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明-第1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爷,歇歇吧,进林子就好办了,官兵追不上来。”
林十万终归还是被炸药震伤了内脏,所以他这会越跑越慢,沿路还不停地吐着血沫。
手下一个叫黑驴的亲信看他实在跑不动了,便把他扶在了林中一截树桩上坐了下来。
林十万这时捂着胸口,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歇……就歇半柱香,完了就走。”
“大爷,咱们为何不回寨子?”趁着林十万休息的当口,另一个精瘦黝黑的男人却发了话。
“回,回去找死吗?”林十万咳嗽两声后恨恨说道:“这伙官兵脚力硬,不等咱们回去,寨子早被端了!”
“啊,哪该如何是好?”
“回林家寨。”林十万早有准备:“回林家寨避风,养伤。我在寨子里存着银子呢,少不了你们的好处。”
听大当家这么一说,他这几个亲信顿时脸上露出了笑容。
然后他们就看见了杨二。
阳光斑驳的树林中,一个脸上带着大块紫红胎记,穿着一身绿色短褂,手提一把怪异灰色长刃的年轻人,就这么从远处走了过来。
“你们俩个带大爷先走!”
身高体壮的黑驴一见来了追兵,当即拔出腰刀迎了上去。往前冲了几步后,黑驴大喝一声,迈步吐气,腰刀便向对手斜劈了下去。这一刀扫出,看似平平常常,但力道既强,气势也壮,狠辣异常。
然而黑驴这一刀却砍空了——花脸对手不知怎么灵巧地一跳,便让开了他的刀锋,然后黑驴就感觉到腰间一凉。
等他止住身形扭头看去时,却发现对手已然越过了自己,头也不回地直奔林十万而去。
黑驴大急,就在他准备转身阻敌的当口,从他的腰间却喷出了大股的鲜血和碎肉,一道深可见腑的口子现在才露了出来。
见到黑驴被一回合搞定后,正在前方拼命跑路的林十万不愧是江湖滚过来的,他当即停脚,做出了最有利的决定:三人一起并肩子上,将强敌料理了再说……否则的话,谁也跑不了。
然而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很骨感:这里是树林,黑瘦的那个土匪还没有包抄到位,同伙就被绕着一颗大树旋转的杨二砍掉了半个脑袋。
很快,瘦子也步了兄弟们的后程:他手上的匕首被杨二连人带刀一并砍断。
而拄着刀,一边吐血一边咳嗽的林十万,这时再也没有反抗的能力了。
下一刻,人头飞起。
第300节 龙岩战记(二十二)
卫远率领的追击队伍,很快就将逃窜的土匪甩在了身后。
惊慌失措的逃跑者,用不了多久就会在逃亡过程中消耗完体力,被看似缓慢而行的追击者杀死。
所以这些零散土匪逃出谷口后不久,就被士兵追了上来。一些人被火枪打死后,剩下的人不得不离开小道,钻进周围的山林。
这样一来,他们就被追击者甩在了身后。卫远率领着100名士兵这时已经恢复了行军队列,径直沿着小道扑向了对马岭老巢。
此刻的对马岭匪寨,剩下只是几十号老弱病残——林十万已经把全部精锐带了出去。所以当特战队员从望楼下方爬上去,用短弩和飞刀解决掉哨兵时,并没有引起什么波折。
不久后,100人的大部队就顺着狭窄的山脊冲了过来。到这时候,反应迟钝的留守人员才发觉大事不妙。然而来敌留给他们的时间太短,部队冲到山脊一半时,好整以暇的特战队员就拉响了寨门前的小炸药包,于是大门被炸开。
聪明点的人这会已经从寨子下方的溶洞跑路了,愚笨点的还跟无头苍蝇一样在寨子里乱窜,然后被冲进来的士兵乱枪打死。事实上还有少数脑残型的:如此争分夺秒的跑路时刻,他们居然还在抢夺公库里的银两……此辈下场如何,自不必说。
……
当天傍晚,留在秃子沟打扫战场的那100名士兵,押着一票俘虏回到了对马岭。所谓的“打扫战场”,其实只是下去抓俘虏和补枪,至于尸体什么的,自然有善后队伍来搞定。
