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第4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日宣目瞪口呆,当即道:“叔父,倒儿明白了。我们当继续退缩,一味忍让便是。喻士钦这两年气焰高涨,愈发跋扈起来。那就让着他,叫他更加跋扈,跋扈到目中无人的地步。到时候四处树敌,
便是陛下也厌恶他,这厮就离死不远…”
“莫要跟我这些,今后我不管朝堂事。”李邦华起身离开。
李邦华也走了,内阁真正进入宋应星时代。
数日之后,百官出门上朝之时。
李日宣的车架,恰巧跟喻士钦相遇。他身为工部尚书,竟然让车夫主动避让,朗声道:“喻侍郎是吏部天官,且让他先走。“
喻士钦心中有所警醒,自己只是个右侍郎,还没狂到令尚书让道的份,这事儿传出去肯定遭人不齿。
他连忙让车夫停下,大声道:“请李尚书先走。“
李日宣掀起撤离,拱手致意道:“多谢喻侍郎礼让。“
喻士钦目送李日宣的车架离开,感到警惕的同时,心里也不免有些得意。这是人性使然,跟智商无关。
喻士钦也属于少壮实干派,今年还不到四十岁。跟他一起南下投靠的那批赣中士子,已经有好几个三四品,混得最差的也是从五品,另外还笼络了大量地方实干派。他们代表着二十年之后的朝堂,到时候就是他们的天下了。
晒盐之法,以前只在南方沿海流行,正是喻士钦下令推广到江淮的。
这样的政绩,喻士钦身上有很多,他的实干能力吊打大部分官员。正因如此,才能脱颖而出,受到皇帝的赏识。
但这货越来越飘,或者一直很飘,他的功利心非常重。
如果不是开国,这种人平步青云之后,极有可能变成一代权臣。
他不爱财,只爱权,称得上清廉如水。
李日宣坐着马车前往紫禁城,脸上露出一丝冷笑。让你狂,越狂越好,今日有多狂,明日死得就有多惨!
這屬於长期计谋,估计得示弱忍让好几年。
毕竟喻士钦非常聪明,一时半会儿的退让,不可能让其飞扬跋扈。只有数年如一日的忍让,才能放松喻士钦的警惕性,才能令其彻彻底底的猖狂起来。
如此这般,导致朝堂平静如水,并没像庞春来预料的那样激烈争鬥。
“陛下,方阁老病逝了。”李香君接到一个女官的禀报,快步走到赵瀚身边。
赵瀚叹息道:“唉, 。 医生换了无数个,还是没能救回来。”
这不是假叹息,而是真感慨。
方胜昌的施政能力一般,但难得老实听话,从来不拉帮结派。而且此人是自行起义,带着地盘投靠,
资历威望足够深厚,拉进内阁就是让他当润滑剂的。
结果这个润滑剂死了。
赵瀚当即下令拟旨:“着令礼部,厚葬方胜昌,为其拟定谥号。另外,追封太傅,追封龙泉侯,令其长子继承侯爵。封其妻为一品诰命。”
追封龙泉侯,是因为方胜昌在龙泉县起兵,实打实在早期立下了重要战功—一之前是龙泉伯。
赵瀚继续道:“礼部尚书陈茂生,拜东阁大士,着令其入阁为相。礼部左侍郎王调鼎,晋升礼部尚书。”
这又跟庞春来预料的不一样,朱舜水没有入阁,而是继续担任商部尚书。
反倒是极为年轻的陈茂生,居然早早就入阁了。
庞春来一直认为,陈茂生会再转做几部尚书,才会作为皇帝的孤臣入阁。
真是孤臣。
