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昏君-第2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之后,在黄河渡口乘坐船只,饶经运河前往松江府。
等到了松江府之后,一行人再改乘海船前往英吉利。
转眼间时间又过去了半个月。
这日,已经在中东立国的犹太人派出使臣来到大周,恳请大周朝廷卖给他们武器弹药并一些必要的工业设备。
犹太人虽然在中东立国成功,但形势并不稳定。
在犹太国的旁边,老大帝国奥斯曼帝国在欧罗巴诸国的支援下,一直对犹太国虎视眈眈。
而且,犹太人刚刚立国,国内可谓是一穷二白,要什么没什么,所以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恳请大周支援。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武器弹药和工业设备。
在中东地区,其实最着名的资源就是石油了。
可在这个时代,石油根本就没有丝毫作用,而且中东地区也没有,煤、铁、铜等矿产。
犹太人想要获得这些矿产,除了从国外购买之外,就只剩下掠夺了。
可中东地区向西就是非洲,向北就是欧洲,向东就是大周控制下的中亚和天竺。
所以,掠夺一事也就无从提起了。
向东扩张,进而侵犯大周的利益,这一点犹太人是不敢做的。
向北闯入欧洲,犹太人也没有这个胆子。
至于非洲?
非洲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欧洲列强的殖民地,犹太人也没有那个胆子攫夺。
所以,除了向大周进行采购之外,犹太人也没有别的出路。
究其背后原因,还是上一次犹太财团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手段,让欧罗巴诸国的经济元气大伤,至今还未恢复过来,欧洲诸国又怎会贩售矿产资源给犹太人?
没有趁机灭了犹太国就已经算是不错了。
数百年积累下来的财富,一朝被犹太人以金融手段掠夺。而犹太人又拿着这些金银在大周大肆购买各种物资。
所以算下来,欧洲的金银终究还是流入了大周的口袋之中。
众所周知的是,欧洲各国的货币是以金本位为主,而大周则是银本位制度。
如今欧洲各国黄金短缺,在张凌阳的授意之下,大周与欧洲各国的贸易结算,已经悄然改成了以白银为货币单位。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这种以白银为贸易货币的结算方式长期坚持下去,欧洲各国也都会逐渐转变成为以银本位为主的经济市场。
等到了那个时候,黄金就只能作为一种贵金属存在,逐渐丧失自己的货币价值。
当然,张凌阳的手段可不仅仅只有这些。
在张凌阳的授意下,大周皇家银行以以前的银票为标本,开始向大周各地陆续发现纸质货币,分别为一文、两文、五文、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和一两十种货币。
不过一开始,纸质货币的推行并不顺利。
普罗大众都觉得,还是一把铜钱和碎银子放在身上牢靠些。
对于这种现象,张凌阳的意见很简单,朝廷官员的俸禄以纸质货币的方式进行发放。
至于商业上的推广,其实就容易了很多。
因为以往大周的大宗商品贸易,都是以银票进行结算的。
只不过,在张凌阳的指示下,银票的模样换了一下而已。反正都能从皇家银行取出同等数量的钱,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再加上,纸质货币和金属货币之间的交换,大周皇家银行并未出列什么限制,所以在商业範畴内,纸质货币的推行进行的很顺利。
现在唯一棘手的一点,就是如何向民间的平头百姓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第五百九十七章:对欧策略
纸币的发行,其实更重要的是一种对郭嘉信用的体现。
就好比前世的地球,纸币一开始是同金银划上等号的。
而到了后来,纸币的这种发行模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所有当时的全球霸主就将自己的美刀与石油挂鈎,也就是所谓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只是没过多久,这个布雷顿森林体系就开始土崩瓦解。从那以后,各国纸质货币就完完全全成为了与各国的征服信用挂鈎。
其实说到底,这些也都只是大国、强国的博弈游戏而已,小国的货币彻底成为了牺牲品。
这从另外一个现象中也可以看的出来。
自步入九十年代以后,除了几个大的发展中郭嘉之外,竟然再无一个小国能步入发达郭嘉的行列。
甚至于,经济不倒退就是好的了。
九十因为在既定的游戏规则内,大国、强国可以肆意的对小国剪羊毛,掠夺他们的财富。
这这最终体现的,就是货币的不断贬值。
当然,如今的大周才刚开始纸质货币的推行阶段,张凌阳不能以后世的标准为参考。
