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

第644章

朕-第644章

小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千大同骑兵,瞬间化身虎狼。
  而那些赤金贵族,早已是惊弓之鸟,完全不敢反抗,竟然转向朝着戈壁地带逃去。
  许多贵族妻小,被扔在原地不管,连同财货一起被俘虏。
  赤金堡就此轻松拿下,而赤金镇长,早就有了任命是随军一起出发的。
  镇长以前属于吏员序列,现在已经改为从九品官员,比较繁荣发达的地方为正九品。许多大学毕业生,没能考上进士,就被扔去地方做镇长。
  沈鉴就是去年的科举落榜者,他拥有大学毕业证,已经考了两次科举,现在只剩下一次机会。
  如果三次机会都用完,连九品官都不能做,只能自己去考吏员。
  沈鉴不敢再考了,听说朝廷收复西域,需要大量的基层官员,他连忙跑去报名参加。西域的官也是官啊,而且新占之地容易出政绩,说不定升迁速度还更快。
  于是,他抽签抽到赤金镇长的职位。
  城堡太小,容不得百姓居住,今后就作为镇长的官邸。
  街市在城堡之外,类似日本的城下町。上百个随军工匠,以及随军的商人,被安置在街市住下他们是第一批镇上居民。
  而两千拖家带口的民夫之前帮着运输粮草,现在可以留下来落户了。
  沿河的肥沃土地,都被分给汉人移民。
  至于本地的农民,只要来镇上登记落户,也可以分配到土地。村中贵族已被杀死,他们等于获得解放。官府不会强逼他们改变信仰,但如果愿意宗教改信,分到的土地肯定数量、质量都更优。
  沈鉴和几个吏员,整天忙得昏天暗地。
  镇上的事情搞完了,移民安置也完了,还要去乡下宣讲政策。
  两千移民都分发了兵甲,以长枪、弓弩和皮甲为主。他们耕种的土地,五年内免税,十年内减半,农闲时还要操练,说白了就相当军屯,只不过全都属于民籍。
  镇上有个异族小商贩,非常配合工作,被沈鉴留在身边做翻译,今后还会申请帮其转为小吏。
  沈鉴带着翻译,前往最近的村落,身边还跟着一队农兵。
  他害怕本地农民暴起杀人,但那些农民跟怕他。因为本地农民,都是贵族庄园制下的农奴,以前被贵族欺负惯了,谁来了他们都是任打任骂。
  几个农民,战战兢兢跟沈鉴一番交谈。
  问他们是什么族的,这些人也说不上来。
  翻译在旁边说:“镇长大人,他们都是撒尔塔。”
  撒尔塔的原意是“商贾”,特指定居在中亚的绿教各族信徒,也有很多迁居到新疆和甘肃。有突厥人、塔吉克人、哈萨克人、波斯人……远离故土之后,很多搞不清自己哪个民族,外界就把他们统称为撒尔塔。
  能讲经的都是贵族,而贵族已经被杀光了。
  面对这群迷茫的农奴,沈鉴嘀咕道:“镇里需要几个大德高僧啊!”
  沈鉴回到城堡里,立即给朝廷上疏,介绍自己这里的情况。他建议大量安置和尚过来,现在是传教的最好时机,再过几年就错过机会了。
  朝廷对此非常重视,赵瀚甚至亲自下旨,清查全国的庙观情况。一旦发现有假出家人,立即送完西域,同时发给度牒。
  并且,号召鼓励全国的僧道,前往西域开拓宗教地盘。朝廷负责帮他们建庙观,只要去了,有很大机会做住持,就算做不成住持,也是庙观里的二把手、三把手。
  史称,八千僧道入西域!
  却说朝廷大军,一路挺进到玉门。
  汉代的玉门关早就废弃了,这里的玉门是玉门县。
  玉门领主听闻汉军杀来,已经提前跑路,逃去哈密请求庇护。这些所谓领主,常备军顶多几百人,把村里的小贵族武装拉上,撑死了能有两三千军队。他们哪里敢跟大同军作战?
