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旅明 >

第222章

旅明-第222章

小说: 旅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
  与此同时,一些战前的准备工作也在紧张布置中。
  这里面后勤无疑是重种之重。
  除了随着运输船到来的罐头补给外,天津这边还接收了一批窑区新出品的压缩饼干,以及几件用来制作压缩饼干的半手工设备和配套而来的一批生产工人。


第438节 战役背景
  1630年3月15日,天津外海。
  五艘运输船挂着在南方海域横行无阻的“曹”字认旗,正在洋面上等待引水船的到来。
  这支船队中职务最高的,是新上任的北方军司令张中琪。
  张中琪穿越前是做P二P的,后来一暴雷,这货跑路,一跑跑到了大明朝。
  像张中琪这种“文化人”,在穿越众里为数不少。他们这些人穿越以后,能迅速调整状态,赶上第一波“上岗”大潮的其实并不多,所以大部分都经过了二次培训,改行去做别的了。
  所以说还是时势造英雄。在一个新环境或者变革时代,其实并不需要弄潮者有三头六臂,适者生存,谁能符合当时独特的环境要求,谁就能成功。
  穿越众这边也一样。除了夏先泽算是钦点的之外,其余能占据内部高阶位置的,都是穿越后第一时间调整自己,在当时那个混乱局面中找准重心,迅速适应那种古怪环境的一批人。
  这些人里面各行各业的都有,之前大部分都是普通职业,很多还是旧世界的loser,要不是穿越,现在内阁这帮大佬早就泯然众人矣了。
  说到张中琪同志,他就明显不太适应新格局了。此君穿越后一直没找到方向,眼下这个煤气时代也用不上p2p,所以他一度很迷茫。
  迷茫来迷茫去,时间被耽搁,然后他就被反应过来的大佬们统筹安排——随着穿越众在大陆攻略方面人手愈发紧张,像张中琪这种无业游民,到后来都被“劝说”到外勤单位去了。
  外勤中最不受人待见的自然是敌后情报部门,次一级的是军队和勘探队。所以张中琪在拼死表态不去当狗特务后,就只能在军队和勘探队中二选一。
  然后他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后,就赶鸭子上架,被派来当这个劳什子北方军司令了。
  张中琪这个司令听起来很拽,其实并没有多少手下,属于空头官儿。因为等勤王事件结束后,特战队和近卫营都会撤走,留给张中琪的,只剩下飞虎营和老校场基地,所以他只是个警备司令而已。
  ……
  随着引水船的到来,张中琪率领的这支援兵船队也开始慢慢沿着海河上溯。
  这一次的船队里,除了一些补给品和商品外,最重要的是三百名近卫营士兵。
  这些士兵之前一直留在上海,在协助熊道搞拆迁。这几个月时间里,熊道利用炮轰事件的余威,派出士兵硬生生将地契上那些佃户都赶离了家园。
  这些人除了少数留下来种土豆之外,一部分被赶去了知府方岳贡修海塘的工地,另外一部分被运去了台湾,剩下的人跑去港口开始扛活,当了建筑工人。
  这一次将三百名士兵运到天津,是因为经过前期的侦查和评估后,实际主持北方军事行动的特战队司令钱铁山,认为完全有可能打鞑子几个歼灭战,所以需要一部分正规军来加入战斗。
  好在之前来到天津的那两百名近卫营士兵,这些日子来已经熟悉了马上作战,随时可以投入战场。这样一来,只需要补充一些新兵来看住老巢就可以了。
  从码头下船后,一身明国武将打扮的张中琪见到了等在那里的曹总兵和钱司令一行人。双方寒暄几句,回到老校场,钱司令第一时间便给张中琪介绍了当下局势和一些战役背景。
  现在是三月中旬,北方已经进入了初春季节,冰原化冻,气温开始回升。