红枪营当天就在对马岭驻扎了下来。一直等到第二天傍晚,人数高达500的“善后大队”,才从龙岩县赶到了秃子沟。
原本第一批人手是用不到这么多的。但是当李千户和手下那些操军“载誉”回到卫所后,他们一夜间就变成了坚定的革命战士,发誓和残害人民的匪伙势不两立。
于是打听到这边又在组织增援后,为国操碎了心的李千户又带着300个穿着破破烂烂的叫花子不请自来了……
考虑到宁洋县的社情比较复杂,群众基础没有龙岩那边厚实,所以丁立秋也就顺势答应了的李千户的要求——这些人好歹也算是自己人,在未来的镇压行动中能用得上。
这500人来到秃子沟后,只用了半天时间,就将所有的尸体收拾完毕之后顺手抛下了悬崖。
这之后大部队又在匪寨盘桓了两天。家当都收拾清楚后,联军便浩浩荡荡地下了山,直奔宁洋县城……身后传来了轰隆隆的匪寨爆破声。
大批的人手来到宁洋县城后,原本荒僻的小县城顿时犹如开锅一般热闹。
宁洋县原来只是个卫所城,是个专门用来防匪的“乡级县”,在大明朝的行政体系里属于标准的穷山恶水,发配屌丝官员的好去处。
所以卫远一到宁洋县后,就挥舞着公文,接管了这个巴掌大的小城全部权限——这里没有县令,只有一个混事的县丞,所以接管动作很顺利。
县城里的一些卫所叫花子和三班衙役也被动员了起来。这个时候,李千户带来的300“精锐”就起到了维持纪律和“言传身教”的作用。
当宁洋县的地方武装得到“同行”现身说法,知道跟着老大不但能改善生活有肉吃,还能得到赏银和捡破烂的机会后,一个个顿时变得摩拳擦掌,俯首听命。
然后丁立秋就来了。
带着从厦门赶来的200名增援士兵,丁立秋和卫远在宁洋县城会师了。已经是10月底了,一连在完成最后一项任务后,要马上赶回大员去参加开国大典,所以这200名士兵实际上是来换防的。
最后一项任务是什么呢?林家寨。
……
林三门双手扶着石沿,看向外边的目光中充满了恐惧。
客家土楼的外墙是封闭式的,为了防范盗匪,只在墙面的高处开有狭窄的舷窗。
林三门此刻站的位置,是在土楼大门的上方。这里有预留下来的敌台,大批族中精锐正拿着弩机,灰瓶,长钩守在这里,一旁还有正在滚动着的油锅。
林家寨虽说是个土楼建筑群,但是一旦有事,族人就会自动聚集到林家最大的一所“祖楼”里。这座祖楼不但坚固结实,钱粮充足,外围还有壕沟和吊桥,是林家的核心建筑。
然而今天林三门站在庇护了林家多年的土楼上,眼中却满是绝望。
……林十万匪帮在秃子沟中埋伏的当天,林三门就知道了消息。那些零散土匪各自跑路后,一些林家族人自然和林十万一样,第一时间想到了回家。
而林三门在得知消息后,当即大惊。他随后不但命令族人将财货和钱粮都往祖楼聚集,还派出探子去各处打听消息。
随着探子们的陆续返回,噩耗也不断传来。
秃子沟尸横遍野……对马岭已被攻破……绿褂子官军带着卫所兵占了县城……官军要来攻打林家寨……
坏消息一步步逼近,林三门却毫无办法。土霸最大的依仗:匪伙已经全军覆没。而所谓的盘根错节的地方关系,也在卫远控制了县城以后烟消云散。
到了这时候,剿灭林家寨已经成了政治正确,没有哪个不开眼的再敢乱说乱动:通匪这个罪名可是要杀头抄家的。宁洋县里最大的官儿不过是个鸡一般的县丞,其余那些土棍这会都在拼命抬着米粮去劳军,弱智真是一个都没有。
林三门其实也派出了使者,打算认怂先将眼前这一波躲过去。
然而卫远这边开出的条件却是他无法接受的:林氏一族三千男女老幼全体出降,净身出户,等候官军发落。
这和让他们自杀有什么区别?官军的残暴和贪婪是人都知道,要是无条件投降,真得还不如自杀呢——至少自杀还能落个干净,不用看着官军抢劫家园,欺凌妇孺。
于是,同仇敌忾的林家族人决定和官军誓死一搏。
一夜间变成弱势群体的林家族人,这时候绝不会记得历年来那些被土匪残杀抢劫的无辜者。
……
在县城整编了三天后,这天一早,士气雄壮的联军大队就出发了……林家族人这时也早已严阵以待。
