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明世祖-第1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不是提前见过了那些人,以此时读书人和泥腿子的巨大差距,老农面对着太学生们,态度哪里会有如此轻松自在?
早就畏缩着求他们别动手,自己把活都包了。
“工农科院?他们也下乡?”
刘韫听到这里,惊讶了。
在目前北京城的顶层教育圈子里,太学排第一是肯定的,毕竟它的规模和人数都是首屈一指。
但工科院因为受到皇帝格外的重视,甚至让帝王自掏腰包给人当奖金补贴,也吸引了不少目光。
之后,原本的皇庄也在建立十年后得到改组,由当中经验丰富且参与过培育优良稻麦种子的农学专家牵头,成立了“农科院”。
这个新机构一经组建,朱见济就下旨邀请全国各地的种田好手前去交流,自己还亲自坐镇,那场面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有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农本思想”加持,使得农科院一挂牌营业,就有和两个老前辈三分天下的趋势。
虽然论起人数,工农院加起来都不及太学,但人家知识体系本就不同,也没有走后门进去的,所以在教学质量上,的确让太学生们产生了一点竞争压力。
皇帝去这两个地方的频率,比来太学多多了呢!
第245章 :太学生下乡日志(2)
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
但作为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生产力”对于现实里的很多人来说,都是无法直接看到的,顶多在用到一种新工具的时候,会恍然发觉“这玩意儿真好用”,而不会深刻理解到其作用。
能够承载“生产力”的,是工业和农业。
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吃饭和使用工具,所以工农,是发展的基础。
至于以太学为代表的,授人诗书礼义等等知识的教育行业,却要在更上面一点,属于发展的第二序列。
所以就算有臣子腹诽不已,觉得皇帝过于关注工匠农夫,朱见济也没搭理对方,仍旧我行我素,向着工科院和农科院倾斜了大量的资源。
现在不着急打仗了,不安心发展生产咋办?
而在大明朝前所未有的君主集权之下,朱见济的个人倾向是可以影响很多事情的。
不管是不是企图讨好领导走捷径,这几年里加入工农两院的人的确不少,也弄出来了一些成果和人才。
不过虽然有了皇帝的鼎力支持,两院的师生们也难免混的灰头土脸。
因为他们的实践课太多了。
如果说太学是以文化科目为主,偶尔动手实验调剂一下,那两院就是完全相反。
即便朱见济用后发优势,把后世的初中基础科学内容搬运到了大明朝,可那也只有理论。
什么材料、验证,都需要两院师生自己动手去解决,做实验的条件还需要他们去努力创造。
一些像显微镜和铜铁氧化物的玩意儿还能折腾出来,但再想往元素周期表上摸索就难了。
毕竟老朱家还没繁衍到后面的世代。
理论学的再好,没有实际的东西,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所以到现在为止,两院师生还处在“半工半读”状态,一边辛苦吸收朱见济给他们编撰出来的教材,一边抠着头皮在身边寻找和教材内容相对应的东西。
而在他们眼里,几乎“无所不能”的皇帝陛下,进了实验室里,也就是个用嘴去吹酒精灯的水平。
每次朱见济去两院查阅近期的科研成果,也就是靠着帝王威严和后世的眼界在装逼罢了。
遇到好奇宝宝提问题,向着皇帝祈祷答案,朱见济也只能一挥手,让其自己努力,或者挪用后世的理论敷衍而过。
他马上,就要被压榨的一滴都没有了。
再者工农嘛,本就是要扎根基层的。
在两院正式挂牌开学前,朱见济就指派过他们频繁下地方指导工作,教人种地,建工厂。
农会能够顺利推广下去,少不了这些人的功劳。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两院从上到下,基本人人沧桑,严重者犹如后世的土木老哥,饱受日月之精华,仿佛下一秒就能提桶跑路。
在这个小农会迎来刘韫等知青前,工农两院的人才走不久。
他们来前,这里还只是一个普通的难民聚集地,破破烂烂的茅草房里窝着一群茫然无措的人,等着朝廷施舍一碗拌了菜叶的粥填肚子。
他们来后,人有事情做了,房子和田地也修起来了。
可惜由于事情过多,两院的人无法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地方,只能在帮人搭建好框架后,找几个机灵踏实的教他们接下来该如何做,便又赶去下一个地方了。
有如此珠玉在前,也难怪农会里的人对下乡的太学生们态度平常,一点都不胆怯自卑。
“两院的先生是在教我们做事,现在是我们在教你们做事喽”老农跟念佛似的诉说完了工农两院对自己的恩德,然后对着身边连五谷都难以分清的太学生打趣说道。
刘韫等下乡知青不好意思的红了脸,没敢反驳。
他们这批学子还是比较踏实的。
面对着老农捧一踩一的行为,虽说有点小怨气,但也得承认,自己做实事的水平是比不上两院的。
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接下来的日子好好学就行了!
