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 >

第260章

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第260章

小说: 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陈天平回去,又能当什么用,还不是被架空的命,胡氏又凭什么不乐意。”
  黄中被朱高煦的这番言论惊住了。
  而朱高煦接着说着:“这样的话,我们和赵国公算是打个平手,想必赵国公也会同意,你想想,一方面我们可以想办法控制胡氏,插手安南,另一方面赵国公也可以扶持陈天平,同样可以插手安南,而有我和赵国公同时插手安南,我父皇的南洋贸易亦有所保障,还不费大明一兵一卒,你觉得我父皇会不会同意?”
  说到这里,朱高煦都被自己的想法惊住了,他不由得开始佩服自己了。
  安南这块蛋糕,他和赵国公都想要。
  但现在两个人分,算是打个个平手。
  可这对于他来说却也算是赢了赵国公,他想到自小到大在甄武手中吃的憋,如今就要让甄武吃一憋后,朱高煦的嘴角忍不住的就露出一抹满意且期待的笑意。
  能向甄武证明一二,真是一件畅快之事。
  而黄中在仔细考虑了一番朱高煦的想法后,他不由得点了点头,他也不得不承认,朱高煦所说的很有实现的可能。
  朱高煦本就是果断的人,想通这些后,当即眼中一定道:“既然想好了,那就这么办,先去把杜省那家伙叫过来吧,我先和他聊上一聊,若是能和胡氏谈好条件,今儿下午我便进宫去找我父皇商议此事。”
  黄中精神也振奋了几分道:“行,那我去请杜省过来。”
  说罢,两人又聊了两句细节后,黄中便向着汉王府外面走去。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
  没多久。
  杜省便被黄中请回了汉王府中,当杜省见到朱高煦时,朱高煦直接开门见山道:“请杜先生过来,是要告诉杜先生一件事,陈天平进京一事,已经无法阻止了。”
  这一句,直接把刚打算坐下的杜省,惊的一个不稳,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杜省翻身起来,惊讶问道:“汉王殿下,这怎会如此,以您之力,难道还能让小小的陈天平进京不成?”
  “单一个陈天平自然不是问题,但是如今赵国公亲自护行,这般情况,除了我父皇外,谁也阻不了此事。”
  “啊?赵国公?”
  杜省震惊,继而一脸愤慨道:“赵国公怎能如此,我安南一直当赵国公为朋友,他不帮我们,又怎能如此坏我们的大事。”
  “你现在多说这个无益,事到如今你只有两条路可走。”说到这里,朱高煦看向杜省。
  杜省明白朱高煦所说,只能放下对甄武的不忿,连忙正色俯身道:“还请汉王指教。”
  朱高煦点头,澹澹道:“一,任由赵国公领兵攻伐安南,不过想必你也知道,以你安南的情况,最多半年,赵国公绝对能够马踏你们西都。”
  “另一条呢?”杜省苦涩道,他对朱高煦所说的丝毫不怀疑,若问安南之中谁最了解大明,他敢说他当仁不让。
  安南总归是太小太弱了。
  朱高煦不在意杜省的情绪,接着澹澹的说道:“另一条嘛,那就是你告诉胡氏父子乖乖向我大明请罪,把陈天平恭敬的请回安南,当然陈天平到安南后,你们如何对待他,我保证我大明不会过多插手,只要陈天平不死就行,其他的都有我帮你等在朝堂上周旋。”
  杜省听到第二条路后,满脑子都是怎么会变成这样,可他看着朱高煦认真且凝重的样子,不得不尝试着接受这个现实,可他只是想想这两条路,他便整个人都没有精神气的瘫坐了下来。
  这两条路,他一个都不想选啊。
  他想到他当初信誓旦旦的在黎季犛面前保证的样子,突然更是心如死灰。
  可朱高煦却没给他多长时间考虑。
  “如何抉择,杜先生还是速给我一个回复吧,若是再拖下去,别怪我没提醒你,等到赵国公带着陈天平回京,你即便是想选也没得选择。”
  说完,朱高煦也不看杜省,端起一杯茶水喝了起来。
  等到一杯茶喝完。
  朱高煦看向杜省。
  杜省几番挣扎和纠结,最终艰难开口道:“下臣会尽快知会我安南陛下,恭迎陈天平回安南的。”
  朱高煦不出意料的点了点头,随后咧嘴笑了起来,如一个绝情的刽子手一般,毫不在意在杜省凄惨的心境上不留情面的再捅上一刀。
  “那接下来,咱们就要谈谈价码了。”
  “价码?”杜省忍住动荡的心神,疑惑的抬头看向朱高煦。
  朱高煦眉头一皱,不悦道:“你以为你安南胡氏认个罪,我大明就不会出兵?想要保住你们安南胡氏父子,还不得需要老子去找我们大明皇帝陛下陈情劝说,欺君之罪你明白吗?你以为是一件小事?”