然而身为族长的林三门,却知道自家就要大难临头了。
林三门掌握的消息渠道,不是普通族人能接触到的。他知道这次来的官军非同小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官军,林家寨靠坚守的话,大约是挡不住的。
要是按照他本人的意见,不妨就献上金银,主动投降算了……无论是什么结局,总比被人攻破寨子,全体族人当了战俘的好。
然而他的意见在族老们“抵抗到最后一刻”的林家内部政治正确面前,屁都不是。
所以当他今天站在寨门上,看到壕沟对面怪异而又整齐的部队时,心中充满了恐惧。
联军的组成是这样的:400正规部队,500龙岩县带来的劳工+操军,另外还有本地操军500+本地大户提供的民夫500人。
后两者的任务主要是包围和封锁。至于攻坚和破寨,包括事后打理战利品,都会由龙岩来的正规部队和李千户他们负责——老手了,知道穿越众的规矩。
林三门在看了一会对手的军容后,原本是要走人的。他不懂打仗,这里原本也不归他负责。
然而下一刻,胖乎乎的宁洋县丞刘大人却从队列里出来了。刘大人原本和林三门也是有点交情的,然而今天在双方几千双眼睛的注视下,谁也顾不上那点交情了。
只见县丞大人一身官袍,抖抖嗦嗦地来到壕沟前,从袖里掏出一份檄文,大声念了出来。
檄文很短,拢共也没几句话,内容更是老生常谈:敦促林氏族人不要一错再错,和官府作对,早早开门出降,免得在“通匪”大罪上再加一条“抗拒天兵”的叛逆罪名云云。
刘县丞念完檄文后,双方的官样文章也算是做完了。5分钟后,看到林家土楼里没有反应的卫远,挥手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第一波进攻是5个人。
这5个人是一连枪法最好的。他们出列后的任务是解决吊桥。
既然有壕沟,那么肯定会有吊桥。林家土楼的吊桥和其他所有城池的吊桥一样,现在已经被拉了起来,斜斜竖在了大门前方。
5个士兵出列后,先是看了看风向,然后他们便拿着装了瞄准镜的二八大盖,来到了下风处开始瞄准。
在几千人的注视中,一声清脆的枪响拉开了战争序幕。
站在寨子大门斜对面的5个神枪手,在领头的班长放了一枪确定位置后,接下来他们就开始了齐射。
目标是拉起吊桥的缆绳。
100米的距离上,装备着瞄准镜的二八大盖可谓是弹无虚发。5个人瞄准一点打了几轮排枪后,腕口粗的麻绳在“嘭”得一声后,绷断了。
到了这时候,门上的林家人才反应了过来。
尽管他们立即用弓弩进行了反击,然而这没什么鸟用:5个枪手都站在100米开外,身旁还有拿着盾牌的护卫随时准备出手挡箭。
被打断一根绳子后,吊桥已经变成了半斜状态。接下来就简单了,5个人来到上风处,继续射击了几轮,另一根麻绳很快也被打断,于是乎,长长的吊桥便一头砸了下来,将壕沟对岸的灰尘掀起了老高。
……除了穿越众和他们训练出的军队外,在场的其余人等全部傻眼了。
……原本等待着观看残酷的壕沟攻防战的吃瓜群众们,第一次见识了新战法,他们现在知道了什么叫做狙击步枪。
第301节 龙岩战记(二十三)
吊桥被强行放下来后,还在敌台,望楼和窗口睁眼张嘴,做懵逼状的防守者们顿时遭到了一轮惨烈打击。
早就分配好目标的一些士兵在200米开外突施冷枪,上百发子弹争先恐后地钻入了大门附近的窗户和敌台,只用了一轮,就将30多人的脑袋开了瓢。
看到满地流淌的血液和脑浆,已经退到一旁的林三门先是吓了一跳,然后他痛苦地闭上眼睛,摇了摇头——死掉的都是族中精锐,这些人连敌手的面都没看清,就被打碎了脑袋。
吊桥放倒和族人的死,证明了林三门当初的决策是正确的……然而这没什么卵用,从刘县丞念完檄文的那一刻起,林家寨就已经走上了对抗官军的不归路。
虽说名词不一样,但道理是古今通用的:动手之前低头的,那叫起义,事后还能混个一官半职,再不济政协也有位置。
而动手之后呢?那叫战俘,现在投降?晚啦!