  打通了北边走廊的后金大军,主力部队和大批抢劫来的财货俘虏,此刻已经聚集在喜峰口,正日夜不停在出关。
  过了喜峰口,就相当于回到了家——驻守在宁锦防线的关宁军尽管有大批骑兵,但是这支消耗了明廷最多军费的军队,早已失去了和后金兵野战的信心和能力,所以关宁军并不敢从那一串堡垒里冲出来,攻击近在咫尺的喜峰口。
  根据前线特战队员侦查到的情况以及历史记录,钱铁山认为,到月底,穿越众这边就可以考虑全军出发了。
  ……
  历史上的己巳之变,最后一支退出明国的后金部队,是后金贝勒阿敏的部众。
  就在三月中旬这几天,阿敏会被皇太极派去把守后路走廊地带的一系列城池:遵化、滦州、迁安、永平。于是阿敏分兵把守各地之余,便以最靠近喜峰口的永平城为基点。
  到了五月中旬,阿敏见前方一系列城池都被孙承宗率领的勤王军一一攻下,于是他便杀光永平城里投降的汉官汉民,带着财宝出冷口关扬长而去。
  不过阿敏的这一走,也为他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当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喇登基为汗时,设了四大贝勒,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汗位。
  然而与皇太极同级的三位贝勒,在一开始权利极大,四人一同主持朝政。这期间阿敏和莽古尔泰两人和皇太极矛盾极深,导致后者一直在试图铲除这二人,统一皇权。
  这一次奉命守卫大军后路,其实就是皇太极给阿敏挖的大坑。
  因为当初皇太极下令时,是要求阿敏守住这些城池,最次程度也要保住距离喜峰口最近的永平城,以便在明国内陆扎一根钉子进去,下次大军入关,就轻松多了。
  然而这就是搞笑的:后金大军既然已经全部出关,留下阿敏的部众和一些心怀叵测的降人,怎么可能守城?
  明军虽说野战不行,但是大军围城,打这种慢悠悠的城池攻防战,那八旗兵是肯定没胜算的。
  于是一向桀骜不逊,专横跋扈的阿敏,毫不在意皇太极的脑残命令,在孙承宗率领各部同时攻来之时,大摇大摆撤兵出了冷口关。
  然后阿敏回去就完蛋了——皇太极乘机利用此事,经议政王大臣会议,给阿敏砸了十六条大罪,其中就有“丢弃永平,残杀降民”“使恶名扬于天下”之罪。
  这个罪名是很合理的。1630年的后金,其实和一鸦初期的英国人很像,虽说和汉人在打仗,但依旧处于一种小心试探的心态中。
  皇太极这次入关,不但多次写信给明朝廷各种忽悠,还假惺惺地招降了多坐城池的官民,有点像本子当年侵华初期的做派……可惜八旗兵口袋里没装糖果。
  所以屠永平城这一条,就成了阿敏头上的黑锅,最终导致他被圈禁而死,和他生父的下场一模一样。


第439节 老孙头
  在介绍了战役背景后,陆战队司令钱铁山指出:现在虽说距离历史上阿敏退出冷口关还有整整两个月时间,但是穿越众最好就在三月底四月初这个时间段,对清兵发起进攻。
  因为从三月底开始,孙承宗率领的反扑部队就会从蓟州开始集结哨探,然后从东西两面展开兵力,最后在五月份大举进攻,左右合围,一举将守在几座城池里的后金骑兵都赶走。
  钱铁山的计划得到了与会人士一致同意:抢在明廷的“光复大军”收复失地前砍下足够数量的鞑子脑袋,这本来就是既定路线,没什么可犹豫的。
  穿越众可不想和那帮勤王部队有什么瓜葛。这群人看似人数浩大,实则来源复杂,争功诿过的本事强劲无比,沾上就是麻烦。
  于是在接下来的十几天时间里,盘踞在天津卫的北上部队,继续了一系列紧张的战前准备工作。
  这些工作不光包括了储备大批补给品,新来的三百名士兵也抓紧时间开始骑乘特训,马休人不休,一个个绑在马背上颠得肠子都吐出来了。
