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昏君-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而,大臣们经过深思熟虑,将这几人全都排除在外。
但除却这几人之外,便再无旁人有这个资格及资历来做这个内阁首辅了。
也是因此,大臣们一个个都不敢发表看法。
见此,张凌阳眼神中闪现一丝笑意,说道:“既然诸位爱卿心里没有合适的人选,那朕就给你们任命一个吧!”
“户部尚书郑永基,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闻言,左都御史李广泰出列道:“启禀陛下,论资历,郑尚书确实有资格问鼎内阁首辅,可郑永基为人却太过于圆滑,只怕不堪大人,臣恳请陛下另择他人为相!”
“李御史所言虽不尽实,但微臣能力不足,不怕会辜负陛下的一片期望,还请陛下另择其他贤臣为相!”郑永基亦出列,婉言拒绝道。
见郑永基竟然没有反驳自己,反而自己主动表态不愿担任内阁首辅一职,李广泰不由有些惊讶,便多看了郑永基几眼。
郑永基好似感觉到李广泰在打量自己,便回头给了李广泰一个微笑。
而龙椅上的张凌阳却笑道:“李爱卿有些言过其实,而郑爱卿又有些妄自菲薄了。
以朕看来,郑爱卿有资历,有威望,也有能力担任内阁首辅一职。
不说其他,单单扬州盐务之事,这么多年来,一直没人敢于揭发。
而就算郑爱卿,在刚刚任职户部尚书不到几天的功夫,便发现了盐务之中的猫腻,且不惜得罪同僚,向朕揭发。
如此大臣,又岂是狡诈圆滑之辈?”
第一百零五章:洗牌
“以朕看来,这内阁首辅一职,没有人比郑爱卿更合适的了!”
张凌阳所言乃是实情,李广泰亦拿不出有力的证据说明郑永基不是刚正之臣。
毕竟,扬州盐务之事确实是郑永基揭发出来的。
这一点,无论是谁都无法反驳的。
见堂上诸位大臣再无人反对,张凌阳便道:“即日起,户部尚书郑永基升任内阁首辅一职。
刑部尚书陈一鸣转任吏部尚书。
至于空缺出来的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是哪个职务……”
想了又想,张凌阳继续开口道:“豫南巡抚朱开山治理豫南有功,酌升任为户部尚书,两江总督曹睿任礼部尚书,两广总督高霈任刑部尚书。”
“诸位爱卿可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张凌阳询问道。
见张凌阳这么安排,大臣们都很惊讶。
毕竟,按照以往的惯例,六部尚书大多都是由下面的左、右侍郎接任。
可如今倒好,张凌阳居然直接任命三名封疆大吏为六部尚书。
说起来算是升了半步,可大臣们心里都明白,除却豫南巡抚朱开山算是高升之外,其余的两江总督曹睿、两广总督高霈算是明升暗降了。
毕竟,无论是刑部还是礼部,实权都不算很大,根本就无法与他们以往的封疆大吏相提并论。
在地方,他们是是一方诸侯,说一不二。
而一旦到了京城,他们还真有些不够看了。
一时间,倒也没有人出言反对,而是一个个皱着眉头,心中细想着皇帝为何会做出这样一个安排?
张凌阳之所以这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在内。
无论是两江总督还是两广总督,他们所统辖的区域都属于天高皇帝远的地方。
而总督一职又手握两省的军政大权,一旦心生什么不该有的心思,只怕后果不堪设想。
特别是两江总督,其管辖的江浙两省又是大周最为富庶的两省,张凌阳又怎会将这两个省份托付给同一个人?
成为皇帝已经有大半年的时间了。
张凌阳隐约的发现,大周朝廷对于西南、东南地区的管理越来越弱。
这可能是因为大周京城太过于靠北的缘故吧。
前世的明朝,就是因为京城太过靠北,对内地的统治,特别是东南沿海的统治到了中后期,其实就有些名不符实。
前世的明朝,在朱棣迁都之后,对草原上游牧民族的辖治显而易见。
可看看明朝中后期的历史便知道,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的军政便已经开始糜烂不堪。
为何会出现如此情况?
