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周昏君 >

第84章

大周昏君-第84章

小说: 大周昏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你银子真的多得花不完?
 那好,上缴五十万两,你身上的一切罪名,都可以被赦免。
 至于你家人身上的罪名?自然还要再上缴一些银子。
 当然,至此以后,祖孙三代以内,不得参加科举。
 至于原本被判了流放的士绅,缴纳个二三十万两银子,就可以无罪释放。
 原本,那些士绅别说二三十万两银子了,即便再多,凑一凑,他们还是能够凑齐的。
 可现在却不同,自己的家已经被锦衣卫给抄了。
 在锦衣卫的眼皮子低下,即便银子藏得再隐蔽,最后也都给扒拉了出来。
 现在,他们又哪还有银子给自己赎身?
 即便有些人懂的狡兔三窟的道理,在失败之前就已经将自己的家产给分成了好几份藏了起来。
 可这些人都是家大业大,子孙众多,你即便赎了自己的罪,可父母妻儿的呢?
 不还得花银子去赎吗?
 如此一来,所需要的银子自然就不够了。
 事情很无奈,可他们又想要活命。
 那怎么办呢?
 向昔日的同僚、朋友、亲戚借呗!
 可昔日的同僚、朋友,现在避着他们还来不及,又怎会借给他们银子?
 亲戚同样如此。
 不过家大业大也有一些好处,那就是亲戚够多。
 总有一些比较仗义的亲戚,会选择掏出一部分钱来救济他们。
 自然,谁也不会将自己的全部身家都压在这上面。
 一家不够,两家、三家……十家、二十家,这总算是够了吧!
 可这些人以后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因为现在他们即便被释放了出来,可无官无职不说,家里的所有产业也全都被朝廷抄没了。
 以后,无容身之地不说,身上还背负着天文数字般的债务。
 不能入仕,又没有了家产,这些士绅自然是落魄的凤凰不如鸡。
 更关键的是,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即便想要外出做工糊口,也没有人愿意雇他们。
 至于他们的处境,自然也就可想而知。
 朝中的大臣才不会关心他们的处境呢。
 现在,国库已经收缴了不少的议罪银。
 于是在郑永基的协调下,户部尚书朱开山大笔一挥,原来拖欠各部的银子,全都一文不少的发放了下去。
 如此一来,自然是各方都很满意。
 兵部自不用多说,工部有钱修黄河堤坝了,吏部有钱给下面的官吏发放俸禄了,吏部有钱修缮贡院和天坛了,刑部也有钱修缮顺天府的大牢了。
 而户部自己,自然也是高兴异常。
 因为即便一下子拨出去了近五百万两银子,可国库的银子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多出了上千万两来。
 这样的结果,六部尚书谁不满意?
 谁不高兴?
第二百零八章:筹建大周皇家学院
 因为江南士绅叛乱一事,原本张凌阳欲派翰林院‘大儒’前往瓦剌一事一直拖延至今,未能成行。
 现在好不容易腾出手来,张凌阳便将目光瞅准了翰林院。
 当然,还有帝师周鹤祥。
 原本,周鹤祥已经告老还乡,在老家颐养天年。
 可好死不死的,周鹤祥偏偏卷入了不该卷入的事情之中。
 要说杀了周鹤祥吧,别人会说张凌阳无情无义。
 谁让周鹤祥是两朝帝师,并担任过赵宸熙的老师呢?
 可要不杀了周鹤祥,以周鹤祥的声望,一旦在朝堂上搅风搅水,只怕张凌阳的龙椅坐的也不会安慰。
 几经思索之后,张凌阳决定让周鹤祥跟随翰林院的那帮‘大儒’一同前往瓦剌,去教授那里的孩子四书五经去。
 当然,也顺便讲述一下大周的辉煌历史。让瓦剌的孩子们明白大周的强大不是他们瓦剌可以匹敌的。
 这样一来,待十几年过去之后,瓦剌人还不都人人向往大周,从而顺利成为大周的一份子。
 嗯!