  这三百人虽说在计划中是不用上战场的,但是作为战役总预备队,成员学会骑马是必须的,至少也要达到骑马步兵的档次才可以。
  在这个过程中,曹总兵还和一位朝廷大佬打了一番笔墨官司——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总督京城内外军务,孙承宗孙老倌。
  话说某位总兵打着勤王的旗号赖在天津不走之后,一开始京城那边也没在意:己巳之变中前后聚集在京师附近的勤王兵马号称有四十万,实际上二三十万人还是有的,这中间各地军将混杂,也没人注意到名义上只有几百兵的某南方总兵。
  这个情况在三月份之后改变了。
  由于后金大军撤退,京城开始陆续开放各门,于是兵部和各地的信息传递密度又恢复到了往日水准。
  这样一来,被崇祯火线提拔成兵部尚书的孙承宗同志,在不久前终于注意到了曹总兵——天津的报功单子来了,上面有文官的署名,这说明功劳都是真的。
  于是孙老倌就顺手下令:着漳潮副总兵曹某即刻带兵前来京圜处听用。
  然后过了几天,曹总兵的公文来了。公文是这样说的:由于之前和鞑兵死战,曹总兵亲身上阵,“身被七创”,血流一地,这才砍了十几个鞑子脑袋,所以总兵此刻正在养伤,行动不便。
  再加上这边南人士兵太多,水土不服大部病倒,所以暂时不能来京圜参加会战……曹总兵承诺,一旦身体有了起色,立即来大人麾下听令。
  正常来讲,孙承宗看完这道公文也就过了,然而事情不是这样的。既然曹总兵在天津的公文来了,那么其他人的公文同样能来,这中间还包夹着一些私人信件。所以老孙头很快就把曹某人在天津干了些什么都搞清楚了。
  如此一来,老孙头就对这位曹将军充满了兴趣——不远千里浮海而来,到站后却在天津逗留不动;说是来勤王,却大做买卖至皇上于不顾,说是来混日子,却又带兵偷袭了鞑子……
  我真是猜不透你啊?
  好在老孙头经验丰富,脑筋一转就自以为看破了曹总兵的心肝肺。
  老孙头对付军阀,确实是有丰富经验的。
  就在不久前,当袁崇焕在京城城门楼上被崇祯拿下时,站在一旁的袁崇焕亲密战友、辽西将门集团核心领导、明末卖队友达人、辽晌集团分赃大佬、食人魔祖大寿同志,同样是“双股战战”“汗出如浆”。
  接下来呢?祖大寿同志前脚从城门下来,后脚就带着手下大军跑路了……是的,祖大寿再一次发挥了关宁军的祖传手艺,在关键时刻卖队友跑路了。
  这一次卖掉的是皇上。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早先一直督师蓟辽,主持修筑了关宁锦防线的孙承宗,赶紧写信劝住了已经跑到半路的祖大寿。
  然而即便这样,祖大寿同志就此待在蓟州,终明一朝,再也没有踏入过京城半步。
  所以说,几乎半辈子都在和辽西军阀打交道的老孙头,还是对军头的心思比较清楚的——和朝廷打交道的同时,随时保持着独立性,稍有风吹草动,爷就不伺候了。
  所以双方虽然没见过面,但是孙承宗现在自认为对曹总兵这个前海寇还是有研究的:和祖大寿之流都是一路货色,比起祖大寿来,曹某人无非是军阀作态更加露骨一些罢了。
  另外,让老孙头对曹总兵格外感兴趣的还有一点:阔绰。
  在老孙头的印象中,除了每年吞掉大批朝廷岁入的关宁军之外,这遍天下的武人,就没有不是穷鬼的。
  军将们有的是为了养家丁,有的干脆就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过奢靡日子,所以大肆克扣普通士兵粮晌,导致部众战力低下,毫无斗志。
  然而从最近老孙头接到的一些情报来看,这位从南方来的总兵,所到之处商贾景从,南货滚滚而入,俨然是一位当代陶朱的架势。
  所以老孙头就想和曹总兵多接触一番:独一无二,能自己养活自己的军头,从长远来看,是要比关宁军更值得探究的人物。
