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昏君-第1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英吉利的陆军在欧洲至多算是二流,又能有多强的战力?
要知道,现在大周已经战胜了欧洲陆军战力一流的罗斯国了,又怎能害怕区区一个英吉利?
所以经过认真分析之后,张凌阳得出这样的结论:派驻重兵进入天竺,并且加大武器弹药的生产速度,以保障大周军队的消耗。
想明白之后,张凌阳当即便决定从川蜀调兵十万入驻天竺的阿萨姆,以此来保障孙定宗麾下兵源的充足。
与此同时,张凌阳又下令北方原本欲调往西疆的那二十万精兵返回驻地。
毕竟现在阿萨姆那边,孙定宗已经打开局面,如果这个时候再从西疆出兵天竺的话,得不偿失不好说,战线起码要拉长几千里。
更何况,北方的将士不一定习惯得了天竺的气候,毕竟天竺的气候与缅甸及大周西南几个行省的更为相近一些。
原本,从云贵两省继续调兵更为迅速一些。不过考虑到云贵两省已经向缅甸调派了五万精兵,再加上还要防止苗人的叛乱,所以张凌阳才选择从川蜀调兵。
这是因为川蜀人口众多,且距离天竺较近,能够在短时间内调集众多的兵力。
不过与云贵两省的情况类似,川蜀境内的卫所,装备了火器的军队很少,只有一万余人。
所以张凌阳有下了一道圣旨,从广西、荆北两省再各自调派一个火器营入驻天竺。
广西与云贵两省接壤,虽然其间有大山阻隔,可广西的火器营到达天竺那里的时候,川军也是才刚刚到达。
荆北距离天竺就有些远了,不过交通上,荆北还算是比较好些。五千火器营从荆北出发,沿江水逆流而上到达川蜀,再从川蜀那边登陆,沿着川军之前走过的老路,经云南、缅甸,方才抵达天竺境内的阿萨姆。
这边,大周正在集结重兵,欲要一举吞下整个天竺。
而在英吉利那边,此时才刚刚收到英军在缅甸惨败的消息。
这个时候,距离上的差异便凸显了出来。
此时,英吉利的上议院正在商讨是否要继续向缅甸出兵的事情,孰不知孙定宗已经率兵攻占了天竺东部的阿萨姆。
“要不然,还是等威尔逊阁下归国之后再议此事的好!”上议院内,有议员建议道,“帝国距离大周岂止万里?咱们对大周的具体情况其实是两眼一抹黑,谁都不了解大周的真实情况。
而威尔逊阁下则不然,威尔逊阁下在大周呆了好几年,对大周的国情想必十分的了解,如果这个时候咱们听取威尔逊阁下的意见,相比在以后对大周的战争中,胜算会更大一些。”
上议院内,无论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这个时候都觉得这位议员的建议很是合情合理,毕竟他们这些议员对大周的了解,都是道听途说听来的,谁都不曾真正的了解。
不过这个时候还是有人建议道:“帝国一万余将士身陨缅甸,现在帝国在天竺境内的兵力已经不足四万了,这个时候是不是应该增兵天竺以防大周对天竺有所企图?”
第三百九十八章:天竺的重要性
“向天竺增兵是势在必行的事情,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帝国此次要向天竺增派多少兵员?”上议院议长道。
“我看至少要增兵五万!”有议院建议道,“天竺人口过亿,靠天竺现在的这点兵力,只能勉强维持天竺不会爆发动乱,甚至连平稳一些的局势维持起来都有些困难。
更何况,现在大周在一旁虎视眈眈,如果派去的兵员过少,只怕还不够大周塞牙缝的呢。”
“我反对阁下的话!”有议员反对道,“天竺距离帝国岂止万里?将五万兵力运送到天竺,又岂是三两个月能完成的事情?
