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

第370章

朕-第370章

小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桌椅围着宝物摆放,谁都不许越界,一个个便如刚字的蒙童,对着李太白的真迹反复临摹。
  不断有废纸被扔在地上,不断有人发出对自己不满意的哀叹。
  一直临摹到傍晚时分,大家还是不肯走,王调鼎只能延长时间,最后干脆提着风灯过来照明。
  翌日,项元汴兄弟俩,拿着各自的珍品收藏,成功获得皇帝的召见。


第598章 【文明】
  项元汴、项笃寿兄弟俩,跟随女官走进紫禁城,一路眼观鼻、鼻观心不敢乱看。
  没有经过三大殿,而是绕去乾清宫东侧的皇家藏书楼。
  他们面圣的厅堂并不大,皇帝今天休息,正坐在那里读书,读的是前段时间从北京运来的藏书。
  看到厅中坐着一男子,项元汴只觉威严无比,还没看清长相就连忙低头。
  “小民项元汴(项笃寿),拜见陛下!”二人并肩作揖。
  赵瀚抬头笑道:“坐吧。”
  两个女官把椅子搬来,兄弟俩说道:“谢陛下!”
  赵瀚问道:“听说你们有诗仙真迹?”
  项元汴又立即站起,解下背后的长袋。那袋子被侍卫检查过,确认是卷轴之后,便让其自己带进来。。
  李香君走过去,小心翼翼接过,摆到赵瀚案前徐徐展开。
  赵瀚的第一反应,居然不是欣赏李白的书法,而是去看周围的印章和题字。
  密密麻麻,到处都有。
  还好,乾隆的题字和印章不在,看起来明显清爽得多。
  历史上,乾隆一人就盖了一堆,而且有两方皇帝宝印特别大,他一个印章的面积,相当于别人好几个。他自己当皇帝时盖一个,做太上皇时又盖一个,而且还排列整齐;挤在那里生怕别人看不到。
  此时此刻;欣赏着宋徽宗的瘦金体和印章,赵瀚突然也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大印往李白真迹上面怼。
  “你们要把这幅字献给朕?”赵瀚抬头问道。
  项元汴再次站起,拱手说:“此等奇珍;小民不敢贪恋;惟圣明天子方可得之。”
  赵瀚笑道:“朕不是巧取豪夺之辈,也不能给子孙开这个先例。若民有宝物;便去占为己有;如此岂非坏了规矩?跟江山社稷比起来,诗仙真迹算不得什么。”
  “陛下圣明!”
  项元汴惊疑不定的同时;又对这位皇帝敬佩不已。
  他是前些年获得《上阳台帖》的,当时浙江大旱;有破家之人拿来卖给他。当项元汴见到此贴的第一眼;心中贪念便油然而生;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据为己有。若是跟对方谈崩了;便谋财害命都得拿下!
  想起自己当初的心思,再对比眼前皇帝的淡然;项元汴顿时感慨不已。
  难怪别人能做皇帝;而自己只能仗着家财搞收藏。
  项元汴继续说道:“陛下;此非巧取豪夺,而是小民真心进献。流贼为祸西北,鞑子肆虐辽东;全国灾荒瘟疫横行;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是故有圣天子降世,一扫浊气,抵定乾坤,而万民安居乐业也。每思及此处,小民便景仰莫名;欲献宝物而聊表敬意。”
  “你倒是会说话;”赵瀚笑道,“你家藏书众多,当为地方大族,被分走不少田产吧?”
  项元汴心中一惊;随即说道:“陛下,小民也日夜拜读《大同集》;知道分田乃我大同新朝之国策。世家豪强聚敛田产无数,而穷困百姓身无立锥之地;如此便是祸乱天下之源。陛下分田;是为百姓计,亦是为大族计。若不分田,大族田产再多,遇到流寇起事,亦不过身死族灭也。小民虽被分走数万亩田产,但并不嫉恨陛下,反而认为陛下是小民的救命恩人!”