 就像后世有人哭爹喊娘的要加入美帝一般。
 更何况,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是怎么也扫除不尽。
 即便现在大周将瓦剌打得丢盔卸甲,甚至一蹶不振。
 可难保以后草原上会诞生其他更加强大的游牧民族。
 以汉武之雄才,唐宗之大略,不也没有彻底解除来自北方草原上的威胁吗?
 张凌阳可不认为自己有秦皇、汉武的能力。
 其实对待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政策,最成功的莫过于满清。
 甭管我们有多么的不待见满清,可对待草原民族的政策,满清无疑是历朝历代最成功的。
 这一点,从历史上来看,是无可争议的。
 出发先,张凌阳将周鹤祥及翰林院的那帮‘大儒’全都召入宫中,严厉叮嘱了几句。
 当然,期间自然少不了胡萝卜加大棒。
 毕竟,一旦这些‘大儒’在瓦剌搅风搅雨的话,只怕大周边境将不得安宁。
 为此,张凌阳便说会好好的‘照顾’他们的家人。
 如何‘照顾’?
 自然由张凌阳说了算。
 如果乖乖的听话的话,他们的几人自然会一辈子衣食无忧。
 可这些人如果想耍什么阴谋诡计的话,锦衣卫的诏狱现在可还空着呢!
 张凌阳相信,有了自己的一番警告,他们这些人在瓦剌一定会好好的‘教导’草原的孩子们,不会整天有事没事的想东想西的。
 甚至,为了以防万一,张凌阳还在这些人之中安插了锦衣卫的密探。
 如果只是将目光放在国内,锦衣卫确实有些小材大用了。
 更何况通过之前的一系列动作,张凌阳已经将目光瞄向了大周以外的土地,瞄向了肥沃的南洋地区。
 如今,整个东南亚,除却交趾、缅甸等极少数大周藩国之外,都已成为了欧洲列强的殖民地。
 对于这种情况,来自后世的张凌阳又怎会不做出防备?
 但张凌阳却迟迟没有动作。
 因为张凌阳在等待。
 等待威尔逊、维克多的再度到来。
 一旦威尔逊再度来到大周,他们将会给大周带来欧洲最新的技术:蒸汽机!
 一旦有了蒸汽机,张凌阳的海军战略也将开始部署。
 要不然,你以为之前张凌阳为何派冯喜带着皇家军队乘坐那几艘破船参与平叛?
 原始的战船虽然很容易打造,可每一艘船,特别是海船,至少也要几万两银子才能打造出来。
 有更先进的技术等着自己前去利用,张凌阳又怎会去花那个冤枉钱?
 但在这之前,张凌阳还有一件事情要办,那就是兴建皇家学院。
 前些日子,英吉利使臣威尔逊托向大周来往的英吉利商人捎了一封书信,说他已经在欧洲物色了一批专家学者及技术工人,再过三五个月便能到达大周。
 只要专家学者一到,张凌阳便要在大周掀起科技浪潮。
 所以,早早的,张凌阳便命孙胜在京城西郊的山下物色了一块地皮。
 眼线,所有东西都已经准备好,就等开工建设了。
 当然,皇家学院依旧是大周的建筑风格。
 待学院建成之后,更重要的事情,便是招纳学子。
 可大周历来奉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想要招纳饱学之士入学学习科学技术,在大周来说只怕有些困难。
 可如果是目不识丁之士,即便入学了,短期内也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因此,张凌阳便下了一道中旨,让年纪在十八岁以下的识文断字自愿前来京城入皇家学院报道。
 大周识文断字之人虽然很少,但也只是相对于整个大周亿万臣民来说。
 这却也不代表大周识文断字的人真的就少了。
 如果细细算来,识文断字之人却也不少。
 识文断字之人很多,但有功名之人却是百里挑一。
 特别是那些寒门士子,想要考取功名,除非天赋异禀之人,否则难度要比那些士绅大族要多上成百上千倍。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即便是在后世,知识的垄断也是屡见不鲜,更何况是在封建时期的大周?
