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111章

我要做明世祖-第111章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陈循等人到底是退了,内阁成员的位子也得重新调整。
  朱见济摊开张纸,把几个符合新首辅条件的人名写上去。
  现在内阁权力可是非比以往,谁来当新领导可得好好斟酌。
  想了一会儿,把提名纸上的几个人对比一下,朱见济最后敲定了李贤来接陈循的班。
  几天后,文渊阁。
  徐有贞步伐轻快的用跨栏的步法越过门槛,上班打卡。
  “陈首辅近来身体如何?”
  他主动向陈循打招呼,在秋天的小尾巴上,给人拜了个早年。
  陈循呵呵笑道,“还好还好,多谢徐尚书挂念。”
  在递去辞职报告之前,陈循就暗示过内阁的同僚,说自己年纪太大,必须退居二线,让他们自己做点准备。
  徐有贞当场野鸡开屏,三角眼瞪成了杏仁眼,一下班就去拜访了陈循。
  双方进行了坦率诚恳的交流后,陈循说会考虑举荐他当下一任首辅。
  虽然徐有贞有前朝黑历史在,但这都是过去的事了嘛!
  搞政治的,谁身上没污点?
  徐有贞也感觉自己的胜率很大。
  黄河被他治理了以后,这几年都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水灾,小范围的泛滥完全可以由地方官府组织救助,比起以往动不动就水淹无数州府,已然是“人力胜天”了。
  上任工部尚书后,皇帝看重什么他就干什么,礼遇那些老资格有功劳的匠人,又鼓励军器监研发制造新武器,为边关将士扩大火力覆盖的面积添砖加瓦,也让府库里储存的火器更加精良丰富。
  太学建立起来以后,徐有贞还跑过去讲过几次学。
  毕竟他学的杂,什么都懂一点,可以帮太学生们开拓下眼界。
  随着十来年过去,“徐珵”慢慢被人遗忘到脑后。
  在一些人看来,徐有贞完全是个尽职尽责的好领导。
  除了长的又矮又丑,还喜欢得瑟之外,没什么让人抨击的错处。
  不过即便如此,他在内阁还是有竞争对手的。
  李贤!
  这个家伙,可是比自个儿更早跳上皇帝的船呢!


第211章 :第四十六代张天师
  “李尚书”
  当徐有贞看到李贤也踏入文渊阁后,便贼兮兮的靠过去,企图套他的话。
  王文和萧滋坐在旁边,不偏不倚,默默喝茶。
  他俩虽然因为被朱见济留了下来继续出卖劳动力,显出了圣望浓厚,但以两人此时的年纪,是不适合当首辅的。
  他们心里对此也早有预感,并不意外。
  王文知道自己在给皇帝当打手背黑锅,得罪了大部分官僚后,能稳坐吏部已经足够,首辅这个更高的位置是不可能的了。
  萧滋除了嘴炮厉害了点,善于给皇帝提意见外,也是没有过于出众的功劳了。
  他留下来,纯属朱见济给他的福报。
  所以两人能够安心的看戏,顺便跟早就熟悉了的老朋友聊两句,问对方“吃了没”“吃了啥”等等。
  其他人员到来以后,也是安静的看着徐有贞硬拖着李贤在演,死皮赖脸的让看客都有些同情李贤了。
  毕竟徐有贞长的不行,还硬是凑上去卖笑,瞧着就不是啥好画面。
  “我等为臣,做好臣子的本分就足够了,何必纠结于一些小事?”李贤冷漠的回应着徐有贞,最后受不了,绕过他开始做事。
  徐有贞尴尬,强笑着坐下。
  其后朱见济过来,假装没注意到内阁中诡异的气氛,照例宣布了这段日子要做的政务,直入主题。
  “商辂陆瑜,朕此前让你去汇总的大明僧道之流情况,办的如何?”
  商辂起身,从手边的一堆报表里翻出一份厚实名录,“具以查实,自洪武以来获得度牒之寺庙观宇,皆在于此,请陛下过目!”