“你们等会进去收拾鸡舍,不要怕脏臭”
在完成了耕田任务后,老农又带着人来到了会上的一栋小房子面前。
这是农会的“养鸡场”。
由于是仓促间建立起来的,里面养的也多是些鸡仔,所以还有点矮小。
不过这已经是附近最好的建筑之一了。
农会成员住的都还没鸡好呢!
刘韫和同伴们捏着鼻子,认真点头。
可惜事前再如何硬气,等踏入那个充满了古怪气味的水泥房时,他们还是忍不住干呕了起来。
家禽的排泄物堆积在一起,那气味可够让人回味的。
刘韫还以为自己靠着农家子的底子,完全能对着鸡群面不改色,没成想还是高估了自己。
鸡仔的叫声在耳边回荡不绝,让人隐隐感到恐惧。
“这些都是安排给你们的任务,要是完不成,今天的饭得扣一半!”老农又在旁边提醒道。
可做了这事,吃饭的胃口也没了啊!
刘韫暗自想到。
只是人来都来了,只能强撑下去了。
他憋着气,嘴巴紧闭,拿着铲子开始给鸡舍做清理。
在孔公诚的带队下,知青们在这个小地方待了近两个月。
在此期间,已经很久没有接触过田园生活的太学生们被迫学会了搬砖、喂鸡和种地等等技能,手上已经长出了茧子。
像张匂这种富贵人家的孩子忍不住,蒙在被子里偷偷的哭了很多次,跟被人糟蹋了似的,差点因为缺氧而在被窝里晕过去。
刘韫也被生活磨砺的没多余精力去安慰好友了,顶多在夜深人静之时,回忆一下在自己的劳动参与下,农会发生的改变。
种下去的种子发起了苗。
鸡群也长大了,扩建的鸡舍还是知青们一砖一瓦弄起来的。
农会里的小孩跟他们熟悉了起来,还缠着知青们学认字和基础算数。
眼下,大明底层的教师资源还是稀缺的,知识青年们临时客串一下教书先生也是正常。
农会里的老人也知道读书识字的好,计算个人贡献点更是离不开这玩意儿,所以也非常支持小孩子跟知青学习。
为此,他们主动和知青们做了交易,帮后者做了些任务,只求让人安心教导小孩。
除此之外,太学生们还跟两院的人碰了次面
工科院的人是来检查当地水利修建情况的,毕竟上面发了通知,等他们毕业之后,很有可能就被分配到新设的水利局和交通局等地方工作,在此之前必须把经验刷起来。
要是以后工程出现了差错,那就问题大了。
而农科院的则是在春耕结束后,负责在各地巡回查看稻麦青苗的成长情况,以免出现大规模的传染病和虫害,防患于未然。
当时三伙人就在耕田旁新挖出来的水渠边上集了合。
比起两院学子,以往更要风度翩翩的太学生们都黑瘦了不少。
他们穿着打了补丁的麻衣,对着看上去,仍旧准备随时提桶跑路的工农两院学子,露齿憨厚一笑。
笑容传染开后,三方人马都憨了起来。
“好哇,好哇!”
带着遮阳斗笠的孔公诚躲在旁边喝水,见状微微一笑。
花了这么久,这群小子身上的浮躁之气总算去掉了。
不枉他年纪这么大,还要承受被皇帝派出来跟年轻人一块干活的辛苦!
第246章 :太学生下乡日志(3)
“等陪着这地方的小孩接种完牛痘,就要走了。”
用已经很熟练的姿势蹲在田埂上,刘韫和张匂闲聊说道。
种牛痘,这是当地官府下的新通知。
据说是皇帝陛下亲自下旨通过的,要求全国各地的惠民药局免费为七岁以下的孩童接种牛痘,以防治天花之症。
成人如果想接种,那交几个铜板也可以。
为此,京城里的太医们也有不少被派遣了出来,前往地方进行巡回诊治,还有宣扬种牛痘的好处
虽然当今天子还没有孩子,可他的兄弟沂王已经带着儿子接种了,没有任何问题,比起以前种人痘还要方便!
所以大家都来占朝廷的新便宜,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一些偏远的地方不方便孩子出行,那就让赤脚大夫一个个的找过去,官府会给大夫们发放行医补贴。
这是一项新的德政。
而刘韫他们待的农会,属于北直隶和山东的交界处,位置也比较偏,加上人少走不开,便会有大夫亲自过来。
从昨天开始,农会就在为迎接种痘大夫做准备了。
“现在朝廷管的是真的多啊,连治病都要管”张匂捧着个卷饼啃了两口,就着一股大葱味说道,“以前哪里会有这些事?”
