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第3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派老师去占城国建学校,这个也无所谓,婆赖分分钟表示愿意。
瞎扯一通之后,婆赖突然又跪下:“陛下,小王请求定居南京!”
听到翻译这话,赵瀚有些不明白,问道:“你留在南京,占城国内怎办?”
婆赖说道:“让儿子回去当国王。”
赵瀚想了想,哭笑不得道:“那好,南京城外的玄武湖边,有营造商社建了房子,你去买一套住下吧。”
“多谢陛下恩典!”婆赖大喜。
离开皇宫,婆赖把长子婆图叫来:“我要留在南京,你回去做国王吧,再派人运些财货过来。”
婆图说道:“父亲,我也要留在南京,让二弟回去做国王就好。”
于是,婆赖又把次子叫来,结果次子也不愿回去。
好说歹说,父子三人一顿忽悠,第三个儿子终于答应回国继位。
一家人马不停蹄的,跑去酒楼吃饭,虽然朝廷也对外宾提供伙食,但那种工作餐哪有酒楼的美食好吃?
店伙计一看阵仗,顿时就笑了:“有外宾,包厢伺候!”
真正的意思是:又有肥羊,可劲儿的宰!
也不晓得这一大家子,手头的钱能在南京挥霍几年。
第615章 【终极舔狗】
(湄公河三角洲,是柬埔寨的地盘,老王搞错了。占城的宾童龙地区,属于湄公河三角洲的边缘冲积带。就开发程度而言,比入海口那一片还好,粮食产量也非常高。)
赵瀚刚回到南京,施慰贤就献上来一本书。
施慰贤是司礼监的掌印女官,游居莲是御马监的掌印女官。两位大妈都其貌不扬,却是宣教团的老人。虽然司礼监、御马监的权力,都被赵瀚砍了一大截,但她们还是紫禁城里最风光的。
“陛下,这是司礼监经厂的第一本印书。”施慰贤捧着书本上前。
李香君接过书,交到赵瀚手里。
赵瀚扫了下封面,书名叫《永乐大典戏本》。是从《永乐大典》当中,扒出的33种戏剧、90种杂剧,由居家照料老父的费如饴勘校,再由国丈费映环进行总编辑。。
《民始全书》虽然还没开始编,但对《永乐大典》的整理勘误已经开始,其中适合刊印发行的内容,也会逐渐整理成书印刷出来。
这本《永乐大典戏本》,就非常适合出版,里面记载的某些戏曲已经失传,民间的戏曲爱好者肯定争相购买。
赵瀚翻阅书中内容,发现跟木活字印刷效果无二,问道:“都是铜活字印的?”
“皆青铜活字。”施慰贤回答。
隶属于礼部的书局,是在民始元年建立的,主要雕刻木活字进行印刷,出版内容为:大同集、教科书、工具书、历法书、吏员考选资料等等。
而司礼监的经厂,则是从民始三年筹备,一直在忙着铸造铜活字。
铜活字的原料为青铜,即铜锡合金。铸造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木板刻字为范,再用青铜浇铸为活字;一种是用木活字,直接在范泥上印字,再用青铜去浇铸。
两种方法,浇铸完成之后,都需要工匠慢慢打磨。
明代虽然活字印刷成为主流,但官方印书还是以雕版为主,直到清朝的官方印刷才变成活字。
大同朝廷也顺应时代,今后礼部用木活字,司礼监经厂用铜活字。除了成本之外,印刷效果没区别,不是专业人士根本分辨不出来。
赵瀚终于打破皇室不办企业的规定,司礼监经厂就是皇室印刷厂,专门出版比较冷门的孤本,或者是其他书局不愿印刷的科学类书籍。平时也能接私活,靠给民间印书赚外快,但皇室若下达任务,一切私活都靠边站。
赵瀚问道:“铜活字做了多少?”