  于是孙老头便提笔给曹总兵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的内容很对军阀胃口:老孙头不但对草莽出身的曹某人温言勉励,还郑重对这种千里浮海勤王的精神表示了赞赏。
  与此同时,老孙头在信中还许下承诺:只要曹总兵能在后续的勤王战役中再立新功,那么他一定会在皇上面前为将军请功,这是朝廷肱骨应有的待遇。
  结果老孙头这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件,最终换来的,却依旧是曹将军那一套说辞,只不过更加客气了一点:待手中南兵痊愈,曹川必提兵北上,和鞑虏决一死战,以报学士大人厚爱云云。
  事情到了这个程度,孙承宗也就没有办法了。朝廷之所以能调动天下军队,靠得不外是粮草饷银。现如今这姓曹的既然不缺银子,那么孙承宗也不可能调得动这支部队,人家想赖在天津多久都是可以的。
  于是双方的第一次接触就这么草草收场了——老孙头统领几十万大军,没功夫和曹总兵再耗下去。而穿越众这边同样在做战前准备,大家都很忙。
  ……
  匆匆一晃,十天时间就过去了。
  到了三月二十五日这天,老校场上旌旗招展,方阵竖立,一千名帝国士兵和土著骑兵组成的混合部队,士气饱满地参加了誓师大会。
  坐在点将台上的曹总兵和新任的飞虎营营官张中琪,分别发表了讲话。
  讲话内容很庸俗,无外是服从命令听指挥,将军大人一定不会亏待大伙,要银子有银子,要官职有官职——曹将军承诺,今趟事了,飞虎营不会解散,大人还会花银子养着大伙,天天洗澡吃猪头肉按时发饷的日子还会继续下去。
  校场上一片欢呼。
  土著士兵对这一套说辞深信不疑。这段时间在飞虎营的遭遇,令让他们对曹总兵兑现承诺的能力有了深刻的认识。所以今天的老校场里,杀气震天,怒吼连连,士饱马腾,大伙就等着去杀鞑子建功立业了。
  土著士兵的心态转换连他们自己都感觉到了不可思议。
  一开始这些人以为自己是缩在后方,随时能跑路的那种辅兵。结果在这个完全不同的军营里训练作战了一段时间后,他们的跑路能力大大增强了,但是现在所有人都恨不得去干几个鞑子来下酒……
  明人不懂得什么叫做军队组织能力,但是他们实打实感觉到了自己能力的提升和心态的变化,这些在今天的校场上,都转化成了明军最缺乏的,和敌人作战的信心。
  于是乎,在最后的口号声完毕后,千人……大军开拔了。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其实在誓师大会之前的一天,由五十辆大车组成的补给品运输队,已经提前出发了。
  从天津到北边的燕山余脉,距离是150里。大车队按照计划,将会在不受到骚扰的情况下,一直在两地穿梭,给部队提供补给。
  这样一来,除非遇到特殊情况,否则飞虎营的士兵就可以全体投入作战,不用再来回载运粮草。
  从校场出发的大股骑兵,当天晚些时候就在半路超过了大车队,径直往北方赶去。
  这一次的勤王军,明面上是曹总兵亲自出马,实际上张冬东出城转了一圈后就回去了。他的长项是坐镇中枢和各方势力打交道,行军打仗和他没关系。
  真正负责指挥部队的还是钱铁山,新来的张中琪,会作为明面上总兵的副手接管飞虎营。战后他会拿着功劳换一个高阶武将军衔,以方便日后逗留在北方。
  整个队伍出发的顺序,是按照特战队—飞虎营—近卫营这样陆续出发的。
  飞虎营的编制虽说还是五个百人大队,但是这一次出发后,队伍之间明显加强了沟通,士兵们被告知,大家随时会集合成一个整团作战。
  然后在出发后的第二天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