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旅明 >

第234章

旅明-第234章

小说: 旅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一刻,托盘里的人头就被端了进来。
  从人头端进来这一刻开始,大堂中的主动权就转移到了负责善后和布局未来的张中琪这里,钱铁山现在已经完成了战斗任务,默默退居二线了。
  “时秋(李际春的字)兄,这颗玩意,便送与你如何?”
  看到端上来的人头,张中琪微笑着对坐在下首的李际春说道。
  ……
  从老巢传来的电报,最终还是决定保下李际春。
  电报内容很简单:李际春日后有用,要保。
  对于内阁来说,这种屁大的事没人管。所以这个决定主要出自于情报局总部和军方。两大山头的意见很一致:今后去北方和辽东辛苦工作战斗的是他们,所以需要提前布子减轻压力。
  另外,电报中还明确指示:对于掌握着大批“劳力”的明国军将,有机会就要拉拢腐蚀,不要搞什么道德洁癖。
  得到命令后,张中琪他们迅速统一了思想,在从永平出发的最后一刻,带上了光杆司令李际春。
  对于一名参将来说,身边只剩下两个亲卫,这确实是光杆了。
  不过随队出发后,李际春的心情很不错。他预感到了自己命运的转变——如果这伙怪异的南兵不打算拉兄弟一把的话,任由他在永平等着朝廷杀头的旨意就完事了,何必带他一起行军?
  心下有了预感的李际春,一路上尽量找机会和张中琪他们攀谈,没过多久,李参将就验证了自己的想法。
  在穿越众有意无意透露下,李参将得知:那位素未谋面的曹总兵居然已经传话过来,想和他李某人互结奥援?
  这可就是天上掉馅饼了。
  别人不知道,站在军营墙头观看了整场战斗的李参将,可太清楚这位曹总兵手下的能耐了。
  永平城一战,包括阿敏在内的一千多名鞑子精锐像砍瓜切菜一般被干掉。站在府衙门前,看着那滚滚的人头被装筐打包,李际春当时确实是心潮澎湃,恍如梦幻……屠杀了大明万千将士,宛如魔神一般的鞑子,就这样被人轻松宰割,毫无还手之力。
  无论他平日里如何混吃等死,但他毕竟是军人,打心底里是渴求胜利的。只不过大明一直以来的糜烂体制,导致了所有像李际春这样的军将始终泡在污泥里,看不到光明和前途。
  所以他被震撼了,从心灵到三观都被震撼得无以复加。李际春在那一刻,真正看到了一支完全不同于大明的军队。
  换句话说,他看到了曙光。
  这之后他求见穿越众请罪,没有按照事先计划的方案去推脱混赖大哭求饶,而是满腔肺腑之言,将自己多年的怨气倒了出来。
  在这样一支军队面前,玩大明那一套没有意义。
  李际春最终赌对了。
  在去往三屯营的路上,张中琪明确告诉他,曹总兵得知有这么一位后,愿意和李兄做个朋友,大家今后彼此“照应”,互相“帮衬”。
  李际春闻言感激不尽,忙不迭的说了一大通曹总兵的好话。
  不过他和穿越众都心知肚明:所谓的互相帮衬就是搞笑的,至少在现阶段就是如此。光杆司令/身背杀头大罪的李参将哪里有资格谈什么互相帮衬,他现在就是条一无所有的舔狗,全靠人家施舍过活。
  施舍什么呢?战功。换句话说,就是脑袋。
  摆在某人面前的当务之急,是卸掉自己当初投降的杀头大罪,所以李参将急需鞑子脑袋去崇祯那里换一个官复原职。
  至于说为了这些人头在今后需要付出的代价,李参将是无所谓的——无论什么代价,总比被皇上砍了自个的脑袋强吧?
  然后没过多久,李参将在三屯营的总兵府大堂中,就目瞪口呆地等来了硕托新鲜热辣的项上人头。
  “这,这……这怕是不大好吧,诸位将军如此抬爱,末将汗颜!”