  杜省张了张嘴。
  他第一次感觉到了一股屈辱感。
  一种来自小国,无法主张自己权力的屈辱。
  他安南的国王,为什么一定要大明指定。
  他们想要选一个他们认可的国王,为何还要这般送礼求情,才能求出一线可能。
  杜省心有不甘。
  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道:“之前下臣不是已经送给殿下一些财宝了吗。”
  “不一样。”
  朱高煦摇头,咧嘴道:“一码归一码,这件事更复杂了,是另外的价钱。”
  杜省沉默了下来。
  好一个另外的价钱。
  可最终,他还是认命道:“下臣此来还剩一些财宝,可以全部送给汉王殿下。”
  “不不不。”朱高煦说道:“这次不要钱。”
  “那汉王想要何物?”杜省不明白的问道。
  朱高煦一张嘴就直扑杜省的心脏:“听说黎季犛有一个长子,虽然备受喜爱,但因为非陈氏公主所生,地位反而不如继位法统的二子胡汉苍。”
  杜省看着朱高煦,没有接话。
  朱高煦顿了一下,把他最后的打算终于说了出来:“他既然在安南比较尴尬,不如送他来京,我帮着黎季犛调教调教,也算联络联络感情,毕竟等到陈天平回到安南,想必你们相求本王的事,也不在少数。”
  杜省再次深吸了几口气,可他在朱高煦炯炯的眼神下,最终也没说出拒绝的话,好多时候,许多事是不由个人意志所改变的,他晓得他没办法,安南也没办法。
  他沉声对朱高煦道:“今日所议之事,我会全部详禀我安南陛下,也会把厉害关系陈情说明,想必我安南方面定会做出合适的抉择,只不过安南距离此地遥远,来往信件多有不便,还望汉王在此期间替我等多多周旋。”
  “这没问题,你先通知着黎季犛,我就受点累,先帮你等周旋着,不过杜先生最好把厉害关系写清楚,我能劝我父皇不动刀兵,亦能劝我父皇再启刀兵,安南是和平还是动荡,一切全赖杜先生的一封书信了。”
  “我明白,多谢汉王的提点,若是汉王殿下再无其他要事,那下臣就先行告退,这就回去提笔写书,一有消息定然第一时间通知殿下。”杜省站起来俯身说道。
  朱高煦挥了挥手道:“先回去吧。”
  杜省应声后,慢慢的退了出去,朱高煦则看着杜省的背影,露出几抹不屑的笑意,他相信安南胡氏定能做出最为理智的选择。
  他不怕安南反悔。
  而当杜省走出汉王府后,他回身望着高大的汉王府,第一次觉得大明没有那么美好了,这里藏着的竟全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凶兽,比大山中的林子还要让人胆寒。
  可他没有别的办法。
  安南一直有赖大明的保护和贸易,却也一直生活在大明的意志之下。
  若想反抗,便会遭受雷霆打击。
  他从小就盼望他的家乡能一步一步发展的如大明一般繁华,现在又如何肯见到,初出的麦苗遭受狂风暴雨的侵残呢。
  ……


第375章 …什么血洗?