施慰贤回答:“启禀陛下,铜文字已铸成五万余枚,铜标点已铸两千余枚,无字铜子已铸一千余枚。总共耗银三万余两。”
无字的白板铜子儿,不是用来雕刻缺字的,而是用作空白内容印刷。如果临时缺哪个字,可以暂用木活字代替。
确实挺费钱的,除了铸造成本,工匠后续打磨也麻烦,每个字的工钱就不少。
康熙朝编撰《古今图书集成》,铸造铜活字上百万枚(也有说几十万枚)。乾隆皇帝很有意思,把爷爷的铜活字全熔了,一些拿去铸造成铜钱,一些改铸成雍和宫的佛像。
康熙要是真的泉下有知,不晓得是否想把这孙子打死。
赵瀚手里拿着《永乐大典戏本》翻阅:“五万枚铜活字还是太少,只能印这种小册子,至少要五十万枚才行。”
施慰贤说道:“五十万枚铜活字,十年之内应能铸完。”
赵瀚吩咐道:“此书先印三千册,批发给京城书商,若卖得好再行加印。”
施慰贤领命却没离开,而是问:“陛下所著,是否整理成集?万民皆欲一睹圣典。”
“印吧。”赵瀚无所谓。
赵瀚的文章也不多,《大同集》里有几篇,剩下的全是抄来的诗词。印出来肯定很薄,还得请人作序,请人批注品评,如此方能刊印发行。
赵瀚突然说:“着令礼部印书局,每月的朝廷塘报,改为《大同月报》。除了原本的内容,再把朝会议题也加进去。再加一版‘廉政实录’,能臣廉吏进行宣传赞誉,贪官污吏则令天下唾之!”
报纸这种玩意儿,不用赵瀚来发明,官方邸报早已存在数百年,而明朝则诞生了原始的民间报纸。
明朝的报纸,以抄录官报为主,附带其他的新闻,甚至还会刊载商业信息——大部分属于手抄本,贩卖给官员、士绅、商贾等固定客户群体。
……
文化用品一条街,吴炳负手踱步而行,沿途所过之处,不仅读书人向他问好,就连店伙计都出门主动打招呼。
这家伙的头衔很多,戏曲家、评论家、家、诗人、画家、翰林院编外博士、礼部编外左侍郎……但凡带着编外二字的,都属于戏称,颇有嘲讽之意,同时又表明他身份不一般。
如今的大同(革命)类文学,吴炳属于泰山北斗,经常为朝廷捉刀进行创作。
他也懒得当官,反正银子够花,53岁了还流连秦淮河。
写的诗一般般,画的画一般般,但其书画作品,价格却属顶尖行列。这就让许多文人看不惯了,讥讽其趋炎附势,专门给朝廷歌功颂德。
行至“射雕书局”,吴炳阔步走入,掌柜的亲自迎接:“石渠先生安好!”
“好,”吴炳笑着点头,“小卢不在吗?”
掌柜说道:“东家去了外地。”
射雕书局的老板叫卢裕,十多年前买断《射雕英雄传》版权。靠着这部,为家族赚到不少钱,但当时也仅此而已。
直到赵天王独霸江西,卢裕翻开当年的杂志,看到格位论相关文章,才知自己跟反贼打过交道。他吓得不敢吱声,努力撇清跟反贼的关系,可赵瀚占领南京之后,卢裕一下子就抖起来。
卢裕积极响应大族分家政策,还说自己跟皇帝是旧识,分家时抢到了书局生意,并把书局正式改名为“射雕书局”。
这几年,甚至陆续接到官府订单,射雕书局在南京已可排前三。
“石渠先生!”
吴炳正在寻找近日新书,忽听有人问候自己,扭头一看却是吴伟业。
两人都姓吴,老家也离得不远,真论起来勉强算是亲戚。
吴炳笑道:“赶巧啊。”
冒辟疆也在,见了吴炳也不打招呼,反而阴阳怪气的冷哼一声。他自恃才高八斗,书画作品的价格,却远远不及吴炳,润笔费更是比吴炳便宜得多,一直认为吴炳是趋炎附势、谄媚朝廷的小人。
就在三人寒暄之时,突然一群公子哥闯进来。
有些公子哥,身上甚至还穿着戏服,进门就问:“贵店可有《永乐大典戏本》?”
