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

第462章

朕-第462章

小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追着追着,杀着杀着,就变成劫掠城市。
  城里明显不够抢的,许多部落竟然出城,坐着河边停靠的小船,却抢劫水网之间的村落。
  邓有璋急得暴跳如雷:“快让他们停下,不要乱抢乱杀!”
  没有鸟用,根本收不住。
  足足抢了一整天,各部首领才陆续聚集。他们抢到的人口和粮食,主动交出一份,作为战利品进贡给邓有璋,其余的全部留下想要带走。
  国王的老婆、儿媳和女儿,土著首领不敢私藏,一个不剩都给邓有璋送来。
  害怕激得各部逆反,邓有璋还没法惩责。毕竟这属于当地传统,他们才是外来者,他们的规矩才是“胡来”。
  占据城市之后,邓有璋开始建制。
  这货不敢称王称帝,至少现在还不敢。他依旧担任总督,其余汉人全部封官,并且给汉人赐予大量土地。
  留在雷神村的汉人,由于土地相对贫瘠,额外赐予许多粮食。等雷神村再发展几年,土著完全掌握耕作技术,那里的汉人再迁徙到城市这边。
  每个汉人,都是大地主,被俘的奴隶和平民,被分配给汉人地主做佃户——工匠除外,工匠依旧住在城里做自由民。
  就连几个波斯奴隶,由于跟汉人一起至此,也被分配土地做小地主。
  最早跟着汉人的土著,则分田做了自耕农。
  汉人全都变成既得利益者,全都变成了地主老爷,谁还记得大同新朝的土地制度?
  当然,不养奴隶了,奴隶变成佃户,这也算是一种社会进步。
  如果自然演化,奴隶制度的瓦解,需要农业技术和农业工具的发展。在典型的奴隶社会,碍于农业落后,自耕农只能种植少量土地,奴隶集体劳作反而最适配生产力。
  汉人带来了更先进的农业技术,虽然没有铁制农具,但自耕农的生产条件已经具备了。
  六个最先归顺的部落,首领全部被任命为知县,各自负责一大片区域,根据具体情况每年进贡粮食,其实就相当于先秦时代分封诸侯。汉人数量太少,这里的知识文化也太落后,还不足以支撑更先进的官僚制度。
  其他几个跟随打仗的部落,首领被任命为镇长,统治区域相对更小。
  知县和镇长,必须把儿子送来,学习汉语、汉字和耕作技术。如果有还没出嫁的女儿,至少得送一个过来,跟汉人进行婚配。
  完全就是各种社会制度的大杂烩。
  虽然只实控一座城、一个村,但邓有璋名义上的地盘,大概占马达加斯加岛的十五分之一。嗯,也不是很大,相当于一个台湾岛的面积。


第751章 【葡萄牙和非洲】
  莫桑比克,最初不是一个国家,也不是一大片区域,仅仅是一个小岛而已。
  莫桑比克岛,在好几百年的时间里,都是阿拉伯商人在东非的海贸中心。一直到达伽马来了,宣称该岛是葡萄牙领土,然后它就真的成了葡萄牙领土。
  以莫桑比克岛作为补给点,可以横跨印度洋,不用往北沿着海岸线航行。
  因此,这个岛屿至关重要,葡萄牙人建造了坚固的城堡。
  五十多年前,荷兰人就试图夺取该岛。失败之后,又想在马达加斯加东海岸,开辟一块作用类似的殖民地。但荷兰人失败了,东海岸到处是热带雨林,那里的土著也见识过火枪火炮。
  莫桑比克岛,圣塞瓦斯蒂安堡。
  这座城堡已经屹立上百年,随着葡萄牙的衰落,城堡里的驻军越来越少。并非人口不够,而是财政紧张,不想养那么多军队。
  事实上,城堡之外的聚居区,葡萄牙移民的混血后代,已经繁衍到超过两千人。
  “总督阁下,港口来了一支中国舰队,他们似乎遭遇了风暴,想要靠岸补给并修补船只。但他们的军队太多了,已经有实力攻打城堡!”
  “先去跟中国人接触,补给可以,修船也行,但他们的军队不许靠近城区!”
