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崛起1820 >

第71章

崛起1820-第71章

小说: 崛起1820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这个不孝子,乔治·寇松也是气的牙痒痒。

    相比于美国这个不孝子,加拿大对英国倒是非常的孝顺,各种物资、人员很是慷慨的向英国支援。

    不过自从加拿大换个总督后,就一心要摆脱英国的控制,要独立成家,不想再受到英国的控制,看来又是一个不孝子。



    第183章 棉花就是一切

    

对于南北方的差距,威廉。亨利。哈里森还是非常清楚的,起兵之前很久的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这个。

    北方的工业是南方的10倍之多,人口也是南方的两倍多,南方除了军事有些优势之外,其他都落后北方。

    “詹姆斯,我们会胜利吗?”起兵之后,威廉。亨利。哈里森有些对未来的信心不足。

    “总统,我们会胜利的,我们拥有棉花,棉花就是一切,棉花就是王。”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非常自信,语气高昂,在他看来,拥有了棉花就拥有了胜利。

    “是啊,棉花就是王,棉花就是一切。”威廉。亨利。哈里森喃喃自语,最后突然自信起来。

    在威廉。亨利。哈里森看来,胜利的两大因素,一个就是南方的军事比北方强,第二个关键就是棉花。

    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除了北华,分别是英国和法国,而这两个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又是棉纺织业,其中棉花又主要来自南方。

    哈里森坚信,美国内战必然会引起两国干涉,最终获胜的一方将是南方。

    就在哈里森坚定胜利信念的时候,詹姆斯。布坎南急匆匆的走过来,一脸喜色,“总统,大喜事啊,英国、法国公开表态支持我们。”

    “真的,”哈里森虽然心里有所准备,还是被这个消息震惊了,拿起詹姆斯手中的报纸。

    只见报纸上刊载英国首相乔治·寇松在首相府前发布的新闻,“自由的贸易是必须遵守的准则,美利坚合众国北部州提高关税的行为违背了自由贸易的原则,我们尊重南部州为了自由贸易采取的行动。”

    除了英国,刚刚经历大革命的法国政府,颠覆了法国拿破仑王朝,法国总统托马斯·佩勒姆…霍利斯召开新闻发布会,同样宣布对美国南部州的支持。

    “哈哈哈,”看到报纸上英法两国的支持,哈里森疯狂大笑起来,对着窗户大声喊道,“棉花就是王,棉花就是一切。”

    此刻的哈里森对未来的信心十足,有了棉花就有了一切。

    “詹姆斯,出动吧,让北方佬尝尝我们的愤怒的铁拳。”心情大好的哈里森决定立即发动进攻。

    “是,总统。”同样兴奋的詹姆斯也认为这是发动进攻的好时机,英法的支持对南部州的影响肯定会非常大,毕竟英法还是人们印象当中还是世界第一、第二强国。

    北方在南部的驻军之前就已经被南方种植园主渗透,很快被控制起来加入到讨伐北方的行动。

    短短的一周时间,联盟国军队就靠近了里士满,距离华盛顿仅仅一百多公里,二三天行军就能抵达。

    没想到事情发展如此之快的华盛顿急忙之下,把100万大军紧急调动到里士满地区。

    面对南方200万军队的进攻,感觉到兵力严重不足的华盛顿再次征召150万大军,并发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所有黑人都是自由的,都可以参加军队。

    华盛顿政府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召集黑人作为大量炮灰存在。

    短短时间之内,双方300万大军在里士满形成对峙。这么庞大的军队对峙场面可以说是人类现代历史上少有的一面。

    刚刚平息巴尔干火药桶火苗的西方诸国,把目光转向了里士满。

    双方300万大军在里士满城外构筑起了防守阵地,长达数十公里的战线,布满了各种铁丝网。

    自从北美洲大战之后,北华陆军的绝活铁丝网和各种战壕被美国军队学会。不学会也不行啊,这是经历惨重伤亡后学到的血的教训。

    双方大军铁铲横飞,各种深度的战壕交错排列。

    美国陆军对北华陆军的战壕可是经过认真研究的,各种不同目的的战壕应用的十分熟练,可以这么说,美国陆军的土木作业仅次于北华陆军。

    除了战壕、铁丝网之外,现代战争的杀人机器重机枪也是布置在各个战线之上。

    北华万国博览会一种名叫北华1840式重机枪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这种重机枪口径为11。43毫米,枪重27。2千克,采用枪管短后坐(19毫米)式自动方式,水冷枪管;采用容弹量为333发6。4米长的帆布弹带供弹,弹带可以接续,理论射速600发/分,可以单、连发射击;也可以通过射速调节器调整为慢射速100发/分。