  听到张中琪微笑着要把硕托的人头送给自己后,李际春几乎不相信自家的耳朵了。
  硕托是谁?硕托是努尔哈赤亲孙,妥妥的黄带子。在这次留守的后金贵族中,硕托的重要性仅次于阿敏本人!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个小兵只要拿到硕托的人头,在如今大明风雨飘摇,杂牌武将日益泛滥的局面下,从皇帝那里换来一个副将的帽子都是毫无疑问的!而且满朝文官都不会对此说什么。
  现在这个人头只要给了李际春,那么崇祯在如此硬核的功劳之下,势必会狂喜过甚,宽宥他之前的一切过错,官升一级也说不定。
  所以李际春这时结巴了——他之前最好的预期,也不过是从穿越众这里“匀”两三百个普通鞑兵的人头过来,这就足以保证他官复原职了。
  “呵呵。”看到李际春结巴的样子,堂上几个穿越众都笑了起来: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彻底,这是之前大家商量好针对李际春的态度。反正手头的资源足够,把“战友”捧高一点何乐而不为?
  “臣在攻打永平之际,城里降将李际春于危急时刻暴起伤人,杀西门鞑子二百人,里应外合,引臣入城,永平城遂得破。”
  听到张中琪口中念出的这段话,李际春瞬间意识到,这是以曹总兵的口吻,写给皇帝奏章上的文字,是替他安排功劳。
  看到李际春哆嗦着嘴巴不知说什么,张中琪又微笑着讲出了另一段故事:“三屯营遇硕托部……苦战得胜……硕托逃命……于无名峡遇李际春……大战八十回合……回马枪……斩下人头!”
  摇头晃脑讲完这一段后,张中琪总结道:“估摸着皇上也是个爱听段子的,这一回,咱奏章就这么写,看看皇上一高兴,能赏你点什么。”
  就在这时,大堂门外传来一声长笑:“不错不错,这段子水平高,有郭德纲的味道!”
  说话之人手提马鞭,满头大汗,一身大红官袍,自然是曹总兵本人驾到了!
  昨天收到从永平发来的电报后,张冬东立刻从天津出发,一路上不停换马连夜赶路,终于在今天午后,跑完了200华里路程,赶到了三屯营。
  “哈哈,曹大人来得正是时候。”
  见张冬东进门,穿越众纷纷起身行礼。
  就在这时,一个人影蹿过来,“噗通”一声就跪在了曹大人面前:“卑职李际春叩谢大人救命之恩!大人待卑职恩同再造,今后但有差遣,卑职万死不辞!”
  说到这里,李参将连连在地上磕头,直到众人七手八脚地将他拉了起来。
  看着这位一脸激动的中年人,张冬东同志赶紧摆出已经修炼至大成的领导姿态,嘘寒问暖,安慰承诺了一番。总之,从今天起大家就是一个锅里吃饭的兄弟了,有我老曹的一口,就有你老李的一口!
  ……
  就在大堂里上演着一出温暖人心的剧目时,外间搅局的来了:“报告,有大批兵马在靠近城下!”
  “哦?看来是马回回来了。”
  “也有可能是老孙。”
  “走走走,出去一看便知!”
  说到这里,一帮人从正堂出来,上马往南城门方向而去。
  下一刻,还没等穿越众来到城下,南城头上就响起了大伙熟悉的排枪声。
  “不好,难道是另外一股鞑子?”
