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天气真的凉了。
风伴着凉意涌进朱标的脖领中,让朱标忍不住又轻咳了几声; 不过即便咳的微微弯了腰,他的眼光依然不曾低下,连眉头也不皱一下,只是自顾自的看着外面的世界满是兴趣盎然。
一旁的亲侍见状,忍不住又有些担忧。
他看着朱标在凉风中,本就文弱的身体轻微晃动,眼圈一时间红了许多。
当初离京时意气风发的太子,堂堂一国储君,为了一趟差事何至于熬成这样,他想起这些日子,朱标总是亲力亲为,为了把陕西境况全部弄清楚,更是殚精竭虑,常常夜深不眠,以至于现在消瘦许多,想到这里,他不由得有些心疼他的主子。
“殿下,咱还是回屋去吧; 这些日子殿下多有劳累; 还需注意休息呢。”亲侍上前再次劝道。
朱标和煦的摇了摇头; 不过下一刻看到亲侍一脸担忧的模样,心中不忍为难亲侍,叹了口气道:“算了,便由着你吧,这江山总跑不了,改日再看。”
说完,在亲侍一脸开心的伺候下,回到屋中。
渐渐的,太阳西落。
随后,一夜无话。
第二天,朱标等一行人早起吃过饭,收拾妥当后,向着应天府而去,此地距离京城只有几十里地远,可是一行人又是马车,又是仪仗,走的并不快,但是朱标心念朱元璋,整个人归心似箭,不愿意在外面再耽搁; 所以哪怕午间也只是匆匆进食,就再次赶路。
终于,在下午落衙时刻,赶了回来。
朱标等人自北安门进了皇宫,他便散了仪仗,吩咐下去让人处理,自己则带着几個亲侍经过玄武门,直奔奉天殿。
他知道这个时间朱元璋一定还在奉天殿办公。
事实也确是如此,自朱元璋登基后,朱元璋就像是一个工作狂,而且有着令人发指的控制欲,尤其是废了相权后,事无巨细他都要亲自操办。
甚至还有传言,农家丢了头牛,朱元璋都要亲自过问。
由此可见,朱元璋很不相信办事的官员。
朱标站在奉天殿外面,等着通报,内心有些激动,这些日子以来,他常常惦记朱元璋,此时的他不由得猜想,父皇见他,定当也会欢喜。
可是没想到,等他进去后,朱元璋却沉着一张脸。
就连朱标献上的陕西地图看都没看一眼,只是用他的虎目,冷冷的看着朱标。
朱标不明所以,惦念了那么久的父皇,再见竟是这幅场景,让他心里忍不住有些酸楚。
但是当他听到朱元璋的第一句话后,朱标就再也顾不上内心的酸楚了,连忙跪了下来。
只听得朱元璋冰冷的声音,在奉天殿中回荡。
“咱后来让你调查秦王在封地的言行举止,为何不见你对此事的禀告?”
朱标嘴角发干。
秦王朱樉的言行何须调查,只要在西安城中走一遭,各种风言风语直接就能飘入耳中,而且朱标也敢肯定,只要去查,基本上有一件算一件,绝对冤枉不了朱樉。
可是他能怎么办。
那是他的手足兄弟啊。
朱标跪地俯身下去,语气诚挚带着对朱樉的兄弟情意,说道:“父皇让儿臣去查,儿臣不敢不查,可儿臣有话要说,二弟在封地虽屡有不法之事,可二弟自幼聪慧持瑾,入封地后,无人看管督导,难免会有些放纵,再兼有奸臣小人教唆,犯错亦是情理之中,还请父皇开恩。”
朱元璋大怒,花白的胡子随着他的怒火颤抖,他直接拿起一则记录朱樉在封地的事迹,狠狠的丢向了朱标。
这天下的事情瞒不了他,他早已经查的清清楚楚。
“这岂是放纵就能做下的事情?你给咱仔细看看,这是小人胆敢教唆的事情?!”朱元璋怒斥道。
朱标低头只看了一眼,额头上就冒出了冷汗。
桩桩件件,无不是杀头的罪过。
朱标心神震荡下,不由自主的就问了一句:“父皇,难不成还要杀了二弟吗?”