  陆瑜也跟着做报告,“礼部着人查了僧录司、道录司档案,统计出了大明此时受度牒的僧侣之数”
  “朕这里也有点东西,你们拿去核对核对,再一块做总结。”
  朱见济抬手,示意马冲将一叠账册交给二人。
  这本册子是他从兴安手里搞来的。
  这个伺候过景泰帝的老太监在成功坑了孙太后一把后,就告老还乡回家养老了,临走之前还供出来了几十个曾经跟他有过礼节往来的官员,让朱见济后面又去搜刮了一笔钱。
  而兴安身边用于养老的财富,朱见济也让他交代了来源,大部分是他贩卖度牒给僧侣所赚取的银子。
  然后,兴安又把自己还记得的某些人告诉了阮伯山,指出哪些地方的道观寺庙,其实是不合规开办的黑庙。
  僧侣道士,还有其他宗教的信徒,
  这是大明内部存在的一个比较不起眼的特权阶级。
  毕竟在大明士大夫和庞大宗室集团的光辉照耀之下,这些吃斋念经的出家人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谁让在百姓印象里,常有贪官污吏和皇室宗亲欺压自己,大师们却少呢?
  可朱见济没打算把这群家伙忽略过去。
  作为出家人,僧侣们有法律上“不纳税”的权力,有的时候普通人犯了罪,找点门路给自己搞个寺观挂名出家,也能抵消官府追查。
  这种情况对朝廷统治来说,一看就不怎么美妙。
  虽然以大明开创者老朱同志的强迫症,明朝管理僧侣的制度已经堪称前所未有的严格,甚至还从地方到中央,都设立了相应的宗教机构,对僧侣进行定期考核,保证他们的业务水平,让满天神佛仙人需要通过大明朝廷的批准才能升天
  但如同此前的诸多法规,这些规定自然也是随着时间过去而松弛荒废了。
  大诰这种太祖亲自制定的**都被人置之脑后,更何谈其他?
  根据兴安所言,他过去之所以会走上贩卖度牒的道路,一者是当时他跟孙太后都信佛,有这个门路方便,二者则是见宫里其他的老太监也在做这事儿,有样学样的。
  所以朱见济有理由相信,现在的大明内部,僧侣数量绝对是膨胀了的,远远不止官方统计出来的数目。
  在他的计划表里,像僧侣集团这种特权阶级,会被他当做“官绅一体纳粮”制度推行前的试水。
  一步步的,解决了道士和尚,再去解决掌握权力的士绅们。
  但现在他搞的事情多,多线进程下来,需要等其他方面情况稳定后再做琢磨,所以之前他还有点记不起这件事,想着再等两年也行。
  结果好死不死,偏偏有人一头撞上来,让皇帝在震怒之下,决定提前执行对僧侣的收税和审查。
  原杰在湖北安抚流民,政绩斐然,一年左右,使得流民各得其所,四境平安。
  相关政策被他安排下去,其后的官员只要按着他的步骤来,不急不缓的执行,便不会有太大问题。
  朱见济嘉奖他的功劳,打算把人召回京城任职。
  但因为原杰此前任职江西按察使,被调过去安抚流民的时候过于急切,连老婆孩子都没有带上,老母亲更是恰巧生病,只能单人前去荆楚一地。
  这次再调任,还是去京城,他便打算先回江西收拾好家当,安排好老母妻子,一家人一块上京。
  结果一回江西,原杰便听愤怒的老百姓对龙虎山天师府进行了举报。
  原来此时当家龙虎山的,正是第四十六任张天师张元吉。
  此人倚仗家传特权,做了无数恶事。
  即使龙虎山对外人不停的宣扬其出生时有何异样特殊,但也无法掩饰张元吉的本性。
  张元吉性格素来凶顽,在天师府里还僭用乘舆器服,擅易制书,胆大包天。
  像强抢良家子女,夺人财物这种,更是寻常之事。
  最离谱的,是这位张天师还在家里设置了一个私人监狱,前后被他关押在其中,并且致死的人,有四十来个,其中还有一家三口全部被害死在那个幽暗的地下室里。
  在朱见济的农会推广到龙虎山地带时,这人也是叫嚣着阻拦,后面一看朝廷派了兵马过来,自个儿又无法召唤天兵天将,请历代天师下凡,这才认清了自己,停止了躁动。
