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周昏君 >

第141章

大周昏君-第141章

小说: 大周昏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边,小福子带着皮埃尔、诺兰博士来到慈宁宫。
 对于西方绘画,徐太后知道的不是太多,新奇之下召见了皮埃尔和诺兰博士。
 虽然诺兰博士来大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汉语还是不太精通,全程都有皮埃尔翻译,让徐太后摆正姿势。
 一开始徐太后还觉得新鲜,照着诺兰博士的要求去做。
 可眼看半个时辰过去了,诺兰博士还在那里画着,徐太后就觉得自己四肢僵硬,有些受不住,就起身道:“哀家有些乏了,今天就到这儿吧!”
第三百五十一章:寿诞事
 “可是太后,这画还没有画一半呢!”皮埃尔道,“还请太后再耐心等待一些时间。如果太后实在觉得乏闷,可以活动一下身子。”
 徐太后不想画了,皮埃尔可不能就这么出宫了。
 天知道明天自己还能不能进宫?
 要知道,大周的皇宫可不是那么好进的。
 在皮埃尔的再三请求下,徐太后终于不耐的熬到了画作完成。
 一开始还不觉得有什么,可一看诺兰博士的画作,徐太后当即就挪不开了眼睛,对小太监道了一声“赏”,拿着画作就欢天喜地的离开了正殿。
 看了徐太后的表情之后,皮埃尔明白,自己的这份礼物很得太后喜欢,也不枉自己这么辛辛苦苦的来回奔波了。
 更关键的是,皮埃尔得了赏赐。
 赏赐的物件甭管大小,可都是十分贵重的。
 就这些个东西,别说在欧洲了,就是在大周,也是不常见的。毕竟是太后的赏赐,谁家得了不得供奉起来?
 因此这些东西在市面上买都买不来。
 憧憬着自己能得到什么赏赐,皮埃尔和诺兰博士各自捧着一个礼盒出了皇宫大门。
 刚一走出皇后,皮埃尔就迫不及待的打开了礼盒。
 不过一看之下却有些傻眼。
 因为太后赏赐的东西竟然是一串佛珠。
 诺兰博士的礼物同样如此。
 “这……”皮埃尔、诺兰博士互相对视了一眼,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作为虔诚的天主教信徒,竟然拿着异教徒的东西,这让皮埃尔心里十分的不舒服。
 如果是佛像之类的东西,他们还能当做艺术品带回欧洲。
 可一串佛珠,如果戴在身上的话,回到欧洲后他们可是会被当做异教徒的。
 可这太后赏赐的东西却不好转卖,欧洲的教徒是不能买,大周的人是不敢买。
 太后赏赐的东西你要买的话,那你是不是不要命了?
 这一点子道理,皮埃尔还是懂的。
 那怎么办呢?
 只能将这串佛珠带回去藏起来了事!
 ……
 转眼间,就到了太后寿辰之日。
 这一天,整个京城都是张灯结彩,皇宫中自是不例外,且比起以往更加的热闹。
 杂耍、戏曲、歌舞……各种节目精彩纷呈,外国使臣、大周文武重臣、封疆大吏送来的礼物更是让人目不暇接。
 大臣们送上了礼物,身为皇帝的张凌阳自然也不能例外。
 朝贺完毕,张凌阳命小福子取来自己早就准备好的礼物呈送到了徐太后的面前。
 “小福子,将画打开!”来到徐太后面前,张凌阳指着展开的画说道:“母后,这是新都洛阳特意为您建造的寝宫,朕命郑永基提前将宫殿的布景给画了下来,不知道母后是否满意?”
