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昏君-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想了想,张凌阳又想起谢无良之事,心中愤懑难平,吩咐道:“飞鸽传书给各地皇家银行分号,江宁泰和商号所有资产一律冻结!
另外,择两江总督孙定宗查抄泰和商号所有的资产!”
“奴才遵命!”
“好了,就这些,你们退下吧!”想了想,张凌阳见在无他事,便让冯喜、孙胜、小福子等人退下。
呆坐在书桌前,张凌阳开始细想,自己的安排之中有无纰漏。
可张凌阳到底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看不出其中的关键在于何处,胡乱想了一会儿,实在想不出什么头绪,便索性不再去想。
“陛下,该喝汤了!”这时,王皇后拖着一个托盘走进了养心殿。
虽然昨天晚上,在服下鹤顶红之后不久,王皇后便给张凌阳服用了解药,可到底身体内还有一些余毒没有清解完毕。
所以为了彻底清除体内的余毒,王皇后一天三顿,都会给张凌阳送来含有解药的参汤。
当然,这么做主要是为了避免引人耳目。
试想,如果张凌阳中毒的消息传出,那么后宫以后一段日子内肯定不得安宁。
而眼下正是解决江南士绅的关键时机,张凌阳又怎会让自己置身与琐事之中。
因而,连太医都未瞧,张凌阳只是每天服用王皇后亲手熬制的汤药服下,来驱除体内的余毒。
至于王皇后会不会害自己?
别开玩笑了?
只怕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有谋害张凌阳的可能,可唯独王皇后没有这个可能。
毕竟,现在王皇后的利益可是同张凌阳捆绑在一起的。
一旦张凌阳突然去世,损失最大的,不是旁人,非王皇后莫属。
也是因此,王皇后才会不遗余力的帮助张凌阳。
这无关爱情,只关乎利益。
毕竟,在皇宫内奢谈爱情,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第一百八十二章:摊丁入亩
十一月上旬,远在江宁的户部尚书朱开山向张凌阳呈来奏折,说全国土地已经丈量完毕。
三天后的大朝会上,张凌阳正式颁布摊丁入亩及士绅一体纳粮两项政策,顿时引起满朝哗然。
虽然大臣们都明白,这两项政策的实施是迟早的事情,可却没有想到张凌阳居然宣布的这么着急。
毕竟,满打满算,龙椅上这位天子登基也不过才两年的时间。
即便是偏向张凌阳的派系,也觉得天子宣布的有些过于着急。
而那些士绅代表,更是言之凿凿的表明,如此做法,乃是与民争利,朝廷会因此而尽失人望……
支持改革之人中,亦有人出来谏言,引经典据的表示,天子此事操之过急,只怕会适得其反。
治大国若烹小鲜,张凌阳又何尝不懂的这个道理?
前世的秦、隋两朝,都因为行事过于着急而导致两代而亡,这一世的史书上,亦有这样的例子。
可张凌阳更明白时间不等人的道理。
所以根本就不顾群臣的劝阻,强硬的颁布了摊丁入亩及士绅一体纳粮两项政策。
下朝之后,内阁首辅郑永基、吏部尚书陈一鸣、刑部尚书高霈、礼部尚书曹睿、左都御史李广泰等人联袂求见。
这些大臣,都是支持张凌阳之人。
除却李广泰、陈一鸣两人之外,郑永基、高霈、曹睿三人,无论他们之前心中是何想法,可自他们的女儿入宫的那一刻起,他们身上便背负起了‘外戚’这一个词。
也就是说,郑永基、高霈、曹睿三人的利益早已同张凌阳的利益牢牢的捆在了一起。
“几位爱卿前来,可是劝朕收回成命?”几人看座之后,张凌阳问道。
“正是!”刚刚坐下的郑永基起身劝道:“臣等也明白陛下的良苦用心,更明白朝廷税务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
可陛下如此做,实在有些操之过急。纵观史书,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很多王朝也是因此而亡,还请陛下三思啊!”
