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时代之死人香-第1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在高旭正式领着旭卫镇的二营将士入主福州之前,周福生便与赵天武的6战营就进入福州城梳理了一遍。大约有五六千的初降鞑子的明朝守军相降,此外,又有大批刚刚剃易服的大明遗老官绅,又匆匆忙忙割掉了金钱鼠尾的辫子,穿上刚刚脱下的汉服,以待罪之身,在福州城门外,跪迎高旭入城。
高旭为了安定人心,虽然持续“有者义民,无者难民”的政策,但仍然免不了以叛国罪的名义,杀一批为祸极大、民怨极高的汉奸们祭奠中华旗。所以,恩威并济,对于这些汉奸也不能一味相容。特别是永福县的黄氏大家族。当时满清入闽之时,永福县乡绅黄文焕父子起兵接应清兵,驱逐县官,伐山开道,亲至延平,迎接贝勒勒克德浑的大军。
杀了以黄文焕父子为代表的大批汉奸,不仅能大快人心,而且又能抄了他们的家资,充实同盟军的军费,高旭自然乐意为之。让高旭意外的是,在隆武的行宫内,又有数百万计的钱财,无数的奇珍异宝,这些都是以郑芝龙为的这些福建本地豪绅们,朝奉给勒克德浑这个新任满清主子的。而勒克德浑在城外大败,根本没有回城把这些财物搬走的机会。
“财了啊!”
女海盗望着满室的金银珍宝,满眼里闪着小星星。她冲到其中,摸摸这个,戴戴那个,忙得不亦乐乎。然后,赵明月坐在金银堆上,叹道:“想当年,老娘在海上拼死拼活,哪能抢得到这么多啊?!”
高旭忍不住笑道:“月儿,看来你的胃口不算大,这么点东西让能让你满足了?”
“这么点东西?”这个大明靓妞睁着眼睛道:“这起码价值二三百万了吧?还这么点东西?!”
高旭递给她一张清单,赵明月看罢,先是“啊”的一声,然后捂住俏鼻,小心翼翼地道:“金一百万两,银三千万两……你可敢狮子大开口啊,那郑家肯付么?”
高旭笑笑,道:“有郑芝龙这个金主在我们手上,他们能不付么?他们正疯狂地替我们收购生铁火药呢?到时我让他们都运到崇明去,运费都省了。……当然,他们现在也可以不付,但将来,他们会要付出更多,甚至整个郑氏家族!”
赵明月大笑道:“太爽了,实在太爽了。我们崇明高氏仰了郑氏这么多年的鼻息,每只商船,他们就要抽三千金,大半的利润让他们搜刮了去,哪知今日终于一朝昭雪了啊!”
赵明月哈哈傻笑了一番,脸上突然浮起两片兴奋之极的红晕,转身一脚把库房的门给踢上,然后飞身向高旭扑来,腻声道:“不行了,我的好郎君,你一下子把我的胃口撑大了三千万两,你得先把我填一填。……对,就在这堆金砖上,好好的填我一填……你想要什么姿势,老娘今日都依你……都依你啊……”
∶∶∶∶∶∶
清晨,高旭立在福州城的城楼上,默默着望着旭日东升。
赵明月依偎在高旭的怀里,如水的眼眸里尽是满足的惬意,脸颊处还留着一丝丝热潮过后的余晕。
高旭望着朝阳,而她又目光迷离地望着高旭。
良久,赵明月转过头,望着朝光下的城池,轻轻地问高旭:“这个福州城已经属于我们了么?”
高旭点点头。
赵明月又问道:“那整个闽海会属于我们么?”
高旭又点点头,望着冉冉升起的朝阳,道:“相信我,不光是闽海,整个天下,终将属于我们!”
