“老夫且为阁下去求取一些兵甲来,若是大明有话,那再转达给阁下,如何?”
大内政弘最欣赏大师这种谦虚淡然的态度,跟崇尚“风华高贵”的公卿对比起来,完全是一股清流。
而且要安抚好矛盾,避免自己打完仗回来后,老家的钱包都给跑了,是需要双方进行一次交流。
于是他同意了大师的话。
过了两天,大师回来,成功的带回来了一些兵甲,同时还有大明商人们的诉求。
他们表示,既然新旧势力有冲突,又不能爆发破坏市场经济,那就把人隔开,免得继续摩擦生热。
大内氏需要像松浦家一样,给一块地方出来,让商人停留集居。
“这个可以有。”面对这样的要求,大内政弘反而很淡定。
因为日本在很大程度,还在使用当年从唐朝学来的制度。
像“市”这种,更是普遍。
所谓市集市集,在中国以前,本就是商业活动集中之处,而不是指什么行政单位。
直到两宋商贸发达,方才打破空间限制,让市集能普遍开办起来,崛起了一大批商业城市。
可在日本,“市”就一直是“市”,未曾有过改变。
商人不会生活在大名的城中,会自己报团住在市里,成为日本一股特殊的势力。
等日本的战国时代持续,市里的商人们也会成为大名争相笼络的对象,甚至还有大名打仗缺钱,找他们借的事例出现。
所以大明商人请求划分一块地方让他们聚居,这在日本本就是一种常见情况。
唯一的问题,是指定哪里给他们住?
根据大明商人的要求,既然松浦家那边给了他们一个港口,也任由其在平户岛往来,那大内氏应该也差不多。
大内政弘当然不会愿意。
松浦丰久那是穷惯了,能挣钱自然什么都肯,可自己却是日本大户!
“不如在益田附近,让他们建一个市吧?”
经过各种讨论,最后有人提出,“益田位于石见国,而石见国沿海,利于大明和日本往来。况且此地本就多山地树木,不怕大明商人过多的居住。若是让他们把地方建好了,以后于大内家也是有利的!”
益田?
大内政弘挑眉,“我记得,这附近是否有一座银山?”
石见银山的开采历史还是有点的。
作为一个优质银矿待在那儿不动,不可能一直明珠蒙尘。
“是有,可它不是被开采完了吗?而且品质不高,有什么价值?”提出这一点的家臣无所谓道。
受限于日本落后的开采技术,以及对于银矿的了解不足,石见银山虽说有过开采历史,但没多久又没人去动了——
因为日本没那个能力去开发它,提炼出来的银子也多有杂质,难以花出去。
石见银山要想大方光彩,还得等到将近百年之后。
眼下,大名之间还真是普遍认为这矿废了,没必要花大力气去争夺。
要不然,大内氏也不会轻易的将领地扩张到石见国内。
“就算明人能开采银矿又如何?他们能够召集那么多人手吗?”
“大不了,等他们一开,我们就把地方收回来!”
大内政弘敲了敲手里的折扇,沉思良久。
最后在家臣的努力推荐下,点头同意。
对方说的的确有道理。
这里是大内氏的地方,要是有问题,凭一群商人,也不怕搞出什么大事。
而且益田附近,本就是一片荒地。
如果大明商人给这儿发展起来了,也是大内氏得利。
于是,在大内政弘离开本家前往战场的前几天,他给大明商人做出了答复。
益田附近会是他们集居之地,并且赐予了一个名字,叫做“大田”。
大明方面眉开眼笑。
他们就知道,在战争爆发之后,日本大名根本没时间去过多考虑,容易被鼓动做出决策。
既然有了个地点落脚,那以后的事,还能让大内家插嘴吗?
大明,是注定赖这地方了!
“辛苦了!”
在大师回去告诉“大明商人”这消息的时候,对方很满意的与之慰问。
“哪里哪里!”
此时的大师褪去了在大内政弘面前的一脸老实和淡薄,满眼精明。
“那个替咱们出声的家臣也得好好回礼,这人可是帮了大忙的!”
为了防止大师过多的引导暗示,让大内政弘反应过来不对劲,大明方面是提前去拜访了一位对“做生意”从充满好感的大内家臣的。
对方收了珍贵礼品,以及一对貌美的少女,当即同意了请求。
他不知道益田附近有啥好的,能让商人们看。
可收了钱就得办事,在家主面前说两句又不会出问题。
要知道,他当时说的还是真心话来着!
