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明世祖-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次让张懋去辽东,朱见济就被这个胳膊肘往外拐的妹子给缠的绕路走了。
“你要是没经验,我这里还有先帝留下来的经典,给你一份?”
英国公憋红了脸小声喃喃,然后就拿着皇帝给他的珍藏体操大全回家了。
十来天后,再次接受大明皇帝召见。
这回,帖木儿的使者一转口风,表示上次求娶公主,是因为国内苏丹的皇后去世,他们当臣子的替君主悲痛,不过脑子的唐突之言。
既然大明皇帝也疼妹子,那就当他们没说过这事,结盟可以换新的条件。
经过双方磨搓,最后两国成功签订了一份算得上是“友好通商”的互惠条约,并且订好了在明年出兵亦力把里。
更具体的时间,还得需要两国首脑来确定点头。
反正一切顺利的话,到明年下半年,亦力把里这个夹在两大国之间的蒙古国家,将会表演真正的“两开花”,沦落成强国的养料。
至于大明是否在之后协助帖木儿征讨白羊王朝,则是要在瓜分亦力把里后再行探讨。
第249章 :审计署收工
“跟外国人说好了要做交易,咱们这边也要预备起来,得鼓励海商们走远一点,不要只在南洋附近徘徊。”
“大明的步子,要走到更远的地方去!”
在和帖木儿进行了友好商榷后,其他使者那边也搞定了。
有鉴于大明的友好和富强,他们都很愉快的表态,可以促进双方各方面的交流。
脾气好又有钱,这样的合作伙伴谁不想要?
而且经济上面交往久了,以后要是有政治上的问题,也容易谈起来嘛。
不过对于大明来说,在外交上面打开了局面后,自身还有很多方面的不足需要弥补
比如擅长外国语言的人才。
连话都说不清楚,怎么进一步交流?
朱见济想对别国搞思想文化输出都做不了。
所以四夷馆要加强建设,要培养大量的翻译人才。
在太宗皇帝时期,从四夷馆里走出来的翻译官还是有很多的,其中学子对南来北往的话基本都能说几句,还能做到“信达雅”。
可惜后面的发展,朱见济也说腻了,内卷嘛。
大明只关心自己家的事情了,连主动派遣使者去国外都少有了,四夷馆自然也就荒废了下来。
好在当年培养出来的学子目前还有不少存活,帖木儿方面也友好表示,可以为大明介绍一些语言老师过来。
作为一个商贸发达的中亚大国,国内还有不少人种混居,帖木儿在这方面还真赢过大明一筹。
朱见济当然不会拒绝这样的好意。
两国目前是盟友,在合作破裂之前,于一些小方面表达善意,是很正常的。
在宣布要加强大明的外交能力后,朱见济又接见了在地方上徘徊了一年有余的吴敬他们。
过去这么漫长的时间,审计署终于把大明的各大省份都走了一遍,并且完整的回到了北京城。
就是派出去的人明显见老,可想而知他们在地方上经历了怎样的冲击和压力。
而这沉重的负担,皇帝也是早有预感。
要不然,朱见济怎么会在一开始就派定国公等心腹陪同审计署去沿海诸省查账,等人熟悉了流程,才让徐永宁他们回来参加自己的婚礼,还给吴敬他们留了几百号人护卫?
“这些日子,是真的辛苦你们了。”
朱见济为了给审计署的成员接风洗尘,特意在宫里办了一场宴席,还和吴敬同桌而坐,给老头子敬了一杯酒。
当初用宫里典藏的数学著作钓上来这个大明朝少见的数学家,让他给自己培养算数苗子,现在又这么压榨人家,朱见济的良心都忍不住痛了一下。
可账本这种神奇的东西,没点眼力,还真难看出其中深意,随便派个代表出去,朱见济也信不过。
吴敬主持过一省的田赋工作,本身性格也带着学者的纯朴,有点较真和认死理。
更重要的是,他是自己从地方点名捞出来的,连同进士的身份都是朱见济请先帝赐下去的,跟脚清白,没和别的势力有太多牵扯。
这样的人,领导用起来最顺手。
“为陛下分忧,这是臣应当做的。”吴敬双手接下皇帝递过来的酒,受宠若惊的说道。
“话是这么说,可这忧能分出去,也足以见得先生花费的精力何其之多!”
“朕又不是没有做过账本。”
当年东宫的财政事务,可都是朱见济一手弄起来的。
吴敬可以谦虚,但他这个当老板的却不能当真。
朱见济是个忠厚人呐!
“大明现在稳妥了,可内政方面却不能放松。”
“盛世之下,阴影犹存朕是信不过地方上某些家伙的人性的。”
朱见济跟着吴敬感叹道,“老子曾经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如今朕亲身体会了几年,的确是要事事小心。”
“朕是大明的皇帝,朕这儿放松一点,天下就要有一个地方烂掉,就要有一批百姓受罪这是朕不忍心看到的。”
“现在朝廷提高了给官员的待遇,摊子也越铺越大,要是连个账本都算不清楚,那问题就太愁人了!”
吴敬拱手回道,“陛下仁爱之心,实在少有,是社稷苍生之福!”