∶∶∶∶∶∶∶∶∶∶∶∶
………………………………
第三三章 捷报折英雄
自从高旭领着旭卫镇介入闽海事务之后,在他制定的同盟会组织框架下,崇明同盟会总部的各个司署各司其职,开始试运行起来。
在政务上,由沈廷扬的行政司负责。在同盟会的控制区,在苏、松、常地区,已达十多个县城,在同盟大会中公举出来的十多个知县都各自奔赴上任。这些知县的出身不在局限于士人阶层,特别是徽商出身的程璧出任江阴知县,以及高氏的一个大掌柜出任通州知县,这意味着商人阶层初次登上政治舞台。那些有着忠烈之名的本地乡绅,也成为知县的人选,比如嘉定的侯岐曾。不光在阶层上不拘一格,在年纪上也是如此,比如沈从文,成为其中年纪最轻的,他出任上海县知县。至于松江府,则是改称为上海府,由陈子龙作为知府。
在会务上,顾炎武、许用俩人全权负责。当然,如今加入同盟会,需要介绍人举荐,通过考核才能成为正式会员,不再像初立时那般泥石俱下,鱼龙混杂。而且,同盟会在控制区内的每个县上,都设有县务,作为县级单位的同盟会会务建设负责人。
在军务上,则是由阎应元、徐玉扬俩人负责。徐玉扬则是负责前线事务,比如同盟军在苏州、常州两人与清军的对峙。阎应元负责军需后勤,整训预备役。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同盟会预备役的训练军区由原先计划的三个削减为一个,开辟浦东军区,包括整个黄浦江以东,金山卫以北,以及沿海的川沙堡、南汇咀地区。第一期的十个预备加强营,三万人都招募完毕,开始投入集训。只要后继的建设资金跟上,第二期、第三期的预备营就可以开始招募,计划中的三十个预备营,将近十万人马的整训扩军计划不会更改。
浦东军区与崇明讲武堂虽然都算是同盟军的训练中心,但两者的目标不同。讲武堂的目标是精英化,培养合格的士官,暂时由高旭委以重任的夏完淳执行他的练军方略。夏完淳一直是高旭的亲兵,耳濡目染了高旭诸多的身体力行,也最为了解高旭的意志和目标,他几乎算得上是高旭的模板产物。
讲武堂是高旭从无到有一手操办起来的,其中的教程和操典都出自他的手笔,甚至校场、营房、食堂、大会堂这些都来自高旭的亲手设计,比如营房里的上下辅床位,严格的卫生条例,有着环形跑道、单双杠之类的现代操场建设。此外,还包括其中的教导队的教官,这些人都出身于高旭的旭卫队,都是高旭意志的执行者。所以,要算起来,高旭是讲武堂的校长,而其中的学员,都算是高旭的学生。
浦东军区的目标是预备兵的初级军人养成,包括基本的队列、体能训练,将来作为炮灰走上战场后,经过残酷的实战,才能从预备兵成为一名正式的同盟军士兵。
对于浦东军区的建设,阎应元基本上移植了讲武堂的诸多元素。开辟一个容纳三万人以上集训规模的军区,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需要一个统筹能力极强的人启动这个项目。幸好,阎应元在后勤统筹方面,在练兵方面,都有杰出的才能。
阎小玉见父亲…日渐消瘦,便开始分担阎应元的压力,接过了物资统筹的担子,以一介女流之身,成为浦东军区的后勤大管家。在这方面,阎小玉不仅遗传了阎应元的天赋,也有在江阴守城战中的实践经验,所以,她对这个工作也颇为得心应手。
至此,阎应元有了女儿的帮助,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脱身出来,开始专注于新兵的整训操练。
当然,高旭虽然身在福州,但江南到福建的快船只需三天左右,对于崇明本部的事务,高旭都通过定期的简报了如指掌。在浦东军区的开辟上,高旭也提出了不少的意见供阎应元参考。
