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明世祖-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秘书处的宫人们在旁边顺着皇帝的意思写纸条,等会就送去内阁,由阁臣们起草诏令,让执行部门去办理。
“还有,现在是秋后之时了吧?”
虽然今天天气不错,但北方到底冷的早,而且撞小冰河期之后,是一年比一年冷。
秋天的舒爽,也是越来越少见了。
“的确是秋后了。”旁边的马冲回道。
他意会的告诉皇帝,“从辽东抓回来的那群人,还有张元吉他们,是否在这两天处理了?”
在打完辽东后,由于皇帝跟公主要结婚,不能见血破坏气氛,加大明的死刑犯基本都是在秋后处斩的,所以董山的三个儿子,还有李满住父子都还被关在牢里和老鼠做伴。
就算隔壁关着个张天师,也没能从精神安抚他们,让这几位笑着活下去。
毕竟对方信的是萨满,专业不对口,而且张元吉自己的水平也不够。
“都杀了吧,朕带着朝臣也去围观围观。”
朱见济让一个漂亮宫女过来给自己按揉下肩膀,给这群人定下了死期。
他到底是心善,觉得像李满住这样的人,不应该走的过于平淡,便决定一反常态,把人拉到菜市口去行刑,给北京的大老爷们看个热闹,还要和大臣们一块去。
马冲才不会说“怕脏了陛下眼睛”等无聊的话。
虽说行刑,还是以叛国作乱的名义执行,铁定是凌迟腰斩等刑了,看着就吓人,可皇帝说什么,他就应什么。
没必要纠结小问题。
只有臣子们在接到皇帝的热情邀请时,惊讶的张大了嘴巴。
“观人死刑,是否有些过火了?”首辅李贤眉头一皱。
利用“检查工程质量”,成功为大明揪出来了不少豆腐渣工程,获得皇帝赏识,从而登次辅之位的徐有贞当即反驳,就算朱见济没在这边,他也要拍皇帝马屁,时刻以“舔”作为看家本领。
“陛下为天下人的君父,自然要为天下人负责!”
“李满住等人在辽东无恶不作,抓捕残杀当地百姓多至数十万,还强迫我汉家儿郎剃发易俗,给女真做包衣奴才!”
“这等恶心之人,堪称毒瘤,不可对其有任何同情!”
“首辅是跟着徽宗一块去过土木堡的,还从蒙古人手下逃出来过,想来是懂这些蛮夷之辈有多狠毒的!”
总而言之,皇帝亲临刑场,那不叫看热闹,那叫履行明君责任,给罪人钉历史耻辱柱的。
李贤被他一顿话说的,懒得发作。
反正皇帝想做这种事,内阁里的聪明人们哪里会去反对他呢?
在大明朝前无古人的君主集权之下,只要皇帝表现强势一点,手里又有一批为他办事的人,文官们其实是无法对其施加多大影响的。
顶多就是在阴谋之后,让皇帝溶于水罢了。
第二天,在热闹的菜市口,李满住瘸着腿,和他的几个儿子跟条狗似的,被人拖了出来。
董山的三个儿子,妥罗、妥义谟、锡宝齐篇古因为姓爱新觉罗,所以待遇比之更隆重,几乎是在地半跪着滑行到台的。
他们后脑勺的猪尾巴早就被剃掉了,几个光头瑟缩的躲避着旁观百姓的目光,对于刑场,是万般不乐意。
可他们不愿意是他们的事,朱见济只想让自己快乐。
“这就是辽东首恶,瞧着就恶毒!”周围百姓对其指指点点,话语中充满了不屑和鄙夷。
在犁庭辽东那段时间,朱见济也是注重舆论,把战况都及时下达给民间的。
军队打仗、官员发俸还有宗室供养等等事情,根基都在于从老百姓身收来的各种赋税。
拿了老百姓的钱去花,自然要给他们一个交代,得让百姓知道朝廷拿钱做了什么。
老百姓有朴素的家国观念,只要自己日子过得不错,其实也不在乎朝廷多做点什么,浪费点钱。
更何况打的是胜仗,官老爷们这些年办事水平也被磨练的挺有效率,一向被当成猪养的宗室,也出了一个周王牵头的“惠民药局”,免费给百姓治病。
可以说,对这些东西,他们是很喜闻乐见的。
而经过宣传,女真在辽东做的事情,自然也让百姓们大为震撼。
作为一个国际性的都市,北京城里也存在着不少外国人。
比如当年土鲁番的僧人和斗争失败的政客寻求政治避难,都来了北京定居,太学里面也有外国学生。
可谁能想到,就在大明的土地,就是一群宣布臣服大明的家伙,对大明的边民们做出了这等恶事!
