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周昏君 >

第92章

大周昏君-第92章

小说: 大周昏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因为种子改良,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亩产粮食产量逐年增高。
 在封建社会,种地完全是靠老天爷吃饭。
 风调雨顺还罢,百姓尚有一口饭吃。
 可一遇到大再之年,别说吃饭了,卖儿卖女是家常便饭之事。
 百姓一旦活不下去,造反便成了无法避免之事。
 要不然,历朝历代开国之初,各地即便遇到了大灾害,为何百姓没有大规模造反的现象发生?
 还不是因为当时人口少,百姓手上有足够的土地,虽然日子过得依旧贫寒,但好歹百姓还是一口饭吃吗?
 可到了王朝末年,土地被地主豪绅兼并日益严重不说,人口的暴增也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
 因为那个时候,人多地少,朝廷的税收逐渐下降,已经拿不出足够的钱粮去赈济灾民了。
 所以没有了活路的百姓才会去造反。
 如此现象反复发生,即便是历代明君贤相,也根本无法挽回王朝三百载不灭的诅咒发生。
 “郑阁老所言极是!”李广泰点头说道,“不谋百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我等身为朝廷命官,既然发现了问题,那便要解决问题,总不能交给后世子孙去解决吧?
 虽然老夫不知道我大周能不能躲过王朝三百载不灭的诅咒,可如果按照陛下的意思,大周的国祚多延续数十年,还是没有问题的。”
 只要国库存了足够的钱粮,以后即便遇到了天灾人祸,大周也是能够多挺上数十年的。
 郑永基的话,为在座众人都敲响了警钟。
 可以说,在座之人,都是大周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不希望后世发生王朝覆灭的现象。
 要不然,倒霉的也是他们的子孙后代。
 ……
 东华阁内的对话,通过锦衣卫密探,无一遗漏的传到了张凌阳的耳中。
 听了密探的叙说之后,张凌阳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如果没有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即便张凌阳有天大的本事,又进行了各种税制改革,但也只是一时的续命手段而已,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除‘王朝三百载覆灭’的诅咒。
 细想前世的封建王朝,好像历朝历代人口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乱世必将到来。
 两汉国祚延续了四百载,可无可避免的,发了了黄巾起义,随后便是混乱的三国时代。
 这其中,固然有土地兼并的问题,但人口暴增的因素却也不得不考虑在内。
 相比较汉朝开国之初,汉朝末年的耕地面积虽然增加了一些,但却也是极其有限。
 而汉朝末年的人口,却比之开国之处增加了数十倍不止。
 以当时的生产条件,即便没有土地兼并的问题,那百年之后呢?
 只怕百年之后,汉朝的人口还会暴增到一个新的高度。
 以当时的粮食产量,可以养活五、六千万人,可能养活得了八千万人、九千万人吗?
 答案显而易见!
 到了后世,生产技术有所提高,开垦的土地有所增加,可人口一旦到了一个极限,亦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
 就好比明朝,虽然明朝的制度有着各种各样的缺陷,可明朝末年的人口却暴增到了无以复加的两万万人。
 土地兼并严重,各地又频繁爆发天灾人祸,自然而然的,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便随之爆发。
 可到了满清时期,番薯、土豆、玉米等高产量的新品种被大规模推广,再加上摊丁入亩等政策的实施,使得到了满清末年,人口暴增至四万万五千万。
 如果没有西方列强入侵事件,只怕满清国祚再延续百十年也不成问题。
 而千年前的宋朝,耕地面积相比隋唐时期也是有所下降,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可为何宋朝能够养活一万万多人口呢?
 自然是因为宋朝的朝廷有足够的税收,能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终宋一朝,根本就不见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不得不说是宋朝的税收制度起了恨到的作用。
 无论南宋还是北宋,都被官以‘弱宋’的称呼,每年向西夏、辽、金、蒙古进献大批的钱粮,国内还要不时的招安那些起义军。
 可宋朝就是始终都能拿出足够的钱财。
 都说钱是男人胆,换做一个王朝,只怕也是同样的概念。
 如果国库没有充足的钱粮,无论做起什么事情,只怕也是畏首畏尾、瞻前顾后……
第二百二十九章:新的土地税?