对于高旭不坐镇崇明中枢,反而跑到福建去争地盘,阎应元并不完全赞同,而且对于高旭能在闽海中取得何种程度的胜利,也颇为保守。以阎应元看来,现在关键的是不是能争多少地盘的问题,而是能消化多少地盘的问题。如今在江南,同盟军已坐拥原为松江府的上海府,大半的苏州府、常州府,这天下最为富裕的三个州府差不多都已经掌控在手中,只要消化了,建设为根本之地,再逐鹿天下也不迟。
但高旭却是认为只要定下框架,选择贤能,自己坐不坐镇中枢,也是一样。凭着他的“上帝之手”,缔造同盟会这个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目标的政治组织,给予最初的启动力之后,能走到何种程度,就要靠它的自转来发展了。
让这个世界离开自己,也能转动。
如果偏离了自己设定好的轨迹,再出手纠正。
这就是高旭的目标。
所谓创业容易,守成难。
恰恰阎应元是属于守成型的最好人才。自己不在崇明中枢,也是对阎应元能力的考验。
当福州大战的捷报第一时间传到崇明时,江南再一次掀起同盟会运动的狂潮。高旭的个人声望更是攀到新的峰值。如果说吴淞之战,是旭卫镇的初鸣,但这次的福州大捷,已经奠定了同盟军凌驾于满清铁骑之上的军威。
如今同盟会俨然成为光复区的执政机构,而且加入同盟会的条件也日趋严格,投身同盟军,获取军功,再成为会员,成为其中最快捷的途径之一,这使得投身同盟军的丁壮趋之若鹜,在浦东军区的新兵招募处,天天人满为患。
只要拥有同盟会的会籍,就能享受各种福利,就有成为会务员的资格,而投身同盟军,不仅有着丰厚的军饷,只要立下军功,就能得到提拔。这与以前明军有功不赏、重文轻武的积弊完全不同。
在收到福州捷报的当晚,阎应元在家里一边喝着茶,一边参阅着福州之战中空心方阵以步制骑的战术实践细节。对于些实战经验,高旭向来比较重视,编辑成简报,提供阎应元参阅。
看完之后,阎应元长叹一声,道:“此子大势已成矣!”
对于高旭提倡的空心方阵战术,阎应元自然早有所了解和研究。可他没有高旭那样乐观,以步骑制,虽然很美好,但光凭着这个方阵就想实现,着实太过托大了。
但高旭以实践验证了他以步制骑的方阵理论。
阎小玉又给父亲酌满热茶,望着他郁闷的神色,不由莞尔一笑。要说起来,经过历江阴之战中惨烈的守战,看过了数以万计的人横尸眼前,阎小玉对于生死早就看淡了,也算是彻彻底底地放下了昔日阎氏之祸的心魔。从高旭对他父亲寄以重任来看,当初的阎氏之祝的确不是他的本意。
可是阎小玉也理解父亲阎应元的心境。他虽然激于公义放下了心结,但高旭的能力和声望高涨得如此高不可攀,也让阎应元不免有心生几份渺渺之意。
如今的高旭,如同旭日东升,实在太耀眼了,甚至耀眼得刺目。
人们常说众星捧月,还能见到星光。但众星捧日的话,连星光都会埋没了。
阎应元现在就有这种感觉。
在高旭的光芒下,阎应元有一种失去存在的感觉。
这不由得让自尊心极强的他感到泄气。
他现在虽然被高旭委以重任,但他所做的事,几乎都在高旭的框架之内。比如浦东军区的筹建便是讲武堂的放大版本。
“父亲,天下为公。”
阎小玉理解他的郁闷,只有轻轻地敲着阎应元的背部,以缓解他的疲乏。
阎应元听了也忍不住皱皱眉,这句“天下为公”也是高旭率先提出的,已经成为同盟会总部的公用座右铭。
真是的,这个高旭的印记总是无处不在。
阎应元不由想起同盟广场上那记念碑的巨大投影。
他又抬眼望了望女儿,这段时间,为了筹建浦东军区,他们父女俩人如此心力交瘁,想不到女儿的容色不仅没有憔悴之色,反而越来越精神起来,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一般,这使得阎应元有几分诧异。
深夜,阎小玉黝黑的房间又突然亮起烛火。
