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争锋乱世-第2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完率领数十名同伙打马奔投唐军,慑于秦、程的威,王世充的人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马蹄扬起的烟尘,而不敢追赶。
这就是程咬金和秦叔宝归唐最为的戏剧性过程。归唐后,李渊将程咬金划归秦王府,李世民待之甚厚,授秦王府左三统军。
此后,程咬金就成了秦王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每次接战必身先士卒,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为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又领左一马军总管,以功封宿国公。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在太子李建成集团和秦王李世民集团争夺太子之位的血雨腥风中,左一马军总管程咬金首先成为李建成的清洗对象,准备把他调到离长安十万八千里的康州(今广东德庆县)当刺史。
程咬金着急了,对李世民说:“大王股肱羽翼尽失,身何能久!知节以死不去,愿早决计。”(见《资治通鉴。唐纪七》)
六月初四日,在诸将领的拥戴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事变”,灭了李建成集团,两个月后,李渊禅位,李世民正式登基。
程咬金因为这场大功劳,先拜太子右卫率,再迁右武卫大将军,赐实封七百户。
太宗贞观年间,程咬金历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又改封卢国公,授普州刺史。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再转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北门屯兵、加镇军大将军。也就在这一年,他的图像荣登凌烟阁唐二十四开国功臣榜。
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程咬金迁左卫大将军,并被任命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八月,“葱山道行军总管程知节击西突厥,与歌遏禄、处月二部战于榆慕谷,大破之,斩首千余级。”
“十二月,程知节引军至鹰娑川,遇西突厥二万骑,别部鼠尼施等二万骑继至,前军总管苏定方率五百骑驰往击之。
西突厥大败,追奔二十里,杀获千五百余人,获马及器械,绵亘山野,不可胜计。”(见《资治通鉴》)。
斯时,程咬金已经六十八岁,也有些英雄迟暮的感觉了。因为苏定方的功劳引起了行军副大总管王文度的忌妒。
………………………………
第五百零三章 赵云挂帅
他对程咬金说:“这场仗虽侥幸获胜,但我军也有死伤,乘危轻进,孤军深入,是失败的成因,我军不宜急进。如今之计,我军应结成方阵,辎重置于阵中,从容前进,遇敌则战,此乃万全之策。”
同时还告诉程咬金,皇上有密诏说,程大总管一贯恃勇轻敌,委托王文度对其加以节制,程咬金信之。由是,唐军收军成阵,缓缓而行,不许深入。“
士卒终日跨马,被甲结阵,不胜疲顿,马多瘦死。定方言于知节曰:‘出师欲以讨贼,今乃自守,坐自困弊,若遇贼必败,懦弱如此,何以立功!且主上以公为大将,岂可更遣军副专其号令,事必不然。请囚文度,飞表以闻。’知节不从。”
唐军推进到恒笃城下(今哈萨克斯坦东南),数千粟特人开城投降,王文度居然对程咬金说:“这些胡人是假投降,等我们一走,复还做贼,不如杀光他们,取走他们的资财。”
苏定方反驳说:“如此一来,我们就成了盗贼,大唐正义之师还平什么叛?”可惜,程咬金没有听从苏定方的谏言,眼睁睁地看着王文度下令屠城,并抢光城中的金银财宝。
而苏方定坚决不接受分给他的那一份。这场杀戮带来的严重后果是,西域各部再也不敢妄存降唐的念头了。
由是,唐军孤军深入,又得不到支持,只好班师回朝了。回到长安,王文度因假传圣旨应当处死,唐高宗李治特赦其免死,仅开除公职而已,程咬金则减死免官,没多久,又被授予岐州刺史。
但程咬金自觉年纪太大,请求退休获准后,从此在家颐养天年。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七十七岁的程咬金寿终正寝,陪葬昭陵(太宗陵),走完了他福将的一生。
说实话,王旭对于程咬金还是很欣赏的,这样的话即使没了天命,王旭带着程咬金的话,说不定和有天命差不多。
王旭遗憾的摇了摇头。
“王上可是对此份情报有什么不满?”郭嘉见王旭摇头,顿时问道。
王旭淡淡的摇了摇头道:“此份情报已经很好了,就是可惜了一个世间福将,便宜了李世民。”
“福将?”郭嘉微微皱了皱眉,福将的定位还真不好说。
他没有统帅之才,也不是顶级猛将,但是往往能够化险为夷,带领大军走向胜利。
“王上,要不要出动隐部,直接…”郭嘉说着,比划了个抹脖子的动作。
王旭笑道:“都说了是福将了,你以为暗杀会有用吗?只能以绝对的实力镇杀,然而终究不值得。”
王旭说完,又继续看了下去。
“袁术麾下猛将:纪灵、孙策、太史慈、龙耀、黄忠、黄叙…”
“黄忠竟然降了袁术?不对,应该是降了孙策,以孙策的气魄以及能力,让黄忠投降并不难。”
“不过没有看到马援,估计是没有投降或者死了。”王旭暗道。
“统帅:袁崇焕…”
“谋臣:杨弘、阎象、周瑜…”
“嬴政麾下猛将:李存孝、贾复、张任、严颜…”
“麾下统帅:白起、蒙恬…”
“麾下谋臣:李斯、吕不韦…”
“吕不韦?这人竟然出来了,但是嬴政的血脉无疑是大秦血脉无疑,看来和吕不韦应该没有关系吧?”王旭不禁暗想。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
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
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
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反正王旭是听说一种说法,吕不韦是嬴政的亲生父亲。
不过有吕不韦这个有名的商人辅佐嬴政。
加上益州沃野千里,怕是资本也很雄厚啊!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王旭这些都不怕!