“郑阁老所言极是!”陈一鸣亦起身劝道,“陛下,一旦对士绅逼迫过甚,只怕他们会因此而心生不满,甚至举兵造反也说不一定。
为了江山社稷,陛下应缓缓图之才是!”
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两项政策,颁布之前,张凌阳并未与众人商议,所以这几位大臣很不明白,天子为何这么着急的颁布这项政策。
毕竟,才刚刚登基两年的天子,根基还算不上稳健。
张凌阳苦笑一声,说道:“朕何尝不知这个道理,可朕也有自己的苦衷!”
郑永基几人闻言,纷纷侧目,想不明白张凌阳到底有何苦衷。
见此,张凌阳索性便问道:“几个月前,朕召见了两个西夷使臣,不知几位爱卿可曾听说?”
“臣等听说过此事!”郑永基回道,“难不成此事与那西夷有关不成?”
张凌阳苦笑着点了点头,又扭头对一旁的孙胜说道:“孙胜,将西夷使臣威尔逊进献的那张堪舆图取来!”
“是!”
很快,孙胜便将那份堪舆图取来呈给张凌阳。
张凌阳将图纸在书桌上摊开,指着地图说道:“几位爱卿可认得此图?”
郑永基几人上前瞧了几眼,均瞧不明白,疑惑的摇头道:“此图看着像是一份地图,可究竟是哪里的地图,恕臣等眼拙,瞧不出来!”
张凌阳叹息一声,说道:“这是一份全球地图,而我大周就在这个位置!”
指了指地图上巴掌大小的地方,张凌阳说道,“这里是大周,这里是扶桑,这里是天竺,这里是古波斯,这里是西夷……”
张凌阳努力的将这份地图上的一些地点给几位大臣一一指出。
众人再一细看,这才恍然。
可同时又有些大惊,没想到西夷居然在距离大周这么远的地方。
当然,期间张凌阳并未说他们居住在一个大圆球上面,如果真的这么说了,只怕大臣们会觉得张凌阳疯魔了也有可能。
“几位爱卿可知那西夷的实力?”张凌阳问道。
郑永基捋了一把胡子,说道:“臣看那西夷也是分为数十个小国,只怕实力并不是很强。”
张凌阳苦笑道:“与郑爱卿所言正好相反,这些西夷小国的实力都很强劲。
诸如上次前来觐见的威尔逊,他出自这个叫英吉利的国家!”
张凌阳指了指欧洲上方的英伦岛说道:“就是这么一个小国,在不到两百年的时间,就打下了这么一大片地方。”
说着,张凌阳指了指非洲、澳洲以及印度半岛。
“还有这个叫葡萄牙的国家!”张凌阳指了下葡萄牙的地理位置,继续说道:“交趾、缅甸以南的所有岛屿都被这个国家占领了!”
闻言,郑永基等人不由倒吸了口冷气。
“这些西夷小国的实力真的这么强吗?”郑永基惊讶的问道,“臣听说天竺也是一个大国,怎么就被一个西夷小国统治了呢?”
“郑爱卿这一点问得好!”张凌阳说道,“西夷之所以能打下这么庞大的地方,盖是因为他们船坚炮利!”
“火绳枪想必几位爱卿都见过吧?”张凌阳又问道。
“自然见过!”陈一鸣道,“火绳枪的威力虽然不错,可发射速度实在太慢,远远比不上弓箭实用!”
“可如果是燧发枪呢?”张凌阳说道,期间张凌阳自然将燧发枪的大概原理解释了一下,问道:“燧发枪相比弓箭又能如何?”
即便再不懂军事之人,也明白过来,如果真的有张凌阳口中的那种燧发枪的话,只怕大周现有的武器,根本就不是西夷的对手。
最后,张凌阳说道:“现在西夷已经打到了大周的家门口,如果此时咱们还不做足准备应对的话,只怕数十年之后,咱们也会如同现在的天竺一般,成为西夷口中的鱼肉。
也是因此,朕越发的感觉到时间的紧迫,这才如此着急的整顿朝政,好有充足的时间来面对西夷的威胁!”
