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旅明 >

第354章

旅明-第354章

小说: 旅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法正就在这里落脚。
  根据杜少为了解到的情况,吴法正此人,同样是山西大户人家出身。两年前考中秀才后,吴法正起了出外治学的心思,然后拖到今年方始成行。
  杭州城已经是吴法正出行的第三站了。他是在近期顺着大运河到的杭州,原本就是打算在这文风盛汇之地交友治学,为它日中试打基础。
  杜纪二人前脚进了客栈,后脚在伙计引领下,寻到了后间一处单人小院。
  来开门的,是一个四十上下,皮肤黝黑,长随打扮的中年人。
  之后主人吴法正闻讯而出,急急上前迎客。
  像江门客栈这种位于城内的高档旅馆,其独门小院租金高昂。即便比不上后世的总统套房,也是行政套房的档次。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吴法正这位来杭州旅居的山西秀才,行囊势必是充裕的。
  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家世丰厚这一条,也是和杜少为之流的本地阔公子公平打交道的必要前置条件……穷秀才是没法和杜公子做知心朋友的,最多混个捧哏的帮闲罢了。
  好朋友见了面,自然是客气一番见礼。紧接着,吴法正呼叫了酒水服务……冰镇饮料,内容和藻园中品尝到的大差不差。
  1635年这个夏天,上海临港工业区新出现的煤气制冰厂,令冰块这种避暑品,引起轰动的同时,光速传播到了杭嘉湖等传统明国绅士聚居地带。
  与此同时,一些来自后世的甜品配方,譬如草莓圣代和杨枝甘露,也无可避免地跟随着罐头的足迹,传播到了大明腹地。
  有了罐头,就有了不会腐坏的牛奶和各种时鲜水果。
  而在这些甜品中,杨枝甘露因为独特的口感和高雅的名称,合了士绅口味,一时间成为了网红饮品。与冰块绝配的杨枝甘露,这几日俨然一副网红派头。谁家老爷消暑要是没有这两样享用,顿时没了档次。
  江门客栈作为城内老牌,也是第一批给客人提供高档冰镇服务的酒店。
  招呼着朋友在小石桌上喝饮料,吴法正这边告一声罪,去屋内更换衣袍。
  等吴法正换好一身轻便的湖丝软袍出来,准备停当,三位公子哥,便带着各自的小厮长随,出门浪游去也。
  原本按照杜少为的意思,今天他是想请哥几个去西湖乘画舫消费一番的。
  然而吴法正却说,他自从来杭州后总是行程匆匆,不是拜会长辈就是赶场,始终未能亲身感受一番本地的风土人情。所以他今天想在城中转转。
  左右都是瞎逛,既然新结识的外地朋友想看一看杭州,身为地主的杜纪二人自然从善如流。
  于是一行人出门后安步当车,随意往那繁华处行去。
  这一转悠就是一个多时辰。众人从菜市桥出发,先去贡院拜了先师孔圣,接着过贤桥和贯桥,到万寿宫转了转。最后走累了,大伙在观梅社前的茶摊处落了脚。
  一坐到茶摊上,额头见汗,体型在秀才界算得上魁梧的吴法正,先是狠灌了两盏凉茶,然后接过长随递来的汗巾擦了脸,最后才甩起折扇,对杭州的城市文明精神建设给出了一个高评价:“好!好!景色秀美,烟柳名城,不带一丝烟火气。便是寻常百姓,街巷市井,竟也如许清洁齐整,不愧是天下文风汇聚之所在。”
  杜少为闻言,和纪湘会意地对视一眼,面带得色道:“呵呵,长石(吴法正的字)兄看来是有所得?”
  “只一事窥得一斑。”吴法正竖起手指,感慨地说道:“弟一路行来,城中竟然不见一个乞丐。只此一桩,便是京城也难及……不愧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啊!”