  安东尼奥是现任莫桑比克总督,这绝对算一个肥差。
  特别是阿曼崛起之后,葡萄牙在阿拉伯半岛的殖民地沦丧,莫桑比克岛就变得更加重要。所有前往印度和远东的葡萄牙商船,都必须在莫桑比克岛补给。
  而整个东非的黑奴,也是运到莫桑比克岛,再集体出发前往美洲贩卖。
  还有一项收入,可谓财源滚滚。
  只要你是欧洲人,不管来自哪个国家,都可以出钱给葡萄牙王室。然后,就能获得一个许可证,在莫桑比克拥有大片庄园。不仅是庄园主那么简单,还能拥有私人军队,甚至能自己制定法律,说白了就是一个小领主。
  这种许可证,名义上是葡萄牙王室签发,但实际由莫桑比克总督执行,总督可以借此捞得盆满钵满。
  ……
  港口,码头。
  赛义德派来的随行人员,指着城堡对张瑞凤说:“一百多年前,这里是阿拉伯人的领地,该死的葡萄牙人,带着火枪火炮占领了这里。总有一天,伟大的伊玛目赛义德,能够夺回这个富饶美丽的岛屿!”
  “祝你们成功。”张瑞凤笑道。
  “我们肯定会成功的,中国朋友。”阿拉伯使者说。
  张瑞凤问道:“这里的陆地上,有什么国家吗?”
  阿拉伯使者点头说:“有。在赞比西河的中上游,有一个罗兹维王国。在赞比西河的下游,有一个莫诺莫塔帕王国。在赞比西河北岸,有马拉维人组建的部落联盟。”
  张瑞凤又问:“这三个势力,都在抵抗葡萄牙人吗?”
  阿拉伯使者说:“莫诺莫塔帕王国,本来是最强大的。但遭受罗兹维王国的进攻,又被葡萄牙人侵略,国土不断缩小,现在只能控制几个部落了。马拉维人组建的联盟,一直在给葡萄牙人当狗,他们到处抓捕黑人,卖给葡萄牙人做奴隶。”
  莫桑比克的局势,瞬间就清晰了。
  两个国家,一个部落联盟。赞比西河下游的国家,被中上游的国家和葡萄牙人两面夹击。河流北边的部落联盟,一直被葡萄牙人当枪使,很明显局势对葡萄牙非常有利。
  “城堡里的葡萄牙军队有多少?”张瑞凤继续问道。
  阿拉伯使者说:“不会超过三百人。”
  这里可是葡萄牙在东非的统治核心,竟然只有不到三百守军,张瑞凤都想发兵打下来了。
  当然,肯定不好打。
  这里的城堡,远不是马六甲城堡可比的。
  一艘运奴船渐渐靠岸,不穿衣服的黑奴,像牲畜般被驱赶到码头。他们似乎已经麻木了,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行尸走肉般往前移动,稍微走慢了就会挨上一鞭子。
  蔡云程目睹此情此景,又询问押送奴隶的葡萄人,当晚在笔记中写道:
  “非洲东海岸,有广袤土地,名曰莫桑比克。葡人总督,居于莫桑比克岛,岛上筑圣塞瓦斯蒂安堡。城堡坚固,不可强攻。此岛有良港,可避风浪……”
  “莫桑比克,盛产黄金与象牙,皆为葡人所掠夺。”
  “此地土著,皮肤黝黑。赞比西河北岸,有马拉维黑人土著。马拉维人好战,四处劫掠人口,俘虏俱卖与葡人为奴。名为奴隶,实为牲畜,便连牲畜也不如也。牲畜者,人必爱惜。而黑奴者,无人理会其生死。欧洲殖民之辈,人性泯灭至此,几与辽东鞑子相当……”
  葡萄牙人很少亲自抓捕黑奴,他们忙着搞黄金和象牙呢。
  莫桑比克的黑奴,基本都是黑人抓来的。强大的部落,去袭击那些小部落,不但可以劫掠物资,俘虏卖给葡萄牙人还能换钱。
  在运往美洲之前,黑奴便宜到令人发指,几乎就是白捡来的,以至于打死饿死也无所谓。
  当然,也有一些白人,喜欢去抓捕黑奴。
  他们花钱买官做了非洲领主,招募黑人作为私兵。又用这些黑人军队,去抓捕黑人土著,弄回庄园做奴隶种地。