陈茂生执掌礼部那么多年,从来不拉帮结派,做事完全照着规矩来。有能力的他就用,没能力的他就扔,管你是哪个派系的。牵扯到礼部官员的升迁调动,他话比吏部尚书还管用,吏部还得反过来征询他的意见。
第717章 【养猪伯爵和文化繁荣】
陈希颂亮出自己的腰牌,皇城守卫立即放行,并且带他进去喝茶等候。
女官迅速前往通报,仅半个小时,陈希颂就获准面见皇帝。
拥有这种待遇的官员,目前加起来不到十个人。而在这些人当中,陈希颂又是唯一的五品官,他可以随时跑到紫禁城面圣。
“陛下,陈郎中来了。”
“让他进来。”
陈希颂快步进入偏殿,面带喜色道:“臣拜见陛下!“
“坐吧。”赵瀚笑着。
“谢陛下。“
陈希颂早就轻车熟路了,一屁股坐在板凳上,就像跑来跟老朋友喝茶。
赵瀚好奇道:“又有什么收货?“
陈希颂迫不及待:“陛下,是猪…啊,不对,是劝农司培育出好猪。“
当初的劝农所,已经升级为劝农司,下辖畜牧、果蔬、粮谷三个所。专门负责培育良种,并指导地方官推广优质作物和家畜。
赵瀚问道:“怎么个好法?“
陈希颂:“这种新猪,体型大,成熟早,长得快,性温顺,易催肥。”
“那就真是好猪,你们怎么培育的?”赵瀚兴致勃勃问。
每次只要陈希颂进宫,赵瀚都显得特别高兴。女官和近侍宫女们,因此也喜欢见到陈希颂,皇帝今天肯定好话得很。
陈希颂介绍:“来到南京之后,当时还是劝农所,就已经在培育猪种了。江淮猪耳大,河北猪皮厚,山东猪脚短,辽东猪头白,河南猪味淡(不腥臊),江南诸耳小,广东猪肥白……各地猪种,特性不一。于是,臣等分别进行杂交,择其优良后代再行培育。”
陈希颂的语速越越快,滔滔不绝道:“培育出的最好猪种,是将太湖的大花脸’,与金坛‘米猪’进行杂交。‘大花脸体大、骨粗、皮厚、肥瘦适中,缺点是长得慢,民间又叫‘沙猪’或‘厚皮猪’…大花脸与米猪的后代,保持了大花脸体大的优点,变得更肥了,产子也更多了。经过三四代的杂交繁殖,特性趋于稳定,臣等称之为‘米沙猪’。“
突然,陈希颂激动得站起来,来回踱步:“米沙猪已经极好,可还有更好的!将米沙猪与广东的花白猪杂交,第一胎就见效果。这种新猪,长得很快,体型还大,母猪养半年就能配种。头胎至少产十只猪仔,从第二胎开始越产越多。产仔最多一只母猪,一胎就产十八只猪仔!而且特性也很稳定,较之大花脸,猪皮变得更薄,肥肉也长得多!”
肥肉多,在古代不是缺点,属于非常讨喜优点。
陈希颂从怀里掏出一张纸,由女官转呈给赵瀚:“请陛下为新猪赐名!”
赵瀚结果这张纸阅读,却见猪名一栏空着,其余写的是猪的特性:体大,皮薄,肉肥,足短,小耳,
黑白色,纯白色,纯黑色。成熟快,产仔多,易催肥,实为猪中上品。
赵瀚笑着评价:“物阜民丰,国泰民安,就叫‘国泰猪吧。可先在金陵府推广,让南京城周边的养猪大户,每家买几只猪仔回去试试。养猪大户尝了甜头,明年必定主动养殖。普通农户见了,定然也眼红,这国泰猪就能推广开了。“
“陛下圣明!”陈希颂立即奉承。
赵瀚想了想:“这些年,你着实辛苦。大同社稷若能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你在其中也有大功劳。朕不能薄待尔等,就封你为劝农伯。劝农司的有功之人,你列一份名单出来,都会酌情封赏的。”
之前也在赏,但这次特别大方,竟然直接封了一个伯爵。
“谢陛下恩赏!”