“奉孝,你觉得应该派谁去剿灭陈友谅呢?”王旭笑道。
郭嘉闻言微微一笑道:“陈友谅不足为惧,然而终究坐拥十万兵马。”
“还是一股不小的威胁,目前在幽州镇守的是韩信元帅,又有子龙在,此战自然是交给韩信了。”
王旭微微摇了摇头道:“交给子诺固然是好,但是也该给下面的人机会才是。”
“我看子龙就不错,你即刻书信一封,让子龙写一份战略报告,子诺点头之后便出战陈友谅。”
“子龙!嗯!”郭嘉点了点头。
经过这几年的学习,赵云的统帅可不低。
赵云此人有勇有谋,而且也能说得上是一员福将了。
不过赵子龙这个福将却是用实力杀出来的。
先不说历史上赵云乃是常胜将军,更是在长坂坡一战封神。
就是这一世,赵子龙的战绩可不差。
无论是落龙冈之战还是匈奴之战,赵子龙那绝对的实力与运气堪称顶尖。
为什么会说运气呢?强如项羽、吕布等人,不是照样有败绩?唯独赵云没有。
他们的实力比起赵云来可是强太多了。
而且当初答应了公孙瓒,王旭便会给赵云机会,更何况王旭本来就喜爱赵云。
“王上,还有一事!”郭嘉忽然沉声道。
“什么事?”王旭疑惑道。
“刚刚接到消息,刘备带着一支残军进入武国了,料想是来投奔王上的。”
………………………………
第五百零四章 刘备来了
刘备早就被项羽歼灭,一直不知所踪,没想到时隔半年,他竟然会出现在武国。
而且是带着残军过来,刘备这是放下了吗?
不过王旭与刘备的交情还是可以的,于公于私都应该亲自去接见。
而且关羽与张飞这两位半神要是能加入武国的话,武国的高端战力又多了两位。
看刘备这情况,华夏还真没有他立足的地方了,除非刘备愿意去北地发展。
但是北地也不好发展啊!王旭下一步就是攻取北地,刘备要是去了,王旭咋整?
……
两日后,刘备到达武都。
“二弟三弟,眼前的这座城池就是武都了,当年的雁门关。”刘备略带羡慕的说道。
“经过子阳贤弟多年的发展,武都已经不亚于当年的京都洛阳了。”
此时的刘关张三兄弟早已不复当年的意气风发。
三人的脸上都带着些许落寞之色,就在半年多以前,刘备还是汉中王,执掌一州之地,麾下精兵十万。
而现在,不过残军数百,麾下也只有庞统、关羽、张飞三人。
陈到护卫刘备逃出来的时候战死,刘晔也被项羽俘虏。
据传,刘晔誓死不降,最后自尽于牢房之中。
而其他将领更是战死的战死,投降的投降。
唉!
“王旭这小子还真是厉害啊!不过如此奢华的城池,不知道又要苦了多少百姓。”张飞冷哼道。
刘备闻言脸色一沉,说道:“三弟,不得无理,子阳贤弟岂是那种人?”
“据我所知,这是百姓自愿的,而且子阳贤弟可是发放工钱的,而且比平常都多。”
“大哥所言极是,三弟,你得好好管管你这张嘴了。”关羽接着道。
随后关羽话锋一转,说道:“大哥,进了武都,你的大志也算到了尽头,你真的决定好了吗?”
刘备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落寞之色,如果不是走投无路,谁愿意呢?
但是已经别无选择了。
“我大汉应该是走到尽头了,刘秀、刘彻也已经被消灭,汉室宗亲已经没有能力扶持大汉了。”
“陛下又陷于曹操之手,大汉已经完了,现在我能做的,就是让大汉的子民过得好一点了。”
“而投入子阳贤弟的麾下,正是为了这个理想。”
“行了,速速过去吧!”刘备催马率先上前,因为刘备已经看到了,王旭亲自带着文武在武都门前迎接于他。
“这就是荣耀碑吗?”关羽看着立于大路正中的巨碑,朝着巨碑施了一礼。
张飞见状同样施了一礼,这座巨碑的上面刻着大汉的英雄名字,承载着大汉的英魂。
“刘备,你终于来了!”王旭看着前方落魄的刘备,有些失神。
历史上的刘备,哪怕是最落魄的时候,都没有这个样子过。
不管是不是演义之中正义化的刘备。
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
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
陈寿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刘备为人不爱多说话,喜怒不形于色,不甚爱读书,喜玩赏评犬马、音乐、美衣等当时士人才子间风行的雅乐之事、常帮助、善待地位低下、受困苦的人。
好与豪侠义士交结相识,善待百姓,曾因其仁德而感动了一位刺客,放弃杀死刘备。
而历史上的名人对刘备的评价都很高。
陈寿:“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元起:“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袁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程昱:“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
裴潜:“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
刘晔:“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
孙胜、贾诩:“刘备雄才。”
郭嘉:“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
诸葛亮:“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复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行。”
………………………………
第五百零五章 刘备定律的传奇一生
不管是旁人或者队友,或者对手,对刘备的评价足以说明刘备的为人。
王旭不会贬低曹操,同意也会好因为正义化而高看或者小看了刘备。
这一切都是刘备的真实写照。
“玄德兄!时隔多年,你我终究又相会了。”王旭笑道。
刘备在很远的地方就下了马,听到王旭的话语,不禁有些恍惚。
“说来惭愧,备不过是丧家之犬罢了!”刘备笑道。
王旭闻言说道:“玄德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相信要不了多久,玄德兄又是那个英武不凡的汉中王。”
刘备闻言摇了摇头,随后双膝而跪,双手捧着龙霄剑,高声道:“刘备愿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