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

第385章

朕-第385章

小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九指作揖道:“草民遵旨!”
  劳军演出,估计要耽误一两年,但对张九指而言有好处。
  皇帝喜欢看戏法,军将喜欢看戏法,今后谁还敢找他麻烦?只要不犯法,他能在全国各地横着走。
  赵瀚继续说道:“挑几个乐工一起去,那首曲子也编排好了,都演给前线将士看看。对了,在军中宣教团挑几个徒弟,把你的戏法教给他们。放心,不会抢你的饭碗,宣教团只在军中演出。那首破阵曲,也让乐工们传授给宣教团。”
  张九指拍马屁道:“陛下关怀将士,难怪我大同军所向披靡!”
  “下去吧。”赵瀚挥手道。
  师徒俩喜滋滋离开皇宫,赵瀚则陪后妃和子女一起游玩御花园。
  吃了午膳,继续办公,虽然今天官员们轮休,做皇帝的却还要主动加班。
  司礼监掌印施慰贤前来禀报:“陛下,礼部和钦天院给出了黄道吉日,下个月初八宜纳妃子。”
  赵瀚说道:“你去安排吧。”
  施慰贤并未退下,而是说:“文莱国主所献之女,今年已十五岁,是否…”
  “就今晚收用吧,你给她选个嫔号。”赵瀚已经把这女子忘了,刚献来时才十二岁。番邦公主,都没法退货,否则国王肯定多想。
  甚至到现在,赵瀚都不知对方长相如何,不过想想应该也不会丑,否则文莱国王哪敢献上来啊。
  傍晚时分,赵瀚终于下班,被女官带着前往一处偏院。
  条件挺寒酸的,毕竟还没正式封号,也就仗着番邦公主的身份,有自己单独的院子,还有一个宫女伺候着。
  “拜见陛下!”
  宫女欢喜而忐忑的迎接,她已被告之皇帝要来,总算不会再一直当小透明了。
  赵瀚见其紧张,微笑道:“不要害怕,我又不吃人。”
  宫女将皇帝引入院中,说道:“公……小姐已洗漱打扮,房间也布置了,请陛下进屋歇息。”
  大权在握,赵瀚还是堕落了,不再是当初纯洁的小年轻。
  屋里燃着两支红烛,那位文莱公主坐在床边,脑袋上居然还盖着红盖头。
  赵瀚随手用秤杆挑开,露出一张偏西方的脸,


第624章 【人口增涨和税制改革】
  少女的身体,让皇帝有些留恋,上班都迟到了半个钟头。
  司礼监的女官,早已抱着奏章等待,李香君单独挑出一份放置:“陛下,各省户籍人口已经报上来了……”
  是全国普查,其实就是按照户籍上报,否则流动人口根本没法统计。
  三赵瀚翻开一看,心中突然就愉快起来:
  金陵府(直辖):263万。北平府(直辖):39万人。
  江西省:915万。安徽省:704万。江苏省:778万。浙江省:641万。四川省:930万。
  湖南省:622万。湖北省:533万。广东省:608万。广西省:382万。福建省:594万。
  山东省:266万。河南省:245万。河北省:103万。山西省:184万。陕西省:166万。
  辽宁省:114万。云南省:302万。贵州省:288万。
  不含12岁以下孩童,全国人口总计8677万,较上次统计多了2000余万。
  四川人口,暴涨230万,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收复川南地区;二是大量孩童年满十二岁;三是很多山里的百姓造册落户。
  广东、福建都涨了一百多万,这是大量少数民族落户了,而且海南岛、台湾岛也编户齐名。就拿海南岛来,算上落籍的黎族、苗族,人口竟然超过120
  万。
  至于辽宁,不但计算蒙古、女真,甚至把朝鲜人也算进。
  朝鲜的边境地区保州,也被划归辽宁管辖。
  江西的人口情况特别尴尬,别看在籍人数全国第二,但很多人都在外做官、经商、当兵。而且青壮年不断向北方移民,刚纳入统计年龄的少年又多,12岁到18岁占比五分之一,导致农村劳动力有些不足,田产多的人家根本招不到佃户,只能花钱购买外国奴隶。
  翌日,朝会。
  赵瀚笑着给百官宣布:“全国两府十八省,人口八千六百七十七万有奇,比前明人口最多时还多。诸卿辛苦了!”