张凌阳现在所能参考的,只有上一世的明朝了。
张凌阳记得很清楚,明朝初期的时候,皇帝在国内大肆推行所谓的宝钞。
可明朝皇帝推行的宝钞,虽然初衷是好的,乍一开始,宝钞也能兑换相应的金属货币。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开始肆意发行这种宝钞,根本就不顾经济市场的规律,导致宝钞一步步的贬值,最终沦为一堆废纸。
当然,这跟朝廷胡乱髮行有关。
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当时朝廷竟然没有一家属于自己的金融机构。
票号、钱庄,这些都是民间商业人士自行组建的,没有一家属于朝廷。
在这种情况下,宝钞沦为一堆废纸也就无可厚非了。
与大明朝不同,大周朝现在有着大周皇家银行这个金融行业的巨无霸存在,控制着国内八成以上的金融交易。
所以,张凌阳并不担心自己推行的纸质货币的政策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当然,前提是,朝廷不能乱胡发行纸币。
要不然再好的政策,最终也只能有害无益。
纸币的发行,针对的不仅仅是大周本土,而是在大周势力範围内,朝廷都在大力推广这一政策。
在外,朝廷鼓励商人贸易之时用纸币进行结算,并且还在各藩属国都城和大城市成立了大周皇家银行分号。
在内,朝廷给驻外使臣和将士们发放的薪水也都转变成为了纸币。
朝廷就是在鼓励驻外将士和商人在交易之时,用大周的纸币进行结算,从而逐步的统一周边的金融市场,最终让任何一个国家都离不开大周。
虽然民间很多人对朝廷的这一政策还存在质疑。
可在推行了三个月之后,大周皇家银行的储银增加了近三成,同时也有效的拉动了各地的经济发展。
只是这个发展是长期的,短时间内所能体现的,就是用纸币交易方便了许多。
对待欧罗巴的贸易,大周坚持的一点,就是用白银进行结算。
这一点,是在西亚战争结束之后,双方进行和平谈判之时就已经谈妥了的。
一开始,欧罗巴诸国也没在意。
可时间一久,欧罗巴诸国就发现了其中的不妥。
可现在木已成舟,无论是大周商人,还是欧罗巴商人,都已经习惯了以白银为货币的交易方式。
这进一步冲击了欧罗巴诸国的金本位制度。
此时欧罗巴诸国再想后悔,就已经有些迟了。
其中最主要的,是自从西亚战争结束以后,欧罗巴诸国很难再统一起来抗衡大周了。
现在欧罗巴的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法兰西还是英吉利,无论是在政治、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都难以与大周匹敌。
现在这两个欧洲强国已经开始有些有心无力了。
对于欧罗巴诸多国,张凌阳一直秉持的态度是奢侈品控制贵族、商人,贵族、商人控制平民。
在欧洲任何一个国家,只要稍有身份的人,他们身上穿的衣服无一不是出自大周,他们喝的茶叶、用的瓷器也都无一不是来自大周。
张凌阳想到的这么模式,其实对后世的奢侈品品牌来说,已经烂大街了。
就比如平民的依着打扮追随影视歌明星,而这些影视歌明星追附欧美各大奢侈品品牌。
这些奢侈品品牌只要从某一个国家挑选一个明星品牌代言人,那么就有无数这位明星的簇拥为其买单。
无论是从奢侈品品牌,还是日常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是如此。
要不然各种广告也不会烂大街了。
如今大周的策略就是如此。
大周每年向欧罗巴诸国输送各种奢侈商品,而那些有财力的贵族、商人自然而然就成了大周商品的头号顾客。
一旦这些贵族、商人穿上大周的衣服,喝上大周的茶叶,用上大周的瓷器,那更下一级的人,自然也就会争相模仿。
久而久之,欧罗巴诸国就成了大周的商品倾销地。
一开始的时候,这些只是体现在丝绸、茶叶、瓷器这些大周特产上面。
而时间一久,来自大周的服饰也成为各国贵族、商人追拥的对象。
再然后,各种商品自然而然也会受到欧洲人的追随。
其实追究到底,这就是张凌阳对欧罗巴诸国的一个汉化手段而已。
欧洲贵族、商人对大周的商品感兴趣,自然而然就会对大周的其他东西产生兴趣,甚至开始学习汉语,想要前往大周一趟。
一直效仿贵族生活的平民,见贵族都这么做了,他们又会做何感想?
自然是觉得大周的什么都是好的,要不然那些贵族为啥穿来自大周的衣服?佩戴大周的首饰?喝大周的茶叶?用大周的瓷器?
而这一现象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欧罗巴诸国前往大周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
以欧罗巴最强大的法兰西和英吉利两个国家为例,就泰安十七年这一年时间里,申请前往大周留学的学生就突破了千人大关。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凌阳相信,留学生的人数只会越来越多。
为此,国子监不得不进行扩建。
为何是国子监而不是皇家学院呢?
