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周昏君 >

第196章

大周昏君-第196章

小说: 大周昏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不要因为英、法两国的大胜就认为奥斯曼帝国江河日下,因为那只是对英、法两国而已。
 就在二十多年前,在英、法两国相继即便奥斯曼帝国并夺得埃及、希腊并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之后,欧洲另外两个强国奥地利和罗斯国就觉得有利可图,不约而同的向奥斯曼帝国露出了自己的爪牙。
 可这一次,奥斯曼帝国让奥利地和罗斯国两个欧洲强国尝试了一下什么叫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西南欧地区,奥斯曼帝国小胜奥地利数次,使得奥地利无功而返。
 在亚洲地区,奥地利对阵罗斯国虽屡有小败,可那场战争却坚持了足足五年之久,罗斯国被拖得财政连续数年赤字,不得不终止了战争。
 所以说,奥斯曼帝国的弱小也只是相对而言,至少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奥斯曼帝国的国力依旧能够排的进世界前十。
 不过总体而言,奥斯曼帝国的国势确实江河日下,成为列强的附属国亦或殖民地也只是早晚的事情。
 这主要体现在工业方面,在奥斯曼帝国,除却少数的几座兵工厂之外,整个国家并未看到丝毫工业化的痕迹。
 也是因此,虽然奥斯曼帝国国力依旧能排上世界前十,虽然奥斯曼帝国距离大周极其遥远,大周依旧坚信自己能够战胜奥斯曼帝国,为犹太人准备一块根据地复国。
 而想要进攻奥斯曼帝国,中亚地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事实上也不仅如此,中亚位于整个亚洲的中心区域,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张凌阳自然要将中亚紧紧握在自己手中。
 如果张凌阳连这一点都看不清楚,就不要妄谈什么称霸全球了……
第四百九十一章:列强的谋算
 经过慎重考虑,泰安十四年七月,张凌阳决定在中亚的玉兹、布哈拉、希瓦、浩罕、叶尔羌五国分别兴建五座兵工厂并一些基础性的工业设施,并且修建西疆与这五个王国之间的道路。
 之所以选择这五个王国而将南部的杜兰尼排除在外,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杜兰尼整个国家都属于山区地带,那里山区纵横,虽然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可想要在短期内修通杜兰尼国内的道路,非得耗费大量的资金不可。
 如今大周各方面的建设都需要钱,又哪有那么多的钱财耗费在一个附属国身上?
 也不是说杜兰尼的地位位置不重要,其实杜兰尼就横在天竺与大周之间,地理位置又怎会不重要?
 只是相对来说,短期内肯定投资中亚另外五个国家更为划算一些。
 当然,张凌阳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中亚另外五个国家的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无论是储量还是品种数量上,都不是杜兰尼能够比拟的,所以张凌阳才决定率先投资另外五个国家。
 宸安殿内,张凌阳看着军阁提交过来的议案,又命小福子将中亚地区的地图展看细看了一遍,最终说道:“小福子,通知军阁,调遣西北兵团十万大军进入中亚五国,就按照军阁的提议,在中亚的几个重要据点修建军事要塞并一应军事设施。
 另外,责成户部调拨白银八百万两给西北兵团,让他们务必在一年之内修通西疆与中亚五国的道路。”
 八百万两白银其实有些给多了,这是因为西疆与中亚北部五国之间的地势除却极少数的几个地方之外,大多都很平坦。
 张凌阳之所以执意要拨八百万两白银给西北军团,主要是考虑到西疆与中亚五国都属于地广人稀的地带,不利于大规模招收民夫。
 况且,虽然之前下旨说掉十万精兵进入中亚五国,可这些军人主要的职责是修建军事要塞和其他相关的军事设施。所以张凌阳只能多拨付一些银子,好尽快尽多的招收当地百姓。
 并且中亚关系到大周下一步的关键,由不得张凌阳不慎重。
 根据现在大周与欧洲之间的关系,张凌阳敢断定,在未来的三到四年之内,大周与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必将上升到无可化解的地步。
 因为大周的工业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现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欧洲列强的利益,要不然欧洲各国也不会联合起来数十倍的增加大周商品的关税。
 而且,现在大周之所以发展的这么迅速,除却国内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天竺在为大周远远不断的提供养分。
 一旦天竺被大周消化完毕,未来大周为了工业原材料和市场,肯定只能从欧洲列强口中夺食。
 原因很简单,因为除却东亚地区之外,整个地球基本上都已经被欧洲列强瓜分完了,而东亚一向是大周的后花园,大周自然不能如同对待其他地区和国家那般肆意的盘剥,所以只能虎口夺食。
 要不然,等过了几年之后,大周只能原地踏步。
 而列强之间相互竞争,原地踏步就意味着后退,所以张凌阳绝对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的。
 大周想要大踏步的发展,与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自然会越来越多。一旦这个矛盾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战争也就随之而来。
 这一点,张凌阳清楚,欧洲列强也十分清楚,要不然欧洲列强也不会出台提高关税的政令了。
 不过眼线还不是爆发战争的好时机,因为无论大周还是欧洲列强,其实都还没有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
 另外一方面,张凌阳想要通过走私的方式,从欧洲列强身上大规模的吸血,并安插犹太人在中东地区,从而彻底将战争控制在西亚地区,不波及到自身的势力范围之内。
 关于这一点,是张凌阳和军方高层经过反复讨论之后做出的决定。
 而欧洲方面,其实列强也不是傻子,虽然大周已经开始布局中亚的事情欧洲列强还不知道,可无论是法兰西还是英吉利,都明白,一旦欧洲和大周的战争全面爆发,那战场肯定是在西亚地区。
 原因很简单,欧洲列强不想将战场放在天竺亦或是中亚地区,因为那里距离大周本土太近,大周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并且这样一来,大周的后勤压力很小,而相应的欧洲列强的压力却很大。
 而如果将战场放在比西亚更为偏西的地方,则以现在大周的海军实力,有些鞭长莫及,而且现在现在大周只是控制了中亚、南亚一线以东的土地,西亚及更西的地区,大周想要到达那里,也会将西亚夺到自己手中。
 而如果西亚落入了大周手中,下一步大周会往哪走?
