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帝师是个坑 >

第740章

帝师是个坑-第740章

小说: 帝师是个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家就喜欢血战,反正流的血也不是昌人的,血战,嘿嘿,越血越好。

    …………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高句丽南侧海岸,楚文盛掏着鼻孔,眼珠子乱转。

    小楚,是因为各种意外才将局势拉向了有利于他的方向。

    老楚不需要意外,因为他怎么打怎么有利。

    昌敖正在教训陶少章,劈头盖脸一顿骂。

    大致意思就是你他娘的不是大帅,坐我家老十的座舟干什么,装你大爷呢。

    黄老四嘎嘎怪笑着,双眼放光。

    “猛,猛,太猛啦,海战,真他娘的过瘾,朕,爽啊!”

    是很猛,四艘拥有水密舱并配比大量投射机和床弩的新式战船,全歼了高句丽船队十六艘战船,高句丽战船没有任何还手之力,前脚要包围墨家复仇号,后脚就被四艘战船给炸沉了。

    除了必要留守战船的人,三千五百名昌军来到了高句丽的土地上。

    老楚不懂什么审讯,所以活干的比较糙,就是掰手指头。

    躺在他脚下的人叫做朴正道,十六艘战船的大首领,换了昌朝那边,和云麾将军的官职相同。

    当老楚将朴正道第七根手指掰断时,得到了他想要知道的一切。

    是误会,也不是误会。

    说是误会,大家误以为墨家复仇号上被追击的是楚擎。

    说不是误会,高句丽是没憋好心思。

    高句丽认为昌人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拿下瀛岛,但是耗费瀛岛的国力没太大问题,毕竟已经封岛了。

    家门口的便宜,高句丽怎么会不捡,所以就集结了兵力准备找个合适的时机登陆瀛岛。

    他们一厢情愿的认为,可以和昌人瓜分瀛岛,只要先期避开昌军就好,等瀛岛被瓜分的差不多了,他们再想办法弄走昌人。

    如果初期大昌和瀛贼双方两败俱伤最好,昌军没剩下多少,他们就干死岛上的其他昌军,到时候就说是瀛人杀的,至于封岛的昌军战船,如果利益足够,他们会攻击这些战船,击沉所有战船。

    他们相信昌人不会真的和他们翻脸的,因为昌人脾气好,重信义,几乎没有主动侵犯别的国家国土的行为。

    总之,都是他们的一厢情愿的臆想,或许是太能想了,给大舅哥招来了,大舅哥来了无所谓,主要是气运之子给中州战力天花板引过来了。

    昌敖给了耸拉着脑袋的大舅哥喷了一顿后,有些来气了。

    “老十在瀛贼的地盘上打生打死,这群狗日的想要渔翁得利…”

    看向黄老四,昌敖面色阴沉的说道:“如今我大昌与瀛岛已是不死不休,既如此,举国朝之力助老十灭瀛,莫要再耽搁了。”

    黄老四摸着下巴,不知道该怎么接这话。

    举国朝之力五个字,让他很无奈,也很无语。

    如果是在陆地上开战,好办,调遣,调兵,调辎重,各道募兵都行。

    可现在是海战,辎重不需要考虑,有船就有鱼,兵力,东海三道现在是募兵热,是人是鬼都想从军,唯独缺的是船,战船。

    战船不是在哪都能打造的,需要靠海,最适合的地方,就是东海三道。

    这就等于说来说去,举东海三道之力和举全国之力,没有任何区别。

    “打瀛贼,为何要消耗我大昌国力?”

    老楚突然开了口,看向昌敖:“坐船要半月之久,为何不借调高句丽的兵力协助擎儿灭瀛。”

    昌敖一脸懵逼:“高句丽又不傻,为甚要助擎儿?”