“他凭什么死不得?凭他是皇子吗?”朱元璋暴怒的声音随之而来。
朱标内心又是一跳,抬起头看向朱元璋,只见朱元璋铁青着脸,完全不像是开玩笑的,朱标想也没想就求情道:“父皇不可啊,二弟是您的亲生儿子,亦是儿臣的手足兄弟,若是害了二弟的性命,天下人该如何看咱们父子二人。”
“呵。”
本来暴怒如同雄狮的朱元璋,听到这句话,脸上的暴怒竟然收了回去,只是眼眸深处跳动的怒火却比之前更加汹涌。
“我若非要杀呢?你爱惜羽毛,咱可不怕这天下悠悠之口。”朱元璋暴怒收下去后,话音显得阴恻恻的,仿佛带着杀气四溢的煞气。
朱标一震。
他直接磕起头来,一下比一下重,显得有些凄然。
“求父皇看在儿臣的份上,饶二弟一次,便当儿臣爱惜羽毛,不愿天下人,评说儿臣容不下兄弟,还求父皇开恩,自此之后,儿臣愿和父皇起誓,定对二弟多加督导,断不会让二弟再犯,儿臣只愿咱皇家血脉没有杀戮。”
朱元璋冷冷的看着磕头的朱标,跳动的怒火中又添了些失望,这股失望又仿佛燃料一样,更让他生气。
其实,他对朱标帮朱樉求情,虽说生气,但也不会失望,真正让他失望的是朱标求情的方法。
一国储君,只会磕头求情?
总是这么软弱没有章法,如何能让人满意,既然打定主意要求请,为何不能强硬一些?他怎么就拿不出一些铁血作风!
“咱不仅要斩秦王,而且还非让你监斩秦王呢?”朱元璋幽幽的话再次飘出,依然在刺激着朱标。
朱元璋想看看朱标能不能强硬起来。
然后,并没有。
朱标的动作一滞,随后更用力的磕了下去。
连续三个响头后,朱标再抬头,脸上已经挂满了泪水:“求父皇赎罪,儿臣难以领命,若真要儿臣如此,父皇不如先斩了儿臣。”
朱元璋闭目暗自叹息,他查到朱樉的不法证据后,为何没有动手?只是想看看朱标会如何行事,可现在看来,又是在意料之中。
这种性子对于杀伐果断的朱元璋来说,有些难以接受,可是他心中也有些宽慰,朱标顾念亲情,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这世上好像很多事都难以两全。
罢了。
若是他某个儿子,对亲人杀伐果断,怕是更让他揪心。
想到这里,朱元璋看向朱标的眼神柔和了几分,不过开口间仍是斥责:“如此软弱,是非不明,伱如何做得了一国之君,给咱滚回去好好想想反思反思。”
朱标附在地上,泪流不止,本来操劳了几个月,以为回京后能够和朱元璋倾诉一下思念之情,没想到朱元璋对他认真工作的结果看都没看,反而还受到了斥责。
尤其听到最后一句有点诛心之语,心中一堵,一口憋闷之气直冲胸膛,眼前一黑,直接昏倒在了地上。
朱元璋皱眉,怎么训斥两句就昏倒了,何时变的这般娇气柔弱,但他到底还是心疼朱标,哪怕心有不满,依旧匆忙的让人去请太医过来诊治。
最后,听太医说只是气火攻心,朱元璋放下心来,让人把朱标送回东宫。
他自己再次忙碌了起来。
……
第199章 …病来
朱元璋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聪明到没有一个人能够代入到他的身上,因为他的开局比所有人都惨,但是他的成就要比所有人都高。