这话说的可不是拍马屁,算是吴敬的真心话了。
毕竟像朱见济这样喜欢折腾手下官员的皇帝,着实少见。
以前的皇帝强调清廉,嘴上说的多,可实际做的却少,通常是三把火烧完了,也就没有了后续。
可朱见济在当太子的时候就弄出来了“考成法”,严苛到了官员必须要定时定点的上班打卡,错过一点都得予以登记,时至今日从未有过中断松弛。
都察院现在都被他驯化成了一群饿狼,成天就想着如何抓了同僚换赏钱,以至于行政官员闻御史而丧胆,连都察院的大门都得绕着走。
审计署这种东西,以前又何尝听说过?
还派出天子亲军和国公护着他们去清查账目,耗时一两年,对各省的大项目都重新进行了清查,发现有问题后,不论大锦衣卫直接拿人法办,送去给大理寺和刑部刷业绩,以国法论处。
其中光是州府一级的官员,人数就有数百之多,可见决心和力度。
民间的变化更是翻天覆地。
谁让权力被约束住了,百姓的感觉就舒服了?
有时候吴敬也会和某些官员产生类似的想法,就是觉得皇帝何必如此多事?
以朱见济的年纪,正是享受大好青春的时候,收集美女,到处乱跑都算正常,偏偏就盯着当官的不放,累着自己。
要说做出一番功业,以大明眼下的情况,没有内忧外患,甚至还对外开疆拓土了不少地方,皇帝完全可以躺着等盛世自己过来。
到时候四海升平,自然会有好名声流传于后世,以为后代榜样。
做的太多,反而容易出差错。
“不行啊,朕就是要趁着年轻,把能办的都办了,不然谁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
酒过三巡,朱见济也放开了一些,双手搭在桌子上,涨着一张喝红了的脸说道。
谁能保证自己一直不变心?
他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好不容易把大明的官僚系统打磨得高效一点,不早点做好事情,难不成还得等到系统再次钝化生锈了,再去解决问题?
“明年还要去打西域,军费又是一大笔钱,朕想想都心疼。”
但打仗是必须的,
大明要骄傲的屹立在世界之巅,不依靠武力不可能。
朱见济心里还想着把后世的大公鸡拿回来呢,国家版图上,总不能汉唐都有西域,大明就没有。
反正老前辈有的,老朱家管理下的华夏也得有!
“养军队也是烦心的事啊,朕让你们从东南走到西北,查了行政官,又查了军营里面的将官其实是在担心有人背着朝廷喝兵血吃空饷。”
天下太平,可军队还是要养的。
偏偏那么多人聚在一起,让油水也变得极为诱人。
要是真有这种情况,那朝廷得亏多少钱啊!
朱见济老早就想着要对西北用兵,这些年大笔大笔的掏钱给那边,提高军队战斗力和搞基建发展,要是被坑了,朱见济的心都要碎了。
“等攻灭亦力把里后,大明于四方便再无敌手了,陛下自然可以缓缓,无需耗费如此精神。”
吴敬想让朱见济放慢一点速度,等一等他手下的打工人。
起码吴老头一直想要提前退休,好去研究他的真爱数学。
皇帝告诉他的那些公式理论,吴敬现在还没琢磨透呢!
“不行,”朱见济闻言摇头,呵呵一笑,“西域收回来后,朕还得给全国一个惊喜呢,哪里缓的下来?”
吴敬对皇帝说的“惊喜”完全不解,只能多吃了两碗饭,以慰劳一下自己。
第250章 :大明的日本攻略
按照朱见济的工作习惯,既然决定了要在明年打一场大的灭国之战,那从今年起,基本上不会再对外有大动作了
战争的频率不能太高,三年抱两就够了,总得留出点时间在内政治理上。
天天盼着打仗,需要用不断的对外掠夺来维持国内稳定的,是帖木儿和漂亮国,不是大明这个热爱和平的文明国家。
而且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朱见济的国库再怎么充裕,也不敢无节制的乱花钱。
他节俭惯了,再说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朝廷掏钱搞补贴呢!
像海外移民,基础设施建造,开发三辽和西北大地,以及仍旧在扩建的造船厂和港口都是国家层次的吞金大户。
所以即便朱见济登基至今,没有大修过宫殿,甚至还以“自己年轻”为由,推迟了修建皇陵,省了不少花费,可户部每年做出来的财政预算,还是比较紧张的。
赚的多,花的也多嘛。
当今天子是个有强迫症的,跟太祖高皇帝一样,事事都想管,还要把它管好,能不花钱如流水?
“日本那边,弄的怎么样了?”
