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

第69章

朕-第69章

小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两岸全是大山,中间有一条禾水穿过,村镇多在山脚沿河地带。
  夜色降临,不敢继续行船,因为此段水流湍急,而且河中还有一些暗礁。
  李邦华为了不惊扰此地百姓,没有选择在镇上停靠。而是稍微下游一些,将大船抛锚固定,又将小船绑定大船,派二十个乡勇下船放哨,其余乡勇全部留在船上休息。
  此君在吉安府威望极高,仅凭自身威望,还有个人魅力,就让两百多乡勇服服贴贴。
  这支杂牌部队,军纪并不输给赵瀚太多。
  镇外,山中。
  一处大宅之内。
  “四爷,官兵来了!几条大船,二十多条小船!”
  费映珙蹭的站起,拔剑冷笑:“还敢来送死,招呼弟兄们夜袭。”
  费映珙没啥大同思想,但他的做法,却跟赵瀚非常相似。
  这货先是杀死本镇的地主,抢了地主的宅子住进去,把地主家的女眷,赏赐给手下为妻。甚至连黑哥们儿铁奴,都分到一个寡妇。
  接着分田,他自己是大地主,手下全是小地主,又分田给许多穷人成为自耕农。
  瞬间在天河镇站稳脚跟!
  这里的地形更厉害,两岸全是临河大山,耕地要么在群山之中,要么在河边一线。若有官兵杀来,拔腿就能跑进山里,攻守转换轻轻松松。
  半夜时分。
  李邦华正在船舱睡觉,突然被喊杀声惊醒,只见岸边亮起无数火把。
  在岸边放哨的乡勇,少数被贼寇砍死,少数吓得跳河逃生,也有几个脚快的逃回船上。
  乡勇们惊骇无比,纷纷收锚砍索,操船赶快离开此地。
  黑暗中,一条大船不幸触礁,几条小船在湍急的河流中倾覆。
  李邦华愤恨不已,却又无计可施,划船回去必须用纤夫,而此地一个纤夫都找不到。
  为啥?
  因为纤夫都是费映珙的人,而且已经分了土地,偶尔还客串盗贼去永新县抢劫。
  “四爷,抓到一个活的!”
  一个乡勇被带到费映珙面前,已然吓得浑身瘫软。
  费映珙亲自审问道:“谁带的兵?”
  “李尚书。”乡勇老实回答。
  “什么东西?尚书?”
  费映珙以为自己听错了,他霸占一个贫穷村镇而已,无非就是把县衙钱粮抢了,用得着尚书亲自带兵镇压?
  乡勇解释说:“吉水李老爷,李尚书。”
  费映珙面色古怪,他曾游学至白鹭洲书院。当时李邦华罢官在家,被请去书院教学,费映珙还听过几个月。
  也就是说,李邦华是费映珙的老师。
  费映珙连忙问道:“李尚书怎会带兵至此?”
  乡勇回答道:“庐陵县有贼……有义士,杀地主分田地,闹得好大阵仗。巡抚正在带兵清剿,李尚书带咱们抄后路。”
  费映珙不可置信,喃喃自语:“那小子究竟干了什么?把李尚书和巡抚都招来了。”
  说完,一剑将乡勇劈死。
  翌日上午,费映珙安排人手,到上下游全天候放哨,一旦发现官兵立即卷铺盖进山。
  至于莫名其妙被攻击的李邦华,天亮时分清点人数,气得想要杀回去弄死天河镇的匪寇!
  二百三十多个乡勇,此时只剩一百九十多个!
  来到黄家镇登陆,李邦华立即派人探查敌情,自己带兵在河滩略作休整。
  探子很快回到汇报,说镇内镇外一个人都没有。
  李邦华眉头紧皱,他带兵绕个大圈子,前后耗费二十天,竟然还是扑了个空?