  就在杜省忙着把他在大明发生的所有事情记录成信,送往安南黎季犛手上的时候,朱高煦当天下午便直接去了皇宫之内。
  一路上,不时有太监和宫女俯身拜见汉王殿下。
  但是朱高煦傲气的谁人也不曾理会,大步的直接向着朱棣的所在处而去。
  他的步伐龙行虎跃,属于百战将军的气势从整个身上透露出来,让不少人望之都不由生畏,一直到了书房门口,朱高煦才被王彦拦住。
  而一直对旁人冷眼无视的朱高煦,见到王彦后,脸上露出一副笑容,并且还客气的上前捶了一拳王彦以示亲近,随后让王彦前去禀报,他则老老实实站在门口等着朱棣的传唤。
  不一会儿。
  书房响起了朱棣的声音:“让那家伙进来吧。”
  门外的朱高煦明明晓得朱棣不是在和他说话,也明明晓得朱棣看不到他,但本能的身子就立马站直了。
  等到王彦出来让他进去后,朱高煦在门外咧了咧嘴,挤了挤眼,让整张脸上的肌肉放松后,这才微微躬着身子,带着灿烂的笑容走进了书房之内。
  “爹,儿子来看你了。”
  朱棣此刻正在处理奏折,眼睛抬都不抬一眼,只是忙着看奏折,一直到朱棣思索好如何批复后,把批复之语写在奏折上,随手扔进了早已批复好,而且也已堆积了高高一摞的那堆奏折中。
  他扔下笔烦躁的揉了揉手腕。
  其实他知道他不是一个特别有耐心处理这些杂七杂八事情的人,虽然他处理起来并不觉得难,但是他发自内心更喜欢无拘无束的漠北纵横的生活。
  只不过他如今当皇帝的时间还不长,即便再不耐,也要耐着性子去处理这些政事,而且他爹朱元璋这个工作狂珠玉在前,他纵使想要撂挑子,也不好意思撂。
  但这显然难不住朱棣,他最近就在琢磨着内阁这件事,想着把内阁学士的品级提一提,设成常职,回头让内阁学士帮着他处理这些东西,他也就有时间琢磨漠北的事情了。
  朱高煦这时从宫女手中接过送过来的茶水,亲自端着走到朱棣的书桌前,然后恭敬的递给朱棣。
  朱棣接过喝了一口便放在了桌子上,随后身子微微一歪,靠在了靠枕上,舒服的找了个姿势,然后眯着眼打量起朱高煦。
  “没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说吧,又憋什么坏屁呢。”朱棣没好气的说道。
  “爹,看你说的,好像儿子就没有正事一样。”朱高煦不乐意道。
  “呵。”
  朱棣奇了怪了:“这威风八面的汉王还能有正经事和我聊?来来来,你和我说说,是和我聊临清运河疏通,还是水分司该如何督运河槽。”
  朱高煦一愣。
  朱棣吧砸了一下嘴,不饶人道:“不是这个啊,那是山西移民,还是移民后的安置和恢复生产?”
  “也不是?那伱总不能是老子聊一聊《永乐大典》吧,你也不是读书的料啊,你还能在这事上说个一二三?”
  这机关枪似的一顿话,直接把朱高煦脸都说黑了。
  朱棣没好气的冷哼了一句道:“你但凡对这些事上些心,也能让我少操点心。”
  说实话朱棣是真喜欢朱高煦,打仗勇猛,敢冲敢拼,像极了二十啷当岁的他,那时候他刚到北平,要么时不时带着兵马去巡视边关,要么配合北征主将征讨蒙古,可是谁也不知道,他曾在心中也深深的羡慕过朱标。
  那个他颇为尊敬的大哥,可以留在京城与父皇讨论政事的样子,曾深深的印在他的脑海中,让他许多年都没有忘怀过。
  可惜他作为藩王皇子,一辈子没有机会和他的父皇讨论什么内政。
  不过还好,如今他坐了皇位,他倒有机会和他的儿子讨论一番内政。
  但…他的儿子简直一言难尽。
  老大是能和他探讨政事的,但是老大体胖,走两步就和要喘死了一样,完全没有朱标当时的那股气质,所以朱棣也懒得折腾老大,同时为了心不见眼不烦,即便有什么政事需要讨论,也是让人送去东宫,让老大出了意见后,再送回来。
  然后他报以厚望的老二,长得倒一表人才,可老二就满脑子想着军事,政事什么瞅两眼就烦,让他说个意见,简直和个直脑子一样,再复杂的事情在老二身上,也能让老二简简单单的瞎搞一通。
  这还有个什么意思。
  朱棣对此颇觉得遗憾。
  甚至想着,等都以后实在不行,在甄武身上试试父子讨论内政的感觉,反正女婿也是半个儿,总能聊慰心怀。
  朱高煦自然不晓得朱棣的这些想法,即便知道,依照朱高煦的性子,怕也不会耐下心来去钻研内政,这时候他见朱棣小瞧他,忍不住不忿道:“儿臣虽不是说这些,但儿臣此来确实是正事,是为安南之事所来。”
  安南?