我觉的,现在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先给天竺总督弗兰克爵士下一道命令,让其将天竺境内的所有帝国士兵全都集结于阿萨姆地区,防止大周军队的突袭。”
“可是这样一来,天竺人势必会揭竿而起,以后帝国再想用这么少的兵力来维持天竺的稳定,只怕会难乎其难了。”
“阁下只怕对天竺人不大了解吧?”这名议员笑道,“以天竺人逆来顺受的性格,即便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他们也不会起兵造反的。
要不然,这么些年来,帝国也不会只靠着区区五万人马就统治了这片庞大的疆域。
“那也只是你的假设而已,天竺于帝国的重要性想必也不用我多说什么,万一天竺人反了么?到时候帝国又要派多少兵力镇压?
要知道,天竺可是帝国最重要的原材料来源地和商品倾销地,即便有万分之一的机会,帝国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天竺脱离帝国的怀抱。”
“那你说怎么办?难不成就眼睁睁的看着大周军队攻入缅甸而无动于衷不成?”
“我可没有这么说!”这名议员耸了耸肩,说道:“况且大周军队是否会进攻天竺还是两说呢。
以我的意思,现在帝国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集结国内所有船只向天竺输送兵力,这样一来,即便大周军队攻入天竺,帝国大可暂时放弃天竺东部的阿萨姆地区。待帝国兵力在天竺集结完毕,再大举反击大周军队。”
“这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议长附和了一声,随即又迟疑道:“可是即便整合了帝国所有的船只,只怕也不能一次性向天竺运送多少兵力的。”
另一名来自海军部的官员说道:“议长先生所言极是,以帝国现在的航运能力,至多能一次性向天竺运送不到两万士兵,五万将士,至少要三次才能运送完毕。”
英吉利虽然是现在的海上霸主,可英吉利的海外利益实在太多,不可能因为一个天竺而放弃其他地方的利益。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调集运输两万将士的远洋运输船只已经是英吉利帝国的极限了。
其实,如果靠着这些船只向天竺运输兵力,别说两万了,就是五万人马运送起来也没有丝毫压力。
可这不仅要考虑到兵员的输送,还要考虑后勤供应。
目前,英吉利为了防范天竺人民揭竿而起,并未在天竺设立什么兵工厂,凡是将士并所需要的武器弹药,无一不是从国内运送而来。
所以,如果想向天竺境内的英军提供足够的武器弹药,英吉利所需要集结的船只远远要超过运送兵员所需要的船只。
在英吉利上议院正在为是否增援天竺而迟疑不定的时候,阿萨姆失手的消息便传回了英吉利国内。
与此同时,驻大周使臣威尔逊的书信也被传递过来。
看过威尔逊的亲笔书信,英吉利女王心中充满了忧思,当即便召来首相商议:“据威尔逊的亲笔书信所说,大周的国力并不输于帝国,虽然在海军的建设上大周还处于蹒跚学比的地步,可他们的陆军却是很强悍的。
至少在东亚地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大周陆军的对手。
并且,威尔逊的书信中还介绍到,大周已经研发出两种秘密武器,分别被称为‘手雷’和‘地雷’,这两种武器的威力十分巨大,杀伤力是子弹的数倍,并且还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所以威尔逊便建议帝国与大周停战,并且尽早恢复与大周的和谈。”
“和谈?”首相一听,心中便起了抵触心理,说道:“女王陛下,您应该知道,这些年来,帝国从未与任何一个国家进行过这样的和平谈判。
现在帝国新败,大周一定会提出苛刻的条件,不知道这些条件女王陛下是否满足?”
虽然首相并未说大周会提出什么样的条件,但女王陛下认为,大周提出的停战条件无疑是割地、赔款两项而已。
可现在帝国在天竺的兵力空虚,如果不能及时与大周进行停战谈判,只怕会损失更多的利益。
所以经过思虑再三,女王陛下说道:“首相先生,我以为帝国应该先与大周展开谈判,这样才能稳住大周,使其不能有力的进攻天竺。
这样一来,帝国便有了充足的时间向天竺调集兵力。而一旦帝国在天竺境内的兵力集结完毕,那到时候是战是和,只怕不是大周说了算的。”
“可是女王陛下!”首相反驳道,“大周的君臣又不是傻子,难道他们分辨不出帝国的真实心意?
