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锦绣-第4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选带着人来到尤家门口,让人上前叫开门,尤家老爷昨天就接到镇公所的消息,早早就将自己的地契准备好。
杨宗简翻了翻地契,上面一共有水田三百二十一亩,桑田六十四亩,分给二十四个佃户租种。同时将县里的土地皇册拿出来,翻到同里镇这里,两项一对照,发现皇册上少了五十六亩水田,十亩桑田,不过这都没问题,皇册是万历九年编撰,这么多年过去了必定有出入。
杨宗简对站在门口尤家老爷说道:“这上面说你家有一个举人尤锡坤,可还在世”
尤老爷听大人问起,脸上的肥肉直颤,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大人,小人的祖父已经去世二十年了”
杨宗简点了点头问道:“你儿子尤芳是生员吧可在家”
“大人,犬子现在外游学,并不在家”
“好,根据朝廷法度,举人可免二百四十亩赋税,全家的徭役,秀才可免十亩赋税,三人的徭役。现在你祖父已经去世,那你们家就不能享受到免税的政策,现在只能享受秀才十亩免税的政策,你可清楚”
明代规定举人是有免税额度的,但是各朝都不一样,不过在万历以后文人势大,这种额度也就没人提了,不管你家是多少亩,全部免税。比如松江徐阶家,土地二十多万亩全部免税。
尤老爷听杨宗简这么说头上直冒冷汗,自己家三百多亩土地,每年交田赋就要近百两银子,这可是一比大数字。但是尤老爷也没办法,他只是算得上一个小地主,前几个月就听到这次清丈土地国家是动真格的,自己完全没办法反抗。没办法尤老爷只好咬牙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a:
第七百九十七章 出事了
明代的水稻亩产量并不低,根据据明末清初桐乡的经营地主张履祥在补农中记载:“田极熟,米三石,春花一石半,然间有之。
明代三石折合后世的计量单位应该是二百八十多斤,也就是说一亩普通水田每年收入应该是三百斤上下。同时明代赋税也不高,就是太湖流域赋税最重的苏松二府,每亩地国家收的正赋只为七升多一点儿,也就是赋税比在百分之二到三之间。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还有费这一块,除了正赋,还有七七八八的各种额外开资,比如说雇佣粮长收税的费用、粮食运输的费用、路途上损耗,除了这些还有各种摊牌,什么县里要修河堤了,镇里要修桥了等等地方性支出,这些都加上就已经占了亩产量的三分之一。还有就是各级官吏的贪污,全都算上每年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二都要交税。
这还是正常年景,如果碰到水旱绝收、朝廷打仗,当官的是不管老百姓的死活,没钱交税就牵你家猪、卖你家房子,如果最后房子都没有那就卖你的老婆女儿。所以明朝中后期才有大批的流民流动于各省之间,完全是被朝廷逼得没活路了。
杨宗简也是老官僚,知县知州都当过,自然知道基层是什么情况。现在看到尤老爷这副神态不免起了兔死狐悲之心,叹了口气安慰道:“尤老弟,本官也没办法,这都是皇帝的旨意,你还是督促令郎读,中个进士才是正道”
朱宏三规定举人可以减免二百四十亩正赋,但是进士没有这个限制,也就是说只要成了进士,那才是真正的全家免税。
尤老爷哭丧着脸说道:“多谢大人的提醒”