 画卷上的风景美轮美奂,比之现在慈宁宫的雍华,画卷上的宫殿更多了三分淡雅,徐太后自是满意得不行。
 张凌阳的礼物送过之后,以王皇后为首的后宫嫔妃也陆陆续续送上自己的礼物,其中有亲手抄写的佛经,有刺绣的画屏,自然也有其他一些新巧的东西,徐太后都一一笑纳。
 加上欢闹的杂耍,皇宫里前所未有的热闹。
 一阵欢闹声中,英吉利使臣威尔逊走了出来,先向徐太后道了一声贺,就呈送上来了自己准备的‘特别’礼物。
 说是特别,其实是一曲西洋歌舞。
 歌曲是由钢琴、提琴、管弦等乐器合奏而成,倒没有什么。
 可舞蹈却有些‘不堪入目’了。
 一个个西洋女子露着大腿在大殿中央蹦蹦跳跳,看得徐太后直皱眉。
 不仅徐太后如此反应,其他后宫嫔妃及重臣家眷俱都是如此,根本就不敢抬头去看。
 反而,张凌阳这位皇帝看得津津有味,并未注意到徐太后的反应。
 至于朝中大臣有些看得口水直流,但更多的看得却是满脸铁青。
 左都御史李广泰就是如此。
 看着场上的西洋歌舞,李广泰一边掩面,口中一边骂道:“真是蛮夷之辈,竟然编出这么有伤风化的歌舞!”
 威尔逊以为场上的人都被自己请来的歌舞团惊艳到了,心中不由有些洋洋得意。直到徐太后开口才心知不妙。
 “好了,都退下去吧!”歌舞未跳到一半,徐太后就开口阻止道。
 “怎么?母后对这个歌舞不满意?”张凌阳见徐太后出言阻止,疑惑的问道。
 徐太后深深的看了一眼张凌阳,道:“哀家就是再不懂,也知道三从四德的道理,这些西夷女子不仅抛头露面,更在光天化日之下裸露大腿,不以为耻还反以为荣,难不成西夷女子都是如此?”
 “母后有所不知,这西夷女子俱是如此,在他们那边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母后不必小题大做。”张凌阳虽然明白徐太后接受不了这样的事情,可事实就是如此,张凌阳不得不耐心解释。
 “俱是如此?”徐太后嗤笑不已,“蛮夷之辈就是蛮夷之辈,以哀家看看,这些西夷女子该读读《女训》、《女戒》了。”
 “母后说的极是!”一看徐太后的脸色不大对劲,张凌阳急忙道歉。
 下面,威尔逊自然将徐太后和张凌阳两人的对话听了个一清二楚,脸上一阵青一阵白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而皮埃尔见威尔逊吃瘪,脸上多少有些洋洋得意,心里道:“亏你威尔逊还自诩是大周通呢,连大周女子的习俗都不知道,这下好了,下不来台了吧?”
 威尔逊确实有些下不来台了。
 自己早早从英吉利带过来歌舞团,原本是希望能够在大周大放异彩,不想竟然忽及了大周的习俗,竟然闹出了这样的笑话。
 “只怕以后大周更加以为英吉利是蛮夷之辈了!”心中这样想着,威尔逊脸色十分难堪。
 不过好在,这个时候张凌阳突然开口,给了威尔逊一个台阶下。
 “朕觉得这个威尔逊应该是不大了解咱们大周的习俗,这才酿成了笑话。原本就是威尔逊的无心之失,母后切勿动怒。”
 安抚完徐太后,张凌阳又对威尔逊道:“威尔逊,朕瞧着你的脸色不大对劲,想来是有些疲惫吧,今天朕就不挽留了,你早些回去歇息去吧!”