可见不狠狠处决掉这群家伙,是无法让其他人明白得罪大明的下场的!
谁知道以后会不会再有蛮夷向他们学习呢?
第237章 :皇帝表示百姓的命很高贵
李满住他们被强行摁倒在行刑台,刽子手开始喝酒。
这是必要的流程。
毕竟这次是要当众凌迟女真蛮夷,刽子手也是挺紧张的。
朱见济是个好皇帝,还特批了给人几坛好酒,喝了壮胆。
趁着刽子手喝酒的空档,大理寺作为国家最高法院,派出嗓门洪亮的代表,又把李满住等人在辽东做过的恶事复述了一遍。
如果不是董山死的早,尸体都烂了,朱见济还得把他拖出来鞭尸一通。
老百姓在此前受到了通知,手里头早就准备好了东西,热火头时,就掏出臭鸡蛋往台子砸去,正中董山的三个儿子。
毕竟根据李满住的供词,他很大程度,是被董山撺着做出大逆不道之事的。
他也知道,自己既然做出了那样的事,那全家赔命也是应当,只是想求皇帝看在他们家曾经嫁过两个女人去皇家,有过一两分情面的份,能死的舒坦点,莫要折腾。
李满住年纪大了,是受不住的。
见对方态度好,朱见济便给了他斩首之刑,给李满住一个痛快的。
而且还是第一批被行刑的,能死早点,用不着看别人的热闹,和尸体失力后导致的屎尿横流。
董山的儿子和孙子们则要“父债子偿”,替他爹享受凌迟的快感。
“行刑!”
刽子手喝完了酒,满脸通红,眼睛里冒出杀气,光着的膀子挤出肌肉,把人摁倒在砍头的木墩子。
李满住不可避免的抖了起来。
虽然表现出一副“看透了”的模样,可面临马到来的死亡,谁也不可能保持冷静。
他的一大堆后代也是同样的待遇,发出恐惧的抽泣声。
好在朱见济的承诺管用。
刽子手刀子一落,李家十来颗大好头颅同时落地,在地滚了几圈后,眼皮落下,跟尸体一块倒在了血泊里面。
有人前把残骸拖走,扔到一边,等着全部执行完,就全部带去郊外的乱葬岗埋了。
紧随其后的,是其他的死刑犯。
董山家族的人由于判的是凌迟处死,艺术表演的时间长,所以留在了最后面。
又是一阵手起刀落,围观群众里又是一阵看热闹的吆喝声。
北京城里的老爷们见过不少世面,又有“大国气度”的加成,看别人执行死刑,倒是不怎么害怕。
要是觉得恶心了,也不过是偏一下头,缓缓心情,然后又继续看。
看的久了,心里却是莫名生出一股豪迈之情——
叛乱贼子在地方折腾的再厉害又能如何?等朝廷发威,下场只会是如此而已!
太学生里面读书多了,也追捧起了汉唐之时那凌驾于各国的气魄,羡慕那中华使者所到之处,无不服从的场面。
可如今一看,我大明也不差汉唐嘛!
