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明世祖-第1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中原和关外情况不同,适应当地的气候和游牧生产体系,也是需要时间的。
哪怕利用纺织业拉动经济,已经慢慢成了北部地方官的常识,但养羊、整理羊毛和修厂子抢占毛纺织的市场……都很考验官吏们的执行能力。
除此之外,这三个省终究是初设,大明在那边的统治还没有足够稳固,还是需要进行半军事化管理的。
蛮夷们在没有足够的教化之前,是需要大明爸爸对其表示关爱的。
于是他们请求朱见济派更多能镇住场子的猛男过去,一旦出现不听话的,就能狠狠教训对方一顿。
蒙古作为大明立国以来的长久敌人,好不容易趁着其内乱的东风把人给打趴下了,可不能再给这群混账重新崛起的机会!
对此,朱见济只能庆幸去年便收了一堆武校学生,眼下也培养的差不多了,倒是可以解一下这燃眉之急。
“关西的路也要快点修,最好修一条连通嘉峪关和哈密的大马路出来,这样就方便调兵了。”
去年和帖木儿的使者哈撒说了下夹击亦力把里的事情,虽然不知道哈撒回国后,卜塞因是如何想法,但朱见济显然是要大明提前做好准备的。
投放军队的一大因素是交通问题。
道路通畅了,那就能节省下很多功夫,中途调度出了差错,也能有迅速回转的余地。
所以从关西七卫被合并成新省,王越被调任成首任布政使后,那边就在大肆修缮道路。
同样的,水泥厂、玻璃厂和纺织厂等等厂子也在那边建立了起来,吸收了不少无业的蒙古汉子进去,缓解了下这个大明最西省份泛滥的拦路打劫问题。
算同时在辽阳旅顺,还有山东青岛修建的港口,朱见济竟然也被某些无聊人士抨击为“大兴土木”了。
奇怪,
明明他登基以后,都没有修过宫殿,生活也一直以简朴著称,怎么就成了滥用民力的统治者了?
朱见济对这些说闲话的民间碎嘴子很不感兴趣,也懒得让东厂锦衣卫的人去查对方了,只是在心里想着,果然是日子好过了,键盘侠都在大明出现了影子。
“启禀陛下,还有各藩属国的使者们……”
商辂及时提醒了一句,让还沉浸在建设大明中的皇帝想起来,他的鸿胪寺里面,还窝着一大堆外国人,等着伟大的皇帝召见呢。
第241章 :东南亚的使者们
去年下半年打了下满者伯夷立威,收效的确不错
李继业率领一万多人成功绕着金洲岛转了一圈,把上面不听话的都打服了,顽固到底的,则是被彻底屠灭,在大岛之上,抹除了其部落所在的痕迹。
在旧港城那无数堆艺术品的震慑下,有幸前来参观的当地酋长对着李继业挂出的大明龙旗指天发誓,绝对臣服于大明的统治下,如果有反叛者,那被做成新的艺术品也是活该。
之后,东爪哇岛上的满者伯夷统治者终于听到了自家西岛沦陷的消息,带着无比的愤怒,拖拖拉拉的组织了几千人的舰队,就要去攻打大明军队。
可惜这群家伙已经各自为政很久了,光是为了个总指挥的位子,就差点弄出个新的内乱来,更别说团结一致打大明了。
加上李继业一边发出上国征讨的旗号,一边派刚刚宣誓效忠过的金洲部落长者前去劝降,又加剧了对面的分散。
李继业以大明使者的身份给了东爪哇岛上的不少酋长承诺,说如果他们从满者伯夷的统治下独立出来,自己会说服皇帝承认其合法地位,将之接纳为大明的藩属国之一。
这让本就摇摇欲坠的“满者伯夷帝国”更进一步的分裂。
因为这个时代的蛮夷都知道,能做大明的狗就是最大的荣幸!
