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明-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捉弄完明人后,卫远就再没兴趣搭理这帮人啦。只见他转身挥手,然后大批士兵就从码头涌了上来……总数为200的红枪营官军,很快就冲到码头外的空地上列好了队。
这些人统一穿着绿色的帆布作训服,脚下蹬着山地作战用的高帮牛皮靴,泛着青茬的头皮上戴着短檐帆布平顶帽。
官军们手里的武器是传统的红缨枪,大刀,还有鸟铳,三眼铳和火绳枪:为了配合这5种大杀器,200人在码头上排出了一个整齐的5列方阵。
在一连串洪亮的整队,报数,稍息,立正声之后,装够了逼的大部队就开始向着天后宫营地开拔了——于此同时,200人吼出的嘹亮歌声也响彻了所经之地:“我是一个兵,枪在肩上扛,子弹上了膛,刺刀闪光芒。”
……
整个过程中,码头上除了士兵们的口令声之外,余者鸦雀无声。直到大部队远去,一干龙岩士绅才如梦方醒,从呆若木鸡的状态中恢复了过来。
“无怪能擒得海上巨渠,贵上当真是治下有方,好一股虎狼之师!”被整齐划一的动作,肌肉饱满的身躯,强劲有力的口令和视觉效果突破天际的队列行军震撼到的余大县令,这一刻放下了矜持,开始点赞了。
“明府过誉了,呵呵。”丁立秋这时自然要谦虚一二。
“是好兵,就是这装束古怪了些。”黑粉李千户虽说自己手下没好兵,但是他老人家平日里也是指挥军户和盗匪厮杀过的,所以他不能昧着良心胡说,于是只能从着装上黑一下了。
“呵呵,李大人有所不知,将军府专责练兵的是沙游击。此人空门出身,手下俱是僧兵,至于装束嘛,总要节省则个。”
余县令知道这些所谓的官兵其实都是曹川的私兵,他对军阀给手下穿什么服装不感兴趣,事实上,原本历史的郑芝龙也没有给手下那几万海盗配过大明的军服。
余县令感兴趣的是另一点:“哦,如此说来,这些军汉可是食素?”
“哦,这倒是不曾。食素者体弱无力,上不得阵,杀不得敌,这荤腥还是要沾的。”
“呵呵,原来是花和尚。”
“大人说笑了,那嵩山少林寺的僧兵也是荤素不禁的。”
……竒@ 書#網¥q Ι & &δ u& # ω ā Ν g &。 ℃ ǒ M……
……
令观者无比震惊的码头一幕到这里就结束了。而当部队进入天后宫营地后,很快就在里面布置起了岗哨,拿着刀矛的哨兵也把守住了大门,一副刁斗森严的做派。
与此同时,一场由商人董大兴会钞的接风宴,也在县城的春风楼摆开了架势。丁立秋丁师爷自然是代表自家将军赴宴,席间他谈笑风生,讲古道今,一番掺杂着后世历史学问的谈吐倒是让余县令刮目相看。
宴后众人退散后,终于到了办公时刻。这个时候,丁师爷已经和余县令在县衙一处偏厅里看茶了,在场的除了一位县衙师爷,再没其他人。
到了这个时候,就再没有客套了。丁立秋当即就对余县令提出了一个要求:征发县内徭役,疏通雁石溪。
雁石溪是龙岩县的主干水道,是九龙江上游的支流之一。然而17世纪的雁石溪虽说水流量大,但是这种原始河流有浅滩和险礁,很多地段都只能用小船或者木筏通行,效率极低。
像丁立秋他们这次来龙岩,就是在半途换乘的小船,很多补给和装备现在还留在金山镇等船呢。
……客军到地头后,一不谈粮晌,二不问匪情,丁立秋的奇怪要求让县太爷一时间迷茫了。
端起茶碗轻啜一口后,余县令定了定神,和蔼地问道:“丁先生本末倒置了吧?本官以为,当下还是要以匪情为重?”
