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明世祖-第1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果其兄弟施济孙与施二姐争位,派使者到大明请求册封,太宗皇帝只当爪哇那边的风俗跟本土一样“父逝子承”,便下诏令其继旧港宣慰使之职。
但随后郑和再次南下了解实际情况后,又以天使身份承认了施二姐为旧港首领,废掉了施济孙。
哪怕后者又派使者到日本等国寻求支持,也没能成功动摇施二姐的地位。
不过很可惜,正统五年,满者伯夷再次进攻三佛齐国。
这时候的大明已经收缩了四方防线,不再支持过往的航海运动,让施二姐无法寻求到外援。
三佛齐陷落,大明的旧港宣慰司也被人占据。
好在海外华侨在爪哇岛上终究留有自己的根基。
施二姐“亡国”以后,还以华侨首领的身份,带领手下人进行抗争,保住了一小片安身之地。
如今的施二姐已经六十多岁,本已向现实低头,只想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不被满者伯夷吞并就好。
可巩珍的下西洋又给爪哇岛上的华侨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他们迫切的渴望天朝拯救,把这边的蛮夷们打退,让自己不要再陷在泥淖之中。
经过内部的商讨后,施二姐决定亲自前往大明一趟,请求朝廷派出官方船队,打击满者伯夷,重建旧港宣慰司。
施二姐辛苦大半生,虽然活得长久,但一身病痛仍然难免。
趁此机会,她也想来见识一下只存在于父亲口中的大明天朝的样子,顺便埋身故土的。
第229章 :大明需要南洋
施二姐登船至广州靠岸,先是去海关登记,以免被当地巡逻的水师给攻击了。
随后,便看了下自己的故乡。
其实她并没有来过大明本土。
因为施进卿年轻时候出海侨居,然后才生下了她跟其他兄弟姐妹。
而施进卿本人接下来的日子,也没有再返回过本土。
施二姐对于大明,向来是“只闻其名,不见其国”。
对于梁道明当年放弃三佛齐王位而跑回大明当富家翁的做法,施二姐更是无法明白。
她当年就算有了老爹遗嘱,那也是跟她弟弟竞争了一番,才成功上岗的,所以在施二姐看来,这个王位得之不易,还挺珍惜。
直到她这次亲自过来,见证了大明风采,方才明白梁道明为什么会做出当年的选择。
广州港从前宋之时就繁华了起来,朱见济开海之后,更加的发展迅速。
光是这么一个港口,就看的施二姐眼花缭乱。
当华侨首领的那股子傲气也没有了。
等来了京师,更是惊讶于这座世界级的雄城,久久无法平静。
难怪梁道明会看不上区区的三佛齐王位。
在这边住了一段日子,施二姐都开始看不上老对手满者伯夷了!
而从帖木儿帝国来的使者哈撒也是跟施二姐一路来的北京,同样对北京城的热闹啧啧称奇。
特别是朱见济大婚当日,那铺天盖地而来的人气,更让他们感到震撼。
若帖木儿帝国还在全盛之时,哈撒对此估计也就是看个热闹,毕竟自家也是世界级的大国。
可现在帖木儿不是才从动乱中稳定下来嘛,几乎每一代君主继位,都要伴随一场内乱,让帖木儿帝国的国力大损。
大明这边,哈撒也是打听过了,新君虽然年幼,但在景泰朝就被先帝带着处理朝政,是个早熟且管得住事情的,并且对于开拓外疆,恢复汉唐时代的伟大荣光很有想法,一转仁宣时期的内卷风气。
瓦剌、鞑靼,都已经被明朝打败了。
就在他们前往北京的路上,明朝还在对辽东部署军事,对那边的蛮夷进行彻底的清扫。
强硬姿态可见一斑。
这让哈撒没办法再保持游离自大的态度,对明朝重视起来。
因为在综合实力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跟大明相提并论。
哪怕明朝有过一次让上层统治阶级伤筋动骨的土木堡之变,但其根基深厚,底层环境并没有被破坏。
这便意味着,只需要来一个头脑清醒的新皇帝,大明就不会脱轨翻车。
“希望大明皇帝陛下能从温柔乡里快点走出来,接见我们。”
会说汉话的哈撒对着熟悉了的施二姐微微一笑,一双绿眼睛里全是精明。
施二姐点点头。
朝鲜使臣那边,继续愁云密布,郁闷的自闭。
这一等,便又等了半个多月,直到英国公和固安公主的婚事结束了,朱见济才勉强抽空,召见了这些使臣。
头一个是施二姐。
对朱见济来说,拿捏朝鲜轻而易举,所以跟朝鲜有关的事,都不算大事,好狗子也不会因为这点小事而跟主人闹心。
帖木儿那边,则是朱见济有意压一压他们的威风。
景泰朝他们打着进贡的名义来敲诈大明的事,朱见济可还没忘记呢!