    浓眉大眼的老楚露出了憨厚的笑容:“不问问又如何知道,依臣看,高句丽人…”M。。coM

    楚文盛捏了捏拳头:“定都是晓事理之人。”



    第1563章 所求不多

    

一场战争因一场局部战役而改变走向扭转战局的例子,不胜枚举。

    长平之战一锤定音,秦国一统天下…

    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之局势…

    傻狗偷袭珍珠港导致本土遭受有史以来最热高温天气…

    下野之战,决定数十万昌协军反戈一击,为瀛岛覆灭扬上第一捧坟头土。

    因为一个人,一个念头,决定了无数人的生死,一样是不胜枚举。

    比如大昌朝大理寺少卿没事闲着追战船,导致漂洋过海找儿子的老实人想要和高句丽人讲讲理。

    比如柳乘风是应该名垂青史,大书特书。

    比如廖文之这个读书人,也应该名垂青…他不需要,因为关于昌军攻打瀛岛这个“历史”,本来就是他书写的。

    其他三路深入瀛岛腹地的大军接到军令后,摇身一变,成为了异教徒远征军,左手天照大神的神像,右手屠刀,要么,亲吻神像,要么,身首异处。

    高举天照大神的神像,四路大军一路势如破竹,队伍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入,大量的二鬼子充当苦力建立补给线,向前线运送着各种军器,战争的走向越来越明显,瀛贼各处城池,几乎没有太大的抵抗能力。

    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不断通过补给船传回到东海三道,再传回昌京,捷报频传。

    这些捷报都是廖老师亲自操刀的,大致意思就是瀛岛天皇得位不正,百姓苦不堪言,加上天皇总是派人去东海三道嘚瑟,舟师大帅楚擎忍不了了,也没别的意思,就是带人过去问问天皇几个意思,然后发现天皇一点都没不好意思,无奈之下大帅就带兵踏上瀛岛意思意思,谁知打瀛贼就是小意思,没什么意思,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东海三道几乎所有百姓都动员了起来,造船、募兵、提供物资,还是造船、募兵、提供物资,一艘艘战船出海了,一船船物资送到了瀛岛,一营营军伍乘风破浪追随舟师大帅的脚步踏上瀛岛。

    昌京朝廷也没想到楚擎玩的这么大,真的是奔着灭国去的。

    其实除了东海三道外,其他州府,包括京城,对瀛贼根本没有太多的概念。

    感同身受本就是一件极为扯淡的事,不经他人之痛,如何理解东海三道的百姓失去了多少,经历了什么。

    陶若琳没有讲什么悲情故事,她知道痛苦什么都换不来,怜悯只是一种有限的基础情感,就如同冬日见到路边的乞丐,乞丐有着最为凄惨的身世,自己听过之后难道还会卖儿卖女将钱给乞丐吗,当然不会。

    所以聪明的陶若琳用真金白银堵住了朝臣的嘴,让朝臣们高举双手支持东海舟师,让世家与大人物们,拍打双手为东海舟师加油助威。

    补给船并非空船而归,送去了兵卒,送去了补给,拉回来一船船银矿,一船船奇珍异宝,七成用到东海三道,其他三成运送到京城给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土鳖们开开眼。

    那些世家和朝臣们很开心,早说啊,还以为你们是给东海三道的百姓报仇呢,你早说你们是去掠夺的,那我们不是早就支持这个事了吗。

    转眼到了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

    身穿麒麟袍的太子殿下坐在敬仪殿的门槛处,旁边是略显尴尬的邱万山。

    邱总刚上任,成了礼部尚书,曹悟退了。

    老曹并不知道,当时昌喻没有误会,他知道曹悟只是不想负责科举这个事,老曹不想退,但是太子真的想让他退。

    不是老曹不好,而是礼部尚书这个位置负责科举,科举又对寒门书院来说意义重大,昌朝能否焕然一新,就指望寒门书院那些学子了。

    太子不了解老曹,他也不是很了解邱万山,但是他信任楚擎,信任楚擎信任的人,任何人。

    “邱大人坐就是了嘛。”昌喻仰着脑袋,笑吟吟的说道:“总叫孤抬着头与你说话,孤怪累的。”