面对他,谁也找不了出身差之类的借口。
就是这样一个聪明人,他的每一个举动自然都是有着深意的,比如说杀戮功臣勋爵; 他就从来没有乱杀,杀谁不杀谁,在他的心中早就衡量了很久。
像他在军中的基本盘,徐,李,沐; 汤这些将领就保留的很好,哪怕是太子朱标的基本盘; 常蓝一系也并没有动手。
他只是做了大多数开国皇帝都会做的事情,而且顺道还废了相权,从这上面来看,他的手段是很漂亮的。
但这样并不是没有后果,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他需要施恩给自己基本盘里的将领,尤其是其中的中高层将领。
而袁洪就是其中一人。
袁洪是开国功臣,如今已经官拜左都督,长子任骁骑右卫指挥使,长女二女嫁的早不说,三女嫁李景隆,四女嫁十八皇子朱楩为妃,只有次子尚无着落。
可是,前段日子朱元璋召见他时,话里话外透着要给他的次子袁容指一个郡主为妻,袁洪躺在摇椅上,细细琢磨着会是哪個郡主。
算来算去; 袁洪便把目标敲定在了燕王长女朱玉英的身上。
袁洪想着朱棣和徐妙云的样貌,暗自点头; 猜想朱玉英容颜定是不差; 而且这么一来,也和徐家多了份联系,这么一算,这婚事当真是不错。
越想袁洪越是满意。
就在这个时候,下人来报,宫里的公公来了,简单接见后,晓得是皇上召见,袁洪连忙收拾了一下,随着公公向着皇宫而去。
路上,袁洪掏了些碎银子塞在了公公手上。
公公不着痕迹的接过银子,然后心领神会的笑道:“今儿皇上心情不错,说不得还要恭喜大人呢。”
恭喜?
袁洪心想,他家现在还有什么能恭喜的,不过下一刻就想明白了,定是次子婚事有了着落。
一时间,袁洪眉眼中都多了笑意。
而此时; 朱元璋正在看着奏折; 自上次训斥朱标已经过去了好多天; 今日北平布政司的奏折送了过来; 北平属于边防重镇,一般奏折过来,他都会第一时间查看。
可看着看着,他眉头皱了起来。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奏折,又在案上找了找,果然找到了朱棣的奏折。
打开一开。
确实没看错。
朱棣果然是给他女儿请婚的。
“哈。”
朱元璋忍不住出声,老子前些日子刚惦记上孙女的婚事,他转眼也惦记上,谁给他的胆子,他一个藩王,不干正事,惦记这个干嘛?难道他用这婚事有用?!
找抽呢。
朱元璋刚打算驳回,但是眼光却落在了甄武这两个字上,朱元璋突然觉得有些眼熟,他一招手,吩咐左右去把蒋献叫过来。
不一会儿,蒋献便匆匆而来。
朱元璋挑眉道:“你可知燕王护卫军中的千户甄武?”
蒋献本以为有什么大事,吊着几分心思,没想到竟然只是问个人,而恰好他前几日收到北平暗碟的信中,有提到甄武,特意去了解了一番。
“启禀陛下,正有件关于这个甄武的事情,打算和陛下禀报,臣奉命捉拿秦王府一干犯臣,其中一人逃到了北平,可是我们还没来得及捉拿,却不知此人为何惹了这个甄武,已经被这个甄武击杀,据悉应该是此人在江湖悬赏甄武,但尚未有确切信息。”
朱元璋点了点头道:“其他的呢?”
其他的?
