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周昏君 >

第184章

大周昏君-第184章

小说: 大周昏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时代的欧洲,女性佩戴的除却金银首饰之外,也就只有钻石和宝石珍珠了。
 可大周的收拾风格不仅有别于欧洲,更关键的是材料上与欧洲也有很大的不同。
 虽然大周那边并不流行钻石,可翡翠玉石却让欧洲的贵妇人眼前一亮。
 更关键的是,大周出产的金银首饰也比欧洲的更为精巧一些,因此就吸引了无数的女性顾客……
第四百二十二章:工业区的概念
 张凌阳这边,将服装设计的事情交给王皇后全权处理之后,就不再过问,也没有那么多的经历去过问。
 因为这个时候,六部九卿已经将拟好的关于大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章程呈送了上来。
 这些呈上来的章程之中,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有固步自封的,也有风险性十足的。
 细看之后,张凌阳召集朝中三品以上大员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讨论,期间并多次征询皇家学院专家学者的意见,才算最终定下了大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
 张凌阳用后世的眼光看待问题,固然很少出错,可大臣们却没有这样的眼光,所以张凌阳必须要说服他们。
 就好比张凌阳提出了一个城市五年规划及腰,欲要将天津卫、松江、广州三座港口城市在五年内打造成全新的贸易城市。
 并且,还要以这三个城市为立足点,分别打造渤海、江南、珠江工业经济带。
 对于张凌阳的这一提议,大臣们很是不解。虽然现在大周已经睁开眼睛看世界,可很多人并未重视到海上的巨大利益。
 甚至,还有些人认为,还长利益对于整个大周来说,是可有可无的。
 最主要的,是朝中大臣都是读四书五经长大的,在他们的理念中,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毕生之愿,对于经济的理解和重视根本就不够。
 即便张凌阳三令五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可效果并不见得很好。
 经过认真思索,张凌阳才算明白过来,朝中大臣并不是没有才华,也并不是不重视经济,最主要的还是他们对经济这一概念还不是十分理解。
 在大周,皇家学院的专家、学者虽然编纂过不少的书籍,可经济领域的书籍却没有一本。
 其实别说是大周了,就是在欧洲,直到现在也没有出现过一本能够系统阐述经济发展规律的书籍。
 不过与大周不同的是,欧洲已经有不少的专家、学者开始认真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了。
 张凌阳前世只是一个小屌丝,哪里清楚那么多的经济理论?所以不得不举例说明一些问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说服朝中大臣。
 如果说一开始发展工业的话,张凌阳大可一意孤行的去做。可那样做的效果却有些不理想,毕竟一个人再怎么努力,其程度也是极其有限的。
 之前张凌阳之所以一意孤行的以皇家私人的名义发展工业,最主要的还是起到表率作用,让朝中大臣和地方豪富看到发展工业所获得的巨大利润,从而引导他们对工业的重视。
 经过数年的发展,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地方豪富,也都意识到了工业化的好处。可这几年的工业化都是比较散乱的,并不能形成规模。
 所以张凌阳才提出了打造工业区的概念。
 在张凌阳的规划中,天津卫、松江、广州三个港口城市以周边区域的矿产资源为依托,打造成不同的工业区。
 天津卫这边,附近煤矿、铁矿资源比较丰富,所以就侧重打造重工业经济区。而松江府这边,其背靠富庶的江南,丝绸、茶叶、瓷器闻名世界,自然要打造成轻工业经济区。
 至于广州那边,张凌阳着是想要打造成一个综合性的工业区,因为广州靠近南洋,可以利用南洋的矿产资源,再结合本土资源,打造成一个综合的工业区也不是什么难事。
 当然,张凌阳想要打造的也不止是这三个工业区,可相对于整个大周来说,打造这三个工业区却是眼下的重中之重。