    尴尬的邱万山苦笑了一声,也坐在了门槛上。

    “孤还未谢过邱大人呢。”

    邱万山连说不敢。

    二人心照不宣,所谓谢,是关于太上皇与黄老四离京之事,朝臣与世家没敢大动干戈不假,免不了议论纷纷。

    太上皇走了就走了,当皇帝的也跑了,这摆明了是不负责任,这么大个国家说不管就不管了,像话吗,像话吗像话吗。

    这事往小了说,是老四任性。

    往大了说,那就是老昌家不靠谱,皇室不靠谱,让不靠谱的昌家当皇室,历任皇帝要从不靠谱的昌家挑选,是不是有点欠妥。

    昌喻处理政务还算得心应手,但是对付朝臣和京中仅存不多的世家,明显经验不足。

    用不着昌喻操心,楚擎在京中的后援团出手了。

    第一个动手的不是邱一刀,而是京兆府府尹马睿。

    马睿在朝堂上倒是为黄老四百般遮掩,和一些不怕死的朝臣打的有来有回,本来能拖一段时间,结果出事了,出在了马牛氏也就是马睿他老婆身上了。

    前几天马睿在朝堂上和俩监察使吵架,没吵过,出了皇宫的时候,俩监察使还在那叽叽歪歪,马睿一急眼就和人家打起来了。

    本来膀大腰圆的马睿是能打赢的,动手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推了人家以后就倒地上了,被俩监察使一顿踹。

    监察使是文人,没想真动手,但是架不住马睿骚话不断,一边儿挨揍一边问候人家女性亲属,各种姿态描写可谓是不堪入目,俩监察使越打越来气,最后被扔进牢里了,扔的还是京兆府大牢,叫冤都没办法叫,他们一叫,马睿可能就会来一句堂下何人状告本官。

    马睿挨完踹之后就去医馆了,反正对外宣称是伤的很重,但是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来,老马这是要讹人家,开始不要脸了。

    事到这基本上已经可以定性了,老马是受害者。

    可错就错在老马没提前和他老婆说一声,牛马氏得知这事后,带着大姑大姨就冲俩监察使的府中,见人就揍,最后原本占理的老马就待参了,在家反省。

    老马下场了,老陶开始上场了。

    按理来说老陶喷人也是有一手的,结果也不知道怎么的了,都懒得写什么奏折了,一急眼就说他姑爷是楚擎,一急眼就说他秦家是楚文盛,完全是耍无赖呢。

    秦罡也算是后援团之一,毕竟是老成持重的柱国将军,一看陶瑸这样耍无赖也不是个事,然后撸起袖子就干,也是在皇宫门口大打出手,他一动手,谭忠平也跟着上了,最后就变成武将和文臣们互殴,反正太子是这么定性的。

    至于一群亚健康的文臣是怎么和膀大腰圆的武将们互殴的,那就没人知道了。

    到了最近这几天,文臣反应过来不对劲儿了,为什么会闹到现在这个地步,再次变成了文臣和武将对立的情况,而且武将和他们平分秋色了,文臣根本压不住武将了。

    这些都是邱总有意为之的,见到武将们在朝堂上再次有了话语权后,开始上场。

    邱总直指问题核心,不是给臣子和世家一个交代,而是给了百姓一个交代。

    在邱总嘴里,黄老四的行为只有一个字…………孝!

    老四是天子,是所有人的君父,却也是儿子,是太上皇的儿子。

    因为不放心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没多久活头的太上皇,这才追出了京城,因为他是儿子,因为他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儿子,孝感天地。

    大致就是这么个意思,谁要是说老四不对,那就是不赞成孝道。

    文臣和世家怎么想的不知道,百姓感动的够呛,是得孝啊,要是连老爹都不管不顾的人,能指望他对百姓好?

