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115章

我要做明世祖-第115章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杭太后继续顺着他,“不如过几日等皇帝有空,我让几家来宫里坐坐?”
  “闻名不如见面,日后要与你朝夕相处的,总得让皇帝亲眼见见。”
  “那就再好不过了!”
  朱见济欢喜一笑,觉得还是他妈疼人。同时也决定把他爹留下的各种经典文学翻出来看看,补习一下某方面的知识,早作准备,以免到时候手忙脚乱。
  其后,朱见济仍旧按照他的作息安排,踩着点早朝。
  作为一名踏实的皇帝,朱见济从来不会放下自己的责任。
  果不其然,一到朝,就有不少官员站出来弹劾吴敬等人,各种理由都有,目的却是极为统一——
  要阻止这群审计署的继续查账!
  目前,吴敬已经结束了他的浙江冒险,带队开辟了新副本,正在福建各地工作。
  福建之地,自古以来便是航海贸易的繁盛之所。
  过去最大的外贸港口泉州便在于此。
  等到海禁政策开放后,福建这边的人更是纷纷下海捞金,北朝日,南下吕宋,一夜暴富之人不在少数。
  对外贸易的繁荣也导致当地的财富流动很快。
  在内地,土地作为最基本也是最广泛的财产承载物,也就是在周围的地主手里转一转,很少有人会去外地置办田产。
  但沿海诸省可不会这样。
  出了海,自有一片广袤天地,怎么折腾都有办法,加总有空子可以钻,便使得某些方面,实际收入跟账本记载出入较大。
  越是发达地带,这账本越是经不起查的。
  所以到了福建,吴敬对精神病、疯狗等等特殊生命体的吸引力有增不减,要不是徐永宁他们保护的好,这群敲算盘的早就被人捅死了。
  硬的不行来软的。
  派出去的审计署成员莫名成了某些老爷小姐眼里的香馍馍,不时就有人提出想与其联姻,并且不论男女,任其选择。
  就连吴敬这等小六十的老头都被人热情推销了几家姑娘。
  徐永宁被狂蜂浪蝶烦的头疼,差点就给审计署的人套铁裤裆,以防他们一时失足了。
  朱见济作为行动的发起者,自然是要在朝堂之维护他们的。
  “你说吴敬等人在浙江福建两处,敲诈勒索,贪污受贿?”
  “是!”
  “欺凌百姓,夺人妻女?”
  “是!”弹劾的人继续义正言辞。
  “有义士为了阻止他们的暴行,还被定国公着人打死?”
  “没错!”
  朱见济笑了,“朕记得,你一直是京官,未曾到过地方,如何得知此事?”
  “还五个义士?怎么不写个《五人墓碑记》去悼念?”
  “朕看还是让审计署的人也去你家找找,以免你的耳目比朕还灵通!”
  “拖下去,停职查办!”
  傻逼,这么多年了,还把领导当小孩忽悠……果然一被触碰到利益,人的智商都会极速下降。
  “臣有奏!”
  才处理了一个狗急跳墙的,徐有贞又迫不及待的跳出来。
  皇帝示意他讲两句。
  “臣请陛下派工部去地方,核查各地水利之事……”
  在小冰河期的压迫下,朱见济是很重视水利设施建设的。
  每年的财政预算,都有固定的一部分要留给工部,让人去大明的主要城市修工程,还下旨给地方官府,允许他们可以多留一点钱,用于修缮当地的水渠等等。
  但就跟查账一样,东西修是修了,修没修好,质量如何,又是另一回事。
  要知道,在哪儿都有豆腐渣工程。
  如今世道艰难,东西弄得不好,那是经不住造的。
  近来朱见济有言,说内阁要负责的事情越来越多,要设立一个次辅,徐有贞为此非常活跃。
  他当不了首辅,连个次的也当不了?