  大同军此次出动步骑五万多,民夫十余万(多数都要留在西域繁衍)。青海那边,还有各族骑兵数千,即将穿越山口进入新疆。
  大军很快收复玉门、瓜州、敦煌,沿途的贵族全部逃跑,扎堆挤在哈密妄图抵抗。
  哈密领主木罕买提夏和卓,已经病入膏肓,躺在病床上获知消息。他把儿子额贝都拉叫来:“我们打不过汉人的,你不要妄想守住哈密。你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带人投靠吐鲁番,二就是立即向汉人投降。我已经病得走不动了,你自己看着办吧。”
  额贝都拉犹豫道:“我听逃来哈密的贵族说,汉军见了贵族就杀。我们投降之后,会不会也被汉军杀死?”
  木罕买提夏和卓眉头紧皱,随即说:“不知道。”
  “我知道了。”额贝都拉却说。
  额贝都拉打算跑路,带人前去吐鲁番求援。自己这点力量肯定打不赢,那就把汉军引去吐鲁番,逼着吐鲁番总督合兵对抗。
  这位老兄,历史上先是投降噶尔丹,接着又玩背刺,麻溜的投降康熙,最后居然混成了哈密王。
  他心里其实想直接投降,只要继续让自己统治哈密即可。
  他甚至能容忍朝廷派兵驻扎,但哈密领主的位置不能丢。可南京朝廷明显不是这么打算的,沿途见到贵族就杀,明白着要根除贵族,只留下各族的平民百姓。
  额贝都拉只能被迫顽抗到底!


第1045章 【螳臂当车】
  “都督,哈密无人驻守,我军先锋已拿下此城。”
  “哈密伯克逃去哪了?”
  “据报是向西逃窜,多半逃往了吐鲁番。沿途乡村贵族也多逃亡,带不走的东西全烧了,不给我军留下一粒钱粮。就连那些农奴的粮食,都被乡村贵族抢光,前方乡野遍地饥民乞食。”
  “呵呵,坚壁清野。传令后勤官,让他先调拨五万石军粮,给随军文官去赈济此地百姓!”
  木罕买提夏和卓已经病得不行,连逃跑都是被抬着走的。
  他儿子额贝都拉执掌大权,铁了心要跟大同军对抗,居然玩起了坚壁清野那套。
  江良这样一路分发军粮,肯定无法收复北疆地区,因为粮食会不够吃的,但极大有利于今后的统治。
  作为在武兴镇起义的元勋,江良各方面都比较平庸。
  可是,江良有一个优点,他喜欢揣摩别人在想什么。被调去驻扎西安,江良就知道自己多半要打西域,提前两年时间研究西域的情报。后来赵瀚又来了一封密信,让他关注西域的民族宗教问题,江良立即就明白皇帝的心思。
  天山以北这次无法收复没问题,皇帝要的是天山以南的长久安定!
  大军继续进发。
  从敦煌到哈密,沿途偶尔能看到尸体,那是被杀害或病饿而死的农奴。
  农奴是不分种族的,甚至有波斯后裔。他们饿了好几天,甚至房子都被烧毁,见到大同军更加恐慌,躲得老远瑟瑟发抖。
  这时,随军的文官和吏员,就带着民夫与军粮,烧锅熬粥唤那些饥民来吃。军中宣教官带着翻译,趁机向各族农奴宣讲政策,并开诉苦大会让农奴抒发情绪。
  好多农奴吃得半饱,刚开始说得吞吞吐吐,说着说着就利索起来,然后当着众人哇哇大哭。
  当大军抵达哈密,江良暂停行军,准备花两三天时间整顿部队,顺便等着先锋军传回吐鲁番的消息。
  总宣教官罗冰成笑着来汇报工作:“都督,诉苦大会一开,这民心就尽归我军了。好多农奴得知可以分田,生怕贵族又回来,央求我军留下别走。还有一些农奴,愿意参军助战,帮着我军运送粮草。”
  江良感慨道:“这招已经好久没用了,不成想,到了西域也能奏效。”
  罗冰成说:“这些农奴,以前过得不像人。收成都是贵族的,自己能不饿死都谢天谢地。我们一来就煮粥给他们吃,获得了农奴的信任,又开诉苦大会,让农奴把心里的委屈都讲出来。接着又承诺要分田,谁能不把我们当自己人?”