 张凌阳即便能力再强,也改变不了这个局面。
 所以,张凌阳便想通过皇家学院,给寒门子弟一个机会。
 毕竟,对士绅大族来说,科举才是正经门路。
 可寒门子弟却不同,本来他们的晋身之路就十分狭窄,考中秀才者屈指可数,更遑论考中举人、进士了。
 所以,一旦张凌阳给了他们另外一条晋身之路,寒门子弟必定会蜂拥而至。
 所以张凌阳便设置了十八岁以下这个门槛。
 毕竟,无论在任何时代,一旦年纪大了,对待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便会变得很差。
 再加上人一旦成年,思想观、世界观就会变得成熟起来,对待那些西方技术,只怕没那么容易接受。
 所以张凌阳才会设置十八岁这么门槛。
 可仔细一想,即便如此,十八岁以下的寒门士子整个大周怎么算少说也有十多万人吧。
 可为何张凌阳之后又没有设置其他的门槛了呢?
 这便是张凌阳的高明之处……
第二百零九章:英使到来
 已经规划好的皇家学院,最多能够容纳三千人就读,如果十多万年青士子前来就读,怎么着也容纳不下。
 可大家伙可不要忘了,京城远在北地,除却周边的几个州府,其他地方的士子想要前往京城,无不是跋山涉水,走上至少上千里的路程。
 家境的因素,便成为了限制他们前往京城的必要条件。
 除非有性格坚毅之人,张凌阳相信,一般的寒门士子是下不了这个决心,前去数千里之外的京城,去谋求那份虚无缥缈的前程的。
 也是因此,张凌阳一点也不担忧皇家学院的门槛被挤爆。
 至于会不会面临无生可招的局面?
 张凌阳更加的不相信了。
 对寒门士子而言,新成立的皇家学院可是他们难得的晋身之路。
 至少相比科举来说,入皇家学院进学要相对容易许多。
 所以,张凌阳才不会有这方面的担心。
 至于说士绅大族会不会同寒门子弟争抢这个机会?
 呵呵?
 之前就已经说了,在士大夫眼中,所为的科学技术不过是奇淫技巧而已,他们根本就瞧不上。
 正是出于以上种种考虑,张凌阳相信,这次皇家学院的招生,怎么着也能招收数千学子。
 但如果招生人数多于三千人这个上限?
 那不好意思,京城附近的学子将会被刷下来一大批。
 为何会做出如此决定?
 想想看,人家其他地方的士子,不远万里来到京城,足可见他们的毅力坚韧。
 这样的人一旦进入皇家学院,可定会悉心向学。
 而京城附近的学子呢?
 他们要付出的代价很小,亦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代价。
 对于这样的机会,他们很可能并不会十分珍惜。
 但也不能一棒子将所有人打死。
 可在这样的大条件之下,张凌阳自然相信不远万里而来的士子学习要比京城附近的士子要刻苦许多。
 也是因此,张凌阳心中才会下定这样的决心。
 但现在说这些无疑有些过早,谁知道到时候皇家学院能招收多少学生呢?
 ……
 大周各地的摊丁入亩进行的如火如荼。
 虽然地方上还有不少士绅反对这一政策。
 可随着江南士绅集团的土崩瓦解,剩下的那点反对声音,根本就不足为道。
 江南几省,经过大动乱之后,当地剩余的士绅现在根本连屁都不敢放一个。
 而另外一个粮税重地湖广,吴贤妃、严妃二人的父亲吴启良、严书担任荆南、荆北两省巡抚多年,虽然现在已经专任其他地方,可人走了茶却还没有凉。
 两广那边也是这样的情况。
 高霈任职两广总督也不是一天两天的时间,又怎会没在那里经营一点势力?
 至于川蜀?
 贺妃的父亲贺铭正担任着川蜀巡抚。
 豫南那边,曾经的豫南巡抚朱开山已经高升为户部尚书,人走了茶没凉不说,相反比之前还要热上几分。
 山东那边,随着去年整个山东八成以上的官吏下台,现在山东士绅也不敢说一声反对。
 晋中那边,随着晋中几家票号的倒台,被牵连出来的士绅官员可是不少。
 如此算来,除却西北的雍、凉两省及西南的云、贵两省,竟然还真没有人敢站出来反对摊丁入亩政策。
 西北那边比较荒凉,士绅的势力并不强大,而西南那边,士绅势力也不成气候,要不然现在云贵总督张广之也不会一边镇压苗人叛乱,一边如火如荼的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了。
 现在仔细算下来,自江南士绅集团被镇压下去之后,还真没有那个地方的士绅敢站出来反对这项政策呢!