 所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朝廷对这三大工业区的支持力度无疑是最大的。
 但这也不表明朝廷不支持其他地方工业区的打造,可相对而言,朝廷的支持力度相对不大,毕竟即便是一个国家,其能力也是有限制的。
 不过在张凌阳和朝廷的默许下,很多地方督抚也先后提出了一些区域性的工业区的打造计划。
 就好比晋中巡抚欲要将晋中打造成为煤炭生产基地,荆北巡抚想要以武昌为依托,结合周边资源,打造长江中游工业区。
 与这些地方督抚相比,川蜀巡抚的提议无疑要大胆很多,也冒险许多。
 川蜀巡抚的计划很是野心勃勃,在其奏折中向张凌阳提议,用十年的时间,开通川蜀通往缅甸、天竺的道路,道路开通一口,再以缅甸、天竺并西南几省的自然资源为依托,打造成都平原工业区。
 说实话,当看到川蜀巡抚的奏折之后,张凌阳是心动的。
 可同时张凌阳也明白,这份奏折上面的内容虽然看上去雄心勃勃,可却要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
 别的先不说,就说开通川蜀通往缅甸、天竺的道路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小工程。
 因为问题很简单,朝廷决定开通川蜀通往关中的三条道路,就已经耗费了一千五百万两银子。
 而川蜀与天竺之间,地形更为复杂,想要彻底打通天竺与川蜀之间的联系,只怕远远不是一千五百万两银子能够解决的事情,也不是三五年能够解决的事情。
 不止川蜀与天竺之间,就连川蜀与缅甸之间的道路,也是崎岖难走,并且中间还隔着一个云南。
 “不过可以这么试试!”张凌阳看着悬挂在墙壁上的地图,盯着西南几省看了好长时间,才想到了一个还算不错的主意。
 川蜀与天竺之间的道路难以修通,可天竺与缅甸之间的道路却很好修建,因为天竺与缅甸之间,并无大的山脉阻隔。
 当然,修路的经费自然是由天竺那边出。
 除此之外,再让川蜀、云南两地截留一部分税收,用以修通两者之间的道路,西南几省与天竺、缅甸的联系自然而然也就加强了不少。
 不过在此之前,首先要派遣一批地质方面的专家学者前往西南调研当地的地理环境,看以现有的条件,是不是能够修通一条张凌阳理想中的道路。
 在张凌阳想来,自己的计划应该是可行的,唯一的难题只是时间和金钱方面的问题而已……
第四百六十三章:西南三省利益协商
 其实要说资源最丰富的地方,非辽东莫属。
 与其他行省相比,辽东的矿藏已与开发,并且无论是煤炭资源还是铁矿资源,相对来说都比较的集中。
 可为何张凌阳不想打造辽东工业区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辽东人延续稀少,根本就不足以打造工业区。
 虽然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朝廷已经陆陆续续向辽东移民上千万人口,可能够直观看出的是,迁往辽东的人口对为北方各省的贫苦农民。
 很显然,这些人不乏劳力,可文化知识水平却极其有限,并不足以支撑一个工业基地的建设。
 所以,张凌阳才没有那么迫不及待的在辽东打造工业区。
 可为何张凌阳又想在西南打造工业区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加强大周与天竺和缅甸等地的联系。
 云贵川山脉纵横崎岖,可以说是大周一十八行省中地理最为复杂的地区了。
 因为山多,所以各方之间交通很不便利,所以如果想要加强对缅甸和天竺的联系的话,非得修路不可。
 川蜀巡抚无疑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向张凌阳上了这么一个奏折。
 经过一番思索之后,张凌阳亲笔修书一封,命人八百里加急传送给川蜀巡抚,告诉他自己的意思。
 可川蜀巡抚很明显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在收到张凌阳的书信之后,就又写了一份奏折。
 在看过川蜀巡抚的第二份奏折之后,张凌阳有些犹豫了,因为川蜀巡抚提出的议案很是诱人,让张凌阳都不好拒绝。
 川蜀巡抚的建议其实说到底就是团结川蜀所有的富户商家一同出资修建至少一条通往缅甸的大道。
 并且川蜀巡抚在奏折中还说,对于集资修路的事情,当地的富户和商家是愿意的,是心甘情愿的。
 当然心甘情愿了,这不仅能交好川蜀巡抚这位封疆大吏,他们所有的投资也能很快就收回来。
 试想,一旦川蜀与缅甸之间的道路修通,最得利的是谁?还不是他们这些富户和商家?