  听到外省士子如此赞誉家乡,杜少为大感得意,不禁哈哈大笑:“兄有所不知,那一干乞儿如今都在城外‘堆粪’呢。”
  待到笑毕,杜少为起身,若有深意地引着吴法正去了街口茅厕“方便一二”。
  吴法正还是第一次进杭州城里的“公厕”。
  一进门,他就被震撼到了。整体用红砖砌就的茅厕,齐整的坑位都用砖墙隔开。整个茅厕地上干干净净,不见半点粪尿痕迹和夏天必备的蛆虫。
  来上厕所的人不少。如此虽说有一些臭味,但很快就随着墙头的镂空砖眼散出去了。即便现在是炎热的夏天,这处茅厕的味道却足以能让人忍受。
  更加令吴法正惊讶的是,在厕顶上方他看到了一个用铁管支起来的大铁箱。
  而后在杜少为示意下,小厮去铁箱旁用力一拉……下一刻,吴法正秒懂:从铁箱中奔涌而出的水流,将他们方便过的一切痕迹都冲走了。
  听到哗啦啦的冲水声后,一个须发苍白,佝偻着腰,穿着橙色马甲的“厕祝”走了进来。
  见是几位公子哥拉了水箱,厕祝老兄倒也没说什么,只是嘴里嘟囔了两句:“冲水是有定时的!”
  杜少爷闻言一笑,使眼色令小厮给厕祝赏了几个铜钱。
  这下厕祝再不嘟囔了,道谢过后,他便去了厕后给水箱加水。
  饶有兴趣的吴法正,急忙随着杜少一起去看究竟。
  厕所后边是一条河道。厕祝其实只需要上下拉动一个铁把手,伸进河里的管道,就会将河水虹吸到隔墙的水箱里。
  事实上这就是一个简单的人力套管抽水系统,后世农村电视剧中随处可见。
  “不意尽有如此机巧。”
  见吴法正啧啧称奇,杜少为便又领着他去了前边不远的地方。灌木丛中,一处砖砌的“化粪池”,最终解释了水冲厕所的奥秘。
  事后,回到茶摊坐下的杜少为,这才细细给吴法正讲述了一番杭州城里乞丐和茅厕之间的关系……话说,几年前,有一伙山匪下山从良了……领头的叫周通。
  后来,由于宅心仁厚,于是杭州城里的花子头便脱袍让位,余者公推周通坐了头把交椅。
  做了龙头的周帮主,开始给手下成千上万的叫花子找饭辙。于是,他首先整理、完善、搭建了整个杭州城内的垃圾回收系统。
  与此同时,丐帮在城外下风处又修建了堆粪场。几年下来,周通就这样将一个人见人嫌的买卖,做成了日进斗金的产业。
  杜少为告诉吴法正,现如今,杭州城里所有的生活垃圾,包括各处修建起来的免费茅厕,都归丐帮所有。
  市民平日里要缴纳一份垃圾清运费。而这些垃圾粪便被运到城外的堆粪场后,过段时间,又会变成上好的肥料,出售给周边的农民。
  说到这里,杜少为不禁有些感叹:一开始谁也没有看上这等生意,直至出了个周通,城内某些不那么在乎面子的大户人家才发现这生意“做得”,有意染指。
  然而那个时候周通羽翼已丰,再加上独家堆肥技术无人能破,于是周通就这样把生意做到了今天。
  最后,杜少为告诉吴法正:之所以杭州城内不见一个流民饿乞,不光是因为清运垃圾的缘故。事实上,那周通早几年前,自从战舰炮轰上海县城之后,就公开投靠了某个不可言说之人……城里多余的叫花子,都被这厮卖到夷洲种田去了。
  杜少为这一段故事,信息量很大。然而和他料想的一样,吴法正最终只关注了两件事:堆肥和夷洲种田。
  见吴法正细细询问自家有关于堆肥一事,杜少为脸上露出了:“果不出我所料”的神色。
  和那些混吃等死夜夜笙歌的二世祖不同。像杜少为这种人,可以说是传统士大夫中的精英。他们志在朝堂,年纪轻轻就对国事政事相当关心。
  这一类士人,是不会因为粪便是秽物,而不屑于关注……尤其是堆肥一事,牵扯到了稼穑,就更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了。
