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第4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瓦吉拿到这把火枪之后,顿时喜笑颜开,高声说道:“中国朋友,你们获得了印度教徒的友谊。等我消灭了莫卧儿强盗,我会派遣使者,带着礼物拜访中国皇帝!”
“恭候阁下大驾!”张瑞凤拱手说。
西瓦吉转身骑马便走,来到比贾普尔士兵被包围的地方,狞笑着下令:“全部杀光,一個都不留!”
船上的中国人,城堡里的葡萄牙人,随即全程旁观比贾普尔士兵被屠杀。
这种内斗,没人掺和。
西瓦吉这个家伙,绝对可称得上胆大包天。
他后来遭受莫卧儿副王率兵围剿,竟然只带着少量亲信,潜入城中亲手搞刺杀。刺伤了莫卧儿副王,杀死了副王的儿子,自己还能安然脱身。如此行为,造成莫卧儿军队大乱,莫卧儿副王也失去理智,西瓦吉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带着主力成功突围。
他将是印度马拉地帝国的缔造者,此国巅峰时期的疆土,几乎就要统一北印度地区,在南印度也占了很大一块,地盘大概是半个南亚次大陆(莫卧儿帝国被搞没了,只能实控巴掌大的区域)。后来因为子孙内斗,在清朝嘉庆年间,此国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给肢解。
奥朗则布统治莫卧儿时期,主要敌人就是西瓦吉的印度教义军。
直到奥朗则布去世,莫卧儿都无法灭掉西瓦吉的势力。反过来,西瓦吉还向莫卧儿总督收取保护费,用保护费来补贴财政,将地盘里的农业税降了三分之一。
打个比喻,就好像赵瀚盘踞江西时,向大明的湖广、两广、南直总督收保护费……
“印度教万岁!”
西瓦吉举着精美的火枪高呼,麾下士卒振奋呐喊,扒光敌军甲胄做战利品,扔下被屠杀的一地尸体扬长而去。
起义军走了,争斗结束了,中国船队不必离开,便陆续下船开始补给物资。
趁着补给,查尔斯王子带着两个少年下船。
他溜达到葡萄牙城堡,递上去一根雪茄,用葡萄牙语说:“你好,我叫查尔斯。”
葡萄牙士兵喜滋滋接过雪茄,很快在那吞云吐雾:“我叫桑托斯。”
“你来印度多久了?”查尔斯问。
桑托斯笑着说:“你应该问我爷爷来印度多久了。”
查尔斯指着起义军离开的方向:“刚才那个家伙,在印度很有名吗?”
桑托斯摇头:“没什么名气,突然就起兵叛乱了。比贾普尔国的苏丹,聚集大军围剿他,却总抓不住他的影子。去东边围剿,他跑到西边,去南边围剿,他跑到北边。叛军数量越打越多,每到一个地方,当地的印度教徒,都会自发加入他的军队。刚开始听说只有几百人,现在估计有好几千人了,甚至可能超过了一万人。”
查尔斯听得心驰神往,已然把西瓦吉视为偶像。
他也想带着几百人杀回英国,然后部队越打越多,把克伦威尔摁在马桶里淹死!
西瓦吉之所以能够壮大,除了本身勇猛坚毅,还是印度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总爆发。他出身于马拉地族,这个民族属于印欧人种,多为第三和第四种姓,以印度教徒为主,职业是低级军官、士兵、地主和农民。这种宗教民族成分,天然的造反群体啊!
西瓦吉带兵流窜,马拉地人踊跃投军。查尔斯就不行了,他要是回英国起兵,乡绅阶层会把他打得满头包。
就在查尔斯打听情况的时候,中国使团里的军官们,也找到葡萄牙人了解情况。
西瓦吉的兴起,是一个重要消息,必须写进工作报告里。
靠岸补给的几天时间里,查尔斯王子在城堡混得如鱼得水。从文职人员到普通士兵,个个都喜欢跟他打交道,甚至还有葡萄牙人拉着他去逛窑子。
这货喜欢折腾,居然带着十多个葡萄牙士兵,骑马奔出二十里地,去领略印度的地方风情。顺便救了个印度少女回来……
那印度少女的父亲,说好听点是土邦王公,说难听点也就一个镇大的地盘。因为改信绿教,被起义军顺手宰了,家破人亡的少女,直接饿晕在路边上,差点遭到一群贱民轮暴,被查尔斯王子出手捡回来。
船队重新起航,查尔斯得意洋洋,逢人便说自己的侠义之举。
又是一天,海上旅途苦闷。
查尔斯找到樊超:“将军,我听那些水手说,您很早就跟着中国皇帝陛下起兵?”