杨宗简点了点头接着说道:“剩下的就是实地测量了,尤老爷请安排人带我们去吧”
尤老爷派出家丁,带着工作队的衙役赶奔自己的土地。去实地测量这种粗活大老爷是不去的,杨宗简将自己手下分为三个小组,正式开始清丈土地。
杨宗简在陈选的陪同下到镇公所,坐在大堂上等候消息。一会儿的功夫去清查尤老爷家的小组来了。
为首的办来到杨宗简面前躬身说道:“杨大人,尤俊昂家皇册上记载水田二百六十五亩,桑田五十四亩,但是小人实测水田四百一十八亩,桑田一百六十亩,超出甚多”
这些都在杨宗简预料之中,那个尤地主瞒报了一倍,这还算是好的。杨宗简这一年在苏州各县最多碰到瞒报十倍的,不过那个倒霉的家伙已经移交锦衣卫法办了。
杨宗简听完汇报后点了点头,他并不想怎么处置那个尤地主,因为布政司衙门给他的任务是清丈田亩,并不是收税,所以只要将田亩弄清楚就行了。
“很好,你们只需将准确数字记录即可,至于怎么办以后有布政司衙门办理,将尤家卷宗拿上来。”
那个办赶紧将尤家土地卷宗拿上来,摆在杨宗简面前,杨宗简一看上面写的很明白,原本土地皇册上有多少,实测是多少,多少亩水田多少亩桑田,土地的品级怎么样都写的一清二楚,同时下边还签有经办官员的名字,杨宗简看了看没问题将自己的名字签上。这样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文完成,以后朝廷要收这些士绅的税就要依据这个文。
杨宗简带着这些人都是积年老吏,再加上经过半年多各地走访,都已经成了熟手,在初步熟悉一下同里镇情况后,工作很快全面展开。
这次土地清查是要将全天下所有土地清查一遍,所以除了大小地主,一些自耕农也在清理范围内。不过南直隶这里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自耕农还真没有多少,同里镇这里只有不到十户自耕农,其他的要不是地主,要不就是佃户。
同里镇是个大镇子,有居民八百多户,土地有五万多亩,杨宗简估计要十天才能清查完毕。想到自己已经出来快一年了,现在工作终于见亮了,杨宗简心中十分高兴。
那知道越到后来越出乱子,在清查进行到第三天时,杨宗简正坐在镇公所大堂,外面快步走进来一个办,躬身说道:“大人,镇东面出事了”
怕什么来什么,杨宗简一皱眉问道:“怎么了”
“大人,今天我们组清查张庆芳家,刚开始张家并没有说什么,还十分配合,但是实地测量时张家的佃户不让了,现在正在地头僵持,我们组的刘大人做不了主,请大人去一趟”
嗯,杨宗简点头对坐在身边的陈选说道:“邦彦,咱俩去一趟吧”
陈选一听是张庆芳家心中就是一紧,张家的势力太大,自己得罪不起啊。
“杨大人,这次大人要小心,这个张庆芳是绍兴张家的旁支,大人要小心处理”
杨宗简在来之前就听县令王章说过,自然知道这个张家不好对付,但是张家势力再大能大过王法吗
“咱们先去看看再说”
杨陈二人在办的带领下,来到镇东面张家的地头上,这里已经聚集了上百人,都是短衣打扮,手拿锄头镰刀,看样子都是张家的佃户。而反观工作队这边只有不到二十人,还有一半是县里和镇里的衙役,真要出什么事这些人根本指望不上。
杨宗简看了看情况,拉过一个办在他耳边低语,让他骑马赶紧县里求援,最好调来几百巡检司。
这时相持的两拨人看到大官来了,纷纷让出一条路来,杨宗简和陈选走入人群中,正看到一个中年人抓住一个七品文官的领子破口大骂。
“你一个七品芝麻官,也不打听一下老爷我是谁,让你量那块地就量那块,那么多废话干什么”