  想到这里,穿越众赶紧快马加鞭,疾驰而去。


第460节 真理
  就在曹总兵一行人钻出山口,骑马进入三屯营后不久。
  近卫营的杨二,不,杨威利副连长,此刻正站在南城墙的望楼上,举着手中的八倍蔡司望远镜,左右观察着山路。
  不知不觉间,当年的小贼二十岁了。在古代,很都人在这个年纪都已经成家立业身为人父。而此刻,穿着一身棉大衣,仪容挺拔的杨威利,同样卸掉了所有跳脱和青涩,成为了一个威严刚毅的军人。
  在不久前,正午时分发生的最后一场战斗中,杨威利身为城头守军一员,也是弹无虚发,打死打伤了不少跑路中的鞑子。
  战斗结束后,守军终于迎来了从永平方向过来的大部队,顺便还有刚才从城下跑掉的贝勒爷一行。
  这时候,城头守军有一部分士兵下去休整了,连长在去汇报之前,将指挥权转交到了杨威利这里。
  就在杨威利接过指挥权后不久,他从望远镜镜片里,看到了从西边山角转出来的大队骑兵。
  再仔细一看,这些骑兵都是明军装束,高举的旗号上,官衔那一面由于字小看不清,但是另一面上,斗大一个“左”字明晃晃亮了出来。
  发现有大股兵马接近,作为城头值班连长的杨威利,一边命人用步话机联络总兵府内的穿越众,一边密切注视着新来军马。
  从西边的山脚拐过来后,沿着山道再直走四百多米,就到了三屯营城前的死亡之路。
  此刻的死亡之路上,密密麻麻皆是鞑子留下的人尸马尸,总数至少有一千五六百人。短短不到一里长的路面,已经全部被尸体覆盖,黑褐色的鲜血流出来铺满了道路两旁,甚至形成了一片片的血泊。
  正在尸体堆中忙碌的,是一百来号从天津带来的,穿着普通明人服色的劳工。
  这些人的任务,第一步自然是割人头了,顺便给还没死透的鞑子来一刀。
  大队明军是保持着一个警戒姿态来到近前的。毕竟之前刚刚被鞑子杀得大败而退,好不容易休整完毕,鼓起勇气再一次深入山道,有点战战兢兢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到了地头后,所有骑兵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大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好几堆放在路旁的鞑子人头。
  那泛着青光的头皮,死鱼般的眼神,以及熟悉的面貌——就在不久前,正是这些人头,满脸凶恶得将弟兄们杀退,毫不留情。
  现在,这些人头就摆在那里,仿佛一堆堆金银,只等人去拿了。
  “中军,这劳什子漳潮总兵是何方货色?竟然如此大胆,敢违抗经略之令,私下出兵偷城不说,还偷了弟兄们的战功!”
  说话的是一员头顶红缨的明军把总。
  明代的大将总兵等等高级武官,出征时肩膀上是没有军衔令章的。包括身上穿的,也就是精致一点的山文甲或者锁子甲,毕竟不是黄金圣衣,所以辨识度其实并不高。
  真正在战场上标识武将级别的,则是头盔上的红缨珠串。通常来说,缨饰越长,级别越高。
  这位骑兵把总在看到地上堆着的人头后,双眼早已通红,说不得手搭凉棚往城楼上望了一眼后,张嘴就给曹大总兵安上了几项杀头大罪。
  “哼!”
  把总身旁,头戴凤翅盔,珠串上绑了两个结的中级武将,正是身后那面军旗的主人,辽东车右营都司左良玉。
  左良玉,明末军阀。此人在未来的岁月里,会领兵讨伐农民军,所过之处烧杀劫掠,军纪败坏,狡猾无信,专坑队友。崇祯上吊后,此君盘踞武汉拥兵自重,在各路势力中左右逢源,死后由其子率兵降清。
  当然,现在的左良玉,不过是关宁集团下属的一员中阶武将,还轮不到他升官统兵黑化。所以总得来说,此刻的左良玉,还算得上是一员有上进心的猛将。
  事情坏就坏在这里了。
  既然有上进心,那么看到一堆堆的经验值摆在那里,而看守人头的只有百十来号民夫,那么一惯骄横无比的关宁铁骑怎能不动心?
  要知道左都司现在最缺的,可就是人头了!