丁立秋暗中翻了个白眼。
他没办法给面前这位17世纪的老古董科普“要想富,先修路”这个真理,于是他只能挑点对方能听懂的先糊弄一番:“明府有所不知,军中尚有大批辎重还落在金山镇,其中有曹将军拨下的大将军炮两门,这雁石溪一日不通,从漳州发运的补给便一日不得用,甚是麻烦。”
余应桂在听完对方的解释后,心中也同样翻了个白眼。
他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书呆子,所以丁立秋的解释在他这里是行不通的:区区200人的行伍,要多少辎重?今天那些小船既能送人,还送不了一些粮秣兵器?
即便是有将军炮,派些子民夫从金山一路挑过来也就是了,无非是几十里山路而已。再说了,等到雁石溪疏浚到能行大船,运大炮那一天,怕是盗匪都老死了也未可知。
满腹疑惑的余太尊说不得只好端起茶碗又掩饰了一口,借着这个空当,他暗中给一旁的师爷使了个眼色。
师爷姓王,叫王好古。看到东家的眼色后,心知肚明的王师爷于是轻咳一声,然后张口问道:“曹将军派诸位来此,怕是不单为了剿匪,这其中大约是有隐情?丁先生不妨直说。”
丁立秋点了点头:“大人明察。待地方平靖后,我等是有些事要办。”
第281节 龙岩战记(三)
在后世,龙岩已探明的矿物种类64种,其中金、铜、铁、煤、高岭土,石灰岩等16种矿产储量居福建全省首位,是当之无愧的矿业头马。
对于穿越众来说,当下最最需要的,就是紫金山的铜矿了。
距离龙岩县城20里不到的紫金山,五峰秀削,旭日含辉,夕阳倒映,色紫若金,在后世不但是矿区,还是一处旅游景点。
紫金山山如其名。这里不但有150吨以上的黄金储量,还有200万吨以上的铜矿储量,是中国第二大铜矿,在后世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铜娃娃戴金帽子”。
穿越众对金矿不是特别在意,但是铜矿就不一样。
事实上由于铜料的缺乏,窑区那边已经把很多库存的银锭都做成了电线——穿越国的金融现在是电线本位。
曼哈顿工程逼格听起来很高,但是在17世纪就不算什么了,全世界的银矿都等着穿越众去挖呢。
除了最急需的铜矿外,县城东北的马坑铁矿是华东第一大铁矿;县城北边的“东宫下”高岭土矿是中国四大优质高岭土矿之一。另外,白沙,昌福山等地的煤田,漳平岭的石灰岩在后世也是很有名的。
总之,将龙岩周边的魑魅魍魉清扫一遍,与此同时疏浚水道,做好各种矿石外运的准备,这就是丁立秋和卫远他们这支先头部队来此地的任务了。
事实上穿越国在1628——1629年度最重要的对外投资,就是龙岩县。明人是绝对想象不到已经被定为矿业基地的龙岩,在未来会得到多少资源,发生何等翻天覆地的变化。
……
而在今天和余县令的会晤中,丁立秋自然不用讲那么详细,篇章太宏伟的话,他怕吓到余老爷。于是丁师爷只是挑了点明人能理解的部分讲了讲:着重是煤矿和铁矿。
至于紫金山铜矿……那地方在后世要到“七五”期间才会被勘探出来,这会明人还不知道呢。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哼,尔等的尾巴露出来了吧?”余父母貌似不屑,但是他舒坦靠向椅背的身体和微微翘起的嘴角已经出卖了他自己。
……当余应桂听完丁师爷的解释后,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算是落了下来:这一场从头到尾都透着古怪的剿匪行动,现在终于有了解释。
余父母是不怕外来者去挖什么劳什子煤矿铁矿的。
龙岩在后世那个工业世界的森林覆盖率是78%,在17世纪这个原始时代,森林覆盖率是超过85%的,所以当地的老少爷们压根就没有去挖石炭的习惯。
遍地都是柴草,谁还会去费力挖那些脏黑的石炭……尽管谁都知道石炭在哪里。
至于铁矿,这个就更简单了。龙岩自古以来就产铁,山里面私窑不少,曹家人愿意挖就去,余县令是不会干涉的。当然,起个课还是有必要的。
他之前有很多担心。首要怕的是跑来打秋风的战五渣客军;更加害怕的是,这是一场高层的PY交易——弄一帮少爷兵来给某个官二代镀金,假剿匪,报军功这种。
后一种情况的话,万一出事,他老余是要承担政治责任的,所以自从见到丁立秋以后,余老爷就一直在打问穿越众的真正来意。
现在好了,搞清楚这伙外路人的想法后,余父母顿时踏实下来。
踏实了,智商也就回来了。余老爷这时舒服地靠在椅背上,手里端着茶碗,表情变得似笑非笑起来:“丁先生明鉴,这龙岩县山穷水困,民力匮乏。说到徭役嘛,这个……这几日天后宫修缮,县中也是征调了一些匠人的。”
喝一口茶后,老余继续说道:“若是动大工的话,这个……伤民过甚,委实不好征派啊!”