  所以趁着审计署这一档子事,徐有贞针对皇帝的喜好,提出了“工程检测”这一建议。
  都察院的王竑跟原杰一听就瞪眼了,心想工部如此提议,不是要和他们抢生意吗?
  工程出问题了,那背后必然有根源。
  那根源不就是御史收入的主要成分嘛!
  于是王竑也站出来,请求都察院一同与之查办。
  朱见济自然批准了。
  反正这种事做多了,总是利国利民的。
  总不能他花了这么多钱,就养了一堆废物。
  “之后就要举办会试了,礼部那边也要多多注意。”朱见济点了一下陆瑜。
  后者举着笏板应是。
  由于此前开了一次恩科,所以正常的科举便往后推了一年,等到今年才预备。
  而且这次的科举也有特殊之处。
  什么数学法律的,为了当官的举子早就强迫自己习惯了,不成问题。
  特殊之处在于,乾圣四年的科举又开了一榜,专门为西部几个省份的举子所设。
  朱见济参与过几次会试,甚至刚登基还监考过殿试,对于大明此时的科考情况还算了解。
  每轮榜的进士,大多数为江西、浙江和江苏等地出身。
  虽然有南北榜制度存在,但五成以也是录取南方的,三四成左右为北方人,剩下的边角料,才能落到边疆各省的考生手里。
  录取率很不公平。
  而在这其中,科举大省自然又要分去一块肥肉,让每年只录取两百名左右的科举考试,最后金榜题名的进士,基本都是一个地方的人。
  这非常容易形成“党”!
  虽然后世伟人曾经调侃过,“无党无派,千奇百怪”,可朱见济还是觉得,要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
  加西南改土归流,以及朱见济下旨放松户籍管制后,也有来自于其他方面的举子参加了这次科考。
  他便想趁此机会,再改一改大明的科举情况。
  以朱见济此时的大权在手,即便享受了科举福利的文官很不乐意把特权分润给别人,也只能低头。
  总不能再弄一次南北榜案出来,杀的人头滚滚吧?
  于是“西榜”隆重出台。
  来自于西部教育水平较低地区的举子可以自己选择,是入西榜还是按照以往的南北榜参加会试。
  西榜的录取率不低,大概会收五百人左右。
  但限制在于,西榜出身之人,必须前往大明边疆之地任官,而且升迁,也是五年一考核,比起普通进士要多两年。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武榜”。
  顾名思义,这个榜单面向的不是读书人,而是从各地选拔来的武生。
  各级学校里不善于念书,但在骑射打仗方面颇具天赋的学生,或者自认为可以成为“武状元”的,都能去当地州府报名,经过筛选后,再来京师国子监进行登记。
  武榜的考生来源也多种多样。
  有本就在学校里的,有出身卫所的,还有从军中武会里推选出的……
  而武举地点,则是放在京师的两座武校之中,武校名义由朱见济这个皇帝挂名校长,其实是由国子监和五军都督府共同管理。
  一旦选拔了,这些武进士们都要在武校里学习一年,再去军中听用。
  有这么多新花样,还有这么多人来参考,对礼部这个负责安排考试事务的部门来说,的确是一项挑战。


第220章 :四个新的布政司
  “洪兄!”
  “你中了吗!”
  就在这难得的春闱放榜之时,洪涛努力的稳住下盘,抬头去看不远处那张写满了姓名的黄纸。
  比起公布进士名单的夺目金榜,这首开的“西榜”却是用平平无奇的淡黄色纸书写而成的。
  因为跟进士榜相近,偏偏质量远远不及,所以有人刻薄的将之成为“垃圾榜”
  所谓垃圾者,据说是当今天子在处理政务,结果遇上手下做了傻逼事的时候,经常会使用的词汇。
  流传出来后,这种骂人的话让普通人不解其意,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跟风使用。
  洪涛看了好几眼,才在黄纸的倒数几行找到了自己的姓名。
  他猛地松了口气。
  “中了,我中了!”