史学家可以给出一系列的原因。
但再一深思,张凌阳不由发现,为何以前的那些中原王朝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其实原因很简单,定都中原的王朝,他们的统治能够辐射四方,使得那些地方士绅大族不敢胡作非为。
但显然在明朝中后期,内地,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士绅大族有些听调不听宣的意味在里面。
结合前世的明朝以及其他王朝的历史,经过一番分析,张凌阳有时便想干脆直接将都城迁到中原。
毕竟定都中原,可以有效的统治四方。
可张凌阳也明白,迁都乃是大事,不能操之过急。
故而,张凌阳便隐忍不发,暗中等待时机再一举迁都。
话再说回来,张凌阳之所以调这些封疆大吏入京为官,就是怕他们在地方上做大。
再有就是,这些封疆大吏一旦入京为官,朝廷上的势力必将重新洗牌。
虽然张致远辞职,周善宁、赵济下狱之后,朝廷上的势力已经开始重新洗牌。
可张凌阳却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洗牌,而不是由大臣们自己洗牌。
这也是张凌阳之所以将郑永基升任内阁首辅的原因所在。
因为郑永基足够听话。
一个听话的内阁首辅,与一个有主见的内阁首辅相比,张凌阳明显愿意看到,内阁首辅是一个听自己话的人。
而纵观整个朝堂,最听自己话的大臣,非郑永基无疑。
你可以说郑永基太过圆滑世故,可许多事情,只有这样圆滑世故的人才能去办。
故而,在张致远辞职之后,张凌阳心中内阁首辅的第一个人选,便是郑永基。
诸事安排妥帖,已经是中午时分。
无论是朝堂上的大臣,还是张凌阳本人,早已是饥肠辘辘。
毕竟,早朝之前,谁都没有吃过早饭。
下朝之后,张凌阳匆匆用过一些午膳之后,便将冯喜喊来吩咐了几句话,便将其打发出宫。
宁国府大厅内,几名勋贵、武将聚集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的,显然是在商议着什么。
最后,孙定安止住了众人的话语,说道:“如今我勋贵集团实力损失惨重,能摆得上台面的,除却我宁国府之外,就剩余武信侯府了。
好在如今朝中文官集团也开始重新洗牌,只怕短时间之内难以统一起来。
趁着这段时间,我等勋贵、武将之中必须要有人脱颖而出,让圣上重新重视起我等勋贵。
如若不然,一旦文官集团那边的局势稳定下来,一定又会将矛头直指我等勋贵。
故而,老夫觉得,征西将军马进忠这个时候应该打一个大胜仗,来挽回我等勋贵在陛下心目中的形象。
而云贵那边呃苗疆之乱,也务必在最快的时间内平定。”
“国公爷,这样做的话,一旦马进忠急功近利的话,卑职担心只怕结果会适得其反。”一名满身英武之气的中年人抚了一把络腮胡,担忧的说道。
“马进忠为人机警,想来不会犯下如此大错的!”孙定安摆了摆手道。
说着,孙定安的眉头又轻轻的皱了起来,“相比较马进忠,老夫反而更担心云贵那边的张广之。
张广之这人的性格,有些好大喜功。张广之一旦取得了大胜,之后往往亦会酿成大败。
云贵那边的苗人动乱已经被平定的差不多了,一旦张广之那边再出现什么差错,只怕会引起连锁反应。”
“国公爷的担心不无道理!”络腮胡汉子说道,“不过以卑职看来,国公爷不如派士子前往云贵协助张广之。
有世子爷在一旁督促,张广之肯定不会再犯从前的错误的!”
第一百零六章:如此抄家
定国公府这边,冯喜带着一帮子东厂番子来到大门前。
定国公姜诚听到冯喜前来的消息,亲自出门迎接。
毕竟,如今的定国公府风雨飘摇,姜诚便没有了之前的从容、淡定。
再说,冯喜此次前来是为抄没定国公府家产,姜诚就更加不敢托大了。
即便皇帝曾经在朝堂上说过只是抄没定国公府一半的家产,可谁知道冯喜究竟会怎么做呢?