……
第一百八十三章:西夷的威胁
“陛下所思所虑,固然有一定的道理,这些西夷小国也确实兵峰强盛,可我大周物阜民丰,人口亿万,那些西夷小国能吞的下去?”郑永基质疑道。
在郑永基看来,那些西夷小国虽然实力强劲,可面对人口亿万的大周,还真不是对手。
见郑永基如此说,张凌阳苦笑着摇了摇头。
前世的晚清,不就是被这些西夷小国轮番揍的毫无还手之力吗?
“郑爱卿可知这个英吉利占领天竺之时,用了多少兵力吗?”张凌阳问道。
“微臣不知!”郑永基回道。
“不满三千人!”张凌阳自然不知道英国占领印度之时用了多少兵力,但印度同欧洲远隔万里,想来不会用太多的兵力,所以张凌阳便胡诌了一个数字。
“怎么会?”郑永基难以置信。
在郑永基看来,天竺是也是一个极其文明的国家,远不是那些蛮夷小国能够比拟的。
此刻听张凌阳说,一个西夷小国,竟然只用了不满三千人,就占据了整个天竺,郑永基惊讶的合不拢嘴巴。
不止郑永基如此,李广泰、陈一鸣、高霈、曹睿几人尽皆如此。
“一开始朕也不信,可事实如此,由不得朕不信!”张凌阳苦笑道,“占领一个天竺,西夷只是花了不满三千人,那如果西夷想要攻打大周,又要花费多少兵力?
几位爱卿可不要忘了,西夷占领天竺,可是已经有一个甲子的时间之久了。
同那时相比,西夷的武器更加的精锐,国力也更加的强盛。
在朕看来,即便大周国土比天竺庞大,人口也比天竺要多上许多。
可西夷如果进攻大周的话,只怕用不了一万人马,便能达到京城脚下了!”
大周如今的国力正处于鼎盛时期,西夷派出一万人马,自然奈何不得大周,而且大周也不是天竺可以比拟的,可为了劝几人全力支持自己,张凌阳不得不夸大其词,将事情往严重了说。
曹睿此时开口道:“微臣觉得陛下有些言过其实了。
不说其他,我大周同西夷无冤无仇的,西夷为何要进攻大周?”
张凌阳哂笑道:“曹爱卿还是有些迂腐了。天竺同西夷相隔万里,也无冤无仇,西夷不也占据天竺了吗?”
抿了抿嘴,张凌阳又道:“西夷不通教化,只重利益。天竺盛产宝石、香料,他们便进攻天竺。南非这里盛产黄金,他们便进攻南非,美洲盛产白银,他们便进攻美洲!”
张凌阳将南非和美洲的位置指出来,继续说道:“与这些地方相比,我大周虽然不盛产黄金、白银以及宝石,可大周却有他们最紧缺的茶叶、丝绸以及瓷器。
为了这三样东西,朕敢肯定,他们肯定会进攻大周的。”
“不可能吧?”李广泰质疑道:“只为了丝绸、茶叶、瓷器区区三样东西,他们便会进攻我大周?”
“这一点,想必高爱卿同曹爱卿有所了解吧!”张凌阳并未解释,而是看向高霈、曹睿二人。
高霈、曹睿二人曾担任过两广总督及两江总督,在张凌阳看来,肯定同西夷人打过交道,即便没有打过交道,想来也听说过一些西夷的事情。
曹睿说道:“微臣虽然不曾与西夷人有过接触,但却知道,每年,西夷都会从江南购买大量的丝绸、茶叶以及瓷器。”
高霈亦点头道:“确实如此,微臣久居两广,对西夷的事情了解的也多一些,试试确实如陛下所言。
西夷人为了利益,无所不用其极,心中根本就无礼义廉耻。
而且微臣还听说,无论是丝绸,还是茶叶、瓷器,在西夷都是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东西,这三样东西的价格,在西夷的价格也与黄金无异,平民百姓,根本就没有资格享用。
所以陛下所言,并非空穴来风。
而且,微臣在广州府的码头那里,也见过西夷的帆船,速度很快不说,关键是即便是商船,也同样配置了火炮等物,有此可见一斑,西夷的武力确实强横至极。”
有了高霈的佐证,再无人敢质疑张凌阳的决定了。
毕竟,西夷的威胁已经近在眼前,尽快改革朝政,稳定国势,从而从容面对西夷,对大周来说,确实是当务之急……
送走了郑永基几人,回到养心殿的张凌阳不由长出一口气。
有了郑永基几人的全力支持,朝廷上的纷争,张凌阳自然不会再多去关注,开始从容面对江南地区可能到来的动乱。
三日后,安平王入宫请旨,以自己身体有恙,欲出京静养为借口,向张凌阳请示。
张凌阳没有犹豫,当场就同意的安平王的请求,允其出京静养。
得到张凌阳的允许,安平王连行礼都未收拾,当天便出了京城南门,而后马不停蹄的赶往通州码头,沿运河直奔江南而去……
此时的江南,下起了蒙蒙细雨。
江宁城外的一处庄园中,谢无良看着窗外的细雨,说道:“圣上已经摊牌,就是不知这些士绅是否已经准备好没?”