  赵瀚哈哈大笑:“好一副伶牙俐齿。”
  项元汴说道:“非伶牙俐齿也,此真心实意也。”
  赵瀚觉得此人很有趣,微笑道:“朕已知你心意,但确不可开此先例。一来子孙可能会效仿,巧取豪夺民间财物;二来天下之人,或会出现许多幸进者,都想进献宝物来换取富贵。”
  项元汴猜不透赵瀚的心思,连忙说:“陛下所言甚是,圣天子目光之长远,非小民所能及也。”
  赵瀚仔细想了想:“这样吧,今年皇室内库颇有节余,这幅诗仙真迹便用一万两收下。此无价之宝,一万两也嫌不够,你可再提一个请求。记住,不可求官,不可求爵,不可请田。”
  项元汴仔细看皇帝的表情,觉得没有在骗自己,于是说道:“君之命,不敢辞。小民有一幼子,今年八岁,听闻皇城小学皆大贤授课,请陛下恩准小民之子读此学校。”
  这个要求很合理,反正皇城小学,全是有背景的孩童在读书。
  赵瀚说道:“提醒你一句,莫要后悔。皇城小学,每年都要岁考,学习落后之人,是会被勒令退学的。你那幼子,可能只读一年,就会被勒令离开学校。”
  项元汴说道:“小民能将幼子送进皇城小学,与皇子同习圣人教诲,已经是祖宗积了阴德。若读一年便退学,那是他自己无才无福,怨不得陛下,也没必要后悔。”
  “倒是看得开,”赵瀚又问项笃寿,“你也来献宝?”
  项笃寿连忙起身:“小民所献之宝,远远不如《上阳台帖》,着实贻笑大方了。”
  李香君把这人的字画拿来,却是苏轼的普通晚年作品,远不如赵瀚手里的《寒食帖》。
  崇祯朝的给事中孙承泽,投降满清之后,又被多尔衮带去沈阳,做到吏部郎中这个实权职位。多尔衮被贬为庶人,孙承泽也被牵连,下狱之后被活活打死。
  《寒食帖》便是这汉奸的儿子,主动献给大同军的,希望借此获得宽恕,同时献出的字画有上百幅之多。
  赵瀚也不推辞,按市价把苏轼的作品买下,接着又说:“你们兄弟二人,既然收藏众多,想来对金石字画颇有研究。”
  项元汴说道:“不敢,略有所得而已。”
  “跟朕来。”赵瀚说道。
  赵瀚带着兄弟俩,登上阁楼,来到一间房中。
  李香君则留下来,慢慢收起《上阳台帖》,一边收一边欣赏李白书法。
  赵瀚指着阁楼里呈放的甲骨,说道:“这是朕让人收到的刻字龙骨。前几天,河南布政使刚派人运来京城,翰林院的博士们都还没见过。你们且看看,这上面刻的是什么字儿?”
  中药里的龙骨,其实是野生动物化石,跟占卜用的甲骨没有屁关系,此时也很少有人把殷墟的甲骨当成中药材。
  赵瀚记得甲骨文发现于河南安阳,于是就让地方官员去找。
  安阳县此时属于彰德府的府治,具体甲骨文在哪个村,安阳知县完全抓瞎。安阳县专门派了二十个官差,在全县各村寻访好几年,今年终于发现甲骨文的踪迹。
  那里已经在挖掘遗迹了,眼前是送来的第一批。
  项元汴拿起一块骨头,光线太暗看不太清。他告罪一声,移步到窗口处,借着冬日阳光仔细辨认。
  第一个字就认不出,甚至不觉得是字,更像什么昆虫的触角——其实是“单”字。
  项笃寿也拿起一块辨认,总觉得有些图案像是文字,但又很难确认到底刻的什么。
  终于,项元汴在第三块甲骨上,非常确定的认出文字,惊喜道:“这是儿字,这里刻的是儿!”
  项笃寿很快也喊道:“我认出了秦字,这里还有个日字!”
  一番辨认之后,项元汴按捺住激动心情,作揖道:“敢问陛下,这些龙骨在河南何处所得?”