说话这人正是同里镇的大地主张庆芳,在上午工作队到他家时张庆芳态度还不错,将家中地契拿出来交给领头的督粮道典吏查看。那个典吏看了看地契没什么,不过和皇册上的记录出入太大。皇册上记录张庆芳家有土地一千五百六十亩,可是地契上只有三百多亩。那个典吏见过土地多的,还没见过土地少的。
不过张庆芳给的理由也算合情合理,张庆芳的父亲经营不善,这几年都将土地卖了,现在只剩下这么多。理由合理典吏也没说什么,你说是多少就是多少,可是下一步实地测量时出了问题。
明代地契上都有所属土地的大致描写,比如说地处镇子外面多远,土地大致形状是什么,周围有没有河流,和那家土地接壤等等。可是按照张庆芳提供的地契,到实地去看完全合不上牙。
当典吏询问张庆芳时,刚开始张庆芳拿出一百两的银票想要贿赂那个典吏。其实那个典吏也不是什么好人,按照以前这银子就收了,反正怎么弄这税收都是国家的,也进不了典吏的腰包。但是这次跟着一起出来的还有锦衣卫的一个小旗,那个典吏可不敢在锦衣卫面前就收受贿赂。
张庆芳看到钱财不好使后,开始想用权势压人,将自己和绍兴张家的关系说了出来。可是这更让那个典吏厌烦,你张家牛逼不假,但是大爷现在清查到你家了,县官不如县管,你不给我一个完美的交代肯定不行。
这个时候张家找来的佃户越聚越多,张庆芳看到自己人多了,胆子越发大了起来,上前抓住那个典吏的衣领就准备玩横的,这个时候正好杨宗简来了。
陈选走进人群一看事情不好,赶紧上前劝架:“张老爷,手下留情,省里的杨大人来了,有什么事请杨大人做主”
陈选和张庆芳在同里镇里住了数十年,两家或多或少的还有些亲戚关系,所以张庆芳看到陈选来了还是给了面子的。
张庆芳将那个典吏放下,来到杨宗简面前拱手说道:“这位可是杨大人你们这个胥吏太也无耻,索要银两不成反要陷害我家,杨大人给做主吧”
那个典吏一看张庆芳恶人先告状,气的说道:“杨大人,是他先给下官银子,下官并没有要,他才恶意相向要殴打下官大人不信请问随队的谢大人”
那个锦衣卫的小旗看到杨宗简望向自己,赶紧躬身说道:“杨大人,刚才事情经过正如典吏大人说的一样,张庆芳贿赂不成反要打人”
那个典吏听锦衣卫替自己说话,恨不得上前抱住那个小旗亲两口,从来没觉着锦衣卫原来这么可爱
杨宗简当然相信自己人,但是现在围观群众这么多,一不小心就要闹出大事。杨宗简指着那个锦衣卫小旗说道。:“好了,不要吵了你将事情经过说一遍”
那个小旗躬身上前,将刚才的事情经过详细的说了一遍。
a:
第七百九十八章 出大事了
等那个锦衣卫小旗说完,杨宗简知道了事情经过。
这种耍横装无赖杨宗简这一年来见的多了,他不慌不忙的来到张庆芳面前说道:“张庆芳,你知道我们清丈土地是奉了皇命吗你知不知道这样已经触犯了大明律”
张庆芳不是读书人,也没有功名护体,按理他见到杨宗简这样的官员应该跪地磕头的,但是张家在江苏浙江一带势力太大,杨宗简一个从五品的小官,还不在张庆芳眼中。
张庆芳上下打量一下杨宗简,轻蔑的说道:“这位杨大人,你不知道老夫是什么关系吧老夫的堂哥就是南京礼部侍郎张耀芳,老夫的侄子就是张岱,老夫的侄女是皇帝陛下的皇妃”
杨宗简见惯了这种土豪的嘴脸,冷笑一声说道:“哼哼你这样的人真给张大人丢人张庆芳你知道现在你犯了什么罪吗第一,阻碍官员清丈土地第二,本官身为从五品参议,你没有功名看到本官不行礼第三,刚才竟然要行贿官员你说南京的张大人知道你这个弟弟如此这样能怎么说”
杨宗简原本以为自己这么说能吓退张庆芳,但是哪知道张庆芳根本不怕这些。在听完杨宗简说完后,张庆芳嘿嘿笑道:“杨大人,好啊你可以将老夫抓走,看看你怎么和我堂哥交代”
