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

第454章

朕-第454章

小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古吉拉特,莫卧儿皇太子达拉·舒科,亲自接待中国使节团。
  这位老兄,是泰姬所生的长子,已经被确定为继承人。其封号是幸运王子,实际职务为:古吉拉特总督,兼安拉阿巴德总督,兼木尔坦总统,兼喀布尔总统。
  皇太子掌握地方军政大权,其他王子,也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
  如此制度,必然产生内讧。
  历史上,这位皇太子,就被自己的亲弟弟给砍。就是软禁皇帝的那位,皇帝生病之后,先带兵弄死皇太子哥哥,再把皇帝爸爸给软禁到死。
  达拉·舒科的失败,主要是宗教原因。
  身为皇太子的他,居然崇尚印度教。这就导致,虽然皇帝不断赋予他大权,但宗教势力和地方领主,却纷纷倒向他弟弟那边。
  “非常荣幸,能够接待中国朋友。”达拉·舒科微笑道。
  禄天香拱手说:“久仰殿下大名!”
  双方互报身份之后,达拉·舒科有些惊讶,中国皇帝居然把妃子派来出使。而且,中国人的皮肤,都是这么黑吗?虽然比贱民更白,但看起来也像是低等种姓。
  但也不对啊,这位叫张瑞凤的使者,皮肤又跟高种姓一样洁白。
  看来,中国皇帝的口味很独特……
  达拉·舒科心里打定主意,要赠送一个波斯女奴,让中国皇帝领略白肤女人的魅力。
  这位皇太子崇尚印度教,对肤色极为看重。除了刚开始的问候,接下来都不怎么跟禄天香说话,一直通过翻译跟张瑞凤交流。
  其性格便是如此,热情慷慨,开朗温和,傲慢暴躁!
  他看得上眼,就对你温和热情。他看不上眼,就对你傲慢暴躁。这种人,不适合做皇帝,更适合做一个学者。
  事实上,达拉·舒科确实学识渊博,甚至亲自担任主编,把印度教典籍和诗歌,精心翻译成波斯文字。
  他跟张瑞凤讨论中国诗歌,但翻译出来太烂,于是又询问道:“中国的绘画艺术怎样?”
  张瑞凤笑道:“我有一个随行官员,就精通中国绘画。”
  负责随团记录风土人情的潘蔚,立即拿出笔墨纸砚,当场做一副水墨画。
  达拉·舒科爱不释手,反复观摩品鉴,赞叹之余又问:“中国画都是黑白两色的吗?”
  潘蔚回答:“也有彩色画,但需要调配颜料。”
  达拉·舒科说道:“要什么颜料,我都可以提供。”
  这货见猎心喜,留下潘蔚不放人,硬要跟他切磋画技。
  使节团只能把潘蔚留在古吉拉特,其余继续前往阿拉格见莫卧儿皇帝。
  临行之前,潘蔚说道:“娘娘,张大使,这位印度皇太子,怎么看都像是宋徽宗。”
  张瑞凤笑道:“是宋徽宗才好,莫卧儿实乃大国,四分五裂对我中国最佳。且身为皇太子,居然在外做总督,莫卧儿皇帝就不怕皇太子带兵清君侧?”
  “蛮夷便是如此,不懂得建立妥善制度。”潘蔚不屑道。
  张瑞凤说道:“你留在这古吉拉特,多跟印度皇太子交好,多多打探一些详细消息。”
  禄天香知道自己身份特殊,平时不怎么跟男子交流,身边随时随地都带着几个女官。此时二人说话,她也闭口不言,只在旁边默默听着。
  使节团继续上路,皇太子派了五百骑兵护送。
  还没离开古吉拉特,他们就遇到一次宗教冲突。只见几个土邦王公,带兵袭击清真寺,冲到寺庙里见人就杀。
  有皇太子坐镇古吉拉特,印度教王公开始飘了,这些年不断袭击绿教徒。
  北边的情况还更复杂,一向崇尚和平,从不卷入政治的锡克教,几十年前竟然参与皇位之争。同时,摒弃纯宗教团体宗旨,堂而皇之的向锡克教徒收税,公然挑战政府的职能与权威。
  白天目睹了宗教争端,傍晚用餐之时,张瑞凤召集随行文武开会。
  张瑞凤问道:“护送我们的骑兵如何?”