  赵瀚说道:“安阳县的一个村落,有人猜测那是殷商旧都。这些龙骨,恐为殷商占卜所用之龟甲。你们兄弟二人,既对金石有研究,那就留下来研究甲骨吧。安阳那边的殷墟,赞由地方官员负责挖掘,项笃寿你过去主持开挖。项元汴留在南京,跟其他学者一起研究甲骨文。”
  “谢陛下!”兄弟俩为之大喜。
  他们平时在老家,也喜欢金石收藏,钟鼎文的拓印就收了不少,那些文字跟甲骨文已经比较接近了。
  两人谢恩告退,赵瀚缓步走到另一间房。
  自从北京的皇城藏书运来,几个后妃倒是找到了新的爱好。
  费如兰、田秀英和柳如是,三人经常往藏书楼跑。或是品鉴古玩字画,或是临摹名家书法,又或是阅读孤本典藏。
  盘七妹和费如梅,对此没有任何兴趣,她们该干嘛还是干嘛。
  此时此刻,费如兰和田秀英,正在讨论宋代名家的画法。费如兰之前看田秀英不顺眼,最近关系缓和许多,一起学习画技居然熟络起来。
  “柳隐呢?”赵瀚问道。
  费如兰牵着袖子临摹画作,头也没抬说:“在隔壁。”
  赵瀚走过去,观赏二女作画,说笑一番便去隔壁找柳如是。
  柳如是正在读书,看到赵瀚进来,笑着说:“夫君,前明的文渊阁,居然还藏着《旧唐书》。妾身一直想观此书,可惜不知找谁借阅。”
  有些时候,不能怪明朝士子孤陋寡闻,后世很多随处可见的书籍,大明读书人一辈子都见不着。
  比如《旧唐书》,此时还不是正史,从宋仁宗年间就不再流传。
  一直到嘉靖年间,王阳明的学生闻人诠,在苏州借书时偶然发现《旧唐书》,这部史书才历经几百年重见天日。
  赵瀚问道:“有何读后感想?”
  柳如是说:“读了《旧唐书》的本纪,感觉《新唐书》在编故事,而且编得粗陋荒唐无比。不过嘛,《旧唐书》有些过于详细了。有些地方,似是把唐代的皇帝实录,原封不动给抄录下来。”
  赵瀚叹息:“唐史也要勘定啊。”
  这些编史工作,属于一个新建王朝的责任,中华文明就是这样绵延不断的。
  王朝兴灭,文明不灭。


第599章 【国丈】
  献书之人还真不少,南北各省的藏书家们,纷纷拿着书目至翰林院,一时间至少发现上千数量的孤本。
  包括铅山费氏。
  费映环和娄氏夫妻俩,借着献书之机,顺便来南京探亲,他们已经好几年没见女儿了。
  走在紫禁城的巷道里,娄氏看着巍峨宫墙,忍不住感慨“退回去十多年,何曾想过会是这番气象。听说鹤儿在庐陵造反,我当时差点都被吓晕了,生怕引来灭顶之祸。”
  “还是夫人有气魄,为夫若是在家,肯定赶紧跟鹤儿断了来往。”费映环莞尔笑道。。
  费映环这几年是真潇洒,啥事儿不管,带着妻妾和幼子,住在杭州安享清福。杭州的山水名胜,早就被他逛完了,偶尔还去苏州那边,甚至跑去浙南到处爬山。
  文学也没落下,每年几十首诗词问世,不管国丈写得好不好,杭州文人都会争相传阅。
  夫妻俩被带到紫禁城东南方一处院落,那里是他们今晚下榻的地方。被褥都换上了新的,还派了些宫女临时伺候,等到明天再进攻面圣探亲。
  紫禁城有一片区域,外臣是可以居住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内阁大臣和中枢舍人,若遇紧急情况需要加班,夜里不方便出宫回家,于是就在特定的房间留宿。
  第二;大臣临时受到召见;跟皇帝议事到夜间,也可以在紫禁城留宿。
  负责服侍夫妻俩的宫女;也非后宫的宫女,更类似紫禁城里的杂役。领头的女官拿出一块腰牌,说道“陛下有令,若国丈想要看书;可去文渊阁借阅书籍。此为借书牌。”
  费映环拿到借书腰牌;顿时就坐不住了。
  娄氏笑道“去吧,我在这里转转。”
  费映环跟随女官外出,这女官似乎接到过命令,一路都在给国丈做导游“此处北面的宫墙内;便是春和殿。目前还空着;陛下有令,等太子十岁之后再搬入。”
  春和殿,就是太子东宫,跟内阁办公的文华殿离得不远。
  费映环微笑点头;太子嘛;他的乖外孙。
  行走一阵,女官指着前方说“这便是文华殿,阁臣与中书舍人,平日里皆在此处办公。”
  内阁?