这次过来,对方估计也要搞幺蛾子。
朱见济是个小心眼的皇帝,谁得罪过他,那可是有黑名单等着的。
只有施二姐这个曾为大明驻守海外飞地旧港宣慰司的老人在三者中表现最好。
等跟人沟通好了,把控住后世著名的马六甲海峡,那又是一番新天地。
“赐座吧。”
年轻的皇帝放下手里才批阅完的奏疏,让拘谨的施二姐放松一些,“你是老者,我中华自有尊老爱幼的习俗,不必束缚。”
施二姐在鸿胪寺之时,就被里面的官员教导过面圣注意事项,在不犯忌讳的同时,事事以皇帝为尊就好。
于是她小心的坐下,仍旧不敢正视朱见济。
“你的事情,朕已经听说了。”
朱见济搭在座椅两侧的扶手上,姿态随意,脸上也全是和善的笑容。
“满者伯夷此时已然成了南洋大国,虽说其国野蛮,但若想将之击败,也要出动不少力量。”
施二姐闻言又想站起来,“陛下”
“不过施家为大明驻守旧港三代,你还愿意来北京见朕,可见诚意。”
朱见济又笑着安抚了下施二姐,“说打仗,朕是不怕的。”
“底下的文官再怎么喊劳民伤财的话,可在朕看来,该打的还是得打。上国的体面,是要打出来的。”
施二姐也笑了,“陛下说得对!”
在海外跟蛮夷们相处这么多年,施二姐也是知道,跟野蛮人讲道理是没用的,只有先给他们一巴掌,打得对方脸疼了,他才会好好听你讲话。
中国自有华夏之称。
有服饰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可为什么还要有武备?
不就是为了让对方能听话的坐下来,听中国讲礼仪的故事嘛!
“旧港宣慰司是大明自古以来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满者伯夷既然敢夺之,便要承受相应的代价!”
“今年是个好年头,辽东打完了,干脆就去南洋走一走。”
正好,大明水师这几年下来,也把南洋的海盗清理得差不多了,和安南、真腊等国的联系也稳定了。
因为朱见济的规划,水师建设也慢慢赶上了永乐朝的水平。
毕竟要说水上力量,明末那情况,郑成功都能带着人去把当时的航海霸主荷兰人打跑呢!
只要上位者重视,肯为它掏钱,建设起来并不算困难。
国内承平,国库充足,本身又有实力
是时候经略南洋了。
施二姐激动了,“陛下说的对,南洋本就是大明的南洋,不能让蛮夷糟蹋了!”
“臣愿祈天兵南下,以震满者伯夷国!”
朱见济心想,满者伯夷算什么东西。
他这一场打下来,东南亚的那些国家都得好好看看,他们的爸爸长什么样!