宫廷之内,朱见济又借着吃饭的功夫,接见了马欢的首席弟子周如。
“一切顺利,过个两三年就可以收网抓鱼了。”周如吃着皇帝赐的美味伙食,认真回道。
朱见济闻言点点头,“那就好。”
“为了大明的利益,也是辛苦你们运作了。”
在马欢成功带出来新一代的航海青年后,他便逐渐退休养老,把事务交给了周如等人打理。
如今大明和日本之间的海路,基本都是年轻人在跑,马欢这群老前辈偶尔去看护一下,防止出现什么疏漏。
而年轻人行事,比起老成持重的前辈,自然更加激进急迫。
按照马欢的想法,虽然皇帝很早就指出日本有座质量好,储量大且易开采的大银山,但一来,这个大矿是在别国领土之上,不好开采。
毕竟真起了冲突,大明也很难迅速的投放大量兵力过去,进行异国作战。
谁让隔着茫茫大海,光是路程就是个难题呢。
二来,石见银山目前还没有被日本人发掘出来,对方空怀宝山而不自知,还沉浸在幕府堕落,地方各国大名的争权内斗上,时间上没有很迫切。
所以马欢就向朱见济提议,对于银山,不必急于一时。
后世万历皇帝为了搜刮钱财做了不少折腾,也曾派人去海外挖矿,企图一夜暴富可那是他缺钱导致的,现在的大明没跟他一样啊。
乾圣朝开了海贸,地方收税也在正常进行,算得上是不缺钱的朝廷。
财政的确有点紧张,但那是建立在打仗的基础上,等打完了缓一缓,又没什么问题了。
由此,大明完全可以对日本徐徐图之。
既然其国内不太平,那就等着他们自己先打起来,乱成一锅粥无法理会大明这边了,就可以轻松将银山收入怀中了。
到那个时候,利用日本的乱局,指不定还能节省下许多支出。
毕竟在战争里面,发财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但周如他们接手以后,觉得日本这么个小地方,哪里值得让天朝如此关注。
大明想要他们家的东西,直接拿就可以,对方的选择无非是主动配合和被动配合两种。
所以他们又对朱见济提出了新的建议,希望可以加快进度。
不过朱见济染指日本的初心是对方的赚钱来发展自家。
虽然他的确很馋直接挖银子的暴利,但对于整个国家的良性发展来说,稳定的做生意,能够惠及到的人更多。
所以他没有同意“直接抢”这个策略。
周如这群年轻人后面也看明白了,大明的商人正在蚕食日本的市场,这样的收益比起挖矿,也没低多少。
以后即便爆发战争,因为大明的商人“没黑点”,人脉关系还能保住一部分,还能继续搞倾销,甚至两头通吃都行。
不能图银山就把这条财路给断了。
到那个时候,大明在日本积攒下来的人脉废了,靠着海贸过日子的人,都得骂死他们。
既然是为了利益而做的行动,就需要尽量“最大化”。
仔细思索后,周如他们便把马老师的计划跟自己的结合了一下
在日本内部煽风点火,让内战早点爆发起来。
反正对方局势已然紧张的犹如开弓之箭,无非是个早晚罢了。
而且他们做的也很简单。
不是加大武器折扣和出售,让大名们进一步玩军事备战,而是帮日本现任的幕府将军生个儿子罢了。
室町幕府的足利义政和老婆日野富子成婚十年都没有子嗣,无奈之下,在去年便下令让此前出家的弟弟足利义寻还俗,改名足利义视,作为将军继承人。
但夫妻俩对于这个决定,其实都不怎么高兴。
如果不是迫于现实压力,谁会让弟弟过来继承家产?
特别是日野富子,更觉得不甘心。
她是可以生孩子的,跟丈夫在一起这么多年,男女其实都诞下过,只是男孩一出生便夭折了。
在身体没有出问题,年纪也不过三十的情况下,日野富子对自己生儿子一事,还抱有很大的期待。
诺大家业,堂堂的将军之位,哪里能轻易让给别人!
随后在机缘巧合之下,通过和幕府有生意往来的大明商人,她认识了来自海对面那个庞大帝国的大夫,从他们手里得到了生儿子的偏方。
日野富子吃了几个月,还说服了足利义政配合着大夫调理了一段时间的身体,最后男女搭配,成功怀孕。
上个月她就生产了,是个健康的男孩,哭闹时嗓门洪亮,大家都说可以顺利活到成年。
由此,那位据说是得到过大明皇家认定的妇科圣手,被幕府奉为了座上宾,现在还待在那边帮日野富子安胎
其实这大夫,朱见济也认得,是太医署的顾问之一,在帮人生孩子方面,的确有点本事。
当初他堂兄朱见濡跟万贞儿玩忘年恋,最大的阻碍就是周氏想抱孙子一事。
两人为此做了很大努力,车轱辘都快飞了。
但万贞儿已经年过三十,朱见濡又年纪轻轻,阳精不盛,用再多姿势都没能中奖。
最后就是找这人要了方子,解决了一大烦恼。
现在沂王世子朱佑极活蹦乱跳的,和他爹站一块,跟亲兄弟一样。
可想而知,这种人才漂洋过海去给幕府将军们解决子嗣问题,其实也是得到了朱见济这个皇帝批准的。
眼下,日野富子这个本就不甘平静的女人仗着有了儿子,已经膨胀起来了,正在鼓动丈夫废掉足利义视的继承权,让亲儿子继位。
在怀孕的时候,她就已经狂吹枕边风了,吹得足利义政也是心动不已。
谁不想亲儿子继位?
从这一点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