  李邦华拾级而上,来到客栈门口,那里还挂着求购玉米、红薯的广告牌。
  带兵来到镇外,经过几间民房时,李邦华若有所思。
  那些民房都是土墙,用石灰刷着宣传标语:人人有田耕。
  又来到一处民房:人人有房住。
  接下来,还有许多五花八门的标语——
  人人有衣穿。
  人人有饭吃。
  老人有人送终,孩子有人养活。
  寡妇快快改嫁。
  不让小孩读书要罚粮。
  均田地,等贵贱。
  李邦华盘腿坐在田埂上,看着“均田地,等贵贱”直发愣。
  李家虽是大族,可李邦华却出身贫寒。
  他父子都考上举人,读书花了太多钱。家里的十几亩地不够花销,连进京赶考的路费都不够,只能跟父亲结伴,徒步从江西走到北京——他那村里的田亩,都被当地几大家族占了,他即便考上举人,也无人前来投献土地。
  底层农民有多苦,李邦华清楚得很,他自己也下田种过地。
  突然间,李邦华很想见见赵瀚,跟那个反贼当面聊聊。他想劝说反贼,天下大同不是这么搞的,应当努力科举做官,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
  放眼望去,冬小麦苗郁郁葱葱,李邦华看得一阵喜欢。
  看着看着,李邦华猛地站起,大声呵斥道:“不准踩坏麦苗!”
  一个乡勇说:“先生,这是反贼的麦苗,全部给他们毁了才好。”
  “放屁!”
  李邦华大怒道:“反贼是反贼,庄稼是庄稼,种下去的庄稼哪能毁弃?谁再毁坏麦苗,军法处置!”
  乡勇们面面相觑,都觉得这位李先生太迂腐。
  但无人胆敢抗命,各自跑去民房里,试图搜寻没有带走的财货。
  就在李邦华准备撤兵时,突然有探子来报:“先生,反贼下山了!”
  李邦华怔了征,随即拔剑大呼:“众儿郎,随我杀贼!”
  ……
  庞春来已经带人进山二十多天,村民们都闹着要回去,给进山前种下的冬小麦锄草追肥。
  再不回去干活,可是要耽误收成的!
  而且天气越来越寒冷,再耽搁可能会下雪,到时肯定有人畜被冻死冻伤。
  由于官兵退去多日,对岸稍微下游的簧坝村,左孝良已经带着村民返回。他安置一番,又过河进山,跑去寻找庞春来。
  两人一合计,认为官兵不会再来,于是武兴镇的全体村民也开始下山。
  李邦华派进山里的探子,正好跟庞春来派下山的探子撞上。
  双方探子,只隔十余步,大眼瞪小眼,吓得各自回去禀报敌情。
  “不要慌乱!”
  庞春来虽然眼神不好,但地形轮廓却知道。
  他立即下令说:“咱们拖家带口,还有粮食和牲畜,肯定跑不赢官兵。撤回后面那道山梁,把粮食和物资,堵在一起做屏障。快快搜集石块,青壮在前,女人也上,把老弱和牲畜保护好!”
  李邦华带着一百九十多乡勇,紧赶慢赶来到山中,迎接他的是简易工事。
  麻袋和箩筐里都装着粮食,还有独轮车和其他物资,都被排成御敌的屏障。无论男女,只要有力气的,都拿起了锄头扁担,还搬来许多石头准备往下砸。
  每家被抽调走一个青壮当兵,陈茂生的宣教队也抽走一些,剩下的青壮已经很少,大半属于老弱妇孺。
  庞春来瞪大了双眼,想要看清敌情,却只看到一些影子在晃动。
  左孝良高举着锄头,呐喊提振士气:“乡亲们,狗官带兵来了,想把咱们的土地和粮食抢走。你们答不答应?”
  “不答应,不答应!”
  老弱妇孺齐声大呼,他们虽然心里害怕,却更怕失去土地和粮食。
  而且,地形也对他们有利,官兵只能正面仰攻。
  左孝良又喊:“杀狗官!”
  “杀狗官,杀狗官!”
  村民们越吼越大声,就连几岁的孩童,都跟着一起呐喊,似乎这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李邦华的脸色极为复杂,他忠君报国、勤政爱民,到头来却被皇帝罢官回乡,征讨反贼又被骂成是狗官。
  “叔父,都是些老弱妇孺,青壮顶多三四百。他们没啥正经兵器,只要咱们士卒用命,当可一战而下。”李邦华的侄子建言道。
  李邦华默然不语。
  第一,对方占据地利,又士气旺盛,真的可以一战而下?