这事儿搔到樊超的痒处,顿时笑道:“大同朝廷的从龙功臣里面,老子虽不是追随陛下最早的,却也算得上勋贵元老。陛下占领樟树镇时,我便带着战船投奔,从南打到北,从东打到西,大大小小的战功立了无数。”
“皇帝陛下的那些传说,都是真的吗?”查尔斯好奇问道。
“什么传说?”樊超反问。
查尔斯说道:“就是在樟树镇决战时,政府军的数量,是起义军的好几倍。在最危险的时候,皇帝陛下披甲上阵,率领一百个骑士,击败了二十倍的敌人。”
樊超听得想翻白眼,那个时候的大同军,战马数量拢共只有几匹,全部用来当做哨骑使用。哪来的什么骑兵?
“你听谁说的?”樊超问道。
查尔斯回答:“船上的中国水手都这么说。”
樊超忍俊不禁,点头道:“就是这样的,陛下出战,以一当千,明军来再多都没用。”
“皇帝陛下真是勇猛啊!”查尔斯居然真的信了,并且联想到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的起家资本,就是60个骑兵。
六十个乡绅骑兵,有的是乡下骑士,有的是富裕农场主。他们自己带着战马和武器,跟随克伦威尔出生入死,战斗意志和战斗纪律,远远超过国王的骑兵部队。克伦威尔后来的骑兵部队,就是以这六十个骑兵为骨干,成员全部都来自于乡绅阶层。
至于克伦威尔的步兵,成分构成则是工人、学徒和市民。
全是新兴阶层,为自己的利益而战,打起仗来简直士气爆棚。连军饷都不用给,只要管饭就行。
查尔斯继续打听大同军的英勇战绩,樊超开始胡乱吹牛逼,最后扯到了南京之战:“之前的大明,有四座都城。一在北京,二在南京,三在凤阳,四在钟祥。南京是仅次于北京的都城,现在也是我大同朝廷的都城。南京的城墙高大坚固,里面足有上万守军。我手下只有十多条战舰,水兵几百号人……打起仗来,我把衣服脱了,盔甲也懒得穿。内应打开城门,我冒着箭雨杀个七进七出……”
翻译官面色古怪,查尔斯听得直愣神,总是感觉哪里不对劲。
这位王子虽然聪明,但没有真正打过仗。一时之间,也不知樊超所言真假,但不管如何,眼前这位樊将军,率兵攻占了中国都城是真的。
回到自己船舱,查尔斯把两个乡下少年叫来。
“我打听过了,中国有战争学校,”查尔斯说道,“到了南京,伱们跟我一起去战争学院读书。学费,我包了,一定要学会怎样打仗!”
