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争锋乱世-第2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忧,然虏卒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史记:李将军列传》)。
从这些文字中,不难看出,李广治军简易,人人自便,士兵轻松自在,但是如果匈奴突然攻击他,他就吃不消了。
士兵只是图眼前的享乐,却丧失了战斗力。
还有一处记载: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爱惜士卒,人所共知,但是这种把严格要求与关心士卒对立起来,是不可能真正形成战斗力的。孙子说“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使谓必取”又说“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为将治军,宽缓不苛只能造成军纪松散,不能做到赏罚分明,令行禁止,这样的军队,如何能打胜仗?同时,《史记》中还用大量篇幅记载了李广深夜射石,孤身脱险的精彩故事,但是,这些却不能掩盖“飞将军”五战匈奴,三次无功而返,两次全军复没的不佳战绩。
卫青治军,史籍中没有正面描写,但通过漠北之战,可以看出端倪。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里,见单于陈兵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钢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
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亦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暮,单于逐乘六嬴,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时已昏,汉、匈奴相纷挐,杀伤大当。
汉军左校捕虏言单于未昏而去,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大将军军因随其后。匈奴兵亦撤走(《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与李广相比,卫青治军法度清晰,镇定从容,善于把握战机迂回包抄敌人。
古代中国对带兵作战有很多精辟的总结。譬如说孟子曾针对将帅品德修养和有关指挥艺术总结了“六术”:制号政令,预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处舍收臧,欲周以固;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
单从孟子总结的六术看,李广称得上是一位善于冲锋陷阵的勇将,却不是那种能调度从容,指挥镇定的帅才。
三、性格品质。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布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馀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
第五百二十六章 原因
李广言而无信,滥杀降卒,不仅不人道,而且有违军事道德,是谓不信。汉景帝时爆发的七国之乱,李广因得敌军军旗立功,但“以梁王受广将军印,还,赏不行”错过了一次封侯的好机会,按照汉朝的法律,中央官员如果私下接触诸侯王是要严惩的,而李广接触的又是汉景帝最不喜欢的梁王刘武。
李广的做法,即使不算是通敌,也是投机,是谓不忠。还有一件事,可以看出这位大名鼎鼎的李将军的心胸。“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
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霸陵尉不让李广过关本来是照章办事,李广却心胸狭隘,挟怨报复,竟然在国家任用他的时候,利用职权将霸陵尉斩了,是谓不仁。
同样的遭遇,也在汉光武帝身上发生过,但是光武帝非但不处罚阻止他入城的洛阳令,反而重赏了他。李将军心胸狭隘,睚眦必报,可见一斑。
相较而言,卫青就显得谦和高明得多。苏建尽亡其军,独以身得亡去,自归青。青问其罪正闳,长史安,议郎周霸等:“建当云何?”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闳、安曰:“不然。兵法“小敌之坚,大敌之禽也”。
今建以数千当单于数万,力战一日馀,士尽,不敢有二心,自归。自归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不当斩。“大将军曰:“青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间,无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
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是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军吏皆曰“善”(《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卫青的做法既听取了部下的意见,也给了皇帝面子,尊重皇帝的权力。卫青因功当上大将军后,苏建曾向卫青建议,让他招纳一些名流之士,以提高他的威望。但卫青却说“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这也正说明了他的谦虚谨慎,不妄自尊大。