陈希颂大喜,养猪种地居然搞出个伯爵之位。
赵瀚之所以这么大方,还是猪太重要了,二师兄早就成为中国百姓的主要肉食来源。
阉猪,并非始于宋朝,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只不过是在宋明时期大规模推广。
《易经》有云:“豕之牙吉”。
用人话讲,就是阉了的猪,性子会变得温顺,虽有犀利的牙也不足为害。
《礼记》有云:豕日刚鼠,豚日盾肥。
没有闹割的猪,皮厚毛粗,叫豕。阉割了的猪,膘肥臀圆,叫豚。
而“家”之一字,就是没有阉割的猪(豕),上面再盖一个屋顶。有屋顶,还有猪,就算是家了。
小农之家,盖一猪圈,养两到三只猪。残羹剩饭倒进去,再打一些猪草,也不用费心照料,半年一年之后就能卖了。猪拉屎也多,可做农家肥,种粮食也有足够的肥料。
如此种种,小农受益无穷,难怪古时称猪为“黑金”(中国多为黑毛猪)。
中国的养猪技术,以及猪种培育技术,一直都是世界领先的。
欧洲的罗马猪,是唐代引进华南猪杂交而成。
英国的约克夏猪,此时还没出现。它是18世纪初,英国引进广东猪,跟泰国猪、英国猪杂交而成。后世分布最广的大白猪,几乎占领全世界猪肉市场,那玩意儿是英国约克夏猪再次杂交的,属于中国广东猪的混血后代。
赵瀚命名的“国泰猪”,则结合了太湖沙猪、金坛米猪、广东花白猪的特性,但外形上更偏向于太湖沙猪。
赵瀚越想越心情舒畅,他提笔写下“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八个字,道:“挂在劝农司衙门,去找工匠刻牌子吧!“
陈希颂躬身退下,走路都带风。
御笔墨宝,往劝农司一挂,谁他娘的还敢造次?
礼部。
陈茂生已经入阁为相,礼部现在由王调鼎执掌。
皇帝的旨意发来,册封伯爵是个大事儿,必须由礼部尚书亲自经手。
“劝农伯?”王调鼎感觉很稀奇。
礼部左侍郎刘迈笑道:“听陈郎中养出好猪,陛下龙颜大悦,便封了他一个伯爵。此事古今罕有,
恐怕用不了几天,整个南京都要传遍了。“
王调鼎:“劝农司颇有作为,大白菜便是他们推广的,今已是达官贵人、升斗小民的冬日佳肴。这两年,听继玉米、红薯之后,劝农司又在推广土豆。想必这什么好猪,也是培育了新猪种,以后的猪肉或许都能便宜些。“
刘迈点头道:“若真如此,足称利国利民。”
刘迈也属于元老派,最初是庐陵县永阳镇的一介童生。不但资历深厚,而且政绩斐然,是广东第一任右布政使,完全有资格担任尚书职务。
刚刚入阁为相的刘子仁,则是广东第一任左布政使。他们两个都姓刘,老家也离得不远,叙了族谱之后,能论个远房族兄弟。
关系不就有了吗?
这种情况很多,于是盘根错节起来。江西官员不仅有三大派系,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团体。
王调鼎:“陈郎中的伯爵印,便让下面的人去刻吧。陈阁老(陈茂生)入阁之前,已经决定提前龄,我认为不用再讨论,直接上疏陛下就可以了。“
小的入年龄,原定为7一10岁,在此期间都可入。
陈茂生打算把入年龄,提前到六岁,这样就有利于贫寒子弟。
那些重视教育的富贵人家,往往五岁就给孩子开蒙。等到七岁正式读小,早就已认得很多字,习成绩立即把贫寒子弟给甩开。
这几年,许多没资格当官的前朝士子,纷纷开始自新式课程。然后,被富贵人家请去当私教,拿着高薪给孩子补课。如此一来,富贵子弟的习成绩,又把贫寒子弟给整体甩开。
相较于以前,如今各省的升考试结果,来自富裕家庭的生越来越多。
陈茂生能做的,就是将龄提前,让贫寒子弟更早的开蒙。
还有一个现象,让陈茂生很无奈。
地方官对孩童入问题,抓得越来越松了。别山区,就连县城里,因为取消了免费午餐,也有许多孩童不来读书,地方官府完全是睁只眼闭只眼。
陈茂生做礼部尚书的时候,除了制定大方略,具体只能管到南京城内外。