毕竟东厂的名声可谓声名狼藉,姜诚可不敢确保东厂的信誉!
再说,东厂有信誉可言吗?
“不知冯公公亲自前来,老夫有失远迎,还请恕罪!”寒暄了几句,姜诚便迎接冯喜进入了客厅。
落座之后,冯喜见姜诚一脸的忧色,笑道:“老公爷不必忧心,咱家此来不过是走走形式而已。
来之前,万岁爷已经嘱托过咱家,让咱家前来走走形式而已!”
听冯喜这么说,姜诚不由惊诧了一下,不过很快便回过神来。
“老臣叩谢圣上隆恩!”姜诚面南而跪,向皇宫方向磕了三个头,满是皱纹的眼眶中,一滴眼泪滴落了下来。
“老公爷快快请起!”冯喜一把将姜诚搀扶起来,扭头府跟随而来的番子说道:“速去账房盘查定国府账簿。”
番子应了一声便退下前往定国府账房,不过很快便又返回客厅向冯喜回道:“启禀厂公,经卑职盘查,发现定国府家产合计白银十万两,按照陛下旨意,应收没银钱五万两。”
冯喜点了点头,吩咐道:“那就赶快去办吧!”
随着冯喜的一声吩咐,定国公府前院顿时一阵鸡飞狗跳。
不到一柱香的功夫,番子又来到客厅对冯喜回道:“启禀厂公,五万两银子的‘家产’已经抄没完毕,请厂公查看。”
说着,番子便将手中的一本账簿呈送到冯喜的面前。
冯喜只是瞄了一眼账簿,并未接过,说道:“既然尔等已经抄没完毕,咱家就不必细看了!”
冯喜转身对定国公姜诚抱拳说道:“老公爷,咱家还有其他事物要忙,就不再叨扰于您了,咱家告退!”
说着,冯喜转身离开客厅,带着东厂的一众番子离开了定国公府。
老态龙钟的姜诚送别冯喜,转身回到府邸,见满院的狼藉,心情无疑萧索无比。
蹒跚着步履回到客厅,不久定国公府大管家悄无声息的来到姜诚面前,说道:“老爷,方才冯公公一共抄没了价值五万两的财物,这是账簿,您请细看!”
“老夫知道了,你下去吧!”示意管家将账簿放在桌子上,姜诚便挥手让大管家退下。
虽然皇帝格外开恩,对定国公府网开一面,可姜诚却知道,这样的恩宠只有这么一次。
而皇帝之所以对定国公府网开一面,则是看在定国公府先祖的功勋以及自己这么多年来兢兢业业为大周效命,再加上嫡长孙战死沙场的份上。
至于以后,只怕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定国公府再想遇到如此的恩情,只怕想也不要再想了。
毕竟,姜诚自己已经行将就木。
一旦自己百年之后,子孙之中,又有谁能挑起定国公府的大梁?