    当时这种重机枪进行了现场测试,面对1840式重机枪的扫射,各种预先设置的战场目标被扫射的到处都是,重机枪的威力引起了各国的重视。

    北华对这种重机枪也没有进行限制,很快被各国引进、制造。

    美国陆军对这种重机枪也是十分好奇,花费高价引进技术后,进行了大量生产,这种被称作“撕布机”的武器很快装备到美国陆军。

    “先生,美国南北300万军队在里士满对峙起来了,”一名秘书急匆匆的把美国内战的消息递给宋肖。

    作为宋肖的秘书,很是清楚的知道宋肖最近对美国内战的重视,更是亲自盯着电报室,一有美国内战的最新消息就第一时间让宋肖知道。

    “终于要开始了,”看着手中的情报,宋肖很是高兴,美国发生内战,真不知道那些将要移民到美国的欧洲移民心里会怎么想,是不是从一个火坑掉到另一个火坑。

    按照美国内战目前态势,很可能这些移民到美国的欧洲移民,刚登陆美国就会被美国政府强制征兵,送到前线当炮灰去,不知道他们的感受是咋样的,是不是非常后悔?

    对于哈里森等人认为英国、法国是因为棉花才愿意支持他们的想法,宋肖也是嗤之以鼻,太年轻了。

    宋肖敢拍着胸脯保证,和北华一样,英法也是绝对愿意把一个整体的美国进行两分,两分的美国才不会对他们造成太大的威胁,毕竟美国距离他们太近了,大西洋在快速发展的船舶技术面前距离是越来越短。



    第184章 里士满绞肉机

    

1850年9月13日,里士满。

    双方300万陆军布防在这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狭窄地方。

    随着数千门大炮的轰鸣,大战开始了。

    这次大战的规模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不仅陆军高达300万人,大炮就高达3500门,双方大炮以10万发每小时的速度把炮弹扔到对方阵地上。

    数千门大炮的轰鸣,就像发生地震一样,脚底一阵乱颤,让在旁边观察大战的各国军事观察团有些人仰马翻。

    “天啊,好壮观的景色。”所有人都被大炮的集体轰炸震撼住了。天空都被一串串的炮弹浓烟遮蔽起来。

    大炮轰鸣12个小时后,双方军队晃了晃有些轰鸣的脑袋,从隐藏的战壕冲了出来,开始进攻。

    双方士兵一个团一个团的投入,在铁丝网和重机枪的面前很快被消耗掉,很快又一个团又投入进去,生命在这种大战之中显得那么渺小。

    此刻,鲜血染红了这片大地,双方都知道这次大会战的重要性,为了最后的胜利,不再顾忌部队的消耗,一个师一个师的投入,双方的指挥员都变得有些疯狂,面对部队的大量伤亡,眼睛都不待眨的,就像一团数字一样,唯一不变的就是向后方要求兵员支持。

    这种程度的战争,没有任何计谋的存在,双方就是硬实力的硬碰硬,看最后谁到底撑不住,撑不住的就输了,赢者通吃的规则在西方社会很是流行。

    里士满会战从1850年9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851年7月,历经11个月的时间。

    美利坚联盟国战争部长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扬言,“让北方佬不得不投入他们的所有人,直到鲜血流尽。”

    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说的很对,北方部队在这11个月的时间内伤亡惨重,除了开始的100万军队,面临不利情况,又紧急动员150万军队加入了战场,总计死亡165。4万人,受伤43。8万人,完好40。8万人。

    不仅北方部队伤亡惨重,战力更强的南方部队也是损失惨重,200万大军,总计伤亡142。7万人,受伤32。6万人,完好24。7万人。

    北方部队从最开始的军事劣势,在北方工业和人员的大量补给下慢慢的转入了优势。

    这场历经11个月的大会战,被称之为“里士满绞肉机”。

    “里士满绞肉机”的称号被世界各国媒体转载,面对人员伤亡高达384。5万人,其中死亡高达308。1万的惨烈局面,世界各国被惊吓到了,尤其是各国群众。现代战场的惨烈让所有人都心有余悸。

    各种新式武器的出现,尤其是重机枪更是成为了战场神话。

    针对里士满战场上的各种战况,各国也是进行了相应的研究,重机枪被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火力装备配备到部队当中。

    虽然各国对自己的准备信心满满,认为能够在未来的大战当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各国群众还是“里士满绞肉机”吓到了,毕竟上战场的是他们的亲人。

    想一想自己的丈夫、儿子在战场当中可能面对的这种惨烈的战争,各国群众纷纷举行游行,要求反对战争。

    “反对战争”、“救救我们的儿子”等各种口号响声遍地。

    在欧洲各国群众的游行示威当中,欧洲大陆上的火药味有些淡了,毕竟各国高层也不愿意遭受到这么大的损失。纷纷对自己的军事进行再次衡量提高。

    美国北方政府和南方政府面对惨重的损失,没有任何办法,为了最后的胜利,咬紧牙关,再次征招兵力。

    北方政府依靠着充足的人力和发达的工业,再次把部队提高到200万。

    南方政府也是以最大的力气把部队提高到150万,从北华再次购买200万支步枪、1000门火炮和相应弹药。

    为此,北方政府对北华政府提出了严厉谴责,声称这不是一个负责任政府所能做出的事情。

    北华政府索性公开支持南方政府。

    经历惨烈的里士满会战,美国人口从6000万降到了3800万左右,人口下降了2200万,下降36。67%,除了因为战争死亡减少308万之外,其余的1892万人口都是从美国逃离造成的。