  他回过头,大喜过望的跟着周恒打招呼,然后逆着人流往外面走去。
  “我也过了武校的考核,接下来一年就能蹭公家饭吃了!”
  身材高大的周恒微笑道,语气掩饰不住喜悦。
  虽然很多人都看不上西榜和武榜,觉得一下子录取这么多人,还是皇帝给落后地区的下三流考生开的后门,水平不怎么行。
  但对于洪涛和周恒这种从云南千里迢迢跑来京城考试的人而言,能中就是天大的喜事了!
  云南在此时的大明内地人眼里,都还没有撕下偏远蛮荒的标签,跟贵州、两广等省份一样,是出场率极高的犯罪官员流放之地。
  可想而知的落后。
  以此时的知识普及率和交通条件,云南每逢春闱,都难以掏出一个可以去参考的举子。
  好在朱见济意识到了他缺少可用人才,以及科举录取在全国范围内的失衡,迅速对此做出了调整。
  依照王越当年提出的建议,为了让西南地区迅速的臣服王化,推广儒学,便要鼓励当地人读书考试。
  可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哪里比得上科举大省?
  浙江直隶随便去一个举子,都能在他们那儿当个天才。
  所以朱见济下旨,适当调低了西部的考试难度,并且加大了其他科目的比例,不全然按照原来的“四书五经”模式来。
  要说做文章讲道理,这些人抓耳挠腮估计也憋不出个好的。
  但有赖于皇帝重建的社学体系,让西部的人也能享受到大明版本的“填鸭式教育”,只是刷题,那还能撑一撑。
  最后强拼硬凑,竟然还真出了一些人才。
  不过朱见济给了他们这样的方便,也是要收走他们一些东西的。
  西部的人才们有了功名之后,所受特权都会缩水,每年还要去当地的郡学中参与测试。
  严苛到了一旦被布政使阅卷后判定为学问倒退,他们的一应特权还要被收回。
  所以洪涛能走到会试这一步,已经是非常艰难了。
  今天进士榜也放了,听说还有个贵州出身且参加了南榜的举子高中,给贵州人大大涨了脸。
  这貌似还是贵州几十年来,头一位本土培养起来的进士。
  不过对方再怎么荣光,也不关洪涛两人的事了。
  “走,喝酒去!”
  他跟周恒并肩而走,打算把剩下不多的钱再掏点出来,庆祝庆祝。
  反正能登上西榜,官肯定是可以当的。
  虽然官位前程艰难,但好歹是个身家,实现了老洪家三代人阶级跨越的梦想。
  洪涛背负着全家的梦想,行程近乎斜贯了整个大明领土,要是这次没考上,也不用原路返回了,直接跑到天津卫的港口投海而死还算省点功夫。
  接下来,他们两人就要分道扬镳,一人往吏部,一人往五军都督府去报道了。
  周恒的未来很好预测,如他所言,在武校学习的一年期间,朝廷会兜底他的日常花销,所以虽然生活可能会拮据了一点,但他可以留在京城这个首善之地,沐浴天子光辉。
  但洪涛只能想着,自己会被扔去哪个角落当芝麻官。
  以西榜的质量,内地的好地方估计跟他没缘分,很有可能去琼州、云南这种地方。
  其实云南也挺好的,毕竟是老家,他还有老婆孩子在等着
  不过洪涛想的再好,也没有抗住朱见济政策的转变
  在三榜人才去吏部报道后不久,皇帝就有了新命令,对大明的行政区域进行了新的划分。
  撤销奴儿干都司,将之改为辽东布政司,原来山东在辽东的飞地也被分出来,成立辽阳布政司,而在辽东以西,原来属于瓦剌的地方,则是建起来了一个辽西布政司,宣布了大明对于草原建立起了正式的统治,原关西七卫之处,被整合成了关西布政司。
  四个全新的省份出炉,热气腾腾的让人大吃一惊。
  有臣子当然不想要朱见济如此修改太祖皇帝留下的版图,但闹来闹去也没用。
  毕竟老朱家的天下,自然是得按着老朱家的意思办。
  甚至在太学生里面,对于皇帝的行为还充满了赞扬。
  他们早就看过那副乾坤万舆图了,深知世界之大,巴不得大明能把边上能占的都占了,以显大国风范。
  何况随着历史学的精进,这群接受能力强的青少年也多次感叹汉唐灭国无数,扬威异域的威风,自然希望大明也能像其一样。
  朱见济如此行事,非常符合这群热血青年的口味。
  于是骚动再大,也平息了下去。
  后续影响是,新增四个省份的管理问题。
  其实以朱太祖的心思,他对广袤版图也是有追求的。
  可惜当时中华之外的蒙古势力还是强大,国内又是满目疮痍必须花时间治理,这才广设羁縻之地,连辽东、西南等地的赋税都不收了。
  如今朝廷设立承宣布政司,意味着羁縻政策不会再延续,中央会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
  以后这些地方,也是要收税的!