随着卫青地位尊宠,“公卿以下皆卑拜之”,独汲黯分庭抗礼,“长揖不拜”卫青非但不为此不满,反而更尊汲黯之贤。后来李广失道自刎,其子李敢击伤卫青,卫青也不计私怨,并且匿讳击伤之事,确有大将风度。
四、时代变化。无论怎样,在冷兵器时代,将领能否封侯,主要还是看他的战绩,而不是所谓的贵戚身份。军功奖励制度早在商鞅变法时已经实行,而到了汉代,高祖刘邦更是确立了“无功不得侯”的祖制。
况且李广与卫青所处的时代,正是大汉王朝由“无为而治”转向“有为进取”的时代,在军事上,被动防御也随即转变为主动出击,千里奔袭,强化主力兵种的建设,大规模发展骑兵,运用骑兵军团纵深突袭战法,对匈奴贵族势力实施歼灭性打击。
在这一点上,卫青可谓是开创了骑兵千里奔袭战法。而同为名将的李广,在运用骑兵方面,则远远逊色于被动防守打遭遇战。李广虽然与匈奴打了大小七十馀战,然而战绩乏善可陈,五次大战,有的却是三次无功而返,两次全军复没。而卫青则是七出边塞,七战七捷。
作为对付像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的有效战法,长途奔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如何避免在茫茫草原迷路,寻找到匈奴的主力,以运动战歼灭之。
然而纵观李广与卫青的对匈作战,却能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李广出塞,经常因迷路而受重创,尤其是最后的漠北决战,更是因失道误期,最后含恨自刎。但作为汉军最高统帅的卫青,却无一次迷路战败的记录。
虽然现在无从知晓卫青是怎样避免在茫茫草原千里奔袭而能准确找到匈奴主力,迅速给予打击,但是在战役开始前的侦查和谋划一定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加之卫青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沉着冷静,随机应变,采用正确有效的战略战术,这才铸就了七战七捷的奇迹。
反观李广,则只能称其为勇将,镇守边关,吓阻匈奴的小规模侵扰还可,但是作为大运动战的将领,李广则不可谓合格。
五、“李广难封”与“卫青幸封”。“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后人多把李广最后含恨自杀归咎于武帝的打压贤才与卫青的有意排挤。但细想,则实在是冤枉。漠北决战,是汉武一朝对匈奴最大的一场战役,在这样一场关系到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命运的战役里,武帝自然不会任用一个时运一向不济,曾被眼前的敌人生擒而后逃脱,常常在大沙漠中迷失方向,导致全军复没,且已年过六旬的将军作前锋。
而作为忠于武帝的全军最高统帅大将军卫青,在生死攸关的决战前夕,他首先要考虑的当然是战事的成败,如何排兵布阵去争取胜利,这才是当务之急,而不是花心思去考虑让谁立功又去排挤谁。因此,李广难封,只能怪自己。李广的悲剧,恰恰在于他自己的性格缺陷。他并不善于向他人学习,自负且军事才能有限,在人才辈出的汉武一朝,他并没有赫赫战功彪炳史册,有的只是小智谋策略,逞匹夫之勇的孤胆英雄的事迹,还有以死来向无情命运抗争的动人真性情。
千百年来,无数失意文人在李广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引起共鸣,或歌或咏,也使飞将军千古留名,成为笔杆子渲染出的名将。
而作为战功卓着的大将军卫青,出身骑奴,因裙带关系而开始改变命运,虽然依靠裙带关系做官绝不是什么好事,但并不能说这种官只能贪污腐败,寡廉少耻,或者一定就是纨绔子弟,毫无所能。汉武帝只是提供给了卫青建功立业的机会,而能否建功立业,还在于他个人的努力。
………………………………
第五百二十七章 武王眉皱
李广啊!李广,让我怎么办才好呢!王旭的眉头深深的皱起。
而在王旭与李广和姜尚谈论的时候,赵云与张定边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
此时赵云的一袭白甲竟然崩坏开来,浑身沾满。。。
………………………………
第五百三十章 巅峰黄忠
王旭是没有神级的宝物,刚刚王旭先是想到了郭嘉的河图洛书,但是这个想法瞬间就被王旭否定了,河图洛书是神器不假,但是防御力应该没这么恐怖吧!
就算是龟甲!
但是刘备的龙霄剑就不一样了,这可是大汉一千多年的镇国神器,虽然王旭如今还心有余悸,但是这并不妨碍渡劫是吧!
而且从刘备手里借龙霄剑,也不是不可以。
“白老,龙霄剑可以吗?就是赤霄剑!”王旭急忙问道。
白蛟的眼中闪过一丝杀气,随后摇了摇头道:“赤霄剑乃是斩白蛇开始的,对于我无用!”
“对于你同样无用!不过你还早的很!”
……
就在王旭与白蛟交谈的时候,曹操麾下的典韦与袁术麾下的黄叙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
两人都是力量型猛将,同样不习惯做坐骑,站在大地上就是能力拔山的那种。
曹操与袁术的大军根本不敢靠近两人的战圈,更别说打仗了。
“仲康,已经打了整整一天一夜了!看出胜负没有?”
许褚凝重的摇了摇头道:“主公!还是看不出胜负,但是老典略占上风!”
此时典韦与黄叙的周围形成一个方圆数里的大坑,这就是他们打了一天一夜的结果。
“主公,若不然我也去挑战?”许褚不是一次两次说这句话了,他已经说了很多次了,但是曹操都没有允许。
“去吧!”