  单靠种植园的收入,无法满足白人领主的贪婪。于是在闲暇之余,白人领主带着黑人私兵,跑去附近的小部落“打猎”。黑人土著就是他们的猎物,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黑奴抓太多,自己用不完,那就贱卖给总督,一股脑儿运往美洲销售。
  这个阶段,是白人在莫桑比克的极盛时期。
  往往几个白人,就能交钱做领主,拥有一大片庄园。军队全是黑人组成,不断攻击吞并土著部落,让自己的领地迅速扩张。
  如此分封制,必然留下极大隐患。
  发展到一百年之后,这些白人领地,成为一个个国中之国。他们有自己的军队,有自己的法律,自己任命官员。葡萄牙王室的命令,根本无法执行,没有领主愿意听国王的。
  甚至有白人领主,跟黑人部落联姻或结盟。
  往往是一个黑白联盟,跑去攻打另一个黑白联盟。发展到最后,葡萄牙王室的命令,威胁到领主们的利益,黑人白人联合起来反抗,白人居然参加殖民地独立运动。
  而莫桑比克的商业网络,由于葡萄牙统治失控,最终竟被印度商人给控制……
  船队靠岸的第四天,大量粮食和蔬菜,运到港口卖给中国人。
  张瑞凤打听粮食的来源,却是各个庄园种植的。赞比西河流域,土壤肥沃,雨水丰沛,热量充足,农业条件非常优渥。
  “莫桑比克有大河,名曰赞比西。河流两岸,人口稠密,皆黑人,宜耕种……”
  一路航行,文职人员的小本本,已经记录了厚厚的一沓。
  这些都是重要资料,即便今后不来殖民,也会让阁部重臣翻阅。把这些资料看完,绝对开阔视野,目光能够放眼全球。
  在莫桑比克岛,足足休整两个月,终于修好船只继续前进。
  或许是买粮修船给足了银子,莫桑比克总督非常高兴,临走前还签发了一封信。凭借这封信,整个非洲的葡萄牙殖民地,都会热情接待中国使节船队。
  接下来的路程,有一只葡萄牙船队相伴。
  这对中国船队来说是好事,因为恐怖的好望角,葡萄牙人非常熟悉。每年都要来回穿过好望角,葡萄牙人早就已经是老司机。
  电闪雷鸣,风暴大作,航道复杂,中葡两国船队,有惊无险的从好望角通过。
  航行至非洲西海岸,几艘葡萄牙商船,满载着黑奴朝美洲而去。剩下的葡萄牙商船,则载着黄金和象牙,返回葡萄牙的本土。
  鉴于一路相伴航行,再加上地理因素,张瑞凤和禄天香商量之后,决定到了欧洲最先拜访葡萄牙。
  里斯本。
  葡萄牙国王若昂四世,惊喜无比的问国务大臣:“真是中国使者来了?还愿意与我国建交?”
  “是,陛下。”
  “快,快随我去迎接。住在城里的所有贵族,必须一起到码头迎接中国客人!”
  若昂四世对使节团的重视,主要还是源于葡萄牙的糟糕外交处境。
  就在十多年前,葡萄牙还被西班牙统治,若昂四世领到了葡萄牙复国。底层平民支持他,贵族阶层反对他,资产阶级全程选择中立。耶稣会支持他,宗教裁判所反对他。
  复国之后,若昂四世派出很多外交使者。
  他愿意加入法国的阵营,对抗西班牙的阵营。法国国王表示拒绝,你明明是西班牙阵营的,为啥要跳过来帮我?不行,你不能这样。你必须是法国的敌人,我才有借口抢占你在北非的殖民地!
  他希望获得教皇的认可,但一直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教皇拒绝接见葡萄牙使者,甚至连带着仇视耶稣会。
  他希望获得英国的认可,克伦威尔表示同意,但前提是给出足够利益。
  比如,葡萄牙开放全球殖民地,对英国商人给予关税优惠,葡萄牙租赁船只时只能向英国租借,英国传教士可以在葡萄牙传播新教。
  这些条件如此苛刻,葡萄牙现在还没接受。再过几年就接受了,因为克伦威尔的舰队,直接开到了里斯本港口。
  此时此刻,还没有哪个欧洲国王,承认葡萄牙是一个独立国家。
  中国使节团来了,那么就意味着,中国承认葡萄牙已经独立!


