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旅明 >

第55章

旅明-第55章

小说: 旅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说中的那一桶柴油遥遥无期,窑区也不可能拉电缆过来,所以上述的一切工程都需要靠人力搞定……
  眼下盐场的交通还是只能靠海运,这要比在湿地泄湖间修一条路要靠谱的多。搭载劳工队开荒的,自然还是元斗号,除了一些工具和粮食外,船上还搭载了几块彩钢板,回头能搭个集装箱小屋出来……这大概算是陆海洋唯一从大办公室得到的精神鼓励啦。
  元斗号在预定的滩涂靠岸。特意挑选出来的头一批100个熟练劳工,按照所属宿舍分成的10个标准小组,这时井然有序的开始下船。一部分人在滩头上卸载货物,另外一部分人举着火把,开始烧荒草: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劳工们现在很清楚穿越众的脾气,每到一地,清理植被和填埋死水,是最优先级的工作。
  现在是阳历一月底,是台湾最凉爽的冬季,西班牙人此刻正在台北天天看雨,而台南平原依旧晴空万里——距离台南雨季到来的七八月份,还有至少6个月的时间。
  这就是台南之所以适合晒盐的最大优势:气候。陆海洋率领的盐场队伍,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尽可能快的将盐晒出来,一旦有了能持续供应的盐,窑区那边就准备上马电解设备,用来制备一些当前急需的化学品。
  ……
  陆海洋和他的300勇士,要在蓝天湿地之间修地球,这很寂寞;相比之下,穿越众的另一处工地就热闹多了,人声鼎沸,抠脚大汉云集——船厂。
  台江船厂是规划已久的项目,然而项目书一直停留在纸面上,从未付诸施行,原因很简单,缺乏造船材料。
  造船需要大量的木材和铁料。穿越众占据大员后,运输船队最优先输送的,永远是人口和粮食,肯定轮不到木材和铁。
  窑区基地开张,木材成为富足产品,然而铁料的运输优先度依旧不高,再加上朝廷禁止大批铁料出海,所以大员一直以来,都是靠运输船队零散运来一些手工铁制品和少量铁料混日子。
  随着某势力在大员站稳脚跟,摊子越铺越大,钢铁,确切的说,用明代粗铁料炼制现代钢铁,成为下一步工业发展的重点环节。所以在新年会议过后,大办公室发给杭州站的指令上,已经明确指示杭州站要想办法加大购买铁料的力度,调整船队今后的货物配比。
  得到杭州站肯定的答复后,船厂的设备和人员开始调集;最近一批出发的运输船队,就装载了15吨生铁,看到电报后,台江船厂才正式开始动土。


第138节 盐场和船厂(二)
  船厂的位置在台江东北角,和北线尾岛顶端的鹿耳门隔海相对,属于台江最偏僻的角落。
  无论是后世的仿古木船,竞赛帆船还是钢壳渔船,穿越众没人造过。没办法,眼下人口基数还是太少:曹董每个月会不定时送来几个到十几个不等的新人,有时一个都没有,所以截至1628年3月,崇祯元年,穿越众的总人数只有170人。
  这里面唯一一位之前的工作和造船沾点边的,是在十万吨船坞里给油轮装管路的……人家现在在窑区过得很好,一听造船就摇头,说不喜欢。
  好吧,有钱难买人乐意,干工作最重要是兴趣,所以第二轮网上招聘,乔正泰这位对木帆船最有“理论研究”的人就当选了。
  通过键盘舌战群丑,乔正泰这个前山地车厂的技术员,成功在所有人面前展示出自己对风帆战舰时代的了解。在一个没有搜索引擎的局域网里,大部分人原形毕露,而随时能说出各种17世纪风帆战舰的参数的乔正泰,就这样成了船厂厂长。