“好的,我知道了!”许褚还以为曹操又是不许,没想到竟然答应了!
许褚瞬间改了脸色!九环象鼻刀一挥,身后巨像战魂顿时浮现,一股巨大的压力直直接将脚下弄出一个大坑。
许褚直接开启了他的重力领域!
“虎痴许褚在此!谁敢与我一战?”
孙策看得眼皮直跳,这么猛?孙策刚刚突破半神,境界还没有稳固,对上许褚的话怕是凶多吉少。
但是袁术麾下还有一位猛人,这位猛人在历史上可是争议很大的。
那就是黄忠!年过六十的黄忠对上壮年的关羽,照样打得难分难解!
而这个世界上黄忠这个年龄就不存在衰弱一说。
要知道关二哥在中后期的实力已经超神了,正是壮年时期,基本上属性点已经点满了,可是在和黄老将军也是大战了上百个回合,还没有分出胜负,要知道这可是关二哥在三国里第一次与对战方打成平手,更重要的是黄忠已经步入老年,实力可以说一日千里的在下降。
和关二哥单挑的时候,估计身体素质最多也就还有巅峰时期的百分之六七十左右,这个不说古代人五十多岁是什么情况了,就算是现代人五十岁你敢这么玩早就送医院抢救去了。
从这就可以看出来黄老将军实力真不一般,如果黄忠要是再年青个十几二十来岁,那关二哥能不能再来个大战一百回合就不好说了,说不定会再现虎牢关的风彩。
最后更是被刘备封为五虎上将,如果说关二哥可能和刘备一样有着收复黄忠之心,所以留了一手,并没有出全力,那定军山一战总不会再留几分实力了吧。
那可是直接就斩杀了曹军大将夏侯渊,要知道可是最喜欢游击战,一般人还真干不过他,就连关二哥和张飞马超等人出手,也不一定就可以杀的了夏侯渊,可是在定军山直接就让黄老将军给干掉了。
从这里是不是更可以看出黄老将军老当益壮,而且黄老将军的年纪已经快要进入谷底,用我们现代人的话说,那就每天要吃着各种药才可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这样的一个武力值和吕布一样逆天之人,为何在十八路诸侯的时候并不出名,如果不是刘备把他给发掘出来,说不定这样的人才就埋没了。
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古代最大的孝道,在古代有一句话一直流传着,那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黄忠在练武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伤到了身体的根本,所以一直没有孩子,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儿子黄叙后,总算是可以解决这个无后的问题了。
可是没等黄忠去建功立业,自己的儿子生病了,用医生的话说,那就是天生,也就是黄忠练武时的病根传到了自己的儿子身上,这下子黄忠也没有时间再去建功立大业了。
于是黄忠开始四处求医,而黄忠的儿子黄叙也不好过,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吃药,虽然不知道管不管用吧,但是药一直没有停过。
而且像华佗这样的名医也不是没有给黄叙看过,但是这种天生的不足,根本就不是药物可以解决的。
但是黄忠为了传承接代的事情,从来没有放弃过,还是在一直寻找着方法来提高自己儿子的生命,不过很多事情并不是说你努力了就一定有结果,最终黄叙还是把命交给了老天爷。
说实话,黄忠当时还想过是不是给儿子弄一个老婆,就算是儿子没了,要是有个孙子也行,但是黄叙的身体太差了,根本就没有等到这一天。
可以说黄忠在自己的武力值最逆天的时候,正好在四处求医,从而失去了展现自己实力的最好机会,最起码十八路诸侯的时候没有去,如果去了和吕布再来一场单挑,结果瞬间就不一样了。
光看我们的关二哥就是和吕布打过之后才出的名,要是黄忠怒气暴发一下,万一不小心伤到吕布,一辈子的名声就再也跑不掉了。
怎么也比一直守在长沙这个破地方一辈子要强的多,而且当时为了儿子四处求医可以说把不光没有把自己最强的一面展现给大家,更是没有时间来修炼自己的武技,也就是说黄忠大多数时候都浪费在儿子身上了,所以和关二哥大战之时,也算是第一次热身。
如果没有儿子这个变故,黄忠再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炼,那在虎牢关一定可以一战成名,成就要远远的超过关二哥。光想想吕布的武力在三国时候那是家家都在争,如果不是因为吕布的人品不行,根本就不会死在白门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