妥罗他们看着一具又一具的尸体倒下,失去生命活力,已然是克制不住的失禁了。
只是嘴里塞了抹布,长时间没吃过饱饭,也没力气挣脱,只能惊慌的瞪大眼睛。
最后,终于轮到了这群人头。
为了让艺术表演有更好的效果,妥罗他们嘴里的抹布被取了出来。
刽子手还是换刀子。
砍头的大刀被换成了割肉的小刀,极为的锋利。
旁边有人端来了些人参水,负责给他们吊命,以免割着割着,人直接死了,破坏表演。
刀子蹭人皮,血立马渗了出来。
起初,妥罗等人还能强忍住不叫唤,后面却是凄厉出声。
跟随朱见济而来的臣子们都难耐的闭了眼,不忍再看。
只有皇帝神色不变,仍旧是端坐在椅子,手扶腰带,俯瞰下面的血肉横飞。
“朕是暴君吗?”
朱见济忽然偏头问了一句。
周围的臣子面面相觑,沉默良久后,李贤拱手答道,“这是处理乱臣贼子,陛下亲临以示对家国社稷的重视,何谈称暴?”
“那就好,”朱见济笑着站了起来,“本以为众位卿家高居庙堂,多年未曾见血,心肠都软了,对这等人也会动恻隐之心呢。”
徐有贞在旁边忿忿,
这是剽窃他之前的台词!
李贤果然是他的终身之敌!
高台的动作,也引起了下面围观群众的注意。
皇帝这是要训话了?
果然,朱见济提着腰带,朗声说道,“今日,朕携众臣来此,亲自监刑,想来总有仁人君子心中有惑,觉得朕性格残暴,见如此场景,仍旧无动于衷。”
底下的人哪里敢说皇帝的坏话,就算朱见济的话的确点出了某些家伙的心思,却是不能直接表示的。
“可朕却坚持做了,为何?”
他拉高裤腰带,冷冷一笑,“便是要昭告天下人,不论是大明还是其他国家的,但凡冒犯我天朝,就会有如此下场!”
“辽东犁庭,不是因为女真一族野蛮,而是因为其为大明臣属,却残害大明百姓!”
“这是朕无法容忍的!”
“唐太宗有言,中华夷狄,爱之如一。可在朕看来,朝廷爱护华夷,华夷也当以礼报之,不然,便是人面兽心之徒,不能以仁义待之!”
“天朝威严不可轻犯,凡有忤逆者,女真全族便是其前车之鉴!”
“南洋的满者伯夷不臣,朕今年已经发兵征讨,已然重建旧港宣慰司,以慑其余意图跳梁之国。”
“不论朝堂诸公,还是四海匹夫,亦当明白我中华不容侵犯之理,切不可只会做仁人君子,却忘了孔圣人以直报怨的教诲!”
“我朝子民的命,还是比旁人高出许多的。”
朱见济说完,就转身而去,留着已经被割了一大半鱼香肉丝的妥罗等人在刑场有气无力,被人强行灌入人参水续命。
朝鲜那边,朴珍樉带着大明派遣的使臣黄宏和沈倩成功见到了李瑈。
姿态英武的朝鲜大王以正式的礼节迎接了两位国使者,又设下隆重的宴会予以款待。
吃吃喝喝到一半,李瑈就借着气氛问起了大明方面的回应。
“陛下要拿辽东,心意坚定,不可能转移,大王还是放弃吧!”
李瑈也知兵事,虽然有点不甘心北土沦为大明掌控,但小国对大国,就得认清自己身份——
虽然太祖皇帝曾经把朝鲜列入“十五个不征之国”的名单中,但后面朱太宗不就变了卦,还在越南设立了交趾布政司吗?
而且朱太祖要是对朝鲜完全信任,又何必将明显的谎话写入《皇明祖训》里面,给后人留下一个拿捏朝鲜的把柄呢?
所以李瑈再怎么不满,面对大明使者明显的不耐烦后,也放弃了纠结领土的问题,转而关心起了“宗系辩诬”一事。
当得知大明皇帝的确承诺修书以做更改时,李瑈松了口气。
只要在他当政期间,能够解决这个困扰了朝鲜数代的难题,那他李瑈就注定是个“明君”!