大明有钱又脾气好,每一个藩属国给他进贡,都能够收到丰厚的回礼,还不会随便插手自己国内的管理。
甚至在国内动乱的时候,派个人去大明找爸爸哭一顿,还能感受到伟大的父爱。
想当年越南陈朝被胡家人篡位,大明不就站出来为其主持公道了?
虽然后面因为陈朝后裔“中道崩殂”,以至于大明在打趴下短暂的越南胡朝后,“不得已”在其地盘上设立了交趾布政司
可最开始,的确是在支持老陈家的人复国啊!
大明这个宗主国,厚道啊!
自己一个藩属国下的领主,是不配得到大明爷爷这般爱抚的,但要是摇身一变,从孙子变成儿子,那结果就不同了。
于是在军事上被李继业挫败了数次,感觉打是打不过了,酋长们转头就准备起来了自家部落的独立运动。
最后,满者伯夷的淡目太守率先宣布自立为王,自称“苏丹”,建立起来了印尼群岛中,第一个回回教国家。
要知道,满者伯夷本来是以印度教为国教的,可偏偏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吸引了不少们来经商。
为了想办法从这群家伙的口袋里掏钱,淡目地区的统治者也跟施家人一样,转信了回回教。
不过比起施家“老子信教只是为了更好赚钱”的清醒,淡目太守全家转信后,却是越发虔诚,在其统治之下,生活在淡目的越来越多,信仰问题也让该地区和整个国家越走越远。
就算没有大明横插一手,再过十来年,这地方也会宣布自立建国的。
如今不过是提前了十来年罢了。
由此,满者伯夷还没攘外呢,安内的问题就火速成为了国内第一大矛盾。
其国王完全控制不住局面,只能坐视手下的酋长一个接一个的跑去旧港,对着大明的龙旗宣示臣服。
如果不是因为满者伯夷的国王带着老婆连夜跑到了雨林深处躲了起来,指不定就有人立功心切,出卖原来的领导,以换取新爸爸的喜爱。
李继业为此颇为遗憾。
要是生擒一国之主,那就可以宣布自己灭亡了这个国家了。
这是何等的巨大功劳!
不过他这人稳妥惯了,知道在完成基础战略目标之后,再贪功冒进,容易引起意外事件,葬送此前的成果。
热带雨林,还是不怎么好混的。
打南洋的这次,满者伯夷的反抗是小问题,最让大明军士烦恼的,就是当地的气候和茂盛的林子。
一个不小心,染上了疫病痢疾,那就玩大了!
于是班师回朝,以述功绩。
朱见济对其非常大方,让他做了南京镇守使,负责东南沿海的水师军务,马云则是去广州维护南边的海上和平事业。
而跟着他们一块回来的,是东南亚诸多藩属国派出恭贺天朝镇压不臣成功的使者。
大明,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对南边下手了。
北边的蒙古和女真跟他们关系不大,所以知道大明干趴老对手后,这些国家的震撼并不是很强。
而且大明打蒙古,从本质上来说,证明了大明仍旧在维持“大陆本位政策”,对海洋没多大需求。
这让东南亚的政客们挺放松的。
结果突然来这么一回事,怎能让人不悚然?
大明的国策,又要转为海陆并举了吗?