  八十年前,叶尔羌国出了一位哈林汗。
  他废除贵族特权,废除农奴制度,让农民获得人身自由。他不准地方贵族自主收税,所有税种都由汗庭规定,地方税收必须上交中央。乡绅、贵族和官员,也一样要交税,而且比普通百姓交的税更多。
  他还建立官员考试制度,从经学院挑选学生,通过考试之后任命,官员不再终身和世袭。
  他还改革司法体系,把司法大权,从地方宗教领袖那里收回,由汗庭全权任命司法官员。
  这一系列改革,明显在学习中国。
  可当时的新疆,流行古典主义伊斯兰教,连统一的宗教领袖都没有,更别说有忠于大汗和朝廷的思想。人们天然反对这种集权改革,所以雷声大、雨点小收到的效果极其微弱。
  正好波斯开始流行苏非派,莫卧儿当年差点灭国,皇帝流亡波斯,就是借助苏菲派的力量复国。哈林汗发现苏非派利于集权统治,于是也主动引入,然后叶尔羌国的混乱就开始了。
  哈林汗死后,新政彻底废除,农民重新变成农奴,而且对农奴的压榨变本加厉。
  罗冰成说:“此地的农奴,比明末的佃户更惨。虽然全都是异族,但人心都是肉长的,他们既然愿意随军,我打算临时招募一批民夫。数量不多,每个村落只招一两个,让他们见识见识大同军威。等他们回村之后,也好向村民宣传见闻。”
  “就依你的意思。”江良同意道。
  ……
  吐鲁番。
  土伦泰踌躇满志怂恿道:“父亲,如今吐鲁番、哈密两地贵族,皆带着军队来投靠我们。我们已经拥兵数万人,兵强马壮,正是做大事的时候,父亲就不要再犹豫了!”
  巴拜汗叹息:“唉,我们连蒙古人都打不过,哪里赢得了汉人的大军?你难道没有听说,蒙古人被汉人打得不能还手吗?”
  土伦泰说:“这次不一样,汉人要杀光贵族,贵族为了活命,个个都愿意拼杀。”
  “我再考虑一下。”巴拜汗说。
  土伦泰急躁道:“父亲别再想了,贵族们都等着你发兵呢!”
  巴拜汗是朝圣死去那位叶尔羌国王的四弟,可以理解为吐鲁番亲王,并统管嘉峪关以西地区。
  而土伦泰呢,历史上造过顺治的反,跟大明的回族将领一起占领肃州。清军杀来,肃州城破,土伦泰以下数千人被屠。
  巴拜汗不但没有儿子的莽撞,甚至可以说怂到骨子里。满清派使者到叶尔羌问罪,叶尔羌国王趁机解除其权力,巴拜汗居然乖乖被押往叶尔羌城,把吐鲁番的大权让给国王之子。
  巴拜汗此时对儿子说:“汉军杀来,我们不能抵抗,否则连投降的退路都没了。你先去安抚各地贵族,我派人去哈密请降。只要我们听话一些,肯定是能够活命的,说不定还能保住财产。”
  如果真按巴拜汗说的这么做,大同军还真不会杀,毕竟是叶尔羌汗国的亲王,能招降他具有重大意义。
  顶多分走他的土地,连浮财都不会动,今后照样是个富家翁。
  土伦泰却觉得父亲太窝囊,各方贵族带兵来投,他们有数万大军(很多是农奴兵)还怕什么?只要击退了中国军队,他们父子就能获得巨大威望,西边有两位大汗并立内讧,说不定他们可以趁机夺取国王之位。
  土伦泰佯装答应,回去就跟心腹密谋,又串联一些地方贵族。
  夜里,土伦泰突然带兵包围父亲的宅邸,将巴拜汗软禁在屋里,等着战后送父亲去麦加朝圣。
  两天以后,土伦泰就下令出兵,而且是发起圣战,主动朝大同军杀去。
  大同军的先头部队主动撤退,并派人回去禀报消息,江良立即率领大军出发。
  此时,青海各族骑兵八千人,已经来到哈密汇合。
  大同军这边,有步骑六万人,民夫四万余(更多民夫,分布在粮道上,从甘肃一直延伸至哈密)。