  随团的皇帝亲卫首领郑大用说:“极为精悍,从兵甲来看,不输给我们的骁骑兵。这些骑兵,穿的是锁子板甲。腰腹部位为板甲,其余部位是锁子甲。他们的骑枪,跟我军骁骑兵的骑枪大同小异。究竟战力如何,还得打完才知道。”
  莫卧儿的近战骑兵,风格属于大杂烩。
  盔甲是锁子甲和板甲的复合体,既有蒙古弯刀,也有欧洲十字阔剑,靴子又属于蒙古风格。
  领兵上岸的海军将领施琅说:“我见这位皇太子,手底下还有火器部队。用的是火绳铳,不如咱们的燧发铳,军容还算比较威武。不过,这些毕竟是皇太子的军队,或许已经是精锐中的精锐。真正打仗的时候,还得看普通部队的士卒如何。今日路过的城池,守军便颇为不堪,就像前明的官军一样散漫。”
  禄天香突然开口:“金吉国王送的两个侍女,我跟她们交流过。据她们说,这里的绿教和印度教经常互相屠杀。皇帝、国王和贵族领主,多信奉绿教,底层贱民也有很多信绿教。土邦王公和各种姓平民,却基本信奉印度教。真要开战,可挑拨信徒,印度各邦国必然内乱。”
  “娘娘此言有理。”张瑞凤点头说。
  禄天香出海之后,一直话不多,但整天都在读军校教科书,同时观察海军如何运转,观察陆地行军时如何扎营。
  张瑞凤说:“我听说莫卧儿有四个皇子,全部被外放为总督。不但掌握地方军政大权,甚至可以自行收税,几乎等同于国中之国。而这位皇太子,又信奉印度教,一旦莫卧儿皇帝病死,其余几个皇子必然生乱。到时候,恐怕要打作一团啰。”
  这语气,有些幸灾乐祸。
  一个鸿胪寺右少卿,刚刚来印度不久,便精准的猜到未来局势,留下来给某位皇子做军师都够格。
  莫卧儿皇帝看不明白吗?
  当然明白,但年老体衰,很多事情力不从心,只能不断给皇太子赋予权力,让其他几个儿子不敢轻举妄动。中国使节团抵达阿拉格的时候,莫卧儿皇帝就又病倒了。这老家伙早在两年前,就开始习惯性病倒,而且每病倒一次,皇太子的总督职位就增加一个。
  在阿拉格住下,足足等待半个月,皇帝沙贾汗才下令召见。
  王宫里,沙贾汗强打起精神,但看起来依旧很虚弱。
  沙贾汗说道:“我从英国商人那里,听说过中国皇帝的故事,他让我想起我的祖先、莫卧儿的开国皇帝。都是很年轻的时候,率领军队跟强敌作战,最终建立了一个国家。这样的人,我非常佩服,也很愿意跟他做朋友。这几十年来,我灭掉了四个国家。就连西边的波斯人,也不是我的对手,被我打得节节败退。波斯人的皇帝,不配跟我交朋友,但中国皇帝有那个资格。”
  这番言语,虽然大致属实,但也有吹牛逼的成分。
  沙贾汗穷兵黩武,军队扩张四倍,国库早就被打空了。缺钱到什么地步?打跑葡萄牙之后,发现贸易利润下滑,居然主动把葡萄牙人请回来做生意。
  一来国库空虚,二来皇帝老迈,波斯人正在趁机反攻。
  就在两年前,波斯大军东征,一举夺回阿富汗重镇坎大哈。对此局面,沙贾汗只能选择接受,他已经无力跟波斯打仗了。
  张瑞凤拿出一封信件:“我国皇帝陛下,也久仰莫卧儿君主威名,因此亲自写了一封信。”
  侍者接过信件,躬身交给沙贾汗。
  沙贾汗当场把信拆开,赵瀚的手书使用汉字,却已让人翻译为波斯文字。
  书信的大致内容有三:
  第一,久仰莫卧儿皇帝,愿意交个朋友。
  第二,中国和莫卧儿,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莫卧儿开国皇帝巴布尔,其先祖为中亚霸主帖木儿,帖木儿又是突厥化的蒙古人,而汉人和蒙古人都是炎黄子孙。所以中国皇室,跟莫卧儿皇室有着共同的祖先。
  第三,赵皇帝讨厌欧洲人,成功收回葡萄牙控制的澳门,成功击败西班牙和荷兰。中国希望与莫卧儿建交,绕开那些该死的欧洲人,两国商贾直接进行海上贸易。若有机会,两国可以联手攻打欧洲各国军队。
  沙贾汗把信看完,感到非常满意,又问了许多具体情况。
  将使节团打发掉,沙贾汗叫来宫廷学者:“我的祖先,伟大的征服者巴布尔,还有伟大的远祖帖木儿,真的是来自中国的蒙古人?”