一旦大周以停战谈判为理由麻痹帝国,进而向天竺大举进兵,那个时候,帝国再想向天竺增兵,只怕为时已晚了啊!”
见首相这么说,女王陛下一时间陷入左右矛盾之中。
一方面,女王陛下自然希望英吉利军队能够收复天竺全境。而另外一方面,女王陛下又担心大周借此发挥,进而攻占天竺全境。
到时候,只怕英吉利将会在天竺无立锥之地才,从而彻底退出对亚洲的殖民。
没有人比女王陛下和首相阁下更明白天竺对英吉利帝国的重要性。
后世有人称天竺是英吉利女王陛下王冠上最闪耀的那颗明珠。
而事实上,天竺对英吉利的重要性比这更加的重要,比其他殖民地加起来都要重要的多……
第三百九十九章:法兰西的小算盘
天竺的总人口在世界上仅次于大周,这就意味着英吉利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商品倾销地。
与此同时,天竺气候条件不错,且物产丰富,再加上人力资源的因素,也是这个时期英吉利最大的原材料来源地。
虽说后世无论是澳洲还是北美,无论资源还是财富都要比天竺要好上许多,可那也只是后世而已。
这个时代,没有任何一个殖民地能够比天竺比拟。特别是北美和澳洲,在英吉利贵族眼中,只是罪犯的流放之地而已。
甚至有此上议院的年会之中,女王陛下骄傲的自称:即便法兰西愿意拿出他所有的殖民地来换取天竺,我也是不愿意的。
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天竺对英吉利帝国的重要性。
所以在收到威尔逊的书信之后,女王陛下才这么患得患失。
可威尔逊的书信女王陛下也不能尽信,这倒不是她要防范威尔逊这位使臣,而是出于防范大周的缘故。
万一女王陛下决定要同大周进行停战谈判,而与此同时,大周却突然向天竺增兵,那女王陛下到手向谁说理去?
这个时候,首相向女王陛下建议道:“女王陛下,以我的意思,帝国不妨先派威尔逊爵士为特使,前往大周商议停战协议。与此同时,帝国可向天竺增兵,以防大周突然发难。”
思来想去,首相的建议也算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所以经过再三考虑之后,女王陛下决定同意首相的建议。
不过,即便女王陛下赞同了这项建议,还需要上议院的投票。
这期间,主战派和主和派双方唇枪舌战,谁都压倒不了谁,使得投票迟迟无法正常进行下去。
直到最后,首相阁下觉得再这么拖延下去,天竺将彻底脱离英吉利帝国的掌控,这才不得以动用了一票否决权,强行决定任命威尔逊为特使,前往大周商议停战谈判的事情。
与此同时,首相阁下又下令英吉利帝国境内所有能动用的船只一律集结起来,向天竺运送兵员以及武器弹药。
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与英吉利只有一个海峡之隔的法兰西在首相动用了一票否决权的第二天早晨,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已经收到驻大周使臣皮埃尔书信的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八在与国内大臣进行了认真分析之后,发现只有英吉利继续与大周交恶下去,法兰西才能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所以最后路易十八决定,派人前往大周,向大周皇帝通报英吉利上议院最后的决定,从而让大周做好充足的准备。进而击败英吉利,让英吉利帝国彻底失去亚洲的殖民统治。
既然英吉利女王陛下明白天竺对英吉利帝国的重要性,没道理路易十八这位法兰西国王不明白。
所以为了尽早将英吉利这位世界霸主从霸主的宝座上拉下来,路易十八开始展看积极外交,尽力拉拢周边的小国。
另外一边,路易十八又调派国内最精锐的海军集结在英吉利海峡南海岸线,对英吉利形成一定的威胁,从而使得英吉利不能全力向天竺运送兵力和物质。
还别说,路易十八这一套还真起了一定的成效。
至少英吉利要分出一部分的精力进行积极外交,来化解法兰西的反英联盟。
同时,因为法兰西精锐海军的威胁,英吉利也不能尽全力将国内所有船只都集结起来调运兵力。
即便英吉利君臣都明白,这只是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八为了拖住英吉利的脚步而已,可依旧没有人敢掉以轻心。
万一在英吉利海军空虚之际,法兰西突然北上进攻英吉利呢?