  乔正泰走马上任后,由于船厂关注度比较高,所以各类资源的调集还是很方便的。
  首先是人:大号嘴炮既然选出来了,小号嘴炮们也就不用再争,五六个平时就喜欢风帆战舰的穿越众一并跑来船厂栖身。
  所有穿越众目前下辖的劳力,不分种族职业,只要和造船沾过边的,一律调派到船厂,这中间有个荷兰木匠是重点:老科勒。
  老科勒是商馆之战的俘虏,当时只有他和另外一个木匠被安排到窑区的木工棚上班,其他俘虏都去修地球了。后来所有活下来的俘虏已经跟随彼得·奴易兹返回巴达维亚,而老科勒和另外一个荷兰木匠由于比较重要,所以被穿越众秘密扣留下来。
  事实上老科勒也不想离开这里。
  老科勒并不是荷兰人,他有着一头淡金色的头发和一张硬朗的脸庞。出身于巴伐利亚乡下一个厨师家庭的老科勒,现在已经是满脸皱纹,但他只有34岁。当然,在这个时代,34岁满脸皱纹是中产以下的标配,不分国籍。
  老科勒在窑区见到了太多不可思议的东西:无所不能的机器,精确到毫米的量具,没有一丝差别的成品,50个受到必死伤势(在他眼中),过些天又来上班的人。
  ……其他的荷兰俘虏们认为这里是地狱,而老科勒,这个17世纪的工匠,他坚定地认为这里是天堂。
  能在海上维修夹板船自然是有两把刷子的,老科勒被发配到木工棚后,很快就混成班长,每天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语辱骂学徒——他当年就是这么学出来的。
  当有一天老科勒终于搞清楚:让台锯动起来的神秘力量,来自于那台叫做“发电机”的奇怪机器后,他冷静得向木料厂厂长提出了一个要求:入籍。
  “我已经老了,老到或许下一趟航行就会病死,然后被扔下海。所以,我在此郑重请求加入你们的王国,我知道,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学习到那些神秘的知识。”
  木料厂长曾荣听完老科勒的要求后哭笑不得——一切都是草创,现在欠缺的部门太多了,管入籍的哪辈子成立鬼才知道。
  所以曾荣当时只能对手下黄毛大将做出承诺:你的条件不错,努力一下肯定将来肯定能混到工程师头衔,嗯,等将来能入籍了,第一个就给你申报。
  现在嘛,你就暂时委屈一下,可以边学习边工作……不过学习知识的代价,就是从今以后禁止和同胞接触……汝今能持否?
  老科勒神色肃穆的以上帝为名当场发下誓言,发誓身在曹营心在曹……然后曾荣去新开张的情报局给老科勒报备一下之后,拿着绿卡的老科勒就算正式投奔光明啦。
  现如今被一纸调令召唤到造船厂的老科勒,依旧很牛逼——另外一个荷兰木匠前些天病死了,老科勒现在是独苗。
  乔正泰当然对老科勒也比较看重:无论穿越众手里有多少船舶的详细资料,最终还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从一块船板,一根铁钉开始,一点点积累经验,学习,改进。而曾经在17世纪全球最繁华的阿姆斯特丹港口干过十年船工的老科勒,无疑是台江船厂成立初期的骨干人物。
  除老科勒以外,其余明人船工里倒是没有什么大匠,只有几个小工,能单独扛起一艘中式沙船工程的人物没有。好在船厂只是初建,未来有足够时间搜罗工匠,培训新人。
  当前最重要的工程是码头,接下来会有一两个小型船坞,至于造船,小艇是唯一选择。两三个人就能操作的小艇,连船坞都不用,沙滩上直接开整……定个小目标,造它三五十艘练个手先。
  乔正泰这种按部就班的规划,急坏了成天想开战列舰出去兜一圈的海军众。这帮自封的船厂监理最近没事就跑来晃悠,指手画脚不厌其烦,以穆龙城为首的装逼党人,还频频要和乔正泰探讨巨型舰炮战列舰的必要性……