  而土伦泰的军队,有步骑七万多。没有什么民夫,农奴也被拉来当兵,遇到战斗全都得拿起武器。真正的核心力量,只有常备军及贵族武装总共一万余。
  但土伦泰信心满满,也不知从哪儿来的自信,就像他历史上在顺治朝,跑去甘肃造反一样让人迷惑。
  两军在吐鲁番与哈密之间相遇,大路是来往商旅走出来的,道路两侧全是戈壁和荒漠。
  相距两三里,各自停止行军,都在展开队形。
  大同军这边,最前方是战车兵,随即是清一色的火枪手,传统长枪手已经被淘汰了。
  火枪手之间,夹杂着少数掷弹兵。
  掷弹兵平时不穿铠甲,需要攻坚的时候,会着重甲使用战锤作战。毕竟,一个个人高马大,只是掷弹太浪费,有时也需要陷阵和攻城。
  炮兵和龙骑兵,掩在阵中。
  两翼和中军,全是骁骑兵和毅骑兵,也有部分龙骑兵分在两翼。至于八千青海骑兵,由两位部落首领统率,也向着两翼进行展开。
  除了八千青海骑,大同军这边,人人着甲。
  就算是火枪手,都穿着棉甲。
  而土伦泰的军队,着甲之兵勉强过万,而且以皮甲居多。至少有五万以上,是被临时拉来的农奴兵,颇有沙俄征兵打仗的味道。
  双方部队渐渐接近,随即又停下来整队。
  两翼的骑兵,已经在戈壁奔跑起来。
  来自巴里坤的狂信徒骑兵,失去领地后投奔哈密,被安排在一处乡下生息。这几年,他们也在补充人手,大概恢复到1500骑左右。其余骑兵基本都是乡下贵族及扈从,真正的常备骑兵少之又少。
  大同军这边,骁骑兵和毅骑兵都没动,龙骑兵上去跟敌人放风筝。
  “砰砰砰砰!”
  不时传来的枪声,意味着两军已经交战。
  1500狂信徒骑兵冲在最前方,迎面就是一通子弹,开枪之后,这队龙骑兵立即跑路。另一队龙骑兵,则在侧方射击,同样是开枪之后就跑。
  也不怕敌人冲过来,反正还有骁骑兵和毅骑兵等着呢。
  狂信徒骑兵奔跑一阵,都没能接近弓箭射程,就被乱枪打死二百多人。
  “轰轰轰!”
  双方炮兵互射。
  土伦泰聚集了二十多门火炮,就连吐鲁番城堡的守城火炮都被带来。
  而大同军呢,足足一百门火炮,全是前装直线膛大炮。另有许多虎蹲炮之类,要敌人接近之后才发射,此时还掩藏在阵中没亮相。
  前装直线膛火炮,并不比滑膛炮射程远多少,也没有螺旋线膛火炮的精度,纯粹就是为了提高射速而发明的。
  大同军的火炮数量,本就是敌人的四倍,而且射速还快得多。
  几轮炮击之后,土伦泰的炮兵阵地,已经被彻底摧毁,大同军推着火炮继续向前,开始朝着敌军大阵里发射。


第1046章 【纵马戈壁】
  巴拜汗的另一个儿子,名叫阿卜杜拉·什特,此时也在土伦特军中。
  他爹是个怂货,他哥是个莽货,他自己则是小机灵鬼儿。
  这家伙统帅着吐鲁番骑兵,看到大同骑兵的数量和装备,他就感觉自己多半打不过。因此在骑兵交战之时,他的私兵根本没有投入战斗,只让狂信徒骑兵和贵族骑兵冲杀。
  眼见狂信徒骑兵寸功未立,却已被火枪打死数百,阿卜杜拉·什特就有了倒戈的心思。
  各个土伦泰开始吹响军号催促,他只得率领私人骑兵冲出去。可是,这厮根本不关心侧翼战场,而是时刻盯着正面战场那边。
  他很快发现,哥哥的炮兵已经报废,前军被中国火炮轰得阵型混乱。
  阿卜杜拉·什特立即大喊:“绕向敌骑侧翼!”
  这厮看似带着私兵绕侧,其实是在远离战场。只要见势不妙,可以迅速逃回吐鲁番,也可以绕回来给亲哥背后一刀。
  当然,如果中国军队势衰,他也会立即冲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