    这里面英国、法国和德国收获最大,大量移民重新回流到三国,其中回流到加拿大的人口高达1000万,一半多的移民就近移民到加拿大,让原本500万左右的加拿大人口直接暴涨,达到了1500万人。

    面对人口的大量外流,北方和南方政府刚开始是非常反对,并派出军队阻止人口流出。

    这种行为遭到了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严重不满,三国派出大量海军战舰来到美国沿海。

    面对三国的武力威胁,北方政府和南方政府只能无奈的看着人口流失。在这种情况下,实在是惹不起三国,很怕三国真正倒向对方。

    人口流失之后,北方政府管辖的人口仅有2500万人。

    南方政府管辖的人口有1300万人,其中还包括500万左右的黑人奴隶。

    北方政府的200万军队和南方政府的150万军队可以说是两方最后能够抽调的兵力。

    大量青壮的抽调,剩余的都是女人和老弱病残,让北方的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更加旺盛。

    南方原本就是种植园,500万人的黑人奴隶依然能够保证棉花的生产,每年15亿美元的棉花出口,战争对经济的打击没有北方那么大。

    北方也是有些撑不住了。虽然工业依然远超南方政府,能够满足军队对武器装备的需要,可是南方政府有了北华的帮助,也能够满足对武器装备的需求。

    另外南方政府种植园依然能够保证生产,棉花交易依然能够进行,可以有足够的财力进行军事装备。

    北方政府必须想一个办法,切断南方政府的经济来源。



    第185章 破袭战

    

为了切断南方政府的经济来源,米勒德。菲尔莫尔在与众人商议后决定冒着得罪英法的风险,发动破袭战,出动海军切断南方政府与英法的海上联系通道。

    另外派出詹姆斯。布坎南秘密出访北华,寻求与北华达成秘密协议。

    1851年8月,詹姆斯。布坎南从北华回来后,北方海军15艘主力战舰南下切断南方政府与英法两国的海上联系。

    从南部港口出发的棉花商船被北方海军强制性的带到北方政府港口,不听从的则被干脆的击沉。

    南部港口停满了准备外销的棉花。

    威廉。亨利。哈里森对此非常无奈,不同于大量陆军驻扎在南方地区。美国海军作为一支进攻的力量一直被华盛顿掌握。

    没有任何海军的南方政府面对北方海军的破袭战,没有任何办法,只得寻求英国、法国和北华的支援。

    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第一时间向北方政府发出谴责,认为这是对自由贸易的侵犯,要求北方政府海军立即返回,停止阻挡南方棉花的正常贸易。

    英法两国政府除了要达到压制美国的发展目的之外,另外一个就是真的对美国南方的棉花很是需要。

    在目前阶段,纺织工业是两国政府的最重要经济支柱,上百万人依靠这个行业为生。美国南方的棉花一致性好,成熟度好,偏粗,不含糖,机采,无三丝,是棉花的上等。

    英法两国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棉花产地用来代替美国南方棉花。

    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为了压制美国发展,英法两国决定干涉美国内战。

    令世界各国奇怪的是,面对美国南方政府的支援请求,一向与美国南方政府友好的北华政府却保持了沉默。

    要知道美国南方政府先后从北华购买了400万支步枪和4000门火炮及其相应的弹药,还因此遭到美国北方政府的强烈谴责。之前更是派出1000人的军事教官帮忙训练南方军。

    北华意外的沉默让英法和美国南方政府很是好奇。

    可能只有美国北方政府知道吧。

    没有了北华政府的帮助,南方政府也是没有多大的忧虑,最新购置的200万支步枪、1000门火炮和相应的弹药已经到位。

    在南方政府高层看来有了世界第一、第二强国的帮助,战胜北方政府是很有把握的事情。

    另外南方政府高层隐隐的对北华政府有些排斥,毕竟是一个黄种人的国家。

    事情没有按照南方政府的想法来进行。

    面对英法两国海军的威胁,美国海军并没有妥协,25艘主力战舰在墨西哥湾与英法联合舰队10艘主力战舰对峙。

    英法两国不是不想再派出更多的主力战舰,面对德国海军的咄咄逼人,英法两国海军只能把大部分的主力战舰驻扎在本土,全力抵御德国海军的压力,抽调更多的主力战舰过来,会对本土的防御造成很大的安全威胁。

    相比于北美洲的那点利益,对本土安全造成威胁那也是不被接受的。

    就在美国海军与英法联合舰队紧张对峙时,3艘法国海军主力战舰突然从联合舰队撤离,往西南驶去。

    面对法国海军的意外行动,仅有7艘主力战舰的英国海军面对25艘美国主力战舰只能无奈的撤回本土。

    英国海军很是好奇法国海军为什么不辞而别,让两国的行动成为了一个大笑话。

    美国海军成功的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