第三百五十二章:大周字典和外语学院
 威尔逊的事情虽然造成了一时的不愉快,但很快就过去了。
 威尔逊走后,场面自然又热闹起来。
 连续三天,皇宫内都是欢声笑语不断。
 但再热闹的场景,终究有落幕的一天。
 三天后,生活回归正常,张凌阳依旧每天上朝、处理政务,操心关于工业建设的事情,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不几天,已经收到调令的周畅、李泰、朱阳三人赶到京城。
 虽然张凌阳十分需要思维开阔的人辅佐自己,可也没有在三人入京的第一时间就安排三人入职,而是让周畅三人先去大周皇家学院学习几个月的时间,等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安排他们的工作。
 对于周畅三人,张凌阳自然不会像要求大周皇家学院的学子那般要求他们,只是让他们了解一些必要的科学知识,改变一下自己的思想观念而已。
 与此同时,大周皇家学院第一批学子也到了毕业的时候。
 除却分配到工厂担任技术人员的学子之外,剩余的一半学子都被张凌阳定为了以后各地中小学堂的教师。
 既然教师已经有了,各地的学堂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建造着,那中小学堂的教材编纂自然也提上了日程。
 目前大周皇家学院主要针对的是科学技术方面的东西,对于文学水平要求并不高,只要求到时候学生们能够识文断字即可。
 所以在编纂教材的时候,主要就是地理、科学等方面的教材自然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当然,识文断字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前提。
 如何让刚刚进入小学堂的学生尽快识文断字,就成了还未入职的教师们的首个要头痛的问题。
 对此,张凌阳直接用了拿来主义,先从国子监挑选一批学识比较优秀的学子编纂出了一部《大周字典》。
 与后世的新华字典类似,大周字典以拼音、偏旁部首的形势进行查阅。
 对此,国子监的学子们很是兴奋,毕竟这是难得一见的文化盛事,别人就是挤破了脑袋也不一定能够参与到这件盛事之中,这么好的事情竟然像天上掉馅饼一样砸到了他们头上,那么哪里会有意见?
 偏旁之类的还好总结,唯一的难题就是这拼音基本上没有人懂得。
 这能难得住张凌阳?
 教授了小福子几天,再让小福子亲自前往国子监教授那些学子,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那些学子人人都学会的拼音的方法。
 这样一来,事情很顺利的就推展开来。
 而在大周皇家学院,还有另外一件盛事正在进行。
 除却编撰中小学堂的教材之外,另外一部分学子正在专家、学者的带领下进行着科学著作的翻译工作。
 之前已经提过,早在大周皇家学院成立之初,就已经翻译了一部分科学著作,可那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如今,来自欧洲的专家、学者绝大部分已经能够熟练的掌握中文,大规模的翻译工作自然也提上了日程。
 在学生们的协助下,翻译出来的书籍日益争夺。
 到了泰安五年的年底,已经有两百多部科学文献被翻译成了中文。
 那些翻译过的文献张凌阳也看过一些,可总是感觉少了点什么。
 一开始张凌阳还没想到缺少的是什么,可仔细一想,张凌阳总算是反应了过来,这些翻译过来的科学文献,缺少了一些生气,文章读起来有些晦涩难懂。
 这个时候,张凌阳也明白,到底这些专家、学者已经那些学子,没有一个是专业的翻译家,并不知道,有时候翻译一本书籍并不止是简单的翻译文字的意思,还要翻译出来书籍的中心思想。
 三年时间,这些学者与专家、学者能够进行日常交流已经算是难得的了,又哪里明白其他的东西?
 所以,为了以后能够更合理的翻译书籍,也为了更加浅显的明白书籍里的意思,张凌阳下令明年春天的时候,大周皇家学院各分院成立外语学院,专门学习外语。
 成立外语学院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这些文献的翻译工作,还是为了以后大周能够更加迅速、简洁的同欧洲交流。
 就好比以后大周在欧洲设立大使馆,总不能到时候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连法语、英语、俄语等欧洲语种都不会讲吧!
 不过与其他学院不同,外语学院招收的学生并不会太多,这是因为在大周,大多数人还是拒绝学习外语的。
 这跟大周闭塞的环境有关,也跟大周的思想观念有关。
 千百年来,大周这片土地上的人已经习惯了做主人,至少在东亚这一块做主人的习惯。
 更何况现在是欧洲有求于大周,而不是大周有求于欧洲,至少明面上是这样的。
 就好比现在的欧洲,不少国家的大学都已经成立的汉语学院,方便以后跟大周的来往。
 这跟科技水平无关,也跟国力无关,这是供求关系发展的必然。
 现在,欧洲更加迫切的需要大周的市场和商品,反观大周,除却采购一些机械设备之外,其余的工业品,大周基本上是不进行采购的。
 既然你欧洲是求着我大周的,那自然得按照我大周的规矩来,因此语言就成了其中最大的阻碍。
 通过那些前往大周的专家、学者的书信,现在欧洲人的心目中,大周完全是一个人间天堂,那里有华美的丝绸,有可口的食物,有优雅的礼仪,还有海量的财富,这些,都让富有冒险精神的欧洲人民对大周充满了向往。
 商人想要去大周赚钱,自然要学习汉语。
 专家、学者想要前往大周发展,自然也需要学习汉语。
 百姓向往大周百姓的生活,想要移民大周,自然更加的需要学习汉语。
 所以不知不觉间,欧洲已经掀起了汉语热。
 如果张凌阳知道这种情况,一定会大笑不已。
 其实,说到底任何一国国家的底层百姓的日子都不会好过,可大周底层百姓过的什么日子,欧洲人又怎会知道?