查尔斯不缺钱,离开欧洲之前,从大贵族那里忽悠来不少,当然也可以说是大贵族对他的投资。
历时三年零九个月,中国使节船队,终于回到马六甲。
继续东行,在宾童龙(占城)靠岸补给,发现北边正在打仗——中国军队,正式出兵越南阮氏。
第771章 【徐颖的新差事】
中国使节团,是在民始十年冬,从上海港口出海的。
十一年春。
广南省的平乱战报,终于送到赵瀚面前。
“河内、义安、清化三府,共有乱贼六万余,多是被越族士绅煽动的农民,”大同首辅宋应星,正在念读广南省的情况汇报,“朝廷派去广南的官吏,拢共有500多人。看似数量庞大,其实很难治理村镇,乡下依旧掌控在士绅手中。”
“广南省的农会,陆续建立了一百多个。以农会为基础,又组建了八十多个农兵大队。但越族士绅的影响力太大,八十多个广南农兵大队,本来应该为朝廷所用,却有一半参与此次暴乱。”
“广南本地士子,多出自越族士绅之家。他们到处串联造谣,陛下所行仁政,被他们扭曲为暴政。广南农民不明就里,便稀里糊涂叛乱了。”
“越族士绅还想撇清自己,只在暗地里谋划。出面领头的,是那些广南豪强、地痞、土匪……”
“此战,共斩杀乱贼六千余,俘虏乱贼三万余。剩下的乱贼,悉数溃散逃逸,少数逃进大山当中。我军官兵阵亡19人,重伤16人,轻伤300余。因病死亡87人,染病治愈者1200余。因气候而产生的伤亡,远远高于战场厮杀,这还是专门挑选的凉爽天气。”
“另外,朝廷派去的基层官吏,被乱贼残忍杀害27人。有一位镇长撤退不及时,被乱贼砍断四肢,挂在树上流血两日而亡。还有一个知县,因城内的越族警察叛乱,全家六口惨死,没有一人生还……”
“越族士绅,被抄家者36族、共计2700余人。抄家之后,底层官吏奇缺,广南乡下陷入混乱。朝廷政令,只能下达到县城,征税还得让吏员下乡去催。这些催税吏员,也大多靠不住,往往趁机盘剥百姓,广南百姓对朝廷愈发误解……”
赵瀚认真听完具体情况,又翻看内阁和十部的各种处理意见。
他当着阁部重臣的面,一项一项批复。
“南圻在哪里?为何把三万多越族俘虏,大半迁徙到那里去开垦?”赵瀚疑惑道。
刑部尚书萧焕上前,指着一个地方说:“南圻是真腊(柬埔寨)的国土,那里多为河滩沼泽。据广南省孙布政(孙传庭)所言,南圻已有汉人聚居,甚至建起了港口小镇,名曰‘河仙镇’。又有越族流民和无赖,被阮氏迁去此地开垦,真腊国王不敢有二话。孙布政建议,将这些俘虏的越南乱民,迁徙一半到南圻开垦河滩荒地,交给那里的汉人进行管理。还有,派一支宣教团过去,帮助南圻的汉人组建民兵,最好能够建立学校。”
赵瀚定睛一看,顿时说不出话来。
所谓的南圻之地,就是湄公河三角洲的靠海地区。而海外汉人聚居而成的河仙镇,居然就在湄公河的入海口处——河仙镇的汉人,很多都是明代逃难出海的。还有一些汉人商贾,在那里定居做生意,专门收购柬埔寨的土特产。
湄公河的下游地带,到处是红树林和荒滩,此时根本就没开垦出来,所以柬埔寨国王虽然不爽,却一直睁只眼闭只眼懒得管。甚至,柬埔寨的官绅贵族,还在跟河仙镇的汉商做生意,他们乐于见到汉人扎堆的情况。
赵瀚仔细思考之后,说道:“若是流放一半越族俘虏,恐怕南圻的汉人压不住。这样吧,只流放三千越族俘虏,让他们去南圻垦荒赎罪,尽快跟当地的汉人融合。剩下的越族俘虏,流放两千去台湾,打散分配到台湾各县。再流放五百去马六甲,流放一千到巨港。剩下的,全部迁徙至云南、广西的山区。空出来的广南土地,从云南、广西、广东,迁徙农民过去分田落户。那么肥沃的耕地,既然他们不珍惜,就让汉人过去耕种!”
大同朝廷的君臣,明显盯上了湄公河三角洲。等那里的汉人和越南流犯融合,土地肯定也开垦出一大片,到时候就能玩海外移民献土的把戏。再拿下越南阮氏和南蟠国,就把整个沿海地区都收入囊中,几乎等同于几百年后的越南。
至于广南省缺乏基层官员,吏部的建议,是把广西境内的越族百姓,识文断字之人全部破格提拔,一股脑儿的举家搬去广南省当官。
广西境内的越族人,后来属于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京族)。此时已在广西繁衍出数千人,之前选了一批做官,估计能够识文断字的剩余很少。
如今也管不了那么多了,看起来聪明伶俐的,就算不识字也破格提拔。他们会说汉话,也会说越南话,充当基层官吏最适合,至少比本土士绅更让人放心。
赵瀚很快批准了吏部的决议,接下来倒是有些犹豫,如何处置那2700多越族士绅?