  辽宁其实还未正式设省,暂归山东管辖,但人口统计是分开的。
  “陛下弹精竭虑,以仁政行天下,如此万民方得繁衍生息。”
  “圣天子在朝,神州黎民之福也!”
  “我大同新朝,如今建国之初,便人口将近九千万。二十年后,百姓必然有亿兆之多,真乃古所未闻之盛世也!”
  一时间,百官歌功颂德,而且大都发自真心。
  这可是多年战乱、天灾、饥荒、瘟疫后的中国,在册人口比大明全盛时期还多。而且北方人口稀缺,就算现在啥都不干,任其发展都能人口暴增,估计几年之后就能人口过亿(十二岁以上。)
  人多便是盛世,如何不让官员们心花怒放?
  赵瀚道:“北平府还是人太少,前明的时候,只北京城就人口百万,而今整个北平府还不足40万人。不论如何,明年要向北平府移民十万,从南方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迁徙。”
  “臣遵旨!”户部大员们,举着笏板出列。
  艾儒略等翰林院传教士,听到数据都瞠目结舌,整个欧洲有这么多人吗?
  今天的朝会议题,就是讲人地矛盾。主要讨论汉唐时期,关中地区人口众多,
  人均耕地严重不足的问题。比如汉武帝上台没多久,就将皇室土地分给百姓耕种,接着又允许百姓自由迁徙,关中农民大量迁到关外开垦。
  又讨论唐代和宋代的土地制度,最后赵瀚得出一个结论,五十年之后,中国的土地必定不够耕种,到时候就需要向海外开拓。比如吕宋,那里虽然气候炎热,而且雨季很长,但只要细心耕种,还是能把热带雨林一点点开垦出来。
  这玩意儿不仅是讲给百官听,也会登报让民间知晓,长期灌输形成一种海外开拓的共识。
  朝会结束,赵瀚对费纯和吴应箕:“你们两个留下,一起去内阁。”
  这二人是管财政税收的,联名写了一封奏疏,请求进行财税制度改革。
  赵瀚散朝前往内阁,开一个财政会议,庞春来、李邦华、宋应星、费纯、吴应箕五人参加。
  赵瀚问三位阁臣:“你们都同意?”
  李邦华道:“臣觉得不该将本色完全取消,可以保留少许,以便不时之需。“
  本色,就是正税物品,比如大米、小麦、木材。折色,就是折抵物品,比如银两、布匹。
  明初出现折色税收,主要是减轻行政压力,同时减轻仓储压力,允许把粮赋换算成银两、布匹上交。但规模不大,因为银子不是流通货币,那个时候的货币叫大明宝钞。
  直到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之后,折色成为主流,本色变成辅助费纯道:“我朝本色、折色并行,是因流通钱币不够,许多山民甚至没见过钱。如今每年铸造银币、铜币无数,从南洋、朝鲜、日本都流入大量铜银,民间已经不缺钱了。因此臣建议,在金陵府和赣、浙、苏、徽、闽、粤、湘、
  鄂,全面取消本色纳税,今后都改为银元、铜钱交税。至于其他省份,可以慢慢来,预计十年之内逐步完成。”
  赵瀚问道:“大同银行的钱粮兑换业务也取消吗?”