第302章 :日朝新况
大内政弘带着兵马上洛去了。
所谓的“上洛”,指的是去日本的京都。
毕竟日本的都城就是仿效大唐的洛阳城修建的,大的建不了,就弄了个小的出来,连街道名称都照抄的洛阳城。
不过即便是劣质的抄袭作品,也因为远超日本本土的城池而受到了日本人推崇。
等到日本乱了几次后,“上洛”的意思已经发展的跟“问鼎中原”差不多了。
由此可见,大内政弘响应山名宗全邀请出兵,意义是很不一般的。
他绝对会成为这场乱局中的主要人物!
而作为一场拉开日本战国时代的大乱斗,一个大人物涉及其中,没个几年能轻易脱身?
开玩笑!
等大内氏的大部分兵力跟随家主而去,大内氏的地盘也随之空虚了起来
领地和领主的关系,就跟丈夫和妻子差不多。
领主是需要像守卫家人一样,保住领地的。
现在领主带着一大波人离去,妻子独守空房,能不寂寞?
面对这种情况,大明很有义务帮忙解决!
反正日本从古至今,在中国面前都有一股奇怪扭曲的心理。
一面念叨着自己也是“大国”,不能以臣属的身份摩拜中国王朝,一面却又疯狂的从中国那边偷东西,拿到手后伪装一下,就说成是自家出产的了。
在血统方面,也是一样!
怂如大宋,那些出海而来的商人也是受到了日本人欢迎的。
为了让自家那又矮又小的基因得到改良,当时的日本人还很倾向于让老婆给大宋商人陪睡,等怀上了就喜当爹,到处说这是俺滴崽子。
有鉴于此,那么多年下来,某些日本人的身高的确拔高了一点点。
起码是从一米三四变成了一米五的样子,足够在岛国当“巨人”了。
所以中华帮扶日本实现各方面发展,这是“古已有之”的!
而大内政弘一去,大田市那边便迎来了火热的开工,拔起不少崭新的大明形式的楼阁,涌入大明商人居住。
有一些家臣被留下来替大内政弘看家,其中自有收受了明人极大的贿赂,从而被糖衣炮弹腐蚀,维护起明人的那位。
有这人的掩护,大明商人修建大田市的行动虽说急切了点,可也没有引起大内氏激烈的反应。
“以平户港为基地,以大明水师为臂膀,把控日本东部沿海之地,都能为之。”
“只要日本继续内乱下去,各方大名无力为我阻碍,等我国于大田市立稳脚跟,于银山自然无忧矣!”
周如他们给朱见济的汇报上,如此得意洋洋的写道。
作为对外处事上的激进分子,虽然朱见济没让他们直接去打击日本本土,抢夺一些矿产源地,只让他们趁势而为。
但这并没有削弱周如他们对岛国那些矮子的蔑视。
要知道,在大明灭亡前的二三十年,还有个万历三大征呢。
而这三次大战之一,就是打击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渡海进犯朝鲜的军队。
那时候的日本军队,经过了百年战乱的磨练,动员数量和战斗力都能算作日本有史以来的最佳状态了。
要不然,猴子太阁也不会膨胀到说出“要灭亡大明,去杭州建立新国都,自己当世界第一太阁”的话。
结果上了岸,距离完蛋就差二十来年的大明天兵还是把人按着打。
在后世享有诺大名声的武士刀连大明将士身上的甲胄都劈不开,那差距惨烈的,让猴子太阁手下的将领都为之胆寒丧气,从进攻派迅速转为了和谈派。
现在日本还没发展到猴子太阁时代,比后者要更弱更混乱。
而大明却是远超万历之时的强大。
这还怎么比?
当然只能是“鄙视”的鄙啊!
朱见济看完了石见银山方面的进度,批了个“朕知道了”的留言,没再去多说。
毕竟银山刚刚入手,开发起来还是个耗费时间的大动作。
他现在在这事儿上着急也没用。
于是朱见济又拿起来锦衣卫关于朝鲜的汇报。
朝鲜的李瑈在被唬弄的废除“训民正音”后,成功拉拢到了一些半岛上的守旧儒家士大夫。
世宗大王搞“训民正音”,那可是严重违背了朝鲜立国以来的“事大”思想,让长期自诩为“小中华”的朝鲜士大夫面上无光。
现在李瑈废此政策,放在这群人眼里,完全是“拨乱反正”的明君作派!