张庆芳今天来就是闹事的,说完后马上招呼找来的佃户对工作队的典吏、书办们开始推推搡搡。
每个工作组都配有锦衣卫的官员,还有县里的衙役,这时看到这些佃户要闹事,纷纷上前喝止,那个锦衣卫的小旗更是将绣春刀抽了出来。
两帮人在这里越吵声越大,最后不知道那个先动的手,那些佃户开始用手中的锄镐开始袭击衙役。这一动手事态发生变化,那个锦衣卫小旗是南京人,在南京城里跋扈惯了,还是第一次碰到有人不怕自己的。那小旗看到佃户们先动手,赶紧挥舞绣春刀砍倒一个佃户。
那小旗以为自己这样可以震慑其他人,但是他不是苏州本地人,这里的人对锦衣卫真的不感冒。当年苏州织工闹事的时候,锦衣卫千户都打死好几个,你一个小旗能干什么
今天这些佃户都得了张家的银子,并且张家派人说了,打死打伤都有张家管,如果谁打架时不卖力就收回谁的地,所以这些佃户看到自己人被砍,一个个都红着眼睛冲了上去。
在这里要说一下江南人的战斗力,南方人和北方人不一样,南方人耻于私斗,可是碰到族中抢夺水源、或者和外姓的械斗,一个个都悍不畏死,这一点可比北方人强的太多了。中国从古自今每次抵御外族入侵最激烈的就是南方各省,比如蒙古入侵南宋、满清入侵中原、还有就是抗日战争,历次抵抗外族入侵北方人鲜有死拼的,抵抗到底的都在南方。这倒不是小生地域黑,小生就是东北人,平常见惯了东北人的德行,喝酒吹牛逼一个顶两个,真正需要你帮忙的时候都躲得远远的
陈选看到两边打成一片傻了眼,这时他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在陈选为难的时候从镇外大路上来了支军队,正是杨宗简去找来的巡检司。为首的是一个通判,他接到杨宗简的告急,赶紧带着手下一百个士兵赶来,毕竟同里镇这里治安归他管,如果真闹出人命可不是好玩的。
那个通判带着人来到地头,正看到两帮人打成一团,那个通判赶紧命令手下上去将人群分开。有了通判的命令,这些巡检司的士兵手拿棍棒,上前一通乱打,这才将两帮人驱赶开来。停手以后,陈选冲进人群一看可傻了眼,工作队的带头人从五品参议杨宗简被打死了。
打群架这种事有经验的人都知道,绝对不能让人抓住打个老实。跟着杨宗简来的这些胥吏衙役们都是老手,一边团结到一处抵御佃户的殴打,一边游走于外围,绝不单独冲进人群。但是这样就把杨大人给漏了。
杨宗简是文官,朝堂上群殴参与过,但是这种民间斗殴还真没有经验。并且杨宗简刚开始身处人群中,一开始就被佃户们打了一锄头,头昏眼花后不知道被谁推倒,这地方可是有二百多人,那有人注意脚下有个活人,就这样杨大人生生被人踩死。
陈选一看省里来的大人让张家打死了,这可不好办。陈选吓的赶紧抓过巡检司的通判,问他怎么办
那个通判原本以为只是普通治安案件,但是来了一看竟然死了一个大官,这下心中后悔,自己好好非要掺和进这件事干什么。
那个通判赶紧说道:“陈大人,我们可是接到有人报案,这里斗殴,现在死人了你看着办吧”
陈选心中暗骂,你到甩的干净,但是现在人已经死了,还是赶紧通报县里吧。
这时陈选也顾不得和张庆芳家有亲戚了,命令巡检司的通判:“通判大人,请将所有人都看住,绝对不要放走一人”陈选说完转过头来命令手下赶紧去县里通报王县令,这次真出大事了
吴江县令王章这几天接到的都是好消息,工作队在同里镇正常展开工作,各户地主配合清丈等等。看到这王章松了一口气,他除了是马明远的弟子外,还是王云昌的族侄,这种关系如果没什么大事升官那是铁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