    墨迹了俩月,终于没人提老四出宫这件事,而且大家也发现了,有老四和老四似乎没多大区别,老四能办的事,太子昌喻也能办。

    可实际上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件事,和黄老四出宫已经没多大关系了,在邱总有意的操纵下,武将和文臣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制衡,依旧互看对方不顺眼,却也谁都不会压谁一头,这么做的目的,只是为了给昌喻铺路。

    两边人马都干不掉对方,只能找仲裁,也就是监国的昌喻。

    “孤要感谢邱大人,感谢楚师,感谢父皇,谢谢前线厮杀的将士们…”。c0m

    昌喻支着下巴,望着东侧方向,嘴角上扬着。

    昌朝,越来越好,百姓,越来越好,国家,越来越好。

    “礼部上的折子,孤允了。”

    邱万山瞳孔微缩:“此事,无需待陛下回京再议?”

    “父皇会同意的,总是父皇遮着风挡着雨,如今,孤也遮风挡雨一番吧。”

    邱万山站起身,冲着昌喻深深一拜,面露动容之色。

    科考择才七百六十二人,其中七成皆是寒门学子,入冬后将要前往各道各州府的县镇主政一方。

    正兴三年年末开始,每年一次,各道官场巡查,考评有品级的官员政绩,不问出身不问家世只问政绩。

    所谓政绩包含人口提升、赋税增长、治下之民是否老有所依、居有所屋、饭有所食、子有所学等等。

    政绩考核只有三个标准,一,年不满十二岁,无偿入读寒门书院,二,各州府必设有三处医馆,朝廷拨款,百姓无偿诊病,三,土地价格,百姓可以居住在城外,可以距离极为偏远,但是必须有地,有房。

    关于民生问题,各地官员只有这三大考核标准,三年不成就五年,五年做不到就十年,总有一天,昌朝百姓的孩子都能读书写字,百姓们病了不用再咬牙停着,风雨来袭,也会有一处栖身之所。

    这便是百姓的奢望,奢望,会变成希望,希望,会变成期望,期望,终究会变成现实。

    百姓,所求不多。

    永远都是如此,所求不多。



    第1564章 无耻

    

战火彻底在瀛岛上点燃了。

    除了四路大军外,瀛岛内部也出现了各种世面上常见的反王。

    瀛贼京都算不上彻底的中央集权,太平年间还好,战时的话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瀛岛国内的形势一直很平和,不是百姓安居乐意,是没什么战事,各地分封的地盘基本没什么军队。

    中央集权并不是将权利集中到天皇手中,而是将军们的手中。

    瀛岛整体的政治局势一直都在效仿中州,一开始也是向着中央集权的制度靠拢,可具体操作起来就很困难,土地制度完全不同,这也导致了天皇始终无法将军权彻底集中到手中。

    土地制度都是私有制,瀛岛因为人口问题加上生产工具不足和课税也不轻的缘故,百姓是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开垦更多的土地,这也就导致了土地的主人都变成了“大地主”,也就是家族,手握权力和武力,律法也不尽相同,在各自的土地上拥有不同的司法、行政、军事以及税收模式,类似于幕藩体制。

    按照金字塔模式就是各处封地的瀛岛百姓效忠城主,城主效忠大将军,大将军名义上效忠天皇,每个大将军都自己的利益都很满意,如果有一个大将军不听话,其他大将军就会派兵弄死他,这也保证了天皇名义上的权利。

    公允来讲,这样的分封制度对于瀛岛来说其实很适合。

    地方势力割据以及统治者想要集权,基本上是因为受到了外力刺激,比如开疆拓土或者被其他国家打上门来,几乎在瀛岛上没出现过。

    和平时期,这种政治体系和环境没有任何问题,现在刺激来了,外界的刺激,相当的刺激了,昌军打进家里来,问题就逐一显现了。

    如果换了昌朝那边,没有外敌,像邴韬、狄擒虎这种手握兵权并对朝廷不满的封疆大吏,只能憋着,对朝廷恭恭顺顺,夹着尾巴做人。

    一旦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