  但死性不改,就算地方百姓加入了农会,这人也时常进行“强制性收税”,要求百姓上供。
  当地人不堪其扰,偏偏江西地形复杂,小老百姓想去外面告状都难以做到,只能含泪忍气吞声。
  这次原杰回返,恰巧路过当地,如此天赐良机,便使得这位前按察使被人拦路告状了。
  原杰震惊。
  按照大明法律,越级上诉和随意拦阻官员车架告状,是要先把老百姓打一顿的,之后管不管上诉之事,又是另一个问题。
  眼下当地人宁愿忍受这种区别对待,仍然坚持咬牙举报张元吉,可见这位张天师的确“福泽世人”,让百姓恨不得立马送他去成仙。
  又惊又怒之后,原杰老实的上报,请求朱见济这位天子来解决一下张天师这个“陆地神仙”。


第212章 :针对僧道和女真
  朱见济收到原杰的报告后,自然龙颜大怒,当即表示要下凡收了张元吉这个孽畜。
  旁边陪侍的阮伯山和马冲都在心里琢磨着,这件事貌似有点眼熟。
  僭越、杀人、藐视皇权、视自家所在之地为禁脔
  啧啧啧。
  这不是当年北孔搞的事儿吗?
  现在北孔全家都凉的差不多了,衍圣公变成了奉圣公,剩下的曲阜孔家人,还被关在老家被迫接受劳动改造呢!
  没想到“南张北孔”的情谊如此深厚,老朋友还没躺几年呢,张家人就想要跟着一块去黄泉路走两步了。
  遥想当年,已然被朝廷钉上耻辱柱的前任衍圣公孔彦缙躲在家里指点江山的时候,就曾口出狂言,讲什么“曲阜孔、江西张和凤阳朱”的骚话。
  眼下看来,倒是一语成谶。
  曲阜孔变成了衢州孔,名声都快跌没了。
  就连作为皇族的朱家王爷们,也被皇帝颁布的宗室管理办法给折腾的欲仙欲死。
  只差江西的张天师了!
  “私设监牢,残杀百姓这世上还有什么是这个张元吉不敢做的?”
  “朕看他就快造反了!”
  要说捉拿北孔人员,考虑到儒家士大夫们的口舌,还得先给人泼泼脏水才好下手,可对付张天师,朱见济就极为爽快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神权凌驾于皇权之上的规矩!
  对于一个正常的政府来说,行政权、执法权和行刑权更是不能落于他人之手。
  谁敢沾染这种独属于朝廷的权力,谁就该死!
  区区龙虎山的几个道士,还能翻了皇帝的大棒?!
  于是朱见济当即派了锦衣卫去江西查明缘由,一旦证明原杰报告所言不假,立刻就把张元吉以及其他的张家人给抓回京城审判。
  “张元吉有罪,朕抓定了!”
  “张道陵跟其他神仙下凡都救不了他!”
  拍桌子发泄了一下怒气,朱见济回过神来,觉得说来说去,还是朝廷给人的自由过了火,让某些人真认为自己非同凡响,不是个**凡胎了。
  他倒是要看看,一刀子过去,能不能给人吓出通天纹来。
  随后,在张天师事件的刺激下,朱见济想起了他的计划。
  也不用多等了,干脆趁着收拾龙虎山上的道士们,把大明的僧侣集团都给整顿一番,一了百了。
  于是他下旨让商辂陆瑜他们去清点在账的僧道数量,又令地方官呈报当地的出家人数,以及寺庙所占面积和每年收入。
  有隐瞒者,那就说明比起皇帝的旨意来,地方官更喜欢听漫天仙佛的话了,自然得让人跟他的神仙一块待着去。
  反正大明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实行了不短时间,朱见济还不时抽调过地方官吏进京培训,给人发了执政小册子,对其做了不少指导工作。
  那些学了的,都是能干活的。
  随时能够填补官员被抓捕以后出现的空缺。
  在今天的内阁会议上,中央方面的僧侣清点已经有了结果,张元吉也被成功带回了京城,只是地方还得等等才能收集成功。
  谁让大明疆土过大呢?