  第二,对方多为老弱妇孺,全部杀了很光彩?
  思虑良久,李邦华对侄子说:“你去劝降,就说只要他们归顺官府,以往的罪责都既往不咎。”
  侄子立即爬坡而上,还没来得及开口,几块脑袋大的石头就滚下来。


第114章 【得道者胜】
  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百步两尚书,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
  以上几句,说的正是吉水县,进士人数全国排第一。
  谷村李氏,一个村一个姓而已。若算上追赠的,只这几十年里,就有十一个尚书。
  当然,目前的尚书数量,还保持在八个。必须等到朝廷无人可用,崇祯不得不起复李邦华,他的父亲、祖父、曾祖才会被加封或追赠尚书。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话用在李邦华身上,再合适不过。他是真的家道中落,祖母过世的时候,薄皮棺材都没有,只能用禾杆裹着偷偷葬了。
  眼见侄子被滚石吓回来,李邦华立即思索如何破敌。
  为报皇恩,为国除贼,便是老弱妇孺也得杀了!
  李邦华不敢强攻,他带兵堵着下山道路,派遣士卒探查其他上山路径。
  敌我双方,开始对峙。
  一个不敢退,一个不敢攻,就那样互相看着。
  对峙一阵,有乡勇回来禀报:“叔爷,右边两里地,可以饶坡爬上去,但坡上也有反贼守着。”
  奇袭没有道路,那就只能正面强攻了。
  “儿郎们,随我杀贼!”李邦华拔剑出鞘,亲自率众冲锋。
  庞春来立即下令:“投滚石!”
  脑袋大小的石头,不断顺着山坡滚落,陆续有十几个乡勇被砸倒。
  可惜山势并不陡峭,石头滚落的速度不快。
  两个倒霉蛋被撞断胫骨,其余只是被压倒脚面,被撞倒的也很快爬起来。
  “姊妹们,杀狗官啊!”
  小红组织妇女儿童,抄起拳头大的土块石块,朝着冲锋当中的乡勇扔去。
  这玩意儿,竟然比滚石更具杀伤力,砸到身体只是疼痛,砸到脑袋必然头破血流。
  就连李邦华本人,堂堂的前任兵部尚书,都不知被哪个村妇砸中头,前额上冒出一个大青包。
  山口狭窄,村民太多排不开。
  见女人和孩子砸石头见效,后方无法临阵的村民,纷纷捡起石块土块往下面扔。
  乡勇的第一次冲锋,竟被村民用石块给砸退。
  三千人一起砸石头,无数小石子在空中乱飞,场面壮观得就像枪林弹雨。
  “快捡石头,不要大的,只要小石子!”
  小红一声令下,跟小翠一起,带着妇女儿童捡石子,附近的石子已经被捡光了,有人干脆是脱鞋往下面砸。
  李邦华带兵撤回坡下,整个人狼狈不堪。
  他不但额头起了大青包,在撤退时还被砸中后脑,头发间隐隐透出血迹。
  有几个乡勇,甚至直接被小石子砸晕,费了一番力气才被同伴拖回去。
  “赢了,我们赢了!”
  村民们大声欢呼,乡勇们却愁眉苦脸。
  李邦华憋了一肚子火,又有种深深的挫败感,他从来没有打过这样的仗。
  正常情况下,村民应该一冲即溃,可现在被击退的却是乡勇。
  庞春来忍不住笑道:“下面那个官儿,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种道理你都不明白?快快降了吧,模样助纣为虐。”
  见反贼里有读书人,李邦华上前几步,朗声说道:“在下李邦华,阁下是何方神圣?”
  这个名字,让庞春来颇为诧异,他拱手说:“原来是李孟暗,当年有幸在天津一见,可叹今朝已物是人非。”
  天津见过?
  李邦华仔细思索,如果在天津见过,那就是他当天津巡抚的时候。
  他曾大力整顿天津新军,一度使得天津新军,成为北直隶地区最强的部队。
  可眼前此人,似乎没什么印象啊。
  庞春来笑道:“李兄莫要再想,那年你是天津巡抚,而我只是个小小幕僚。你是不可能记得我的!”