 缅甸虽然很贫穷,但那里一年三熟的稻米和数之不尽的玉石对商家的吸引力很大。更不要说,缅甸西侧还有一个庞大的天竺市场呢。
 一旦他们占领了天竺这个庞大的市场,那以后只要开通商队,就有无数的财富涌入自己的口袋,所以他们才会愿意出资修路。
 这一点,张凌阳自然也很清楚。
 现在张凌阳唯一犹豫的一点就是,这件事情在上升不到国家层次的时候,单靠云贵川三省能不能将事情办成的问题。
 毕竟,一旦道路开修,投资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还牵扯到至少上百万的劳力。
 试想,开通川蜀通往关中的道路,就需耗费三十万的民力,那开通川蜀通往缅甸的道路,耗费的民力自然会更多,而且耗费的时间也会更多。
 还有一点就是,即便这件事是由川蜀巡抚主导,可其中毕竟还牵扯到云南、贵州两个行省的利益,他们之间会不会有利益冲突?
 就好比云南,川蜀想要修通通往缅甸的道路,势必要经过云南,可这项工程又是由川蜀主导,云南方面会愿意?
 再说,一旦道路修通,最先受益的是云南,川蜀那些投资的商户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耗费了无数钱财打造出来的道路,最后让没有一丝一毫投入的云南受益?
 所以这其中的弯弯绕绕,很是不少。
 不过对于川蜀总督提出的这份建议,张凌阳最后还是拿出了支持的态度。
 不过前提是,川蜀和云南、贵州三者之间必须要协商好。
 地方保护主义的可怕性到了二十一世纪都不能解决,张凌阳并不认为在没有朝廷的牵头下,三省之间有能力解决这个复杂的问题。
 可张凌阳还是这么做了,并且还钦命礼部尚书曹睿为钦差大臣,前往川蜀协调这方面的问题。
 细数朝中大臣,没有人比曹睿更适合这个钦差大臣了,因为曹睿的外孙,也就是三皇子赵旭已经是缅甸国君了,虽然现在还只是名义上的。
 曹睿自然更加迫切的希望川蜀巡抚提出的这项建议能够尽快通过,因为只有这样,缅甸才能尽快的从其中获得利益,三皇子才能获得足够的利益。
 可曹睿现在能做的,只是尽力协调三方之间的关系而已。因为这关系到三个行省之间的安定。
 如果因为曹睿表现的太过急切的话,只怕会让其中有些行省心中不快,甚至到后期矛盾爆发也是说不一定的。
 再说,西南三省的封疆大吏又有哪一个是省油的灯?即便曹睿身上挂着钦差大臣的衔,即便曹睿是礼部尚书,即便曹睿是便宜国丈,可又有谁在乎呢?