  费纯道:“不能完全取消,否则农民必遭盘剥。但也须裁撤,只保留一部分,每县留一处钱粮兑换点。陛下,以前是没有办法,今后却能完全用钱了。
  钱粮行太多,俸禄开支极大,每到纳粮时节还得雇人,粮食转运也会产生极大消耗。”
  吴应箕也道:“陛下,过税同样如此,必须禁止本色征收,否则每年的消耗实在太大。”
  大同朝廷的商税,基本延续大明税制,分为住税和过税两种。
  住税有门摊税、落地税、契税、酒醋税、塌房税等等,由地方衙门收取,不会上交到中央,可以理解为地税。
  过税有关税、抽分税等等,需要递解到中央。
  钞关收取商税时,根据实际情况,有三十抽一、十五抽一、十抽一等多种不同税率。商贾资金周转不开时,还真拿货物让你抽,直接用布匹、木材等商品来交税。
  这导致各地钞关,都有自己的库房,专门用来堆放抽取的货物一一这种也叫本色。
  明代的皇帝和中枢,就曾反复争抢过税,最后嘉靖皇帝拍板:折色银两归朝廷,用于边疆军费开支;正色物资归皇室所有,皇帝用来赏赐大臣(也方便皇家修园子)。
  吴应箕道:“取消钞关本色,钞关吏员可减少三分之一,雇员(临时工)可减少一大半,还能降低仓储、转运时的损耗。”
  赵瀚点头:“这是应有之举,今后不论海港钞关,还是内河钞关,都只收银元和铜钱,尽量精简钞关的人手。”
  吴应箕又:“内陆钞关,应全部征收船料钞,可大大提升过关速度,且还能继续减少钞关吏员。”
  船料钞,就是按商船的吨位收税,不再去管船上是哪种货物。
  这种征税方式,布匹、香料、珠宝等商品占便宜,煤炭、木材等笨重商品就更吃亏。
  等于商船经过内陆钞关时,只收过路费,跟商品种类和轻重无关,钞关直接变成内陆收费站。
  大型钞关都在内河上,也有小型许多陆路钞关,设在崇山峻岭的官道上。朝廷要疏浚河道、维护官道,收点过路费很合理。
  统一征收过路费,可提高收税效率、减少行政开支、利于商品流通。赵瀚与三位阁臣详细讨论,同意了钞关只收过路费的建议。
  至于商品税,沿用明代制度。
  明代是这样收商品税的,商贾贩运商品,必须拿到营业许可证,还要注明经营范围和贩运地点。然后缴纳手续费,申请商品关券(路引),持关券贩运到目的地。到了地方,不能直接出售,须将商品存入官店报税,还要检查所运商品是否跟关券一致,交税获得票据之后,才能获准进入市场。
  没有关券,就属于走私行为!
  吴应箕又:“自前明万历年始,乡村小商小贩,进城卖菜卖鸡,都要在城门口被征税。崇祯年间,各类商税皆涨五分之一,附加的商品苛税数不胜数。陛下虽然取缔苛捐杂税,但一些偏远地方还在收取。请陛下再颁圣旨,大告天下,升斗小民贩卖些许货物不必纳税。”
  “还有地方官在收前明的苛捐杂税?”赵瀚对此非常惊讶且愤怒。
  吴应箕道:“这种现象,在川北、川南极为严重,是廉政巡视员发现的。因为主要涉及商税,便将实情转告相关衙门,并未惊动陛下。”
  赵瀚怒道:“即刻拟旨,将各类正税都列出来,其余全部划定为苛捐杂税。谁敢违规收取,就属贪赃枉法!”