  “请问阁下是哪位大臣的幕僚?”李邦华好奇道。
  “嘿嘿,我可不会说,说了必定拖累旧主。”庞春来笑得很开心。
  就在此时,南边突然升起狼烟。
  李邦华惊疑不定,搞不清楚是啥状况。
  庞春来却笑容古怪,那是他派出的哨兵,狼烟本该在官兵出现时就升起。
  哨兵共有六人。
  两人在李家拐那边的山上,负责探查来自东边的敌人。
  两人在西边的高山上,负责探查绕后的敌人。
  两人守在武兴镇客栈,即便狼烟放不出来,也可徒步跑进山里报信。
  然而,哨兵全部失效,不知出了什么问题。
  李邦华回望狼烟,心里全是担忧,他的粮草都在船上。
  因为害怕兵力不足,李邦华不敢分兵进山,每条船仅留一个士兵看守,剩下的全是永新县船工。
  眼见攻山无望,身后又起狼烟,李邦华突然下令:“全军撤回河边!”
  “来了还想走?”
  庞春来猛然拔剑,大喝道:“今天便是死上一半人,也要把你李孟暗留下!”
  “撤!”
  李邦华命令撤退,亲率一百乡勇殿后。
  庞春来爬出临时搭建的屏障,喝道:“十五岁以上,青壮全部上前,拖住这些王八蛋!”
  将近六百青壮,手持农具出阵,都是赵瀚挑剩下的。多为15—18岁、45—50岁的男丁,仅有百余人在18—45岁之间。
  一个浑身是伤的汉子,突然从后方翻山而来,气喘吁吁道:“庞先生,昨晚后半夜下雨,把柴草和牛粪淋湿了,狼烟一时半会儿点不燃。黄壮还在继续点火,让我先跑回来报信!”
  他回头一望,又勉强笑道:“燃了,燃了。”
  “回头再治你们两个的罪,”庞春来好笑道,“不过错打错着,此番钓到一条大鱼。”
  庞春来率领六百青壮,慢慢朝李邦华走去。但又不敢挨得太近,这些人未经训练,多半一冲就溃了。
  越是如此,李邦华心头越慌,干脆全体朝着河边跑去。
  庞春来害怕被杀个回马枪,只敢带人远远跟随,他手里头实在无兵可用。
  ……
  却说留在客栈的两个哨兵,一人睡觉,一人放哨。
  但李邦华顺流而下,当时来得实在太快,上游又没狼烟示警,导致客栈的哨兵发现太迟。
  把睡觉之人叫醒,两人本想进山传递消息,李邦华已在上游河滩靠岸。并且,迅速派出乡勇四处探查,把最近的进山之路给阻住。
  两个哨兵惊慌之下,一个绕路进山通知庞春来,另一个朝下游的李家拐跑。
  绕路进山之人,因为不知庞春来要下山,直到现在都还没找到大部队。
  但跑去李家拐那个,却已见到黄顺甫。
  “黄(副)镇长,快快带人进山,官兵来了!”报信者说。
  黄顺甫问道:“来了多少?”
  报信者回答:“没来得及数,可能有几百号,还来了许多船。”
  “二子,你快去通知村民,收拾家当准备进山,”黄顺甫想了想,又说道,“让刘老四他们几个,划渔船去看看什么情况。”
  几条渔船很快抵达武兴镇,朝岸边的大小船只靠拢,跟船上的船工们大眼瞪小眼。
  “反贼来了,快跑啊!”
  船工们惊慌失措,下意识就想开船跑路。
  “不要乱!”
  李邦华在每条船留了一个乡勇,都是他从吉水带来的子弟兵。
  那些乡勇,足够震慑船工,居然迅速稳定下来。
  渔民们赶回李家拐报信,说船上没什么官兵,黄顺甫立即带着青壮跑去抢船。
  眼见来了两百多号反贼,船工们终于撑不住了。不顾乡勇的弹压,纷纷开船朝下游逃窜,一直逃过李家拐才停下来。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