  这也是杜少为猜到吴法正关注重点的原因……之前的交往,他已经确认对方和自己是同一类人:大家都是有志向,接受能力强的“新一代年轻士绅”。
  “也罢,看时辰尚早,咱们这也算是歇息够了。”
  说到这里,杜少为起身:“今儿就遂了长石兄的意,且去城外走一遭,看一看堆肥场。”
  当天后半晌,原本打算游湖的公子哥,租了船,去游历了城外的粪场。
  调查结束后,吴法正对这样一个先进的生态循环产业赞叹不已。是夜,兴奋的吴法正和杜公子彻夜长谈。他毫不掩饰地称此项为“仁政”,并幻想着有朝一日将此项目在全国推广的景象。
  有同感的杜少为,慷慨激昂一番之后,索性约了吴法正,打算明日结伴再去上海港那边考察一番。
  吴法正欣然应诺。


第674节 幻变(二)
  杭州城北,武林门外。
  明代以前,武林门叫做余杭门。由于城北紧邻运河,所以当初的余杭门是杭州北面门户,俗称“北水关”,专司把控过往行船出关。
  明代的武林门虽说名称变了,但是基本功能没有变,依旧是供船只进出的水门。
  由于武林门外紧邻运河发端,所以周边设有多座大型国家级粮仓,以及为数众多的私人粮栈,用来收储流转东南各省提供的槽粮。
  这样一来,再加上随运河而来的大量流动人口,武林门外就成了商贾云集之地,“樯帆卸泊,百货登市”。
  另外,作为运河发端,此处也是周边渔民聚合之所。时人皆知,武林门外除了米店多,就是鱼船多。沿河各处,鱼行林立,吆喝记账声,隔河可闻。
  此刻的吴法正,着一件永恒不变的,代表秀才身份的青衫,背着手,正站在码头外,盯着一处热闹所在,沉吟不已。
  吴法正一早就到运河码头了。
  他是来和杜少为碰头的。
  之前大家约好,于今晨在码头集结,然后一同去上海港游玩几日。
  这会是早上八点多,杜少为业已和吴法正碰头完毕。而事先说好同去的纪湘,临时偶感风寒,只好在家修养。
  即便是这样,此次出行的旅游团总人数,也达到了六人之多……盖因杜少爷今趟实属“出公差”,自然不会给族中省钱……他不但带了小厮和长随,还带了贴身丫鬟沿途伺候。
  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现今某曹势力发展迅速怪力无穷。虽说暂时还蛰居东南,但明眼人(多少看过几本史书的)就能看出来,此僚大有鲸吞天下之势……而大明朝廷偏偏流年不利诸疾缠身,压制不住东南妖孽。
  在这种局面下,被各大土族推出来当诸葛亮诸葛瑾的,再不是什么不起眼的庶子私生子之流了。像杜少为就是族中二房嫡出的长子,其父乃是堂堂两榜进士,退休知府。
  所以说,真正被当作继承人教育的少爷,就没有傻子。杜少为看似之前和吴法正谈得投机才有了去上海港的提议,实际上这种考察活动,早就是族中既定的重要考察项目,杜少爷不过是顺水推舟而已。
  旅游团中,吴法正依旧只带了那个中年男仆。而杜少为作为地主,自然不好让吴法正这个外乡人忙碌。所以他清晨一到码头,就指挥家仆将箱货行李往船舱里搬。
  船是杜家昨日就雇好的,双层客船,足够盛下所有客人。杜少爷行李看似不少,其实也是必须的:家中在上海嘉兴等地有不少知交好友,这些都是重要人脉,出差一趟自然要顺路拜会兼打听情报。
  待到前后都忙完,已然是早上十点来钟的样子。这边厢杜少爷出舱一寻,发现吴秀才还在码头上貌似“观景”,于是他下了船,走到这位年长两岁的好友身旁,打趣道:“吴兄‘流连’这鱼肆醒味之地,可有所得?”
  “贤弟说笑了。”
  吴法正回过神来,摇头笑着解释道:“愚兄日前也是沿着运河到的此处。只不过当日里行程匆忙,未及看到这处‘宫观’,故而起了疑窦。”
  “哦?”