 张凌阳心想:“只要朝廷有足够的税收,那么即便大周的人口再暴增一万万,朝廷也能够从容应对。”
 这是很简单的问题。
 以现在的生产技术,大周每年的粮食产量,养活五万万人口已经是一个极限了。
 可不要忘记了,只要国库有充足的银子,便可以向北方草原上的瓦剌购买大批的牛羊。
 牛的作用在古代显而易见,属于战略性的物质,这里就不多做解释了。
 到时候即便还无法养活这么多的人口,大周还可以从周边的国家购买粮食。
 东南亚的那些小国,虽然国力很弱,可那里却土地肥沃的紧,稻米一年三熟不说,产量也是极高。
 一旦从东南亚的那些小国购买到大批粮食,即便国内出现天灾人祸,大周也能从容面对。
 毕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不是?
 不说为了自己的千秋功名的大话,即便是为了自己的后世子孙着想,张凌阳心中也是更加笃定了征收商税、矿税的想法。
 甚至,张凌阳还存了对加深税制改革的想法。
 很简单,张凌阳心想:“既然现在百姓都很贫瘠,那就按照前世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法,征收土地税不就行了?”
 这样一来,虽然国库的税收有所减少,可恨明显,这样做能够有效的减缓百姓的压力。
 所以,当天,张凌阳便细想出了一个章程,就是按照现在人们占有土地的多寡,来征收农业税。
 人均五亩以下的土地,是一个什么标准,五亩到十亩,又是一个什么标准,十亩到二十亩又是一个什么标准,二十亩到五十亩,又是一个什么标准……
 以此类推,张凌阳相信,肯定能够有效的缓解土地兼并的问题。
 当然,这个制度还有很明显的缺陷,那便是那些占地极多的地方大族会以各种手段来避免上缴更多的税收。
 就好比说,张三有耕地一千亩,为了逃避税收,他会将自家的土地放到族人或者同乡百姓的名下,这样一来,上缴的税便会少上很多。
 可这其中还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那便是如果张三不给族人或同乡百姓好处,族人和同乡百姓会让张三将自己的土地放在自己名下吗?
 再说,张三将自己的土地放在族人和同乡百姓的名下,他就不怕族人和百姓私吞了自己的土地?
 要知道,在以往,百姓为了逃避税收,都会将自己的土地放在又功名的举人老爷名下。
 自然,这些百姓都要给举人老爷一定的好处,就好比每年给举人老爷两成的粮食。
 那么现在你张三张老爷要将自己的土地放在俺的名下,是不是也要给俺两成的好处?
 亦或者说,你张三将自己的土地放在俺的名下,过几年之后……
 嘿嘿!
 这些土地就是俺的了。
 如果说是一两个族人或百姓这么做,张三老爷自然是不担心的,因为依靠张三老爷的功名,地方父母官会站在自己这一边。
 可一旦这样做的族人或百姓多了起来呢?
 地方父母官还会站在自己这一边吗?
 毕竟,地契上可是写的清清楚楚,这土地是张三老爷族人或百姓的。
 所以,这么做,地方士绅大族根本就不能完全放心的将自己的土地放在族人或百姓的名下。
 须知,财帛动人心啊!
 写好了章程,张凌阳便命小福子前往东华阁,让内阁首辅郑永基及其他大臣商议,制定出一个合理的税收制度。
 这一波接一波的,弄得郑永基都有些懵了。
 而高霈却幸灾乐祸道:“这下,郑阁老可满意了?”
 “满意,能为朝廷效力,老夫有什么不满意的?”郑永基脸色铁青,皮笑肉不笑道。
 心里,郑永基却道:“如果不是因为高霈你这个王八蛋,老夫早就入宫劝谏陛下去了!”