“这说明世道清白嘛!”刘韫感叹。
蹲了一会儿,有人跑过来说大夫们到了,让他们过去帮忙打下手。
种痘,那也是需要做一些文书工作的。
知青们需要登记好接种人的姓名年纪和籍贯,确认无误后交给地方官府。
于是两人拍了拍蹭上泥的屁股,溜达过去,围观种牛痘的过程。
农会里的小孩子不多,也挺懂事的
毕竟是被安置的逃荒人口,不可能有太多老幼跟随。
因为太老或者太小的,在灾荒的磋磨之下,很大可能是先走一步了。
“接种三日后会出现一点红疹子,再后面会长疱。不过没关系,最后它自己会好,结痂完了留一个小疤都是正常现象。”
大夫给小孩种痘完了后,还在细细的嘱咐着大人要注意的事项,让他们不要因为种痘的原发反应而激动紧张。
“不过要是过敏的话,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到时候就去城里,拿着今天开出来的接种单子,找惠民药局的人抓药治疗后遗症是不要钱的。”
人跟人的体质不能同一而论,大夫们一路接种过来,也的确遇见过有人对牛痘过敏的。
“那不得又让朝廷多花钱啊!”有农妇抱着刚刚接种完的孩子在一边不好意思。
他们吃惠民药局的东西,目前也吃了不少呢。
作为灾民,他们在逃荒期间是接触过很多脏东西的,以至于后面得到了救助,那后续影响就过来了。
而不管在哪个时代,生病吃药,本质就是在吃钱。
有时候他们自己在心里一盘算,觉得药水喝的浪费,自己能磕绊的活下去,就没必要多让朝廷费心思。
朝廷心疼百姓,
百姓也会心疼朝廷的。
“没事,官府和陛下会给我们补贴的,再说咱们当大夫,治病救人也是应该的。”
“日常喝水记得烧开,有条件就不要喝生水,里面有虫子和疫源,喝了容易生病。”
几个大夫把东西收拾好,就要离开去往下一个地点。
等他们走后,下乡知青们也要动身了。
下一站,是山东的登州府。
跟农会的人依依惜别后,装了一车人的队伍终于去开辟新副本了。
“你们做了两个月的农活,可有心得和老夫说说?”
在路上,孔公诚老神在在的对手下的年轻人问道。
张匂果断回答,“累!臭!脏!”
折腾的他爹都认不出张匂这个儿子了!
孔老头白了他一眼,“不会说话就别说!”
“还嫌脏臭?老夫不也是跟着一块做事的嘛!”
奉圣公都没嫌弃呢!
“天下大治,百姓有福人人称颂圣天子。”有人吹起了当今皇帝。
孔公诚砸吧嘴,“客套话。”
他很严肃的指出,“对待君王不能一味肯定,若是不能使其闻过,那飘然之后,难免不出个唐玄宗来!”
虽然谁都知道当代的孔家嫡传是皇帝的好舔狗,但不当着朱见济的面,这老头还是敢摆出一副清高样子装装逼的。
于是学生只能看着孔老头,期待他的指点。
老头子胡子一摸,架子摆出来了,“我所以存存不舍与所以遗子孙者,心田两字耳。心田若好,何福不长?彼巧取掠夺者,徒为子孙作祸胎耳。”
“汝等今日躬耕,自得百姓之苦。日后为官,还请顾念一方。”
“耕土田是生活,耕心田是修行要时刻谨记,修德修身修心呐。”
众人自然应下。
等到了登州府的威海卫,知青们又有了跟之前全然不同的任务。
孔公诚带着他们去当地的管理部门报道,负责起了文书工作,以及威海卫水师的建设工程。
作为能在朱见济军事改革后保留下来的地方卫所,威海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要青岛、旅顺等港口建好,这里就会成为北方最大的海军基地。
而到目前为止,水师基本也是从这边出发,负责打击盘踞在东海和日本方面的海盗。
这里的风貌,和农会里的庄稼人也完全不同。
同样的初来乍到,
知青们还敢在农会里嫌东嫌西,各种挑事,等被现实教训了才低头做事。
可在威海卫,看着那些昂首挺胸的士卒来来去去,他们愣是没敢多吭一声。
甚至不用孔公诚去催,知青们就主动把事情做好了。
没办法,威海卫这边可是真的军事化管理,比在太学还严格。
一个不小心,还要军法处置。
小皮鞭抽在知青肉上,当场就能给人点颜色看看。
而且他们也没空去抱怨了。
卫所比起农会来说大了不知道多少,事情繁杂且种类广泛,一天下来,吃顿饭都算休闲时光了。
“一卫尚且如此,以后治理州府,也不知道会忙成什么样子!”知青们趴在大通铺上,裹着被子哀叹。
本以为种了两个月的地,自己已经锤炼出来了,谁知道还是累成狗子。
不止手脚酸疼,脑袋也胀痛。
威海卫在任的文职人员不多,囤积下了不少的工作,就等着太学生过来分担呢。
而在办理各种手续的过程中,光是人情往来就够小年轻们喝一壶的。
“这样也好熟悉一下这些杂活,以后为人父母官,也不至于被下面的小吏蒙蔽了。”
科举高中后,进士们只会在吏部接受短暂时间的培训,就被下放到地方任官。
可地方官府上,多有积年老吏,手段油滑,如果新官城府不深心思不够,很容易就被他们带进沟里,架空成一个只会用印的老爷,然后出了事,还得替其背锅,再怎么喊冤也没用。
每年考成官员绩效后,都会对官员的过错进行通报批评,其中有不少例子如此。
这也是朱见济让太学生进行工作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