大周皇家学院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学院,而国子监是以文科为主。
在国子监,只有半数的人是大周本国之人,剩余的另外一半学子,要不来自大周的藩属国,要不就是来自欧罗巴诸国的贵族子弟。
他们都是因为仰慕大周的文化,才特意不远万里而来,为的就是学习到正宗的大周礼仪、文化。
张凌阳将这些称之为汉化……
第五百九十八章:张凌阳的雄心
泰安十七年九月,一艘怀有特殊使命的船只从松江府码头出发,航向万里之外的欧罗巴洲。
这艘船上,一个个身穿儒袍的士子站在船舷上不断的交头接耳。
他们年纪最小者,不过二十余岁,年纪最大者,已经过了半百之年。
而面对即将到来的陌生土地,他们心中又是憧憬,又是彷徨。
就在三个月前,英、法、意等欧罗巴公使联名向大周皇帝发出恳请,请求大周朝廷能够出面,派遣一部分饱学之士前往欧罗巴诸国。
一,自然是为了文化交流,二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希望得到真正的饱学之士来教导他们的子弟。
对待大国、强国,小国、弱国始终把自己摆放在学生的位置上,这是任何一个时期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避免的现象。
如今大周是全球第一强国,无论是在军事、整治上,还是在经济、文化上,大周都要遥遥领先欧罗巴诸国。
所以欧罗巴诸国驻周公使能联合发出这样的请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西亚战争之后,欧罗巴诸国发现了自己很多的弊端和不足之处,而这些,都需要他们对大周进行了深入了解之后,才能得以改善的。
甚至,英吉利帝国还为此制定了一个十年计划。
也就是在这未来的十年之内,英吉利要向大周派出五千名以上的优秀学子,来了解大周的风土人情并政治文化。
而这一切的前提,那就是必须要在出国之前学会汉语。
可这个时期的欧洲,除却诸大周公使和极少数商人之外,很少有人懂得汉语。
这种情况下,欧洲很多国家都开始高薪聘请周人前往欧洲教导他们的子弟。
可安土重迁的思想之下,没有谁真正愿意去欧洲定居。
没办法之下,欧洲诸国才不得不求到了张凌阳的头上。
想也不想,张凌阳就同意了诸国的请求。
对自己,对大周百益而无一害的事情,张凌阳为何不同意呢?
而且张凌阳还试图藉此机会,逐步的汉化欧洲的贵族圈,进而一步步的将整个欧洲汉化。
于是,张凌阳便下旨,从皇家学院并落第士子之中挑选五百余名会讲英、法、德等语言的学子前往松江府集结,并于泰安十七年九月开始乘船离开大周。
这一离开就要三年的时间。
张凌阳在徵集这些人时,曾秘令办理此事的锦衣卫给这些人捎了些话,那就是一旦三年之后归来,还要旨意参加科举之人,张凌阳会赐予他们同进士的出身。
而另外那些无心仕途之人,张凌阳会安排他们进入大周各个工厂亦或中小学堂担任骨干成员,并会对其进行特殊提拔。
十多年前,类似的办法张凌阳曾在瓦剌诸部推广,效果很是不错。
与瓦剌不同的是,欧洲诸国与大周不属于同一个文化圈,所以最后能否成功,张凌阳也不敢肯定。
但有些事情,总得试上一试,才知道最后能不能成功。
……
泰安十八年年初,内阁首辅朱开山向朝廷发布去年的财政状况并今年一年的财政预算。
从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自从和欧洲诸国恢复了正常的贸易关係之后,大周的经济发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去年一年的时间,大周的经济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三十。
按照这个发展速度,只需不到四年的时间,大周的经济生产总值就会翻上一番。
而之所以能取得这么骄人的成绩,跟去年陆续竣工的各大工程、项目是分不开的。
大周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原本是从泰安十三年到泰安十八年的。可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全面配合之下,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大周就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而这第一个五年计划之中,最主要的,是连接全国各地的交通大动脉全部竣工。
从这以后,无论你是深处山脉纵横的川蜀,还是水勃密布的江南,都能在最快的时间,将各种物资调拨到全国各地。
而去年展开的全国扫匪工作,进展的也十分可人。
截止到泰安十七年年底,大周一共有大大小小三百余个山寨、匪窝被扫除,上万匪徒被下狱,使得天下荡然一新,商人行商之时,不用再担心被土匪打劫之事。
而与此同时,朝廷重点规划的工矿企业也开始陆续投入正产之中,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而在泰安十八年年初的大朝会上,张凌阳更是提出了一个宏伟的目标,那就是在未来的五年之内,大周各行省要建造至少一座的大学堂,而每个县,至少也要拥有一座中学堂。
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每两到三个村庄,至少要有一座小学堂。
没错,张凌阳是打算在未来的五年之内,普及全民教育。
而除了大学堂之外,全国各地所有的公办中小学堂一律免费进学。
这样一来,虽然教育经费有所增加,但其他地方挤一挤,还是可以提供的。
如果说教育上张凌阳下了很大的决心的话,那在军事上的部署,更是表现出了张凌阳的雄心大志。
因为对未来五年的军事规划上,张凌阳提出,五年之内,军队内的文盲率降至零。
也就是说,在五年之后,如果你大字不识一个,那不好意思,你将不能参军。
而对于中低层将领的培训,张凌阳也是不遗余力。
除却洛阳和旧都的军事学院之外,张凌阳还打算在未来的五年之内新建五座军事学院,主要用于培养中下层军官。
而五年之后,所有中下层军官,必须要经过学院考核,方才能正式进入军队任职。
而在医学上,张凌阳一边令太医院编纂实用性极强的医学书籍,另外一方面要在每一个县,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