掌柜的说道:“有的,今天上午刚到货。”
“快拿来,快拿来!”
这些家伙也不问价格,一人一本当场买走。
都是些清闲贵人,活生生的戏曲发烧友。《永乐大典戏本》里面,有许多失传的戏曲,对他们而言都是无价之宝。
一帮票友,来得快,去得也快,分分钟不见踪影。
吴伟业笑着说:“听闻《永乐大典》已在编校勘误,这回朝廷出版的是戏曲,下回估计就是历代经史子集了。若逐一成本刊印出来,也算文坛一大盛事,天下士子都能读到,比留在宫里更有价值。”
吴炳朝着紫禁城拱手:“陛下圣明,此神州幸事也。”
这是吴炳的口头禅,三句话不离“圣明天子”,每次论战都可立于不败之地。
冒辟疆不由冷笑,愈发鄙视此人,趋炎附势到让人恶心。这货心直口快,讥讽道:“石渠先生这些年,歌颂大同的文章写了无数,怎至今也没混上一官半职啊?”
吴炳翻着店内新书,随口说:“小官小吏,懒得去做,还不如悠游江湖来得爽快。”
吴炳寻花问柳,只去高档场所,而且全部属于白嫖,青楼也喜欢他去光顾。
“呵呵。”
冒辟疆笑得古怪,无非讥讽吴炳,拍了十年皇帝马屁,至今却还是一介布衣。
突然,街上来了几个官差,逢店就进去问:“石渠先生可在?”
一直问到射雕书局,吴炳转身说:“寻我何事?”
官差累得气喘吁吁,抱怨道:“石渠先生,您老可叫人好找啊。两日前,咱就去你家,一直都不见人。昨日又去秦淮河,挨家挨户打听,有人说您老在玄武湖泛舟。再去玄武湖,又说您已离开了。在城里问了许多人,总算有人见你来了这边。”
“急着寻我作甚?”吴炳问道。
官差说道:“陛下要设一大同报社,请先生做社长,秩比正三品!”
正三品?
冒辟疆猛地转身,惊讶看向吴炳,正三品可是侍郎级别。虽然肯定跟翰林院一样,不能管理实际政务,但这品级说出来就吓人啊。
“哈哈哈哈哈哈!”
吴炳猛地大笑起来,舔了皇帝整整十年,如今终于算是出头了。他阔步走向街面,嘴里吟诵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第616章 【邮局和报纸】
镇江。
日进斗金的大明镇江水驿,餐饮娱乐业务,已经卖给民间商贾——事实上,那本就是私人承包的,酒楼和客船皆由老板置办,大同朝廷强行接收之后,又让原有的投资人半价赎回。
但是,镇江水驿的马匹、快船,却依旧保留下来,由政府提供资金养活。
这样的情况很普遍,包括崇祯裁撤的部分驿站,也被大同新朝给恢复过来。许多底层细作,就地转为驿丞,省去没地方安置的麻烦。
驿丞属于吏,驿卒只是合同工。
这待遇已经不错了,大明的普通驿卒,很多时候属于徭役性质。越偏远的地方,就越是如此,因为没有油水,还要供来往官差吃喝,地方财政无法负担,居然需要靠驿卒自己贴钱。
于是没人愿意当驿卒,只能作为一种徭役,强行命令百姓去驿站工作。几年驿卒下来,往往搞得家破人亡。
现在,大同朝的各地驿站,餐饮住宿和邮递业务剥离。
驿站的餐饮全部交给私人经营,来往官差必须自己掏钱吃住,白吃白喝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一大清早,镇江水驿就热闹起来。
驿丞贺一鹏,指挥驿卒更换匾额,“镇江水驿”的牌子变成“镇江邮驿”。
隔壁的酒楼掌柜,跑来看热闹道:“贺驿长,无缘无故怎就换牌子了?”