 除却李广泰面色如旧之外,其他几位大臣的脸色也十分的精彩。
 要知道,张凌阳草拟的这个章程,损害的,可也有他们的利益。
 之前的那些税收改革,虽然也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可与得到的利益相比,却是微乎其微,所以他们并没有强烈反对。
 甚至,为了让高霈难堪,他们用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法。
 而今,张凌阳的这份章程,可是触动了他们最根本的利益。
 在座之人,除却李广泰,谁家没有几百顷土地?
 朝廷一旦开征类似的税收,他们谁顶得住?
 他们的门生故吏谁顶得住?
 所以他们一个个的,脸色都十分难看。
 心里却无不在暗骂:“高霈这么混蛋,难不成你就没有损失了吗?竟在这里幸灾乐祸!”
 如果知道这些大臣的心声,高霈肯定会大呼冤枉。
 不过相比较其余的大臣,高霈自然是没有那么心痛。
 高霈名下虽然也有几千顷的土地,可与其他产业相比,土地里的产出却是微乎其微。
 之前,高霈担任两广总督多年,自然也参与了海上贸易之中。其中有自己主动参与进去的,但更多的,却是下面的孝敬。
 只要在两广做海贸生意的,现在每年都要向高霈上缴一成的利益。
 不要说一成利益很少的话。
 海商自己要挣钱,孝敬的也不止高霈一人,下面的方方面面都要打点到位。
 不是有句话说,阎王易躲,小鬼难缠吗?
 即便只占据了一成,可海贸的收益,那可是极其丰厚。
 所以每年,高霈都会收到上百万两的银子。
 所以之前高霈才会这么不遗余力的反对朝廷征收商税。
 毕竟,一旦征收商税,高霈每年要上缴的税收,那可是海了去了。
 更关键的是,高霈的那些门生故吏多在两广,自然也都参与到了海贸之中。
 高霈自己损失一些银子也就罢了,可让那些门生故吏一同损失银子,高霈担心,长此以往下去,他的那些门生故吏会同自己离心离德,甚至改投他们人门下。
 如今,看到郑永基等人吃瘪,高霈一少之前的愤懑,心情十分的愉悦。
 心里,高霈已经乐开了花,“让你们这些兔崽子反对老夫,现在好了罢……”
第二百三十章:黑死病
 在高霈同郑永基等人因土地税收明争暗斗之时,以法兰西使臣皮埃尔为首的欧洲使臣团终于回到了欧洲。
 相比英吉利使臣威尔逊上次回来造成的轰动相比,皮埃尔的回归引起的轰动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威尔逊所代表的,只有英吉利一国,而皮埃尔却代表着整个欧陆,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在威尔逊回到巴黎之后,法兰西路易十八皇帝亲自前去码头迎接。
 期间,路易十八向皮埃尔问起了大周的具体情况。
 皮埃尔倒不是如同威尔逊那般心向大周,如实回答道:“大周的领土之广袤,确实不下于整个欧洲。人口之众,也比整个欧洲加起来都要多……”
 说起大周的国情,皮埃尔滔滔不绝。
 路易十八疑惑道:“据我所知,大周的国土七成以上都是山地,他们是如何养活这么多人的?”
 从皮埃尔口中确认了大周人口竟然比欧洲还要多时,路易十八心中十分困惑。
 要知道,欧洲大陆根本就没有多少大的山脉,即便是欧洲最高的阿尔匹斯山脉,最高山峰的海拔也不过四千八百一十米,所占面积不过二十二万平方公里。
 在大周,无论是太行山脉、秦岭山脉还是武夷山脉、横断山脉,面积都要超出阿尔皮斯山脉许多。
 也就是说,欧洲大陆的可耕地面积是大周耕地面积的三倍有余。
 可大周的人口竟然比整个欧洲大陆的人口总和还要多。
 “难不成大周的粮食产量很高?”