他会有个好名声的。
本以为这是出使最大的好消息,结果朴珍樉去后面独自汇报之时,又说了皇帝对“训民正音”一事的不满,引得李瑈再次惊讶愣神。
“以臣之见,世宗的训民正音的确是无聊之举,大王不若将其更正,一来可以扭转世宗痹政,二来也可向国内的贵人百姓,以示大王仁慈教化之心。”
第238章 :巩珍到达了好望角
朴珍樉也是有些上进想法的。
遇到难题了,国内的权贵把他推出去当龙套,活的死的都随便,怎么会不让朴珍樉心里忿忿?
而在大明待的那短暂日子里,朴珍樉不仅见到了天子的圣颜,还在放下压力后,认真去体会下天朝上国的风物。
着实比物资贫乏的朝鲜好太多了!
作为一个半岛小国,朝鲜的地形本就是山地居多,适合生存发展的地方小得可怜。
就连国都汉城,比起他在大明经历的地方州府都不如,又小又矮的,地上还没有铺上平整结实的水泥,就是一片稍微平坦点的沙土地,人走两步,尘土就飞的到处都是,跟在大明的乡村差不多。
在没去大明之前,朴珍樉觉得自己能混到汉城里当个不起眼的官员,已经是祖坟冒青烟了,汉城自然也是他眼里最豪华最雄伟的城市。
结果现在滤镜破灭,在大明的降维打击下,更让朴珍樉进化成了一个中华的忠实舔狗。
朝鲜国内本就极度推崇大明的文化,现在朴珍樉的转变,也是情理之中。
黄宏和沈倩与之乘船到朝鲜之时,也曾经对其有过指点,让朴珍樉心里的不平衡和野心更加膨胀。
他朴珍樉,又何尝不想做出一番功业,等着出名以后,移民大明呢!
所以他想要在朝鲜爬高一点。
当年申叔舟等人利用“训民正音”一事得到世宗信任,由此成为朝鲜政坛常青树,自己也可以!
虽然朴珍樉也知道,对方也是有真才实学,才有这番成就
可大明天使不是告诉过他了嘛,有没有能力不重要,能让上头的大王舒心才是最棒的!
对于李瑈来说,没什么比巩固他的地位更重要!
“废止这种弊政,的确很有必要!”李瑈沉思之后,面对着朴珍樉期待的眼神,最终点了头。
训民正音这事吧,在国内本就是反对力量极大,要不然推行了几十年,仍旧成果寥寥?
用当时反对派的话来说,“我朝自祖宗以来,至诚事大,一遵华制。今当同文同轨之时,创作谚文,有骇观听。”
“蒙古、西夏之类,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无足道者。传曰:用夏变夷,未闻变于夷者也。今别作谚文,舍中国而自同于夷狄,是所谓弃苏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岂非文明之大累哉”。
反正就是坚持自家是“小中华”,跟中国同文同种,才能在大明的众多狗腿子中独占鳌头。
一旦有了谚文这种不伦不类的文字,自家就跟蒙古日本那样的蛮夷一样了!
直到现在,汉字还是朝鲜官方的正式文字。
用谚文,那是会被贵人们鄙视,称之为“文盲”的。
废止这玩意儿,可以拉拢士大夫,同时为自己培养一些民间的帮手。
两班到贵族垄断朝鲜的官位,也是很久了
于是李瑈跟朴珍樉一拍即合,决定响应上国号召。
为此,黄宏答应之后会将大明那边用于教人识字的“字典”给朝鲜带几本过来
朱见济之所以能够迅速的培养出一大批识字知数的计算机,很大的程度便是他弄出来了一套基础的认字方法。
他让翰林院的学士们把古代用于标音的音符收集出来,然后按照后世章太炎发明的汉语注音法,参考各方意见,总结出来了大明版的“三十六字母”,用于教导文盲认字。
等到登基后,他更是直接让翰林院以这套音符为基础,编修乾圣字典,收录了上千个民间常用字,疯狂撒钱印刷,推行地方,成功为大明的扫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李瑈他们当然高兴黄宏的大方。
虽然这项运动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