刑部的建议是,杀一儆百,成年男子全杀了,防止广南省再乱!
如非必要,赵瀚不喜欢杀人。
并非赵皇帝有多仁慈,而是认为这样太浪费。他提笔批复道:“甄别穷凶极恶之辈,就地正法,余者皆可活命。十六岁以上男子,押付云南、广西挖矿。十六岁以上女子,移民北方。北方男多女少,正缺女子婚配。十六岁以下孩童,跟随其母迁徙北方。”
想了想,赵瀚又添一笔:“无论男女,无论年龄,若愿移民苦寒之地,可保得家庭团圆,全部迁去东北松花江流域!”
朝廷要建黑龙江都司,松花江流域严重缺人。越族士绅移民过去,人生地不熟的,肯定比那里的蒙古人更好治理。
“陛下仁慈!”
众臣高呼。
确实仁慈,添上这一句,很多越南士绅,都可以逃过挖矿的命运,也可以避免妻离子散的下场。至于会不会被冻死,那就要看运气了,反正官府会尽量妥善安置。
这次一口气抄家越南36族,虽然只抓了大族的主要成员,旁系小支都没有去动,但越南应该能够消停了。
其中不乏抓错的,或许有些大族,真的没有参与叛乱。但谁真的去分辨呢?身为大族就是原罪,叛乱或许没参与,盘剥百姓是肯定够够的。
接下来,就慢慢同化吧,或许需要几代人的时间。
……
众臣退下,徐颖被女官请进来。
“陪我走走。”赵瀚放下毛笔,起身走出大殿。
徐颖跟在身后,一起前往御花园。
赵瀚边走边说:“老师的身体如何?”
徐颖笑着回答:“辽东虽然苦寒,并非养老之地,但先生一回家乡,许多毛病就不药自愈,比他住在南京时还更精神。先生还寻到一位族弟,虽然那族弟也无儿无女,家人早已失散,但他们好歹也算亲人团聚了。先生整日与族弟悠游散心,偶尔还把保护他的士兵聚在一起,就在自家院子里给士兵们讲学。”
“如此便好。”赵瀚也开心起来。
徐颖继续说:“附近的百姓,听说太师在家亲自授课,便于节假日把孩子送来旁听。先生来者不拒,还雇了两个厨子,专门给那些孩童做饭。”
赵瀚感慨道:“先生劳苦一辈子,是该享享清福了。不过我听说,孟暗先生(李邦华)那里,退休之后可过得不舒心。”
“怎么了?”徐颖好奇发问。
赵瀚一声叹息:“唉,孟暗先生忙碌惯了,根本就闲不下来。前几天收到消息,孟暗先生病重在床,医生说恐怕熬不过今年冬天。我已经派了行人和名医,去吉水看慰孟暗先生,祝愿他能长命百岁吧。”
这纯属“退休病”,在岗工作时精神奕奕,退休回家啥毛病都冒出来。
“殊为可惜。”徐颖附和一句,其实他跟李邦华没多少交情。
又行一阵,赵瀚突然说:“你去江苏做布政使吧,那里的商人,愈发闹得不像话了。盐务,还有商税,狠狠的查一查,我会让督察院全力配合。”
徐颖立即表情严肃:“督察院都查不动,还要专选布政使去坐镇?”
赵瀚说道:“督察院肯定查得动,但盘根错节的关系,需要慢慢去梳理。江苏商业之风大盛,官商勾结也多起来,需要狠狠治理好几年,不是查杀几个当官的就行。”
江苏是发展最快的省份,工商业处于全国之最,人口也在疯狂增涨当中。
再过十年,江苏的人口,很可能排全国第一。
赵瀚想了想,说道:“江苏的田政,似乎也有出大问题的苗头。”
“田政出什么问题?”徐颖皱眉道。
赵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