她下了床,从柜子里拿出一盒精致的饰物,打开盒子,取出其中的饰品,是一只晶莹剔透的玉镯。
高旭不仅从福建送来捷报,还运来大量的战利品,比如缴获的清军旗帜,盔甲军械,满兵战俘,以及勒克德浑从福建搜刮来的大量财物。其中的金银钱两大都交给沈廷扬,充实同盟会的会库。至于奢侈品,则是交给高老头的华商会,除了一部分珍藏,其余则是通过商会拍卖的形式来筹集资金。
当然,高旭也从藏珍中挑选珍稀的饰品,送给自己的女人。比如自己的新婚妻子沈洁,还有望穿秋水的汤娘子。至于赵明月,这个女海盗很奇怪,她不喜欢女人那千奇百怪的饰品,而且她向来素面朝天,靓丽自然,从不穿金戴银,只是喜欢实打实的金砖银条,搬去压她明月号战船的舱底。
当时,高旭不知怎么的,突然想起阎小玉。要说起来,他送这种女人饰品给她是不适合的。
但想起她为了浦东军区的物资统筹而操劳,总得也要慰劳一样。
于是,高旭挑选了这只贵重的玉镯,让亲兵私下送给阎小玉。
一个女人无论她如何刚强,但只要是女人,总是需要一份呵护。
当阎小玉刚收到高旭的这只玉镯时,极为意料之外,当时心中没有什么其它的想法,只是不分由说就压在箱底,眼不见为净。要说起来,高旭送给自己这么贵重的东西,实在过于唐突了。
但是夜深人静时,阎小玉突然醒来,再也无法入眠,望着烛火下自己孤寂的身影,忍不住从箱底翻出了这个玉镯,然后戴在右手上试了试。
玉镯很合手,也很温暖。
这一次,阎小玉戴上之后,就再也舍不得除下来了。
∶∶∶∶∶∶∶∶∶∶∶∶
(12点还能更新一章。)
………………………………
第三四章 砥柱行动
如今百业待兴,江南光复区的主要城池,比如江阴、嘉定、昆山等县城,在反抗剃发令运动中,几乎成为一片废墟。作为光复区的执政组织,同盟会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修缮城池,恢复生产。另外还有顾炎武的会务建设,对同盟会会员所许诺的种种福利,以及阎应元军政司的扩军计划,日日增长的军费开支,这些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
当初为了解决资金缺口,高旭也是费尽心机,借鉴了后世战争债券的形式,由同盟会发行光复券来筹集资金。华商会在高氏的牵头下,号召商人购买了大量的光复券,使得华商会成为同盟会最大的债权人。
但初始发行的光复券还是个新鲜事物,从推广到普及,需要一个过程。这不足以解决同盟会巨量的资金缺口。
当福州大捷的消息传到江南时,光复券顿时身价暴涨。这个利好,成为刺激光复券暴涨的直接因素。正因为同盟军的胜利,构建了光复券的越来越厚实的信用基础。在高旭的建议下,华商会的会长高老头在上海创立了一所证券中心,以便光复券的自由交易。
高旭的这批从福建缴获来的战利品,也只是应一时之急。
但很快,高旭抛来了重磅炸弹:福建郑氏家族巨额的“捐献清单”。
当初大明朝一年的税金也不过三百万而已,但郑芝龙的“捐献”竟达黄金一百万两,白银三千万两!至于生铁、火药之类的战略物资就不说了。
高旭也是“厚道人”,既然接受了郑芝龙的巨大“捐献”,自然给以相应的虚名。在确认了郑氏家族接受清单之后,高旭立即命同盟会的《中华报》开始造势,为郑芝龙洗清通敌买国的前科,宣称郑氏家族将加盟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同盟会事业。甚至说,郑氏将与高氏联手,主持华商会的海外商业殖民计划云云。
但身为当事人,郑芝龙也是有苦难言,高旭的所谓“厚道”,如此大量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