徭役,是封建官府最宝贵的财富。应役的成年男性不但要出人,还要自己出粮食,可以说官府绝大部分的工程都是由每年征发的徭役来完成的。
历朝历代,徭役都是最酷烈的苛政,力役、杂役、军役,这些压榨民众的手法不知道让多少人家破人亡。
明代徭役分为三种,一为里甲役,里甲役即一里的事务;二为均徭,即供官府经常性的差役;三为杂泛,为临时派遣的一切差役。
而丁立秋和余父母这会说谈的徭役,就是后两种。
听到余县令的推诿后,丁立秋也不着恼:“县尊心系治下子民,委实可敬。不过老父母大约是误会了,学生这里要征发的徭役,是给钱的。”
丁立秋说到这里,用中指在桌面上叩了两下,然后语气很坚定地补了两个词:“稻米,盐巴。”
“嗯?给钱?”听到给钱后,余县令和王师爷的耳朵这下都支棱起来了:“如何给?”
“凡是应役的民夫,管吃管住,工钱日结,银子,稻米,盐巴皆可。”丁立秋说到这里,微笑着又敲敲桌面:“大人只需将山里的闲散人等召来便可,其余一些花费,呵呵,不瞒大人说,还不放在我家将军心上。”
“嘶……”余应桂听到这里,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这帮海贼还真是有钱啊!既如此,那件事不妨着落在此辈身上!”
想到这里,余老爷顿时来了精神。只见他腰板一挺,双眼炯炯有神地看着丁立秋,然后缓缓说道:“曹将军欲来龙岩兴做一番,同为朝臣,学生是要鼎力相助的。只是眼下有一桩事拖住了学生手脚,不知……”
丁立秋听到这里,知道戏肉来了:“都是自家人,县尊有话不妨直说。”
余应桂长吸一口气后,缓缓吐出两个字:“修桥!”
“成交!”