压力倾斜而来,让人坐不住了。
特别是满剌加王国。
满剌加,又称马六甲,本是起家于马来半岛的一个小国家。
其开国君主拜里米苏拉原来是室利佛逝的王子,国家被满者伯夷所灭后,就逃到了北边半岛上求生,起先还向暹罗称臣纳贡,小日子过的着实不怎样。
但和正在疯狂独立的满者伯夷地区酋长一样,拜里米苏拉很清楚的知道,当孙子和当儿子,哪个更好。
所以趁着郑和下西洋,他跟着船队到了北京,拜见太宗皇帝,得到了大明官方的册封,由此建立满剌加王国,摆脱了暹罗的控制。
借由郑和开辟出来的西洋、南洋航线,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辖控马六甲海峡的满剌加赚的手脚发麻。
等后面大明内卷,放弃了海外利益后,满剌加更是接手了大明在南洋的大部分商路,还把领土开拓到了海峡对面。
李继业环岛打架,也“不小心”把满剌加在金洲上面的势力给剿灭了。
满剌加王国对此严重抗议,李继业不闻不问,只当有人在放屁。
反正皇帝说了,整个岛都是大明的,还宣布了海峡的归属。
满剌加没有办法,眼见赚钱的金猪被大明抓到了手里,就算势力差距再大,也不得不派人入京,对朱见济进行上诉抗议。
利益驱动之下,蚂蚁也是要去咬大象一口的。
另外,梁白开在走了快两年的路后,终于顺利从西边返回。
随同而来的,还有西亚的使者。
“也好,安排好时间,朕见一见他们。”
朱见济把趴在自己腿上不肯放爪子的肥猫扒拉开,让内阁去准备使者朝觐的事。
旧港收回来之后,大明势必控制南洋。
也该给那群松快了四十来年的小弟们立立规矩了。
“下臣请大皇帝为我国主持公道!”
五天后,朱见济才在椅子上坐下,满剌加的使者立马蹦了出来,趴在地上声泪俱下。
口口声声,都是在谴责李继业的蛮横不讲理,凌辱藩属国。
朱见济淡定的让他喝点茶,别嚎坏了嗓子。
“当年尔国之君来拜我太宗皇帝,所得赐的金印、图册,都只在半岛一角,未曾越过海峡。”
“金洲全境,本就由我朝所设的宣慰司管辖”
“如今你说金洲上有尔国领地,那我大明的宣慰司何在?”
“满者伯夷侵我旧港,故而有今日下场,其国主逃遁雨林不知踪迹,满剌加也想步其后尘不成?”
第242章 :大明对南洋有占有权
“不要以为朕坐在北京城里,就不知道你们做了什么。”
朱见济每年花自己小金库里那么多钱去养锦衣卫和东厂,还有德云社那群鹦鹉,可不是为了好玩的!
虽然还是比不传言里的“无所不能”,但在近十年的努力下,大明的情报网络的确铺开到了很广阔的程度。
这极大的延伸了朱见济的“视力”。
加马六甲海峡在大航海时代开启后的重要地位,朱见济用脚趾头想想,都能猜到满剌加在大明退出海洋后,从中攫取到了多少好处。
以前还有不少官员会念叨“朝廷下海,与民争利,于事无补,浪费国力”……
可等海贸为大明国库赚来的钱越来越多,这种傻逼也当起了缩头乌龟。
皇帝,不好骗啊!
“本来李继业镇守使不说你们的事,朕也就当做不知道。”
“满剌加要是乖顺一点,聪明一点,朕是既往不咎的。海峡那么宽,每天过的商船那么多,大明也不是不能分些好处给大家……毕竟靠海吃海,大家都是要过日子的。”
朱见济起身提了下腰带,俯瞰下面趴着的使者,“可你们不肯松口,就咬准了这件事,让朕想装糊涂都难!”
“现在朕在强调一遍,南洋,是大明的南洋!”
“当年郑和下西洋,可不是为了你们下的!”
“顺则共赢,逆则讨之,没有别的选择!”
他对着满剌加使者说道,“现在朕把话说开了,你是要点脸面自己退下去,还是朕让人把你拖下去?”
“下臣,下臣……”
“拖下去!”