这是值得自己拥戴的好大王啊!
所以一些原本批判李瑈篡位的士大夫,转过头又吹捧起了李瑈,削弱了大家对他“正统性”的讨论。
李瑈对这种转变表示非常高兴,毕竟“篡位自立”是他心里永远的痛点,别人越讨论,他那伤口就越痛。
而李瑈是个心理温柔的人,忍不得一点痛楚。
所以为了不让自己接触到这世界的黑暗,他此前在国内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措施,搞死了不少人。
现在不用杀人就换来一堆文人对自己的歌功颂德,让李瑈感觉心上的疤痕都浅了不少。
由此,出使大明后给自己带回来这么个好主意的朴珍樉也得到了李瑈的重用,让后者从一个曾经被人当做弃子对待的小官,成为了朝鲜国内颇有权势的新贵。
心里明白自己的机遇源于上国指点,朴珍樉自然要投桃报李,努力推行上国的要求。
国内但凡还有人说土话的,轻者杖刑,重者处死。
学汉话学得快的,会有物质奖励,极个别学习优越的,还能实现阶级跨越,从平民成为一个小吏。
虽然朝鲜两班贵族垄断官位的情况根本打不破,李瑈也没有搞大改革,让朝鲜走入新时代的想法,但贵人们怎么可能事事亲为呢?
一些杂乱麻烦的小事,分给手下的小吏处理,并不过分。
两班贵人们,只需要认真学习理学名著,把“忠君体国”四个字还有侍奉天朝的想法刻到自己骨子里,那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美事了!
“日朝两边的局势都不错,继续保持下去即可。”
朱见济给潜伏在那边的锦衣卫们做出了指令,同时还大方表示,在那边缺了什么直接给皇帝打报告,自己会尽量安排。
搞情报和舆论信息,最重要的是维护好织出来的那张网,保证自己的耳目能够覆盖足够大的范围。
然后,才是想办法提高消息的真实性,不至于出现耳聋眼瞎的情况。
在这两个方面,朱见济干的一直都还算可以。
他做得也很简单,在提拔了卢忠、阮伯山和仝寅等足够有能力的人后,就是给手下的人发好工资,赏罚分明。
对远离故土去外国搞事情的特务们,更要注重待遇这方面。
看完了外国的事,朱见济又看起了国内的情况。
他的官绅一体纳粮,推行的如何了?
第303章 :“暴君”朱见济
这个政策推行了快一年,除了最开始有各种阻碍外,后面却是顺利不少。
因为前面的荆棘已经被人用刀给砍掉了,道路被开辟了出来,自然通常了许多。
很多负隅顽抗的官绅被重法处理,被鼓动的士人学子企图用罢考的方式来对抗朝廷——
然后,他们就如愿以偿,不用在乾圣朝生活了。
他们可以追随先祖的脚步,去另一个世界享受那不用交税的快乐。
除了杀人,朱见济特意强调的,抗税会牵连子孙,也促使这个政策得以尽快推行。
读书人中的大部分,就是为了当官来着。
现在不让他当了,还祸害子孙不能当,时间累积起来得有五六十年。
这已经足够把官绅家里数代的积累给宣布作废,并且使得其阶级退化了。
以后别人平步青云,自家却只能从事一些低贱的勾当,见官点头哈腰,以后不知道又要花多少心血才能重新回到流社会……
如此严重的后果,想想都觉得可怕。
于是一些人也只能忍痛点了头,交了他们家应该出的那笔钱。
毕竟比起钱财,他们更爱权势。
但交了钱之后,这群人又跑过去说朱见济的坏话,宣称他是个“暴君”。
登基之初便杀了一遍地主,
之后限制宗教特权,杀了一批出家的高人,
现在又来了,下手的对象变成了官绅。
在此期间,他还出兵灭了一南一西两个国家。
满者伯夷说来说去,也没怎么侵犯大明的威严。
因为人家的大肆扩张,占据旧港,是在大明主动放弃海外路线以后做的。
亦力把里在表面,也一直向大明称臣,偶尔的确会有打劫大明商人的事,但比起一个国家来说,死几人人算什么?
西域本来就荒凉的要死,偏偏有人要去那边经商,本就该有中途毙命的心理准备!
什么“汉人的命很珍贵”?
在这堆官绅看来,根本没必要!
大明朝内部还有三六九等的划分呢,几个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