丁立秋在县太爷目瞪口呆中,顺滑地接住了话,仿佛他早就知道一样。
事实上他就是知道。这位县太爷历史上可是从当地富户手中“乐捐”来银子修桥的,今天见到狗大户,自然是本性难移……丁立秋这些日子穿梭于明代官场,早就把这些官老爷的脾气摸透了:不是为名,就是为利,总要占一头的。
当县尊大人确定这边会捐资修一座桥,并且是以他老人家的名义修建时,最大的问题就解决了。
事实上,穿越众未来会修好几座桥。无论是金铜矿,还是煤矿和铁矿,这些矿石都需要修桥铺路才能运出山,所以修桥本来就在计划中的。
由县衙征发民夫,穿越众买单的重点协议达成后,剩下的就没什么好谈了。
至于双方原本要谈的剿匪事宜,丁立秋自然不可能告诉县尊这200士兵的真正实力——本来今天这些士兵就是拿着大刀长矛示弱来着。
所以他最终只能用“还有援军”这个理由把县尊糊弄过去了……您老还是抓紧操办民夫吧,剿匪的事就别管了。
……
一切商量完后,已经是傍晚时分。丁立秋从县衙告辞后,便回到了天后宫军营。
这时候天已经黑了,而军营里的关键位置已经亮起了蓄电池电灯,大院的正中也燃起了火堆,士兵们正在围着火堆吃饭,一切都井井有条。
被卫远称为“红枪营”的200名士兵,正是穿越国最早开始训练的那批:陆军第一连(加强连)的精锐。
随着大批移民的涌入,随着大员的常住人口以几何级数上升,穿越国的军队也得到了人数上的补充。陆军从最初的100人连队,现在已经发展到了2000多人,4个营的编制。
这次来龙岩剿匪的士兵,就是那200个拿着原装进口红木步枪的部队。而派这支嫡系来剿匪,陆军那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这是陆军第一次成规模得在明国大陆驻扎和战斗,这中间是有历史意义的,派出第一连的这些“根红苗正”的士兵比较应景。
其次,陆军司令部是在为1个月后的登基大典做准备。
根据已经制定出的规程,在曹皇上登基那天,是要分封一些个人和单位的。这其中陆军第一连肯定会得到一个“御林军”或者是“皇家火枪营”这样的称号。
所以这就是派他们深入明国剿匪的原因:有了真正的战功,到时候就能顺理成章的接受称号了。
……
“怎么样,都协调好了吗?”回到营地后,丁立秋径直去了一营营长卫远的营部:其实就是天后宫居中的一间偏殿,现在已经被改造成了带着木板隔断的营房,一股浓浓的消毒水味道充斥在屋里。
“搞定了,明天开始就会有民工陆续来县城报道,咱们修码头先。我说,你问了没有,搞基建那些人明天能到?”
卫远点点头:“和金山镇那边联络了,明天那些人和步枪一起到。”
“那今晚怎么办,这穷山恶水的,满地是土匪,我看着都渗得慌,士兵们总不能拿着三眼铳守夜吧?”丁立秋这可是穿越后第一次住在17世纪的城池外边,总觉得不安全。
“放心吧,自动步枪+夜视仪,今晚我亲自去望楼守夜,保你睡得安稳。”
卫远说到这里,伸手从墙上的布套中抽出一把AK,扔给了一旁笑嘻嘻地亲兵杨二;然后他又掏出一把私人定制的土豪金版MK17,师徒二人套上夜视仪后,就牛逼哄哄地出门了。
第282节 龙岩战记(四)
第二天中午,那串小船又从下游的金山镇来到了龙岩南门码头。
30多个从大员调拨的基建人士从船上走了下来,这支队伍的核心是两个搞工程的穿越者。
他们两人是有分工的。
其中一位将带着手下和民工在南门外修建码头。考虑到未来会有大批机械,人员和散货从这里装卸,所以码头是要大力扩建的:不但要建木桩客运码头,岩石钢筋货运码头也至少要建一座。
而另一位曾经挖过河沙的老兄,则负责带领民工疏浚河道——就在他们登上龙岩码头的同时,下游的九龙江已经有海底捞开始作业了。
水利是一项大课题。
龙岩这种山旮旯,在17世纪搞不好水利的话,就不要想挖什么矿了。这个时代可没有国道和高速路来运输矿石,一切都要靠水运。
中古时代的水道有个特点:水量大,但是航行条件差。每当遇到一些流速减缓的拐弯地带,无论是江河还是溪流,就总会淤积出一些浅滩和沙洲之类的恶心地形。
另外,一些河中的钉子户礁石也是行船大敌。
在后世,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某个基建狂魔国家的水道上充斥着各类采砂船,航道早已被挖得深不见底,政府天天都在打击私挖滥采。
而17世纪的龙岩这边就没有那么好运了。海底捞从九龙江一路挖上来还需要很多时间,所以上游的龙岩也需要同时开工配合,用人力将拦路虎清除。
这个工程还是很急迫的,现在大一点的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