  穿越众的船厂,就是在这种局面下开始孵化的:滑溜的滩涂上大部分人在挖沙子建码头,少部分人在一个黄毛的怒吼下,笨拙的给新舢板搭建围架……
  看着眼前忙乱的景象,乔正泰不禁摇摇头——任重道远啊,哪怕自己准备了N种适合穿越势力的高大上船型,现在看看这些连围架都搭不顺溜的船工……现实和梦想的差距就是这么大,实在令人沮丧。
  ……
  总得来说,眼下大员附近新开张的几处工地,除了土建还是土建,挖泥挖土挖沙子,没什么技术含量。
  而真正有技术含量的,就是窑区新进口的电炉了。
  作为1628年开年重头戏的电炉系统,仅是前期的设备配件,就用完了整个2月份的5箱进口配额,这之后一不小心又追加了一箱耗材……
  尽管炼钢是压倒一切的BOSS级项目,然而如此高的进口额度,大办公室也是硬着头皮做出的决定,这使得电炉系统毫无疑问成为穿越众有史以来进口量第一的项目,这无疑让某些一直等配额的人痛彻心扉。


第139节 电炉
  咬着牙硬上电炉项目,穿越众也是迫不得已。
  原因很简单:没有煤。
  没有煤,就没有焦炭,就用不了平炉转炉这些设备。
  台北有煤,但是那块地一年200天都在下雨,要在17世纪的台北丛林里开荒挖煤……准备死多少人开路填坑?何况先要赶走西班牙人,造出运输船队,开分基地……
  台北的煤矿根本不用考虑,哪怕从广东和越南搞煤,也远比看上去很近的台北靠谱。但是眼下某势力根本没有多余的资源南下:厦门郑芝龙以及周边的海盗,澳门葡萄牙人以及周边的海盗,这些多如牛毛的敌对势力卡住了穿越众南下的通道。
  煤这种廉价的大宗商品,现在只能少量弄一点,穿越众根本没有多余的运力来拉这玩意。
  于是电炉钢项目就成了穿越众唯一选择。
  ……
  窑区的电力资源有很大潜力,尤其是后来进口一批锂电池电锯后,伐木效率大增,每天光是木料厂出产的下脚料都用不完,这一次的3吨小电炉项目之所以上马,就因为眼下的电力资源充沛。
  不过想要发挥资源优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窑区基地一开始只有一台发电机,是6000KW的小型西门子汽轮机。这套发电机组足够将现有的包括木料厂,砖窑,小农机,照明在内的所有用电项目包圆。
  然而电炉一来就不行了。
  一台3吨小电炉启动后,至少要占据三分之一的发电量。这还不是主要的,由于电炉的原理其实就是靠正负极短路产生高温,所以电炉在冶炼过程中,电压会出现各种波动和闪变。
  只要电炉一开闸,这种电流瞬间产生巨大变化的恶劣环境,单薄的窑区电网大概当场就要给跪,所以专门建一套供钢厂使用的电路系统就成了前提,这也是为什么一座3吨小电炉就能用掉5箱进口配额的原因:电炉之外的设备占用空间太多,特别是电力设备,要考虑到今后的发展,所以要一次到位,变压器这些都是大号的,留够了余量。
  圆形的小电炉是专门选购的瑞典通用公司产品,直径不多不少,2。8米。电炉看上去体积不大,但是附带的设备有很多:烟罩烟管,水冷电缆,炉盖提升设备,台车,渣料桶,油压缸,液压控制系统……
  以上只是电炉部分。还有新得用来发电的一套汽轮机系统,配套的高压供电系统,整流器,变压器,以及低压控制台,各种控制箱,永远也不嫌多的电缆……
  检测设备:直读光谱,荧光仪,硫碳分析仪,磨样机……等等等等。
  这些设备足足装了5箱,这之后高功率石墨电极这种消耗品又追加一箱……
  ……
  窑区最早的一座砖窑已经被拆除。这座窑属于应急产物,是老式的梯形窑,一次只能出一炉砖;后来随着电厂启动,制砖机开始产出源源不断的砖坯,这座老窑很快就跟不上节奏啦。
  穿越众于是从新选址,在窑区下游,另外建造了一座占地面积很大的轮窑,轮窑主体是用玄武岩和红砖建成,耐火砖是自产的镁砖。