 说到官职,一省督抚的实权可要比曹睿的礼部尚书还要重。说到皇亲国戚,即便曹睿是皇亲国戚,可很明显的是,三皇子以后就是事实上的缅甸国君,彻底与皇位无缘,他们又要什么可担心的。
 甚至,三皇子成年前往缅甸以后,说不定很多事情还要寻求西南几省的帮助呢。
 说来说去,曹睿也就只有身上那个钦差大臣的衔能够威慑一下这些封疆大吏了。
 其实,作为封疆大吏,这些地方督抚也是有着自己的政治野心的。能够做到一省督抚的,他们只需再努力一步,就是未来的六部之一了。
 而曹睿主管的礼部虽说实权并不大,可到底在朝为官多年,其人脉远不是他们地方督抚能够比拟的。
 甚至,有时候只需曹睿说他们一句坏话,他们这些封疆大吏将彻底与六部无缘。
 所以,只要不牵扯到自己的核心利益,他们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得罪曹睿的。
 再说,如果这条还没有开始进行规划的道路一旦开通,他们几个行省也都能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所以没道理反对修路。
 只是,现在需要协商的是,他们几个行省需要分摊的费用是多少,每个省又要在其中出力多少,道路修通以后,获取的利益又如何瓜分,就这么些事情。
 事情看起来也很简单,可处理起来却很复杂,让刚到川蜀没几天的曹睿头痛不已……
第四百六十时章:三省代表协商
 曹睿到达川蜀首府成都的时候,云、贵、川三省代表已经到达多时。
 这些代表中,有官府的代表,自然也少不了商家代表。
 其实官府代表之间倒是很好沟通,因为这条道路一旦修通,可以说云、贵、川三省的官员都会因此而得到一个很大的政绩。以后只要不犯事,提拔也是迟早的事情。
 可商人代表之间就不好沟通了,扯皮了很久,依旧没有达成一个初步的意向。
 曹睿达到成都之后,先是与三省官员代表进行了沟通,然后才现身去见商人代表。
 因为从官员代表那里已经有了初步了解,所以曹睿去了之后就直接开门见山道:“废话本官就不多说了,诸位有什么想法或意见,现在可以尽管提出来。”
 首先,云南的商人代表最先开口说道:“这个项目是川蜀方面先提出来的,经费自然要由川蜀方面占大头。可是现在川蜀方面只愿拿出四成的经费,剩余的六成经费要由云南和贵州两省分摊,这是很不合理的。”
 川蜀代表道:“怎么不合理了?贵、云、川三省,为何要我们川蜀拿大头,你们还真将我们川蜀当肥羊在宰不成?”
 云南代表道:“话可不要这么说,我们云南什么时候说过将你们川蜀当肥羊宰了?这个项目本就是你们川蜀提出来的,最后获益最多的也是你们川蜀,凭什么大头要有我们云南、贵州两省分摊?”
 川蜀代表道:“三分之二的道路都要经过你们云南,而且你们距离缅甸最近,道路一旦修通,最先获益的是你们云南,你们自然不能拿仨瓜俩枣就将我们给打发了。”
 ……云南、川蜀两省代表吵闹个喋喋不休,而贵州方面的代表则是坐在那里,有些无动于衷的样子。
 见此,曹睿皱了下眉头,喊停云南、川蜀两省代表的吵闹,向贵州代表问道:“贵州方面呢?你们是如何考虑的?”
 贵州代表说道:“即便道路修通,云贵川三省之中,我们贵州的获益是最小的。而且我们贵州比较穷困,也没有那么多富户,拿不出那么多的钱来。所以我们贵州的意思是拿出最多两成的经费,剩余的八成,由云南、川蜀两省分摊。”
 “凭什么?”云南、川蜀两省代表纷纷对贵州代表的意见表示不满。
 “凭什么?”贵州代表道,“就凭主干道在你们云南、川蜀境内,我们贵州那只是一条支道。
 再说,我们贵州是三省中最穷的一个行省,哪里拿出那么多的钱来?如果你们还要增加我们贵州的份额的话,我们贵州方面退出此次项目。”
 “退出就退出!”见贵州代表这么说,云南、川蜀两省代表口上纷纷嘀咕。可实际上,他们还是不愿意贵州退出的,一旦贵州退出,那所有的经费都要由他们云南、川蜀两省分摊。
 “本官倒是觉得贵州代表说的很有道路。”这个时候,曹睿开口说道:“三省之中,贵州的财力最为有限,且即便以后道路修通了,贵州获取的利益也是三省中最小的。他们能拿出两成的份额已经不容易了。
 所以本官的意思是,贵州就拿出两成的份额,剩余的八成,云南、川蜀两省再行分摊。”
 曹睿说完之后,云南、川蜀两省代表均没有说什么,可从他们的脸色上可以看出,他们对曹睿的意见是很不乐意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