  这种情况,当年也把朱元璋气得不行,地方官竟对进城卖枣的小民都收税。
  当然,赵瀚没有朱元璋那么有良心。婚丧嫁娶之物,笔墨纸砚等文化用品,朱元璋是不征商品税的,在赵瀚这里全部都要征税。
  六人足足商量了一天,终于大致确定税制改革方案,至于细节还要继续补充讨论。
  工商税、过路费、经营税,这些都进行统一确认,为振兴商业扫除最后的障碍。
  大同银行的钱粮兑换业务,也从两三个镇就有,缩减到每县一个办事点。
  国税和地税也再次细分,减少了农业税的地方存留,增加了农业税递解中央的比例。设置地方常平仓,不再是地方官的事情,大同银行在各县的钱粮兑换办事点,就相当于国家建立的常平仓。
  这次调整银行钱粮兑换业务,肯定能揪住不少粮耗子,估计够得上砍头的都有。
  税制调整之后,财政特别困难的地区,比如穷困大山什么的,省级政府要进行财政支持,免得今后连官吏俸禄都发不出。


第625章 【嘉禾祥瑞】
  税制改革方案,细节已经拿出来,还没来得及正式推广。
  赵瀚今天照常去办公,却发现女官、宫女和起居注史官,一个个全部面带喜悦之色。
  “都出门捡到钱了?”赵瀚开玩笑说。
  李香君微笑回答:“陛下,地方官员上报祥瑞。”
  赵瀚脸上的笑容顿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副厌烦表情。
  李香君连忙解释:“陛下,此祥瑞并非作假,就在案头的漆木盒子里。”
  赵瀚走过去坐下,顺手打开盒子,里面躺着一枝稻穗。且一稻双穗,极为罕见,这种叫做嘉禾,自古以来被视为祥瑞。
  赵瀚说道:“交给劝农司,让他们拿去育种,若种不出来什么花样就算了。至于地方官员,令其好生仁政爱民,下次遇到嘉禾不必大惊小怪。”
  记录起居注的史官丁世经,此刻忍不住出声:“陛下,嘉禾乃五谷之长,王者德盛,则二苗共秀。于周德,三苗共穗;于商德,同本异穗;于夏德,异本同秀。此株嘉禾,二苗共秀,乃陛下德盛之故也。”
  赵瀚扫了他一眼,问道:“稻生双穗便是朕德盛,连年天灾岂非朕德薄?子不语怪力乱神,你们莫要东猜西想。”
  “陛下圣明。”
  丁世经不再言语,而是提笔写下:八月五日,池州府进献祥瑞。一稻双穗,二苗竞秀。左右谓日:此天子德胜。上言:嘉禾若为君之德,灾异岂不为君之失也?子不语怪力乱神,切莫揣测天意。
  一稻双穗,很大可能是基因突变,反正几百年后也没研究出啥结果。
  不管是否在拍皇帝的马屁,地方官员遇到此事,肯定要把嘉禾献上来,他们可不敢自己留下。赵瀚不能奖励,否则就带歪了风气;也不能处罚,否则就是打击官员的积极性。
  下午时分,劝农司的陈希颂奉命觐见。
  这货故意没有换衣服,裤腿上还带着泥水,他知道皇帝喜欢此类形象。
  赵瀚指着漆盒说:“有一株嘉禾,你拿去育种,随便怎么摆弄都行,种不出来名堂也不怪你。”
  “遵旨!”陈希颂小心捧走盒子。
  赵瀚问道:“新作物推种如何?”
  陈希颂说道:“陛下,番薯和玉米,已经遍布南方各省。特别是山地丘陵,家家皆种之。农事所发现,每年都种玉米,会让土地肥力下降。套种豆子,却无此虑。因此,若有用中田而种玉米者,最好是玉米与豆子套种。玉米抽穗结实之后,已不需太多水肥,此时又可套种番薯。则一块土地,同时种植玉米、番薯、豆子,产量倍增,还不会损伤土地的肥力。”
  “此法甚好。”赵瀚赞许道。
  陈希颂说道:“已在各省推行,农民甚为欢喜。因此虽连年灾害,粮食却一直都够,即便青黄不接之时,米价也没有再超过每斤11文钱。个别地区丰收时,米价甚至每斤只两文。”
  “两文?”
  赵瀚眉头紧皱,当即对李香君说:“这事儿还忘了,立即着令内阁,传诸地方各县。大同银行的钱粮兑换,每年酌情制定最低价。就算是丰收年月,也不准每斤两文钱。否则的话,一旦取消本色征收,今后田税只收银钱,农民必然损失惨重。还有,每个县的粮食最低价,每年都要上报朝廷。廉政巡视员,会抽取几个县,查验是否胡乱定价。”
  历朝历代,都有过两文钱一斤米的时候。
  但现在不一样,由于银铜大量流入,每年都在铸造银元和铜钱。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有了通货膨胀的征兆,两文钱的米价实在是太低了。
  赵瀚吩咐之后,又说道:“你继续。”
  陈希颂说:“至于贫瘠的山地,如今放眼皆是玉米和番薯,无数山民赖此两物为生计。去年广西的玉米产量,甚至已经远远超过麦子、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