 现在那些去往大周的欧洲商人、专家、学者已经使臣,要么在沿海地区活动,要么在富庶的江南和首善之地的京城,这些地方都是大周的富裕之地,在那里他们自然看不到大周百姓过的究竟是什么日子了……
第三百五十三章:百姓事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的很快,转眼间就已经到了泰安六年的春天。
 过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张凌阳南巡的事情再次提上日程。
 第一次南巡,张凌阳刚到江南没有几天,就因为罗斯国的事情不得不返回京城。
 这一次,张凌阳觉得不会再出现这样的事情了。
 再说,上一次张凌阳南巡主要是为了游玩,这一次却不然。
 首先,张凌阳要去一趟泰山,去年自己‘建’了那么大的丰功伟绩,自然要去泰山封禅一下,来证明自己的功绩。
 其次,新都洛阳的营建已经有一半了,主要是皇宫已经建成,张凌阳自然要去视察一番。
 至于另外一个方面,张凌阳还想目睹一下江南春日的盛景。
 杭州的西湖、江宁的秦淮河,苏州的园林,这些江南名声张凌阳可是都未去瞧过的。
 都睡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些在后世张凌阳可是都没有瞧见过。
 古人的诗词描述的那么美,如果不亲眼目睹一番,也确实是人生一大憾事。
 在确定由吏部尚书陈一鸣监国,六部九卿留守京城之后,张凌阳带着小福子、韩笑、冯喜等亲信并后宫一应嫔妃,当然也少不了徐太后这尊大佛,乘上龙舟,浩浩荡荡的沿着运河一路南下。
 二月初的北方还有几分料峭,站在船头,张凌阳看着运河两边已经有几分绿意的土地。
 岸上,天气回暖之后,农民纷纷扛着锄头来到田间地头心情愉悦的忙碌着。
 以前是给地主家种地,虽然他们干活依旧很努力,可哪有如同现在这般脸上挂着笑容的呢?
 自家的土地,耕种起来到底与别家不同。
 施肥、耕地、撒种,田野里到处一片欢声笑语。
 然而张凌阳并没有多么高兴,因为他想到了一件关键的事情。
 现在大周北方大地上多是春耕秋收,一年只有一熟,粮食产量因此并不是太高。
 张凌阳记得,后世的时候,冬小麦得到大规模推广之后,北方大地也能实现一年两熟,只是冬小麦的种植历史张凌阳并不是十分清楚。
 见张凌阳愁眉不展,一旁的周畅上前询问道:“陛下可是有心事?”
 张凌阳点了点头,说道:“你看百姓们在田里辛辛苦苦忙碌一年,只收获那么一点收成,甚至一旦遇到干旱和洪涝,甚至颗粒无收,想想朕就于心不忍。
 所以朕就在想,在北方,粮食能不能如同南方那般实现一年两熟呢?”
 “只怕不能!”周畅轻摇了下头,道:“前些日子,微臣也在皇家学院了解了不少那里的农业,用西夷人的话来说,就是以现在的科学技术,还实现不了。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种植的多是水稻,一年可以两熟。而北方却偏干旱,种植的作物生长周期较水稻长一些,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也不尽然!”张凌阳摇头道,“朕觉得,就好比这小麦,只要找到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