他经常微服出游,在城内外四处转悠。一旦发现适龄儿童没读书,必然有官员吃挂落,江宁、上元二县的礼科科长,前前后后被陈茂生下令撸掉三个。
这事儿把南京的地方官搞得叫苦不迭,主管教育的礼科科长,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查失儿童。十岁以上的不用管,十岁以下必须读书,谁家不让孩子读书,就让知县重罚其父母。
如今,南京城内外,十岁以下的适龄儿童,入率不百分之百,百分之七十是肯定有的。
但教育质量越来越糙,因为生太多。
南京城里,不断增加校数量,教室里塞得满满当当。一个班好几十人,老师根本顾不过来,很多底层街区的校,纯粹就是放羊式教,在课堂上睡觉老师都懒得管。
不过嘛,再怎么瞎混,三年小读完,用大白话写信还是可以的,看白话也完全不在话下。
如此教育的直接结果,就是南京的通俗读物热卖。
读完小的孩子,大部分跑去做徒,或者找其他营生。好不容易赚点工资,又还没有成家,也没别的娱乐项目,那就弄报纸来看呗。
南京已经出现租书行,交一些押金,就能把租回去。
甚至可以租报纸,租金非常低。都是些市井小报,通篇白话文章,乃至于连载通俗。
整个金陵府,市井小报井喷式发展,加上倒闭的在内,已经陆续开了四十多家。而且出现明星八卦新闻,某某青楼选出花魁,勾栏或戏园里又出了哪个名角之类,读书不多却又识字的小年轻就喜欢看这种。
第718章 【弥尔顿访华】
一艘内河舰船,载着英国访华使团而来。
英国这个使节团比较寒酸,拢共也就十多人。而且不是坐军舰来的,因为英国本土那边,正在策划跟荷兰打海仗,腾不出军舰来护送使臣。
他们乘坐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沿途在葡萄牙的殖民港口补给。抵达印度之后,听说马六甲被中国夺取,英国人对此欢呼雀跃,立即前往马六甲进行交流。
然后,英国商船停靠在万丹做生意,英国使节团被大同海军护送北上。
英国使团代表,叫做约翰·弥尔顿,其著作有:《失乐园》、《论出版自由》、《论教育》、《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等等。
弥尔顿是克伦威尔的师爷,曾积极宣传革命和民主。
克伦威尔执政之后,弥尔顿担任其外交事务秘书。英国的外交书信,全部由弥尔顿负责,顺便跟反对克伦威尔的贵族打笔杖。
英国此次出使中国,带着几分私人性质,克伦威尔直接把自己的外交秘书给扔来。
“约翰先生,中国人过来说,南京就快到,让我们准备一下。”副使安德鲁·马维尔敲门而入。
安德鲁·马维尔,英国玄学派著名诗人,克伦威尔少年时代家庭教师,目前担任弥尔顿拉丁文秘书。
弥尔顿放下鹅毛笔,挂起眼镜说:“那就准备下船吧。“
马维尔笑道:“此次的出使任务,是说服中国与荷兰开战,削弱荷兰在亚洲的实力,令荷兰总部多派军舰支援亚洲。这个任务,还没开始就结束了,中国与荷兰已经打了两场,荷兰在远东的实力被削弱到极点。我们两个,只需拜见中国皇帝就行了,可以把精力都放在领略异国风情上。”
弥尔顿摇头:“我们的海军,还是实力太弱啊,最好能挑起中国与荷兰再次战争。“
“这恐怕不现实,”马维尔说,“中国与荷兰,刚签订了为期十年的休战合约,哪边都不会冒着风险撕毁这份合约。“
“试试看吧。”弥尔顿是个工作狂,他如果不被派来出使中国,明年就会因为日夜工作而失明。
长江水师将英国使团送到码头,有人进城去通报鸿胪寺,鸿胪寺的官员会接外国使者进城。
鸿胪寺官员来之前,弥尔顿等人就在码头等待着。
十多台码头吊车正在工作,工人们拉动滑轮,拖起重物放到船上。后方还有更多码头苦力,搬运着一箱箱货物而来,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