 用屁股想都能明白,肯定是东南欧地区了!
 这样一来,就是大周打到了列强的家门口,这并不是欧洲列强愿意看到的。
 所以,自然而然的,无论是大周还是欧洲列强,都不约而同的将西亚地区作为了战争的爆发地。
 这也是为了犹太人能够安然无恙的进入西西伯利亚地区的原因之一。
 欧洲列强又不是傻瓜,又怎么不明白犹太人这么大规模迁徙的原因?
 列强之所以眼睁睁的看着犹太人大规模迁徙,而且不断的在背后推波助澜,自然是看明白了,犹太人其实只是大周手中的一枚棋子。
 未来西亚地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肯定会因犹太人复国而被点燃,这是欧洲列强希望看到的,因为他们需要这个导火索,好有合理的借口向大周宣战。
 而犹太财团开辟出来的走私商道,恰巧因为犹太人大规模的迁徙而被隐瞒了下来。其实也并全是这样,最主要的还是列强都认为这只是犹太财团的一个赚钱的小手段,才通过走私的方式进口了一些大周的商品在欧洲贩卖。
 他们并不知道的是,犹太财团走私的背后是大周朝廷在支持,更不知道,走私的规模会这么大,毕竟各国政府也没有进行过详细的调查。
 再说欧洲这么大,大大小小的国家有数十个,他们即便调查也只能调查国内的一些情况,对于欧洲其他国家的情况,他们就不清楚了。
 不过因为欧洲列强同时也在利用犹太人,所以即便有关部门调查出来了一些情况,最后还是被高层给强制压了下来。
 也正是因为如此,犹太财团走私到欧洲的商品,竟然出奇顺利的被销售了出去,不得不说这也算是一桩奇闻……
第四百九十二章:抵达西疆
 犹太人的临时安置点设置在西疆、中亚与西伯利亚三地的交界处,那里虽然人烟稀少,可也算得上比较湿润,供数百万人生活还是没有问题的。
 更关键的是,如果想要保证西伯利亚地区与大周内地的联系更加的紧密,西疆与西伯利亚中间必须要有足够的村镇,这样才能给商人提供歇息的地方。
 如若不然,但靠朝廷对西伯利亚的支持力度,不说时间上过于漫长,从经济发展上来说也是很不合理的。
 所以,张凌阳就下旨在沿途设置了不少的村落,前期自然供犹太人临时安置。而犹太人一旦离开,再从内地迁移一些百姓过去,从西疆到西伯利亚之间,也就算不那么荒凉了。
 更关键的是,这笔投资是犹太财团出资建设的,并不耗费朝廷国库里的一两银子,所以朝廷上下文武官员对此也都很支持。
 其实,对于这些村落的建设,犹太财团也没有花费多少钱。这主要是因为建设村落所需的木材都是由西伯利亚提供,因为那里并不却乏木材。
 另外一方面,驻扎在西疆地区训练的十万犹太军人,都被张凌阳给安排前去修建村落去了。
 本来就是给自己族人建设安置点的,犹太军人自然不会偷奸耍滑,而且还十分的卖力。而且,为了给自己的族人一个安定的安置点,犹太军人将那里的房屋建设的十分的牢固,而且房子与房子之间,村落与村落之间的布局也十分的合理。
 这主要归功于犹太军人中能人辈出。
 犹太民族在这个时期应该算是全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个群体了,甭管以前他们在欧洲的社会地位如何,可在教育上他们却十分的下力气。
 所以,这十万犹太军人中,懂的建筑学的大有人在,能规划出很合理的布局也就不算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了。
 这一方面,无论张凌阳是否承认,大周在这方面确实技不如人。
 因为张凌阳即便已经对教育很重视了,这些年来也在努力的加强各地的国民教育,可大周的人口基数实在是太过庞大了。
 截止到泰安十四年年的年底,大周识文断字之人已经不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在军队中,张凌阳能够确保的,只是最基层的军官能够识文断字,至于那些兵丁,大字不识一个的依旧大有人在。
 这还是军阁成立以后在军队中大规模推广了教育之后的结果。
 如果按照以前,即便是军中中层军官,不识字的也是大有人在的。
 甚至到了现在,依旧有很多中下层军官对朝廷规定的强制性的学习计划有所不满。在他们看来,他们只要在战场上拼命就行了,学那么多的文字和道理有什么用处,竟是浪费时间。
 可时代到底已经不同了,现在已经迈入了科学技术的时代。如果连军官都不懂知识,都没有文化,那如何确保这支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即便军中有不少的反对之声,强制性教育依旧被强力推行下去。