这些,英吉利上下都不能不防,即便这个可能性连万分之一的几率都不到的情况下。
而路易十八见英吉利因为自己的掣肘而不能全力支援天竺,心中未尝没有洋洋得意。
更何况这个时候,驻大周使臣皮埃尔又送回来一封书信:大周要向法兰西采购价值三百万两白银的机械设备,并且还要向法兰西输送价值五百万两白银的优质丝绸、瓷器以及茶叶。
路易十八仔细算了一下,这桩贸易之中,法兰西从中至少可以获得价值四百万两白银的利润,所以心中自然更加高兴。
机械设备的利润倒是其次,只有一百万两左右,路易十八并不放在心中,可那价值五百万两白银的丝绸、瓷器以及茶叶,如果贩卖到欧洲,至少要获取八百万两、一千万两甚至更高的价格。
因为奢侈品永远是稀缺的,更何况是世界上最优质的奢侈品?
路易十八之所以敢如此笃定,此时又如此的兴奋,盖是因为之前的国情调查中显示,但凡从大周运送而来的丝绸、茶叶和瓷器,平均都要获取七成以上的利润。
更何况这次从大周运送来的东西是优质的呢,其在欧洲的价格至少要翻上一番。
其实这些还只是其次,更加重要的是,皮埃尔的书信中已经说明,以后大周对欧洲采购的价值两千万两白银的货物,其中六成以上都交由法兰西生产、运输。
这其中的利润和产生的效益,就更别说了。
因此之后收到了关于大周皇家海军在婆罗洲杀害了十多名法兰西籍的侨民的消息之后,路易十八便给自动忽略了。
不止路易十八,法兰西国内所有的权贵也都自动忽略了这个消息。
这倒不是说路易十八及法兰西政府不关系自己的侨民。可与现在这般巨大的利益相比,别说十多名侨民了,即便多上十倍的侨民在婆罗洲被杀,路易十八也不会因此而怨恨大周。
毕竟与这么庞大的利益相比,死几个侨民又算得上是什么事么?
更何况,大周又不是天竺,大周的国力之盛,皮埃尔的书信中已经详细的介绍过了,因此路易十八并不认为法兰西在东亚是大周的对手。
连海上霸主的英吉利都惨败给了大周,甚至丢失了天竺东部重镇阿萨姆。在亚洲本就没有几块殖民地的法兰西更加没有与大周叫板的资格了……
第四百章:天竺局势
泰安八年十二月下旬,十万川军入驻阿萨姆。
与此同时,统帅孙定宗收到张凌阳的亲笔书信,令其继续统帅大军向天竺东部的孟加拉地区进军。
此时已经是泰安八年年底,春节就在眼前。
综合考量之后,孙定宗决定让大军修养七天的时间,只待泰安九年的春节一过,就开始大举进攻孟加拉地区。
对此,副将有些担心:“将军,眼下英夷在天竺的总兵力已经不足四万,正是咱们大举进攻的好时机。
一旦这个时候修整,末将担心英夷会趁此空暇向天竺大举调兵。待英夷主力到达,咱们再想以最小的代价拿下天竺,只怕就有些迟了。”
孙定宗却丝毫不担心这些,对副将解释道:“这么你无须担心。英夷本土距离天竺足有数万里之遥,英夷即便这个时候知道了这边的实际情况,可想要向天竺大举增兵,也是三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