姜诚不由陷入沉思之中。
原本,姜诚已经求得圣上的允诺,在自己百年之后,由定国公府最为上进的也是自己的嫡长孙继承自己的爵位。
可现在嫡长孙战死沙场,那便意味着定国公府以后只怕要后继无人了。
毕竟,姜诚只有姜武阳这么一个儿子。
而如今被发配西疆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也就是说,接下来的几年之内,定国公府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至于自己唯一的儿子姜武阳会不会如同孙子一般战死沙场,这一点姜诚丝毫不会担心。
毕竟,自己已经有了一个孙子战死沙场,姜诚不相信征西将军马进忠会将自己的儿子也拿去送命。
再说,自己孙子战死沙场也是纯属意外。
毕竟定国公府之前并未失势,征西将军马进忠还没有那么大的胆子让自己的孙子去送命。
只能说,自己孙子的死亡,真的是一个意外。
原本马进忠想要将姜诚的孙子安置在大后方负责粮草之事,可自己的孙子一心想要光复先祖之时的荣光,执意要求前往前线。
无奈之下,马进忠只好同意,将其安置在前线。
但为了以防万一,马进忠还是在其身边安置了好多亲信来护卫其的周全。
可即便如此,意外还是发生了。
姜诚原本看好的继承人便就这么没了。
再说姜武阳。
即便几年之后姜武阳被赦免,可想要再继承定国公的爵位,只怕也是不可能的。
毕竟,圣上早已经对姜武阳表达了自己的厌恶之情。
而今姜武阳身上又犯了这样的大罪,圣上能给他一条活命的机会已经不易,再想让其继承自己的爵位,那便无疑于痴人说梦。
既然儿子姜武阳已经无法继承自己的爵位,而嫡孙又战死沙场,姜诚不得不将自己的目光瞄向自己的那几个庶出的孙子。
“到底谁更合适呢?”姜诚不由细细沉思起来……
离开定国公府之后,冯喜便又带着一众番子前往了原内阁首辅张致远家中。
在张致远家中,冯喜便没有之前这么客气了。
虽然没有刻意为难张致远极其家人,可盘查起张致远家的家产,冯喜手下的那些番子可是一丝不苟。
谁让太监和文官是天敌呢?
东厂和锦衣卫盘抄起家来,自然是有一套手段。
即便一些家产原本被已经下狱的张致一隐瞒的很好,可还是被东厂的番子给查了出来。
这一查之下,不仅冯喜,连同张致远自己也是莫名的惊诧。
足足三百万两银子的家产。
这还没有将百花阁计算在内。
张致远没有想到,自己的二弟张致一竟然瞒着自己干了这么一大桩事情。
听了手下报上来的数字之后,冯喜皮笑肉不笑的盯着张致远说道:“张阁老,您说咱家该如何查收呢?”
张致远听懂了冯喜话里的意思。
原本在朝堂之上,张致远说的是自己奉上一半的家产。
可现在张致远发现,自己的家产之中,竟然有八成以上是张致一贪墨而来。
也就是说,如果只是收没三百万两之中的一半,冯喜及东厂显然是不甘心的……
第一百零七章:决议
不容多想,张致远便开口说道:“冯公公,这三百万两银子之中,其中只有两成是原本张家的家产。
朝堂之上,老夫已经回禀过陛下,老夫愿意舍弃一半的家产。”
张致远话里的意思很明白,这三百万两银子的家产之中,东厂可以带走其中的九成。
冯喜原本想着,张致远会说着三百万两银子之中,东厂只能抄没其中的一百五十万两。
至于剩余的一百五十万两,则是他张致远的家产。
毕竟,之前在朝堂上,张致远口中的一半家产并未道明是不是包含张致一所贪墨的那一部分。
而今看来,张致远对如今的局势看得很明白,清楚的知道,一旦自己动了什么歪念头,别说安享晚年了,只怕明天就要被东厂亦或锦衣卫给缉拿入诏狱之中。
张致远即便刚刚从内阁首辅的位置上下来,可他却明白官场之上历来奉行‘人走茶凉’的规则。
也就是说,即便张致远门生故吏、旧交遍布天下,到时候真为自己出头的只怕没有几个。
更何况,张致远还是以如今这种情况从内阁首辅的位置上下来的,只怕别人躲都来不及,更不要说为其出头了。
听了张致远的话,冯喜只是稍微愣了一下,很快便回过神来。
“张阁老不愧担任了这么多年的内阁首辅!”冯喜见张致远如此的‘识大体’,笑眯眯的点了点头,便不再理会。
张致远已经是落毛的凤凰不如鸡,冯喜原本可以做落井下石之事。
可冯喜却没有,也不屑于这么做。
冯喜虽然是一个太监,可他却也有自己做人的底线。
清查了一番抄没的家产之后,冯喜离开张致远家中,匆匆前往皇宫向张凌阳禀报。
听后,张凌阳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而后说道:“你即刻带人前去整理抄没的这些银子,千万要记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