 甚至,军阁还做出了一份新的规定,在未来五年时间内,军中所有中层以上将领都必须进入皇家军事学院进行系统的学习,考核合格之后方才能够回到军队担任原本的职务。
 如若不然,那就在皇家军事学院耗着得了,反正朝廷也不差他们那点伙食费和补贴。
 甚至,军阁还做出了更为长远的规划,计划用二十年也就是一代人的时间,在军队中普及基础教育,让所以军人都能够识文断字。
 不仅如此,二十年之后,连最基层的军官也要通过皇家军事学院的考核,方才能担任军中实际职务。
 军阁做出这些规划,并不是盲目性的。因为根据礼部的估算,在二十年之后,大周将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人口受到教育。
 这其中,三十岁以下的受教育群体将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也就是说,现阶段大周的教育推广,主要还是针对青少年。至于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朝廷实际上已经放弃了。
 如果能够完成这个计划,那大周的国力必将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到时候再也不用畏惧任何一个国家和团体的挑战了。
 话题再转回西疆那边。
 经过漫长时间的长途跋涉,终于在泰安十四年入冬以后第一场大雪来临之前,犹太移民到达了已经建设好了的安置点。
 在那里,有充足的粮草和各种生活物资被大周商人源源不断的从内地运送过来。并且,犹太军人还为每家每户准备了充足的木材,足够他们过冬使用。
 西疆与西伯利亚交界的地方,冬天是十分严寒的,这让迁移过来的犹太人十分的不习惯。
 特别是大雪过后,家里的门窗都被两三尺厚的积雪封住。
 护住全身上下,艰难的打开房门,人们出门一看,天地白茫茫一片,甚至让人分不清东南西北。
 两三尺厚的积雪,至少要到人的腰部,在雪地里人们根本就无法正常行走。
 不过犹太这个民族也是过惯了苦日子的,出门之后二话不说,就将院子里的积雪一点一点的清除出去。
 住主要的,还是清除房顶上的积雪。虽说房屋建造的十分牢固,可到底是木制结构,一旦积压过多,很有可能会将屋顶压垮。
 大雪过后,所有的道路全都被封住了,各地的商人也早在入冬之前都不在往这边过来。
 好在,各家各户的各种过冬用的生活都已经准备妥当,也就不用再担心什么。
 不过话虽这么说,附近的几个犹太军营里,军官还是组织了军人开出一条道路,前往附近的几个村落查看那里的实际情况。
 好在房屋建造的足够牢固,倒也没有发现什么大的问题。
 唯一有一点麻烦的是,这个时期生病了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
 因为各个村落里安置的居民虽然已经体现做了相应的安排,可并不能保证每个村落都有医生。
 甚至,有的地方,三五个村落也不能保证有一个医生存在。再加上大雪封路,想要去别的村落寻找医生,可不就那么容易了……
第四百九十三章:张凌阳的想法
 冬日的阳光温暖而和煦。
 这一天,张凌阳视察完皇家科学院正在研发的几个重点科研项目之后,回到宫中不多久就睡着了。
 “万岁爷!”
 小福子来到宸安殿,看了下钟表上的时间,来到床榻边轻声将张凌阳喊醒。
 “什么事情?”
 张凌阳眯起眼睛,看着窗外有些昏沉的天空问道。
 小福子回道:“万岁爷,犹太人小摩西派人送来了第一批金银。”
 “哦?”这一下,张凌阳彻底清醒过来。犹太财团的走私所得,可是关系到大周发展的关键,张凌阳急忙问道:“可曾清点过了?一共得了多少银子?”
 小福子道:“今年一共得金一百三十八万七千六百五十二两,白银两千三百四十五万六千三百三十一两。”
 “可是抛去成本之后?”张凌阳又问道。
 “不是!”小福子摇了摇头,说道,“商道开通之后,商务监只向小摩西那边运了半年的货物。如果刨除成本,所得利润是黄金六十三万两千一百一十七两,白银一千一百三十一万九千五百七十五两。”
 闻言,张凌阳皱了下眉头,因为小福子口中的数据远远没有达到张凌阳的预期。
 要知道,在欧洲各国提高关税之前,大周与欧洲各国每年的贸易额高达一万万两白银以上。
 而如今呢?
 如今所得利润折合白银也只有不到两千万两银子而已。
 不过很快,张凌阳就释然了。
 原因很简单,虽然之前大周与欧洲的贸易额高达一万万两白银以上,可大周所得的利润其实也就其中的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