在皇帝面前的桌子上,还摆着一封摊开的奏疏,正是安南国关于边民犯事的。
随着朱见济开放海禁,南洋作为传统的海贸场地,各种货船也多了起来。
即便大明水师驻守广州港口,打击海盗势力,但终究无法顾及全部,总有一些漏网之鱼眼馋打劫的暴利,时不时的去南海上转悠,企图抓肥羊。
大明这边也有舍不得给海关交保护费,偷偷摸摸出海的,更加剧了这种情况。
于是广州那边就有官员上疏,给朱见济报告了这件事,“有安南人驾使双桅大船,越过海面,偷捞珠池,劫掠客货。”
朱见济自然下旨,令安南国王管好自己手下的人,不要随意越界为寇。
至于国界线是怎样的?
也不想想,朱见济在乾坤万舆图上连实际上没有大明军力驻扎的蒙古高原都画到自家了,南海能放过吗?
那九段线近的,就差贴越南脸上了。
结果越南对此上疏,只说自己不知道这回事,查也没查出来犯事者,反过来请朱见济别小气,“安南民众多以捕鱼为业,下海者众,不可轻禁。”
虽然奏疏上面说的都很客气,但朱见济前世当键盘侠的时候,可是跟人对线过无数次,哪里看不出其言外之意?
明里暗里,是对朱见济在名义上独占南海表示不满。
广西那边也有官员上报,说有安南国人越境侵占田亩,霸占土地,遭到官府驱逐后,还武力反抗。
这就让朱见济很恼火了。
越南的实力不及朝鲜,仗着跟大明本土遥远,竟然还敢做这种小动作。
真以为朱见济不敢出兵打他吗!
下半年攻略满者伯夷,大明就是要杀鸡儆猴!
第230章 :皇帝接见了朝鲜使臣
接见完施二姐后,朱见济便下旨,让东南和南边的诸多水师预备好出征满者伯夷。
而中央命令一发,沿着海路,用工科院新研制出来的,按照飞剪船的形式特制出来的小型帆船传令,十天左右就把消息传到了相应的地方。
飞剪船在后世本就被人誉为帆船之王,曾经创下过百天内从中国东南到英国伦敦的航行记录,在刻意缩小到只承载四五个人,专门用来发送政令后,更加便捷。
而各地水师接旨后,也迅速整备。
从这一点上看,朱见济对攻略南洋是早有准备的,就差一个理由。
其实他原本定下的出兵理由是对方朝贡不准时,“藐视上国”的。
毕竟满者伯夷在永乐朝也是被纳入华夏朝贡体系中的,还在正统时期跟大明约定了三年一朝,结果后面国内陷入长期的王位争夺战,导致了入贡的不定期。
施二姐的到来,更让他有了征讨附属国的法理性。
一个月的时间准备,带上七个月的军需所用,依照蒙元时期下南洋征战的旧路线,以李继业为主将,马云为副将,向满者伯夷气势汹汹而去。
要算起来,这还是大明水师重整旗鼓后,第一次正式出征。
之前打击东海和南海周边的海盗,实在是有点大材小用了。
只是才经历了犁庭辽东、皇室大婚等大事,又匆忙开始海战,这让臣子们有点担心。
大臣们现在已经放弃了阻止朱见济这个爱折腾的皇帝,因为到目前为止,打的都是胜仗,于大明还是有利的,而且劝了,皇帝和五军都督府那边也不会听。
曾经的“铁骨铮铮”,在皇帝掌握了军权后,不堪一击。
真正的反对派,要么被贬官辞退,要么就是去下面,跟随脾气好的仁宣二帝去了。
土木堡之变后崛起了一下的文官集团,在朱见济孜孜不倦的压制下,又变得乖顺起来。
以朱见济的控制,他也自信,自己不会像正德皇帝一样,落水后想找个真能治病大夫都难。
所以臣子对开战的担忧,就变成了财政方面顶不顶得住。
沈固作为户部尚书,顿时站出来表示没问题!
虽然征辽东把今年给军事的预算花了一大半,但还有另外的进账可以用!
别忘了,上半年才让各地的寺庙交了税,有不少实力雄厚的,觉得自己很行,不肯服从,然后就被镇压下去,抄了个底朝天。
自古寺庙多富有。
一不交税二有信徒供养,像和尚庙还有修金身的习惯,简直是隐形的钱袋子。
要不然三武一宗怎么灭佛呢,
还不是盯上了和尚的钱!