第752章 【中国礼仪】
  里斯本的港口很热闹,密密麻麻停满了商船。
  虽然荷兰在印度地区,已经重新与葡萄牙开战。但在里斯本的港口,数量最多的却是荷兰商船——打仗归打仗,生意归生意,日子还是要过的。
  葡萄牙本土,第一大工业是海盐业。
  每个季度,都有八万吨海盐,从葡萄牙运到欧洲各国。葡萄牙的商船根本不够,只能依靠荷兰搞销售,眼睁睁看着荷兰做二道贩子,从中赚走海盐产业的大半利润。
  葡萄牙的第二大工业,是捕鱼业。
  但海外殖民运动,造成渔民和渔船锐减。大量渔民和渔船,被征去服务海外航线。这个引领开发拉布拉多和纽芬兰大渔场的国家,如今已经无法实现鳕鱼自给,还得购买荷兰从北大西洋补来的鳕鱼。
  随着国内经济凋敝,本土的人口流失愈发严重。
  不但渔民跑去殖民地闯荡,内陆农民和工人也在逃离。于是葡萄牙建造船只的木材,只能从巴西和瑞典进口,而不是从自己国家的森林里采伐。
  还有粮食,明明本土就产麦子,但河流运输成本,远远高于海洋运输。于是里斯本的粮食,不断减少本土供应,改为从西班牙沿海进口。
  如此就让葡萄牙农业日趋凋敝,后来甚至发展到从英国的北美殖民地购粮。
  这个国家,已经完蛋了,没有任何前途可言!
  工业凋零,农业萎缩,人口锐减,商业被荷兰控制。
  至于海外殖民地的暴利,完全进了贵族腰包,跟资产阶级和平民没啥关系。过不下去的老百姓,只能到殖民地讨生活,如此导致人口越来越少,最终王室只能禁止人民出海。
  一个殖民国家,禁止本土百姓去殖民地……
  此时此刻,数不清的外国商船,数不清的外国商人,争先恐后围观中国使节团登陆。
  率先登岸的,是数百皇帝板甲亲卫。
  阳光照射下,那明晃晃的板甲,亮瞎无数欧洲人的狗眼。
  若昂四世喃喃自语:“中国这是派来了几百个贵族骑士吗?”
  全身板甲,在欧洲也属非主流,只有贵族或祖上阔气过,才有本钱穿戴这玩意儿打仗。欧洲主流铠甲,跟中国差不多,也是以链甲和布甲为主。
  由于火枪的兴起,全身板甲逐渐退出战场,沦为贵族身份的象征。板甲做得越来越薄,同时也越来越花哨,这玩意儿已经成了艺术品,常常是贵族穿出来装逼用的。
  板甲跟板甲,也是不一样的。
  有1毫米厚的板甲,薄薄一层贴片。普通贵族,撑死了穿2毫米厚的板甲。
  至于4毫米厚的板甲,那不仅仅是财力问题,更是非常严肃的体力问题。若非体格极为健壮,哪个能受得了?那么重的铠甲,穿起来走几步就累了。
  赵瀚的板甲侍卫,从二十多万将士中挑选,也只是全员3毫米板甲而已。这种板甲,扛得住中远距离的普通火枪射击,但无法抵御重型火绳枪,也无法抵御近距离射击的普通火绳枪。
  紧随其后的,是长枪侍卫和火枪侍卫。
  同样甲胄鲜明,长枪侍卫穿戴复合甲,火枪侍卫穿戴精致皮甲(关键部位嵌铁片)。
  海军没有下船,侍卫们排列两行,禄天香、张瑞凤、樊超率领文武官员下船。
  禄天香和樊超都是一身甲胄,张瑞凤穿着特制的丝绸官服。
  “尊贵的中国使者,欢迎来到里斯本。”若昂四世带着王后和儿女,走上前去优雅行礼。
  禄天香踏前两步,身上甲片作响,微笑道:“你好,国王阁下。”
  若昂四世已经提前知晓情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