  ……
  两年前,位于辽东前线的宁远卫发生兵变。
  宁远十三营的士卒欲讨回欠发的四个月薪饷,于是巡抚毕自肃,包括老将朱梅都被士兵捉住后讨薪。
  然而毕自肃没钱。
  事实是,哪怕毕自肃的亲兄弟毕自严是主管财政的户部尚书,哪怕毕自肃事前曾经九次向朝廷申报欠饷,可是朝廷的兜比脸都干净,所以工资依旧欠着。
  于是毕自肃最终在被闹饷士兵羞辱后,自杀而死。
  而时任辽东车右营都司的左良玉,包括老将朱梅,统统因为此事丢了官。
  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还是鞑子挽救了左良玉的职业生涯:要不是这次的后金入寇事件,他是不会官复原职的。
  正因为这样,刚刚复职,在参将曹文昭麾下担任骑兵前锋的左良玉,正是最渴望战功的时候。所以听到身边心腹小校满嘴胡说后,左良玉并没有反驳,只是冷哼了一声。
  是啊,这劳什子漳潮副总兵算个什么玩意?现如今关宁集团主力都集兵在此,其中自武经略以下,各省总兵副将不晓得有多少,区区一个外路来的杂牌副总兵,在马回回点将时,说不得连个座位都没有的东西,算什么玩意?
  最关键的是,如此多的鞑子死在眼前,却又不见一具明军尸首?要说这些人就是城里的明军杀的,自左良玉以下的所有明军打死都不相信。在他们看来,鞑子在半路内讧,不知为何自相残杀了一波,才是最合理的解释。
  想清楚了前因后果,左良玉开口了:“全赖弟兄们卖力,一路下来用命苦追,才致使鞑子走投无路,内讧而殁。”
  定完调子后,左良玉抬了抬下巴:“去些人,把人头都收了,再抓几个民夫过来,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喏!”
  随着左良玉令下,早已按捺不住的骑兵顿时呼喝打马往前冲去。
  原本就已经停下干活,开始戒备的民夫,这时见到凶神恶煞的官军冲来,当即扔下手中的砍刀,大叫着往南城门方向跑去。
  守在望楼上的杨威利望见这一幕后,二话不说抄起一旁的手咪开始沉声说道:“注意,现已判明来骑是敌。全体都有,枪上膛,瞄准,预备,放!”
  随着喇叭发出的命令,城墙上早就开始注意到来人的一百名战士,当即熟练地打出了一轮排枪。
  白雾冒起,原本已经冲到民夫背后的几骑骑兵瞬间被打翻在地,只留下了原地蹦跳的马儿。
  然而城头上更多的火力,则是集中到了人头堆那里。
  方才抓民夫的几骑冲出去后,大批骑兵则是翻身下马,冲着地上的人头堆而去。有不少人还抽出腰间的马刀,准备继承民夫们未完成的事业,砍一波地上的鞑子头颅。
  然后冲到人头跟前的明军就被一轮排枪打翻了二三十个。
  这一轮排枪有效遏制了明军的疯狂行动。所有方才下马的,运气好没有中枪的,这时全部在哭爹喊娘地往回跑,刚才那种凶神恶煞的作态被扔到了九霄云外。
  紧急拉马往后退了几步的左良玉,这一刻同样惊骇不已。
  要知道他现在的位置,距离城头大约有两百多步,折合后世的公尺已经足有300米之多,对手的火铳怎能打如此之远?
  下一刻,左良玉怔住了:城头上有如此犀利的火铳,那地上这些鞑子,岂不就是这伙人杀的?
  ……
  当气喘吁吁的穿越众上城后,看到的就是这一幕:排枪驱敌。
  然后钱铁山看到跑过来汇报情况的杨威利后,当即正色问道:“你是值班连长,那么现在回答我,为何开枪?”
  杨威利敬一个军礼后,大声回道:“报告,由于来骑攻击民夫,兼抢夺城下人头,所以我判断对手是敌非友,于是我下令开枪。”
  “你没有看到城下那些人举着大明官军的旗号吗?”
  “我是近卫营副连长,不归大明皇帝管。”
  钱铁山听到杨威利这样说,原本绷紧的脸色,缓缓开始舒展。下一刻,他猛地举起胳膊,用力在年轻人胸膛上砸了一拳:“不错,没白把你们练出来。”
  同来的几个穿越众,这时也纷纷笑着拍拍年轻人的肩膀:“政治合格,素质过硬,小伙子有前途!”
  钱铁山这时嘿嘿笑着开始介绍:“就这花脸小子,当初我是打算召进特战队的,后来被卫远拦住了。唉,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