  杜少为闻言,随着吴法正手中的扇柄指向看去。下一刻,杜少为先是一怔,然后脸上浮现出了一种复杂的表情:“此事说来话长,近前去看。”
  要说武林门外,热闹地段随处可见。然而吴法正独独注视好久的这一处,却属实有点特别——这是一家寺庙,其门上的匾额是三个字:曹公庙。
  之前盯着那处门前摊贩云集,热闹无比的庙宇,吴法正左思右想,也没能从典故中找出江南一带某个曹姓公侯的故事。可眼前的实景却不是假的……被脑中最终蹦出的答案吓了一跳的吴法正,实在有点“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的感觉。
  吴法正的猜测是正确的。杜公子先是确切地告诉他:这一间正是杭州当地百姓为曹某人立的生祠。
  吴法正闻之哑然。
  如果单纯从祭祀这个角度来说,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几千年来,几乎每一个史书留名的武将,民间都或多或少建有供奉香火的庙宇。
  其中一哥自然是关圣,其宅邸遍布全国各地。其次像赵云,杨家将这种的武将庙各地也建有不少。而像刘猛、焦赞这一类压根不出名的武将,同样在家乡有人建庙祭祀。
  令吴法正惊讶的,事实上并不是祭祀,而是这一间看上去占地面积不小的“曹公庙”,可是生祠!
  生祠这种东东,难度较高。通常来说,只有少数修堤造桥,为一地文治立有大功的文官,才有这个待遇。譬如修造了“范公堤”的范仲淹。
  另外一种特殊情况,迫于某种压力被迫建造生祠的……前些年全国上下大力掀起的魏忠贤公公生祠项目,他老人家倒台后数量总和稳居历史第一位的生祠便迅速被各地拆除一空……这个不算。
  听到吴法正略带惊讶的感受,杜公子一边轻摇折扇,一边也同样唏嘘感慨。
  之前有人花大价钱将武林门外商行拆了迁,然后在这寸土寸金之处立地修庙一事,委实在城内坊间,尤其是士绅之中,起了一番惊涛骇浪的。
  可到了那时候,后知后觉的缙绅们,掰起指头一算才发现:抛开政治层面的隐患不说,单就功业论,曹氏是担得起这座生祠的!
  要知道,这些年以来,曹氏在各地不停修堤坝,开工坊,造路建桥,以工代赈,吸纳饥民。通过其直接或间接救活的底层贫民,即便只算江南一地,其数量也早已超过了百万众之多!
  所谓润物细无声。功夫做足,水到渠成。
  现如今,当年茫茫多被塞入底舱运走的饿殍,早已摇身一变,红光满面地回归家乡,“参与当地建设”了。
  这些人,外带上海等地数量庞大的“产业工人”,就是曹氏在江南这大明核心地带的基本盘,是天然的宣传机器和具有战斗力的“先进阶层”。
  底层民众只管自家能不能活过明天,谁管你龙椅上坐的是谁!
  短短几步路,聊聊几句言语。待二人信步走到曹公庙前,一脸唏嘘的杜少为,已经将士绅们这几年间复杂的心态转变给吴法正道了个明白……不是非要去捧曹氏臭脚,实在是不知不觉间,下盘已然不稳,不得不早做筹算啊!
  事实上,对于这间生祠,穿越众一开始也是一脸懵逼的。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这间曹氏生祠的出现,其背后并没有什么势力推动,确实是受了曹氏好处的民众,自发筹款建立的。
  这就牛掰了啊!得知确认消息的第一时间,远在新区的穿越众老巢内,同样炸了锅。
  生祠的出现,极大鼓舞了整个穿越群体——大家这些年的辛苦没有白费,“我们伟大的事业”,得到了最硬核的反馈。
  穿越众内部的心态,以及由此产生的战略自信,此刻站在生祠门前观望的两个土著秀才,自然是不知道的。吴杜二人作为缙绅预备役,他们现在的心情当然是酸辣为主,并不美好。
  就在这个时候,仿佛为了给杜少为的言语做注脚,打东面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