 面对路易十八的疑问,皮埃尔回道:“恰恰相反,大周的粮食产量并不高,甚至不及欧洲大陆的五分之一。”
 “什么?”路易十八十分惊讶,“怎么可能?他们的土地面积相当于欧洲的三分之一,怎么粮食产量只有欧洲的五分之一?”
 皮埃尔笑着解释道:“这主要是因为大周的土地并不肥沃,且耕种都是以人力为主,所以生产效率十分低下。”
 大周的土地原本土地极其肥沃,特别是开发最早的黄河流域。
 可数千年下来,黄河流域的土壤肥力早已消耗殆尽,粮食产量也是连年下降。
 也是因此,江南及湖广便成为了大周的主要产粮地区。
 须知,无论是湖广还是江南地区,都是多山地带。
 再加上,随着工业化的展开,欧洲已经开始了工业化种植,而大周还处于靠天吃饭阶段,粮食产量又如何比得了欧洲?
 听了皮埃尔的解释,路易十八又问了之前的问题:“你还没有跟我解释,大周这么少的土地,是如何养活这么多的人口的?”
 皮埃尔苦笑一声,继续解释道:“还不是因为这该死的黑死病。”
 这些年,整个欧洲都遭了黑死病的毒害,有三成以上的人都是死于黑死病。
 “黑死病?”路易十八疑问道:“难不成,大周国内并没有黑死病发生?”
 “并不是!”皮埃尔摇了摇头,说道:“大周也存在黑死病,可大周的中医很是神奇,他们总是能够寻找到一些克制黑死病的药方。”
 “大周那里竟然有治疗黑死病的药?”一听,路易十八顿时激动莫名。
 要知道,路易十八的大儿子就是死于黑死病,当听说了大周竟然有治疗黑死病的药,他能不激动?
 “是的,皇帝陛下!”
 “那药方你可曾带了回来?”路易十八问道。
 “不曾!”皮埃尔摇了摇头,“这么珍贵的药方,大周怎么会卖给我?”
 见此,路易十八的眼神显得有几分黯淡。
 但随即,皮埃尔的一句话,又使得路易十八的眼神明亮起来,“不过,皇帝陛下,臣此次前往大周,虽然没有得到治疗黑死病的药方,但却带回来了治疗的药丸。”
 原来,皮埃尔在知道了大周并无多少人死于黑死病之后,经过仔细打听,才得知大周有治疗黑死病的药方存在。
 于是,皮埃尔便肯定大周皇帝,也就是张凌阳给一张治疗黑死病的药方。
 可张凌阳在得知了欧洲不少人都死于黑死病之后,哪里舍得将这么宝贵的药方给皮埃尔。
 至于那些药铺、医馆?
 药方可是他们立业的根本,轻易不会给外人的,更何况一个西夷人?
 但最后张凌阳却同意了配置一些药丸,让皮埃尔带回欧洲。
 当时张凌阳是这么解释的:“这些药方配置起来很复杂,不懂中医之人,根本就无法配置。
 所以,即便朕给了你药方,如果你们药材配置不合理的话,可是会死人的。
 再说,你们欧洲人如何辨别中药?”
 也难关,无论西医还是中医,虽然同为医学,可其中的区别却是千差万别,根本就不是短时间内能够相互融汇贯通的。
 因此,张凌阳便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干脆,朕卖给你一些治疗黑死病的药丸,你带回欧洲不就行了?”
 对此,皮埃尔欣然接受。
 当然,药丸的价格,可是很昂贵的。
 一颗普通的药丸,张凌阳竟然卖到了一两银子一颗的高价。
 原本,张凌阳可以定更高的价格。
 可张凌阳同时却明白,现在的欧洲,黑死病是流行病,如果价格定得太高,除却那些欧洲贵族,普通百姓根本就消费不起。
 也是因此,张凌阳才定了一两银子一颗的价格,这样一来,普通的欧洲百姓在勒紧腰带的时候,还是能够买上那么几颗的。
 与此同时,大周也能赚取更多的银子。
 果不其然,在张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