 也是因此,摊丁入亩政策实施的很是顺利。
 甚至顺利的有些超乎想象。
 可张凌阳却明白,这是理所当然之事。
 要不然之前张凌阳也不会东一棒,西一棒的乱敲乱打了。
 而其中,以郑永基为首的几名外戚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不说郑永基这名始终呆在京城的朝廷大员。
 诸如高霈、曹睿、朱开山、吴启良、严书、贺铭这几位都曾经亦或正在担任封疆大吏之职,对地方的形势自然是了如指掌。
 正是依靠勋贵及这些外戚,张凌阳才会如此肆无忌惮的进行改革。
 可同样的,这些勋贵及外戚也因此势力愈发的强大,为以后的诸皇子之争埋下了伏笔。
 王皇后的之子赵昊虽说是张凌阳的嫡长子,可一旦宫里其他嫔妃诞下子嗣,张凌阳相信,原本还算和谐的后宫只怕要暗波涌动了。
 如果说王皇后的娘家能立事,那还好说。
 可现在的局面是,王皇后的娘家安国公府是立不起事的,反而处处仰仗王皇后,甚至拖王皇后的后腿。
 现在高贵妃等人肚子里的孩子是男是女还说不一定。
 可一旦高贵妃等人真的诞下皇子,以那些外戚的势力,即便赵昊是皇家的嫡长子,只怕其他外戚也要联合起来将这个正儿八经的嫡长子给拉下马来,而后斗一个你死我活。
 张凌阳虽然明白这些,可短时间内,在一些事情上,张凌阳还要仰仗这些外戚,一时间倒也不好下手。
 再说,皇储之争,不是还没有发生吗?
 无论出于怎样的考虑,张凌阳始终没有对外戚势力进行打压。
 亦或者说,张凌阳即便现在想要打压外戚势力,只怕也不会那么容易。
 谁让现在外戚势力在朝中一家独大呢?
 ……
 六月,英吉利使臣威尔逊带着上百名来自欧洲的专家、学者、工匠乘船来到通州码头。
 一下船,就有东厂提督小福子前来迎接。
 除却威尔逊被带入京城之中,剩下的那些专家、学者、工匠都被带到了已经建设好的皇家学院之中。
 此番,威尔逊不仅带来了这些专家、学者和工匠,更是带来了二十台蒸汽机。
 原本,去年威尔逊入京之时,答应了送大周十台蒸汽机。
 可回到欧洲面见了英吉利国王之后,英吉利国王觉得威尔逊有些小家子气,大笔一挥,便命其向大周送来二十台蒸汽机。
 毕竟,人家大周的皇帝大方,答应开放通商口岸同欧洲欧洲贸易,自己也不能小气不是?
第二百一十章:同威尔逊谈了笔买卖
 英吉利国王之所以如此‘大方’,自然是英吉利有事情求大周帮忙。
 虽然现在欧洲已经掀起了工业革命。
 但仔细算来,欧洲的工业品也只有纺纱品一项倾销品而已。
 可现在整个欧洲,每个国家都不缺少纺纱品,向外倾销的地方也就亚洲的天竺那么寥寥几个国家而已。
 至于其他规模庞大的亚、非、拉殖民地,都是欧洲的原料掠夺地,且地广人稀。
 要在那些地广人稀且不开化的殖民地倾销商品,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也因此,欧洲的纺纱品虽然制造出了不少,但就是因为东西制造出来的太多,反而出现了滞销现象。
 于是,英吉利便将主意打到了大周这个全球最为富庶的国度。
 说大周是地球上最为富庶的国家,还真一点不为过。
 上千年以来,东方的庞然大物产出来的丝绸、茶叶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