后面的管事回道:“东家放心就是,早在数月之前,周、吴、陈、沈几家大族便已经准备妥当。
现在就差安平王还有东家您手中的太后懿旨了!”
谢无良却没有这么乐观,说道:“事情没有那么容易,此次咱们面对的对手,可是久经沙场的马进忠和孙定宗,而且现在宁国公孙定安亲自坐镇不远处的庐州,只怕就是在等咱们动手。”
孙定安、马进忠以及孙定宗三人,无一不是征战沙场无数回的悍将,作战经验之丰富,江南士绅根本就拿不出像样的对手来同孙定安三人对阵。
这却也不表明士绅这边一点优势都没有。
士绅一向善长阴谋诡计,而且操控舆论,把持地方。如果再加上太后的懿旨,他们可就是‘正义之师’了。
可他们却独独忘记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道理。
但谢无良却看清楚了这一点,对管事说道:“咱们也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以防万才是……”
第一百八十四章:江南反
十一月中旬,安平王到达江南,并接连会见了好几名江南士绅大族的代表。
十一月下旬,江南士绅正式在松江府揭开反旗,他们取出早就准备好的太后懿旨,宣称龙椅上的张凌阳为伪帝,并拥戴先皇永康帝胞弟安平王为帝,誓师北伐讨伐伪帝。
消息一经传出,江浙两省的绍兴、嘉兴、湖州、金华、台州、衢州、苏州、常州、镇江、扬州以及安徽的安庆、宁国、池州、徽州,一共一十四州府皆反。
三天后,消息传至江西,江西北部的九江、南昌、饶州、广信、抚州吴府也掀起了反旗。
一时间,整个江南,除却江宁、杭州两府之外,全部州府都脱离了朝廷的掌控。
远在庐州的宁国公孙定安收到消息,只是嗤笑着说了一句“跳梁小丑,掀不起什么大浪”便不再多言。
杭州府内,闽浙总督马进忠在收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并未派兵镇压,反而是收缩兵力,将浙江所以掌控的兵力全部集结在杭州府,并且还派兵逮捕了杭州当地的士绅大族,之后便不在有所行动。
在江宁,两江总督孙定宗收到消息后,亦命自己的亲信江宁知府逮捕当地士绅。另一边,孙定宗又命侄子,江宁总兵孙启承带三千精兵赶往扬州,以保证运河水路的畅通无阻。
扬州紧邻江宁,沿水路,孙启承只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便赶至扬州城下。
扬州城内共有五千叛军,而孙启承的人马只有三千。
敌众我寡之下,孙启承并未直接下令攻城,而是命将士在城外安营扎寨,同城内的守军遥遥相对。
连续三日,孙启承都未向扬州城动用一兵一卒。
扬州知府吴用见此,以为孙启承胆怯,急命守将出城进攻孙启承。
守将劝道:“知府大人,城外敌军虽然只有三千人马,然孙启承乃宁国公府世子,家学渊源,作战经验亦十分丰富,只怕咱们不是对手。
以末将看来,咱们还是紧守城池比较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