  宫廷学者回答说:“伟大的帖木儿,确实是察合台汗国的蒙古贵族。”
  “原来如此。”沙贾汗颇为唏嘘。
  他身上的血统非常混杂,先是跟印度刹帝力通婚,接着再跟波斯人通婚,已经很难从长相上找到东方特征。
  沙贾汗叫来宫廷近臣,说道:“传令海边的商人,让他们组织贸易船队。”又说,“让你儿子,组建一个使节团,去中国拜访那里的皇帝,为我给中国皇帝带去礼物。”
  莫卧儿皇帝的礼物,有镔铁一百斤、战马二十匹、大象两头、波斯女奴十个、印度棉布十箱、珠宝若干……
  这货非常慷慨,只要合他胃口,什么东西都舍得送。
  英国商人合他胃口,立即获得巨大利益。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莫卧儿境内的生意,那是全部予以免税优待的。
  若非如此,英国很难在亚洲站稳脚跟。


第739章 【天理论】
  留在古吉拉特的潘蔚,每天都从皇太子口中,得知更多关于莫卧儿的消息。
  他在工作笔记中写道:
  “印度莫卧儿国,已完成建制分权,但此制度漏洞百出。”
  “地方各省,设置省督,犹如前明之督抚。省督之下,有苏巴达尔与迪万。苏巴达尔,可视为布政使。迪万,专掌一省之财政。”
  “莫卧儿国皇子,皆受封为总督。一人管理一省,或一人管理数省。亦有宗室或勋贵,被莫卧儿君主封为省督,此等勋贵必然家住德里或阿拉格,其家人如同被君王掌握的人质。”
  “然则,莫卧儿皇帝已老迈昏聩。各省之省督,权位愈重,可自行铸币,可随意任命官员。省督之升迁更替,期限不断延长。长此以往,不出百年,省督或为州牧,呈汉末割据之局面……”
  省督割据独立,就会变成土邦,大约再过五十年便陆续出现。
  当然,还有其他土邦形式。
  一种是拉杰普特人,也就是上千年来,陆陆续续抵达印度的外来民族。他们拥有自己的地盘,拥有自己的军队,在莫卧儿帝国保持相对独立。
  一种是资本地主与军事集团结合。随着莫卧儿的商业发展,地主不断侵蚀权力,甚至获得商税征收权,渐渐有了商人和银行家的身份。长期的战争和混乱,导致传统军事体系衰落,地方实力派开始训练西式雇佣兵。这种模式很费钱,得向商人借贷,渐渐的军事集团跟商人地主结为共同体。
  英国殖民印度的时候,印度遍地是土邦,形成原因就是以上三种。
  此时的莫卧儿,还处于皇帝集权的巅峰,但已经出现统治崩溃的征兆。
  根本原因,是沙贾汗的穷兵黩武,掏空了整个帝国的财政,迫切需要停下来修养生息。为了缓解中央财政压力,不断给省督更大权力,让省督自己在地方弄钱养兵。
  下一任皇帝,首先要做的,就该是收权和裁军。
  然而实际情况是,皇帝还没死,只是病重了,四个皇子就开始打仗。军队数量越打越多,省督权力越打越大,养蛊上位的新皇帝,又面临此起彼伏的起义军。不但不能裁军,还得继续扩军,扩军之后更不能裁,只能对外用兵转嫁内部矛盾。
  于是,泰姬生的那个不孝子,将莫卧儿帝国领土扩张到巅峰。此人一死,地方失控,省督纷纷割据为土邦,中央再也无法掌控各省的军政大权。
  英国东印度公司,趁机跟土邦勾结,疯狂攫取巨额利润。
  如今的莫卧儿,地方官还都非常听话。
  皇帝沙贾汗热情接待中国使团,首都的贵族们立即响应,争相拜访使节团成员,隔三差五设宴款待。使团返回的路上,地方官员也殷勤接待,生怕怠慢了皇帝的贵客。
  如此情形,不存在任何危险,皇帝罩着使团便无人敢动。