蒋献简单一思索,便开口说道。
“不知道陛下可还记得去年末,今年初辽东的事情,这个甄武就是去年在泰宁卫杀了铁岭卫指挥使张权以及阿扎失里的儿子之人。”
朱元璋想了想,顿时恍然大悟,喃喃道:“怪不得如此耳熟,原来是他,倒是个有胆色的人。”
他还记得去年发生的事情。
朱棣曾详细的给他禀报过,其中对甄武也多有夸赞。
蒋献见状,也顺着说道:“确实很有胆色,负责北平暗碟的刘义,也曾多次提过此人,说此人不仅忠勇无双,还聪慧过人。”
他身为朱元璋近臣,暗探头子,夸一个人或是诋毁一个人,都要随着朱元璋的心意。
刚才朱元璋说甄武时,话锋但凡带着不满,他嘴里就是刘义多次来信,言及甄武多有跋扈之举。
朱元璋没心思听蒋献的车轱辘话,挥了挥手,便让蒋献退下了。
他又低头看向朱棣的奏折。
他有些明白朱棣的心思,不过他静静思考了一会儿后,还是觉得这样一个小小千户完全没必要这般笼络。
回头升个职,恩赐些东西,足够让甄武感恩戴德。
想罢,朱元璋就打算驳回奏折,可刚刚提起笔,就听到门外的人传报,袁洪过来了。
朱元璋把刚刚提起的笔再次放下,打算让袁洪进来聊一聊,一个太监一脸慌张的,匆匆跑了过来。
“启禀殿下,东…东宫刚刚传来消息,说是太子…太子病危。”
朱元璋顿时被惊的一个哆嗦,但是下一刻,他一双冰冷的眼光已经盯在了太监的身上,让太监如临冰窟。
朱元璋稳了稳心神。
“狗东西,胆敢诅咒太子,你到底是何居心,来人给咱拉下去重重的打。”
左右迅速的走了出来,拉着吓傻的太监就拖了下去。
朱元璋再顾不得处理其他的事情了,直接从椅子上起身,可一时没有站稳,身子忍不住有些晃动,他深吸一口气。
“来人,摆驾东宫。”
……
东宫,朱标寝室里,年仅十四岁的朱允炆,在其母吕氏的指导下,侍候在一旁,眼圈红红的看着好像因为朱标病中而格外伤感。
朱元璋过来后,看到这一幕,愣了一下,心想没白扶正吕氏,然后挥退了两人。
他径直来到床边坐下,看着面色苍白的朱标,显然是重病在身,又是惊讶又是心疼,不明白为何突然病重成这般模样。
朱元璋想到上次的争吵,一时间内心百味杂陈。
他还记得,那年他正在攻打集庆,战事正酣时听闻有了儿子的欢喜和振奋,没想到一转眼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
这些年两人政见屡有不同,难免争执,可只有他知道,他有多么看重这个儿子,每次争执,只是想让这个儿子变的更好而已。
只是事与愿违,教于酸儒之手的朱标,已经改不了有些文弱慈善的性子。
“父皇不杀了。”朱元璋轻轻的说道:“回头就让秦王回去。”
他不太懂得如何表达父爱,可是朱标却懂得,朱元璋这般做法中对他蕴含着浓浓的父子之情。
朱标感怀激动的想要说些什么,被朱元璋直接制止。
可朱标还是摇头开口道:“儿臣不孝,害父皇忧心,不过太医已经说了无妨,只是吕氏她们小题大做,还劳父皇圣驾。”
朱元璋摇了摇头。
朱标笑了,刚欲再说什么,却又咳了起来,朱元璋大惊,冲着外面连呼太医。
一直侍候在外的太医听闻,匆忙进去诊治。
又是一番忙碌。
朱元璋看着朱标沉沉欲睡,宽慰了几句,让其休息便退了出来,然后招来太医询问病情。
太医不敢说死,只是说暂时稳定下来,可病情依旧凶险,朱元璋烦躁连威胁都没心情,挥退了太医,随后他心神不定的在朱标寝室的侧房中静坐了良久。
他有些自责的猜想,是不是上次逼迫朱标太狠的缘故。
到了夜间,朱标的病情好像真的稳定了下来,没有白日里看着那么严重。
如此又过了几日后,朱标竟好到能够遥控办公。
这让朱元璋松了一口气。
他建立的大明帝国啊。
他盼着嫡长传承百世呢,万万不能二世就出了问题。
他一生雄才大略,功过无数,如今就差一个合格的继承者,继承他的江山。
所以,向来忙碌的朱元璋,为了朱标放缓了生活的节奏,许多不太紧要的政事,全部放了下来,只一心等着朱标身体彻底大好。
……
第200章 …朱标亡,储位悬
洪武二十四年末,蓝玉奉命统领兰州,庄浪等七卫兵,追讨逃寇祁者孙,攻取西番,罕东之地。
出征前,蓝玉入东宫看望朱标。
朱标斜靠在床上; 对蓝玉说着此次出征的一些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