而朝廷入手的这些钱,可以算是意外之财,完全可以支撑起下半年的军事行动。
如此,朝臣们在短暂的争论后,便无话可说。
在水师整备待发之时,朱见济又接见了朝鲜使者朴珍樉。
听说这位姓名极具特色的使者因为久久未能受到皇帝召见,差点偷偷吊死在鸿胪寺丞的门口,把后者吓得不轻。
大明天子到底心善,为了救人一命,只好见了他一面。
“拜见皇帝陛下!”
一进殿,朴珍樉便五体投地,抽泣哽咽。
这样的大动作,让朱见济明白了后世南韩电视剧里夸张的肢体表演,原来是有遗传的。
朴珍樉哭哭啼啼的,对天朝爸爸哭诉李秉的过分言论和张懋揭伤疤的事。
他的汉话说的很流利,符合朝鲜统治阶级以说汉语为荣的习惯。
“别哭了!”
朱见济被他吵得头疼,开口便是重话,“李秉是朕钦定的提督,他的话,也是代表了朕的意思。”
“朝鲜阴谋勾结董山,以图辽东之事,朕还没有追究,倒是有脸恶人先告状了。”
朴珍樉趴在地上,“下臣惶恐!”
“与董山联系,乃是我朝世宗之时所为,大王继位后,便跟他断了来往”
“而且下臣被派来朝拜陛下前,我朝大王直言,辽东事清名为大!”
“还请陛下为我朝洗刷冤屈,莫在背负不忠不义不仁的名号啊!”
大明重返辽东势不可挡,女真全族经过了长达三个月的清剿,已经没人敢顶着这个民族的称号行走江湖了。
只要这种高压政策再持续个十来年,“女真”一族注定和以前的肃慎、契丹一般,沦为历史特定名词。
有这样的威慑在,朝鲜再有心思,也不敢强撸虎须。
大明很大,朝鲜得忍一下。
但名声还是得要的。
总不能失了地盘,还被泼脏水。
朝鲜不想自己“双输”啊!
朱见济听闻此言,脸上的表情也和蔼起来,“原来如此。”
“朕此前已经让礼部讲了一番你国之事,对其中缘由,已然是明了于胸的。”
朴珍樉一听,便觉得有戏!
结果又听朱见济说道,“宗系有误的事,我太宗皇帝也曾下旨说明过。只是朕看了你们上的疏,还否认了弑杀四王之事?”
“这”朴珍樉又畏缩下去,呐呐不语。
要说强行给李成桂安排个爹,那的确是假事儿,可后面朝鲜干翻高丽四国君,却是真的了。
宗系辩诬,本就是半假半真。
捕鱼达人朱太祖故意弄了这么个玩意儿出来,还列入皇明祖训,就是为了真假掺半,让朝鲜方面难以争论,必须长久的纠缠在这事上,依赖大明。
太宗皇帝当初靖难称帝,第一个来进贡祝贺的是朝鲜,恰好后者也是太宗在位,同样是政变上的台。
双方有了同样的“正统需求”。
朱太宗也对朝鲜投桃报李,下旨申明了下朝鲜王室“宗系”由来。
奈何皇明祖训在上,纵然是太宗也无法更改,只好承诺朝鲜,会在其他的官方书籍里进行更正。
后面大家都知道,太宗忙着征漠北下西洋,竟然把这事给忘了。
仁宣二帝死的早,正统皇帝乱折腾,以至于当初说好的,又给拖了几十年。
景泰朝修的寰宇通志,关于朝鲜的介绍,还是沿用了皇明祖训里的说法。
可朝鲜方面却觉得,既然明太宗承诺了这么久,近些年来和大明的商贸往来也其乐融融,再提更正,应该不算难事。
李瑈杀侄自立,对正统性更加渴求,便想着“宗系”搞定了,那“辩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