  朱棣一愣,下一刻微微坐直了一些身子,他瞥了一眼朱高煦道:“安南的事,你不要给老子乱插手,老子自有安排。”
  “爹啊,什么叫乱插手,你最起码先听听儿子的意见,你再说是不是乱插手啊。”朱高煦委屈道。
  “那行,你说说。”朱棣来了几分兴趣。
  随后,朱高煦把他的想法一五一十的说给了朱棣听。
  朱棣听完后,深思了半天,最终还是摇了摇头道:“你说的是有几分道理,但是有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也太过麻烦,没必要如此。”
  “爹,虽说麻烦,但是儿子有信心办好这件事,再者说,如此咱们不用费一兵一卒,也不用浪费钱粮,这对咱们来说能省不少钱呢,爹你说,咱这笔钱用在疏通运河上,用在《永乐大典》或者移民上,不都是好事吗。”朱高煦焦急道。
  朱棣一听这个,拒绝朱高煦的心动摇了起来了。
  没办法,朱元璋留下的底子再厚,也经不住他和朱允炆两个人造,尤其朱允炆造的也太多了,当然这其中有他一部分原因,但谁让朱允炆打他区区十万兵马,还每次出动五六十万的大军。
  这人吃马嚼的,再厚的家底也承受不住。
  不过下一刻,朱棣还是摇了摇头,这事他早就安排上了,而且也和甄武定好剧本了,这时候他若篡改剧本,甄武发现被坑后,指定背后念叨他不地道。
  可朱高煦不依不饶,又拿出他磨着朱棣要天策卫时的架势,朱棣一瞧,当即都头疼了起来。
  ……
  三日后,甄武带着陈天平等人终于来到了京城。
  陈天平脸上带着雀跃,左右乱看体会着大明的繁花和热闹,而裴伯耆此刻却有些提不起精神,只因为在前一天,裴伯耆和甄武又细细的商量了一次。
  这一次他不得不答应了甄武许多过分的要求,这才换的甄武承诺在见到朱棣后,帮他们进言说话,并保证大明出兵帮他们复国。
  裴伯耆知道当他答应那些条件后,等到安南复国后,即便名义上依旧属于陈氏王国,可实际上的权利,大多都会转移到大明的身上,他不知道他这个决定是不是对的,一直也在忐忑的怀疑他会不会成为安南历史上的罪人。
  甄武看出裴伯耆的担忧,大方的送上了安慰:“裴先生不必如此,这一路你也见到我大明的强盛,我敢保证日后安南也能如大明一般,安南子民与我大明子民亲如兄弟。”
  裴伯耆听到这话,略显宽慰的点了点头。
  甄武这几日倒有点欣赏这个老家伙,不仅见识不俗,忠心也值得称赞,只是可惜啊。
  “裴先生,陈公子,我先带你们找个地方住下来,你们也稍先安顿一番,等到明日,我再带你们去朝堂面圣。”甄武对着裴伯耆两人说道。
  两人具是道谢。
  随后,甄武帮他们找了个住的地方,这才告辞离去,带着程良等人返回他家。
  可是,当他刚刚到家后,便收到了一个信息。
  黄中在三日前便回京了,当天去了汉王府,并且汉王当天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