  无惊无险的回到船上,潘蔚递交自己的工作报告,其他人也将沿途所见汇总上交。
  下一站,波斯。
  跟莫卧儿帝国一样,萨菲波斯也正处于全盛时期,君主集权体制已经到了巅峰状态。
  波斯国王阿巴斯二世,集政治、军事、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甚至,全国大部分土地,都被宣布归王室所有,部分土地以禄田的形式分封给官吏。而农民,无权拥有土地。
  阿巴斯二世励精图治,不但持续收复失地,而且兴修水利、改良耕作、减轻赋税、鼓励工商、修筑驿道、奖掖文艺……就整体而言,国力已经远超莫卧儿,难怪能从莫卧儿手中夺回坎大哈。
  别看这是个绿教国家,社会风气其实非常开放,甚至绘画作品当中,经常出现裸体的女子。
  潘蔚给予波斯极高的评价,在工作笔记中写道:“波斯古国,非浪得虚名也。此国文化昌盛、人民富庶、商贾云集、百业俱兴。国民洁净自爱,街市并无污秽,较之莫卧儿国,有天壤云泥之别……”
  一句话,萨菲波斯属于文明国度,能把莫卧儿甩出八条街。
  就连奥斯曼帝国,都被此时的波斯给吊打。从奥斯曼手中,波斯接连收复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库尔德斯坦、苏摩尔、巴格达等地。又把葡萄牙殖民者,彻底赶出了霍尔木兹海峡。
  亲卫首领郑大用,也在笔记中写道:“波斯之兵,军容整肃,城市驻军亦如此。更兼幅员辽阔,兵源不竭,非遇内乱,不可强攻。”
  来自钦天院的蔡云程,却写出完全不同的评价:
  “波斯土地,皆属王室。此国官吏,并无俸禄,由君王赏赐禄田。此非先秦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天子分封诸侯而已。官吏所得禄田,岂愿退还给君王?如此,必致官吏世袭,终而控制地方,形成大小诸侯。诸侯愈多,便与君王离心离德。”
  “此国小民,无权拥有土地。无恒产者,无恒心也,民心必不在君王。乡野所见,多有饥民,卖儿卖女者众,自是民不聊生之状。不出五十年,波斯必乱,分崩离析之日近矣。”
  “嗟夫,我国圣天子,何其贤明也!陛下出自布衣,深悉小民之心,更悟得天心即民心之至理。遂作《三原论》,阐述君臣民之大道,如此大同社稷方能永世安定。波斯君臣,不知此道,视农民而如草芥,焉有不亡国之理?”
  潘蔚的着眼点,是波斯的城市和市民阶层。
  蔡云程的着眼点,却是波斯乡下的广大农民。
  历史上,萨菲波斯的衰落,正是源于农民起义,奥斯曼帝国趁机入侵。
  夜间,二人饮酒闲聊。
  蔡云程笑着说:“如今的波斯,恰似前明的万历中期。城市何其繁荣,商业何其兴旺,文化何其昌盛,农民……何其悲惨!你是富家大户出身,自然只看到波斯城市的光鲜。我却来自乡野农家,知道农民没了活路,那是真的要揭竿而起的。”
  “蔡兄夸大其词了,”潘蔚不以为意,“我看这波斯,虽不沐圣贤教化,却也已经非常难得。我向城中商贾打听,都说此国君王,是一位仁慈贤明的君主。便是城中小民,也对波斯皇帝称颂有加。你我这次出海,沿途经历大小国度,有哪个比得上波斯的?”
  蔡云程不屑道:“我看啦,你的中小学都白念了,根本就不认真领会《三原论》。农民才是国之基石,而波斯农民,连拥有土地的权力也无。这个波斯皇帝或者仁慈,那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