  既然要收税,要组建管理班子,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
  所以像洪涛这种西榜的掺水进士,就被放去了辽东省任职。
  至于同样缺人手的西南方面,目前是大体稳定了,缺口依然在,但不用急着去填补。
  反正西南的官吏已经习惯了一个人当三个使唤,就差为国捐躯了。
  “可辽东还在打仗”
  洪涛听闻此事,写到一半通知家里人自己中榜喜事的书信也不写了,满脸震惊。
  “应该是快打完了,才会有如此政令。”周恒只能安慰这个老乡,心里想着从云南到辽东,对方能见识到多少风景。
  “那我!”
  洪涛手忙脚乱,“那我是不是要去买几件毛衣穿?”
  春闱之时尚且没摆脱冬日残余冷气,洪涛作为一个彻底的南方人,可没受过那种冻人的苦。
  可辽东更冷,落雪多得能埋人!
  洪涛觉得自己要去上任,不准备齐全一点,只怕是刚去就能冻死在府衙之内了。
  两人上摸下摸的找钱,企图把所需物件先准备好,以防不测。
  而辽东那边,战事结束了吗?
  显然是没有的。
  张懋还在白山黑水之间,忙着带人摧毁女真部落,把那些大饼脸芝麻眼的家伙干掉呢。
  想他刚刚到辽东,向赵辅李秉他们转告了皇帝的八字方针后,四人加上辽东的将领连夜开会,决定奉命而行。
  “既然是要犁庭扫穴,那就方便多了。”李秉老头因为近些年来事业一帆风顺,在辽东吹了几年冷风,反而年轻了不少。
  他捻着胡子,高兴的笑道。
  项忠同样很赞同。


第221章 :建州女真
  发动战争,其实是有其目的性的。
  要么是开疆拓土,要么是打击不臣反正战争结束后,要保证自己能在战略上获得成功。
  而辽东这边,本就为大明领土,所以这次打仗,只能算是“解决内部问题”。
  放在以前,大明天子们为了节省力气,减少朝廷各方面的统治压力,对于少数民族盘踞之地,大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去羁縻政策,拿个名义上的统治权就好了。
  所以西南土司林立,辽东女真横行,关西这个正好卡在大明跟西域之间的交通要道,被蒙古人当成了抢劫发财的好地方。
  不过乾圣皇帝明显不是会给那群蛮夷面子的君主。
  他自掌权之后,光在西南就杀了多少土司首领?
  现在更是把原本的半臣服之地直接变成了朝廷垂直管辖的省份,要派遣官员过来,指不定跟他那隔了三代的祖宗一样有控制欲。
  就算眼下的辽东还有大量女真杂种,可皇帝不是说了,大军来此,就是杀人吗?
  不用考虑拉一波打一波,不用考虑殿堂君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