  一辈子都没做过朝官的费映环;听到内阁的名字有些眼热;问道“我可否去逛逛?”
  “可以。”女官微笑带路。
  南京紫禁城,在一些细节方面;跟不断修改的北京紫禁城不同;更与清代的紫禁城有很大区别。
  明代的文华殿,最初是太子的办公场所,也是太子读书学习的地方;因此跟东宫离得比较近。如果明代的哪位阁臣,突然被封为文华殿大学士;同时皇帝还身体不好的话;一般可以理解为托孤大臣。
  到了明中期;太子往往年幼,甚至皇帝故意不立太子。比如嘉靖;早年死活不立太子,文华殿这太子地盘就废了;变成皇帝召开经筵大会的地方;嘉靖还在此建造偏殿;专门存放用于炼丹的药物。
  文华殿功能的转变,标志着明代太子培养机制彻底崩坏,太子无法在登基之前就熟悉朝政事务。
  而今,赵瀚直接把文华殿,确定为内阁办公场所。
  主敬殿和东西配殿,还有经筵前祭祀孔子的传心殿,全部改造为内阁办公室。虽然现在还空着许多;但随着国家事务日益繁琐,那些空置的办公室肯定能派上用场。不至于像明朝那样;一直增筑办公室,甚至部分内阁办公室搬到紫禁城外。
  费映环突然回过神来,问道“文华殿成了内阁;太子摄事之所便没了吗?”
  女官介绍说“春和殿(东宫)的西侧,新建了一座元良殿,是为太子摄事之所。”
  费映环跨进文华殿的侧门;在小院里看到一个中书舍人。
  中书舍人正抱着一摞文件,也没把费映环当回事儿,以为是被招来内阁议政的外臣。他朝费映环点头致意,便再次小跑起来,似乎忙着去送文件给哪个部门。
  这里的各个办公室,中书舍人数量很多,紫禁城内的秘书都叫中书舍人。不仅内阁有,制敕房和其他部门也有。
  费映环逛了一圈,全是各种中书舍人,而且都像事务繁忙的样子。他也不好去打扰,更不便去接触阁臣,开了眼界之后便离开文华殿。
  文渊阁在更南边,跟文华殿一样,也是一片建筑群,藏着许多图书和国家档案。
  费映环出示腰牌进去,鉴于明代文渊阁藏书大量毁坏和遗失,如今的文渊阁管理更加严格规范。一般不准把书借走,只能在这里就算借走也得详细登记。
  一直看书到傍晚,费映环才返回住处。
  娄氏好奇道“紫禁城里怎样?”
  费映环说道“只去了文华殿和文渊阁,不愧是皇家气象。文渊阁藏书极多,浩如烟海,都不知先看哪本,许多图书都没听过名字。”
  娄氏笑问“你想留下来?”
  费映环被说穿行事,也笑道“陛下要编《民始全书》,不但修订录入《永乐大典》,还要增添大明三百年的书籍。如此必为史无前例之巨着,为夫乃儒士出身,如何不想参与进去?”
  娄氏提醒道“不要让女儿帮着说话,你径直去求皇帝允许。皇帝是咱们看着长大的,以他的脾气,直来直去反而更好,让女儿递话实属下下策。”
  费映环自己琢磨,点头道“便是此理。”
  翌日,夫妻俩被请去御花园,终于见到女婿和两个女儿。
  “爹,娘!”
  费如梅直接扑上去,一点也没有妃子的矜持。
  娄氏特别高兴,女儿这般模样,说明在宫里过得不错,性格还是如以前活泼。
  费如兰就要沉稳得多,跟在赵瀚身边,接受了父母的行礼问候,才笑着跟父母说话拉家常。她是皇后,必须得端着,否则便是失仪。
  “岳丈,岳母,请坐。”赵瀚微笑道。
  “不敢。”
  夫妻俩连忙回应,却是不敢答应这种亲切称呼。
  赵瀚见他们有些拘谨,问道“国丈近来可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