朱见济抬手一挥,旁边的侍卫就把还在高喊的满剌加使者提了出去。
这样的强硬态度,让其余的使者都感觉到了沉重压力。
虽然他们也早就看满剌加不顺眼很久了。
这个小国从开国起,就透着一股阴风邪气——
拜里米苏拉作为流亡王子,在流浪到半岛后,就刺杀了接纳他的当地酋长,等抱了明朝的大腿,就对着原来的宗主国翻脸不认人了。
之后金洲的华侨面对着满者伯夷的步步紧逼,也曾向着隔海峡对望的满剌加求援,以免遭到屠戮。
结果满剌加明面说着接纳,转手就将华侨积蓄洗劫一空,还吞下了金洲的一块地方,霸占马六甲海峡的贸易暴利。
但这并不代表,看着在东南亚作威作福多年的满剌加被大明皇帝如此嘲讽,他们心中不会“兔死狐悲”。
因为大家都清楚,皇帝这番话的打击面有多大。
“安南使者何在?”朱见济又点明了一位。
坐下的越南代表立马心中一颤,站出来道,“请大皇帝训示!”
“回去告诉黎思诚,朕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让他管好越境的那些家伙。要是他管不好,朕就派兵去帮他管!”
黎思诚作为现任的安南国王,跟朱见济还是同一年继位的,于国家内政还算有点水平。
其人掌权之后,就在国内改革官制,大兴科举,把原本断断续续举办的考试制度固定下来,推广儒家文化。
而越南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也搞中央集权制,这在权力松散的东南亚各国里是非常少见的。
因为越南的气候跟中国类似,四季分明,故而跟华夏文明走的近,蒙元攻陷中原之初,越南当时的君主还在那里哀嚎着要“为中华复仇”。
但其他地区气候却接近于印度,使得阿三哥的文化对暹罗、缅甸等国影响深远。
偏偏众所周知,阿三哥在对外打架,很不行。
所以越南这个模仿了中国的残次品,竟然成了东南亚一霸,还有样学样,强迫邻国对其称臣纳贡。
在幼儿园里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黎思诚未免有些飘飘然,不把大明放在心里供着了。
在此之前,大明和越南就因为边境问题,爆发过不少次地方斗殴。
广西那边的官员对此抱怨连连。
如果交通条件还没有改善,大明西南地区还是被土司盘踞着,那朱见济估计也不会知道,越南这个小国,还有胆子觊觎天朝领土。
因为从广西、云南传消息来北京,实在是太难了。
可现在朱见济不管什么“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强硬要求沿海地区的官员信件,多用快船发送,便强化了中央对西南边疆的信息收集。
对此,朱见济曾经下旨斥责过安南几次。
可黎思诚一边疏推脱,一边放任国内的土民向着大明境内迁移,然后偷梁换柱,鸠占鹊巢。
这已经踩到了朱见济的红线。
他杀满者伯夷这只鸡,不就是为了吓安南这只猴嘛!
“朕言尽于此!”
“尔等回去自己想明白,莫要犯了错误,引来天兵才知道肉痛!”
提高了裤腰带说话就是硬气。
朱见济腰板笔直的用言语敲打了一番这群使者,然后还毫不掩饰的表示,“旧港宣慰司重设,日后南洋的规矩都由大明制定,不要犯了朕的忌讳!”
既然要控制南洋,那往那边增派兵力也是应当的。
金洲那边的人力物力还跟不来,需要持续性的移民扶持,所以朱见济打算扩建广州的造船厂,以制造更多的船只用于军事和商贸。
到时候,不用皇帝亲自敲打,南洋各国自然会安分守己,知书达礼了。
至于造船所用的木材,那也是很方便获得的。
南方本就水热充足,金洲和琼州岛面长了不少大树,就地砍伐就地使用,省时省力。
这也是朱见济要在东北的旅顺建港的原因之一。
辽东的木材资源也是很丰富的,不用白不用,还能增加当地的就业率呢!
使者们心里再怎么生气,也不敢冒犯国,以免跟满剌加的人一样,被毫无尊严的拖出去。
于是他们只能忍气吞声,附和着朱见济的话。
“陛下今日训斥列国使臣,是否有些严苛了?”
宴会散去后,有陪侍的臣子对朱见济小小的提醒道,“我朝礼仪之邦……”
“礼仪是讲究往来的,下尊卑不分,不臣于大国,这哪里算得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