贺一鹏笑道:“陛下有令,今后驿站兼着信局的差事,百姓也可把信投递到驿站。大致规矩,按民间信局办理,只不过驿站送信要贴邮票。”
“那可稀罕了,邮票给我看看。”掌柜颇为好奇。
明末的官方和民间,都已经出现快递业务。
官方快递业务,在辽东最为发达,分为递运所和急递铺。递运所负责运送官方物资,急递铺负责运送信件公文。
民间快递业务,在江南和山西最为发达,名字叫“信局”。主要顾客是士绅商贾,不但帮忙送信,偶尔还兼着运货,可以视为明代的顺丰、德邦。
民间快递有三种付款方式:寄出付款,货到付款,收寄各付一半。
陌生客户,必须在寄出时付款。
熟悉的老客户,不但可以货到付款,而且还能记账,每季度或每年结款支付。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导致全国信局倒闭大半,就算没倒闭也不断收缩业务,这几年终于渐渐开始恢复。
而今,官府居然进军快递行业,还推出了什么见鬼的邮票。
“喏,就是这种。”贺一鹏拿出一版邮票。
掌柜的问:“多少钱一张?”
贺一鹏说:“视信件重量、路途长短而论。不超过六两的省内信件,贴一张五文钱的邮票即可。信件越重、邮寄越远,这邮票就越贵,还不准信到了付款。而且,超过一斤的不收,想寄送东西找民间信局去。”
这也是给驿站系统创收啊,否则开支太大,毕竟那么多驿卒要养。不像大明,驿卒还得倒贴钱,现在可是有工资的。
一条官船驶来,驿差站在船上喊:“过来帮忙拿东西!”
“就来!”贺一鹏回应。
镇江驿卒们快步跑去,提着一个麻袋,驿差则自己拿着公文下船。
贺一鹏问:“这麻袋里是甚?”
“报纸,”驿差说道,“今后没有邸报了,改名叫《大同月报》,而且比以往印得更多。地方衙门,每个衙门免费发一份。各处告示栏,也贴一份供百姓阅读。剩下的全部在驿站寄售,每卖出一份报纸,驿站就能提成两文钱。实在卖不掉的,两个月之后收回南京。”
贺一鹏点头:“明白。”
驿差又说:“留下镇江府的,剩余一路发往上海。”
镇江驿站的级别也很高,南京来的驿差官船,到这里之后就会顺着运河北上。而长江下游的东西,需要镇江驿站派船转发。
驿差接着拿出十多份公文说:“这两份送去镇江府衙,这一份送去镇江府法院,这一份是给各地驿站的。其余都不是镇江府的,一并转送出去。你签收一下,报纸清点之后也签收。”
贺一鹏验明公文和报纸,很快盖章签字。
驿差拿到签字表,立即返回船上,存放好了之后才店里去吃饭。
大同水师终于裁撤完毕,现在只剩一半。裁掉的舰船也没卖,而是拆掉武器,直接扔到驿站系统,部分水师将士也转为驿差。
贺一鹏好奇的翻开报纸,掌柜的也过来看稀奇,完全不顾自己酒楼的生意。
皇帝亲自写有创刊寄语:邸报者,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旧时邸报,传抄诏令、公文、要事,以告之诸藩与地方官吏。至明时,士绅商贾亦可观之,致有活字印刷之邸报。我大同中国,承天应民而生,百姓万民为天下之要,苍头垂髫亦当晓国家大事。因有《大同月报》,使政令通畅直达民众。此心此意,悉知之,钦此。
掌柜的说:“贺驿长,给我一份。”
贺一鹏扫了眼关于报纸的公文,里面给出了售价,当即说:“三十文一份。”
三十文钱,按照大同新朝的物价,丰收年月能买六斤米,大灾时节也能买两斤米。
但不贵!
因为以前的朝廷邸报,若想第一时间获得,手抄本需要好几两银子。当月获得,一份邸报也是一两左右。过了两三个月,才会出活字印刷版,那个时候也要卖几十上百文钱。
掌柜的买一份报纸回店里,发现分成好几个版块。
一个版块为时政要闻,而且第一个新闻就跟皇帝有关。报纸摘要刊登了朝会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