  有些地方还挺难搞,像乌斯藏那边也有僧侣管理机构,清查那些藏传喇嘛的财产,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清点好所有东西后,就发出告示”
  “从此以后,朝廷要对僧道等信教者征税!”
  “宫观里面有多少人,又占了多少地方,都得按着正常百姓的法子来交税。不肯缴纳就没收他们的度牒和宫观,轻者强令还俗,重者发配边疆,不必留情!”
  内阁众人眉头一跳,心想强行让僧侣还俗之事,那是国家初建,缺乏劳动力时太祖做过的事。
  可如今承平已久,老百姓自然享有信仰自有的权力,而且佛道等教派在此时也有极多信众。
  如此行事,就怕地方上有妖僧妖道趁机闹事。
  毕竟大明朝可还窝着个专门以造反为目标的白莲教呢,不可不防。
  朱见济也知道这个问题,所以又补充了一句,“让各省的都指挥使都给朕预备好,不要到时候手忙脚乱的!”
  在乾圣朝大批量的裁撤地方卫所后,都指挥使司掌控这个地方军事的机关仍然保留,只是职权从控制地方卫所,变成了控制当地所筹练的招募来的兵马。
  募兵数量不比卫所的多,但战斗力是可以保证的。
  加上各地还有民兵辅兵的存在,只要不是早有预谋的大规模叛乱,都指挥使也不是个白痴,将之镇压下去,并不是件难事。
  再说了,除了白莲教那个邪教之外,正常的僧道少有造反暴动之事,别人也没傻乎乎的会跟着出家人去对抗朝廷。
  怎么着,
  成功了还能建个地上神国咋滴?
  还是之后立地飞升能成仙了?
  “遵旨!”
  商辂等人又躬身应下。
  既然皇帝心里已然有了决策,那做臣子也不该反驳。
  特别是在眼下内阁成员调动之时,谁能够更得圣心,谁就能成为下一任首辅。
  要有人站出来给朱见济提意见,眼馋首辅位子的徐有贞第一个出来喷他!
  “张元吉那边,搞个三堂会审。”
  “在龙虎山当了那么多年的神仙,竟然做出这等恶事,简直惹人厌恶!”
  朱见济又对因为整顿哈密有功而升任新刑部尚书的彭时吩咐道。
  能在哈密做出让回回教的人去自家庙宇里养猪的事,可见彭时作为一个传统的儒家君子,并不是很看重宗教信仰这东西。
  他当然不会对一个公然违背大明律法,还在龙虎山上设立“小朝廷”的张天师留手。
  衍圣公何等人物?
  犯了差不多的事儿后直接没了。
  想来张元吉的下场也得跟孔彦缙对标。
  “还有辽东征讨女真的事”
  朱见济坐在椅子上,手扶腰带,“还是让武靖伯赵辅为帅去处理。”
  赵辅其人,在景泰朝改土归流运动中做出过杰出贡献,属于在西南大放光彩的大明将领之一。
  而且他也是出身勋贵,为梁国公赵德胜的侄孙,世袭济宁左卫指挥使,还参加过北京保卫战,战功卓著。
  是一个可靠的将领。
  柳溥、于谦这些京营长官相继去世后,朱见济就命他成了团营副官,跟陈豫一起管理。
  本来关于他的任命,在一个月前就要定下的,可于谦的去世打断了这个安排。
  其后朱见济罢朝不上,又有陈循等老臣上疏辞职,一边伤心一边处理些许政务,也就拖延了一段时间。
  “对女真人犁庭扫穴,这是朕一直想做的。”
  “想当年辽东亦为我中华繁盛之地,相继而起的王国有夫余、高句丽、渤海等等,世代为中原臣属,为我诸夏成员。”
  “奈何前宋无力,以至于中原与辽东隔绝数百年,等到我朝太祖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