  镁砖是煮盐的副产品,是的,就是煮盐。一开始穿越众的盐是杭州买的,窑区电厂运行后,就改成用电厂的余热,砌几个池子海水煮盐……有点LOW,但是产品不错,土著吃了都说好。
  石灰窑建成后,穿越众用浓缩海水+石灰乳提取氢氧化镁,然后加热提取氧化镁,镁砖就是这样制造的。
  有了新砖窑后,原本的老窑和配套的小砖场,就成为新钢厂天然的位置。现如今老窑早已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砖混结构,顶部有天车,脚下有滑轨,型高5米的大型车间。
  一套银白色,闪闪发亮的电炉系统已经矗立在车间正中。圆形的炉身上方是金属横臂,这是负责石墨电极夹持的系统;身后是电缆连接着的整流器,变压器这些电力设备。
  有着浓郁后现代工业风格的电炉系统,确实有点科幻味道:各种银白色的金属箱和电炉,中间用银白色的水冷电缆连接,就像某种金属章鱼怪的胡须一样,有点诡异。
  在车间里的明人炉工眼中,老爷们花费半个月时间搭起来的这套铁物什,不像炼铁炉子,像怪物。
  然而在车间里的工业众看来,这套电炉是不折不扣的宝贝,是浑身散发着工业美的性感小姐姐。
  ……
  能操作小姐姐的自然不是一般人。
  陈景泰,33岁,瘦小精干,前永恒利金属加工公司经理。公司专业出品各类地条钢,承接各类订单,型材加工,今天他站在这里,妥妥属于专业对口。
  不过陈景泰很清楚,今天他要是敢用这座瑞典电炉给大伙炼一炉地条钢出来……他准定会被趁热丢进炉膛,这鬼地方没警察啊!
  陈经理当初开办的永恒利公司,说白了就是个私人小加工厂,专门向市场提供劣质地条钢。永恒利牌的地条钢质量还是不错的,别人家的钢锭一米高摔下去就碎,永恒利的三米才碎,所以迷惑性更强,经常蒙混过关。
  每当上头风声一紧,陈景泰就关门歇业,风声一过再开张,小日子当年过得有滋有味,直到调控风暴来临,陈经理被联合调查组捣毁作案工具为止。
  现如今流落到17世纪,陈景泰同志居然在如此蛮荒的土地上,见到了全套瑞典出品的电炉系统,再看看车间角落里那摆满设备的炉前化验室,即便厚颜如他,此刻也不由得有点不好意思。
  要知道,当年他的厂子里除了两台中频炉,剩下的就是地垄沟和废钢,别说什么化验设备,连中频炉都是便携式的,大检查之前装上卡车就能跑路的那种。
  唉,忆往昔峥嵘岁月啊……陈景泰轻叹一口气后回过神来,看看表,然后走上前,将车间里跑来参观的穿越众统统赶到安全位置,命令大伙全部戴上护目镜。这之后他亲自再检查一遍早已堆好的炉料和全部电力环节后,招呼几个钢厂的穿越众和明人炉工检查全身防护装备后各就各位,这就准备开炉。
  陈景泰必须得小心一点,眼前这款电炉全称是“3吨直流式电弧炉”,不是他厂里那种温柔的中频炉;电弧炉工作起来声势比较猛,环节多,一不小心就要出人命,所以必须要小心。


     竒_書_蛧_W_ω_W_。_q_í_δ_U_ω_ǎ_й_g 。_℃_o_m 
第140节 炼钢
  圆形的炉膛里已经填好炉料。针对大明朝的铁质,这台电炉的炉衬是碱性,炉底铺着一层石灰,石灰层上方是一层氧化铁皮和木炭粉,再往上就是基地里这段日子攒下来的一些生铁锭和少量熟铁——杭州来的船还在路上,这是仅有的两吨半生铁。
  不像平炉和高炉,一旦开炉就必须一直维持运作,日夜不停。电炉的好处就在这里:随开随停,有料可以连续冶炼,没料……下班回家玩老婆。
  这是目前最适合窑区原材料条件的炼钢方式,唯一的缺点就是能源消耗大,然而穿越众最不在乎的就是这点。
  ……
  随着陈景泰一声令下,控制房里客串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