林三门知道,自家的性命现在已经是危如累卵,官军在事后绝不会放过他这个族长的。林家这许多年来靠着匪伙大发横财,气焰滔天,如今那些杀掠的报应来了。族长之前不能带着族人早降,事后可不就得拿自家的人头还债?
官府是一定不会放过他的。
想到这里,林三门扭头看了一眼那些正在大呼小叫的族人后,低头,弯腰,默默地爬下了木梯。
……
第一轮排枪放过后,红枪营的200名士兵便拉出了散兵线,开始边走边打。子弹像雨点一般钻进了土楼正面的窗户,1分钟后,再也没人敢探头出来了。
在古人眼里很不专业,稀稀拉拉的散兵线,很快就移动到壕沟旁,摆出了一个静态的弧形阵线。现在双方之间只隔了一道壕沟,即便算上高度差,斜线瞄准距离也已经缩短到了30米之内。
到了这个时候,枪声反而停了下来:士兵们开始轮流举枪瞄准,随时准备精准射击。在这个距离上,不说探头了,从窗口伸出一根手指都会被瞬间打断。
下一刻,戴着防暴头盔,有机玻璃面板,浑身上下都裹得严严实实的爆破手就从吊桥上冲了过去。
爆破手怀中的炸药包体积并不大……炸碎一扇木板大门不需要太多火药。如果是对付那些被砖石堵死的城门,或许还要多扛几包炸药过去。然而对付这些压根搞不懂先进战术的乡下土霸,一包就足够了。
爆破手只用了几秒钟的功夫,就穿过了十余米长的吊桥。接下来他迅速将炸药包安放在大门下方,然后拉发引信,转身跑路。
在危急时刻,爆破手是可以跳进壕沟的。但是那样做容易受伤:在壕沟底部,通常都会有竹签和陷阱。
当然了,爆破手今天不需要跳沟。土楼上的防守者已经被彻底打懵,新颖,冷酷,优雅的战斗模式让这些中古时代的冷兵器民壮无从适应,他们此刻正忙着在地上的尸体中乱爬,顺便发出恐惧的嚎叫声,完全顾不上脚下那个高速奔跑的人影。
站在几百米外的吃瓜群众们同样也没有看懂。
这些人里包括了当地的军户和民夫,另外还有大批闲人:一听说官军要剿灭铜锣湾扛把子,十里八乡的吃瓜群众全跑来了。附近的宗族地主们一个不拉,全部派出了战地观摩团队……林家寨的结局关系到老爷们下一步应对穿越众的策略。
……怪人一开始在桥上跑过去的时候,大伙没搞清楚状况。然而当他又跑回来时,很多人就张大了嘴。
随即发生的一幕让所有人发出了欢快的嘲笑声:伴随着爆破手的回跑,吊桥附近的士兵也开始集体后退,一副望风而逃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