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

第245章

朕-第245章

小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瀚突然春季出兵,正好卡在满清的耕种时节。满清必须调动大量民夫,导致农民无法播种小麦。
  就算赵瀚这一仗打输了,只要不输得太惨,满清都会元气大伤,当年的小麦必定减产严重!
  别看满清地盘大得很,其实根本无法控制乡村。
  甚至,无法控制小县城,许多偏远小县城,还是李自成留下的文官在治理。
  这种地方控制力,可操作空间很大,徐颖能够向河南撒出无数探子!
  另外,徐颖还派人前往陕西,试图联络李自成和罗汝才。
  只要大同军和满清军打起来,李自成、罗汝才就能在陕西趁机起事。他们还残留上万精锐,攻城略地不在话下。
  到时候,李自成、罗汝才在陕西搞事,赵瀚从东江镇直杀辽东,两个敌后战场足够满清喝一壶的。
  赵瀚的农兵等于预备役,两个月时间就能到前线集结,一个月的时间就能训练上战场。他看似兵少,其实兵多得很,要不是粮食不够,分分钟再爆兵二十万。
  这一仗,赢面很大。
  ……
  广西,平乐府。
  从整个广西的人口构成来看,壮族50%,瑶族30%,汉族20%。
  但平乐府非常特殊,壮族还不到20%,而且大部分是外地迁来的。他们有个集体称号,叫做“东迁俍兵”。
  俍兵,就是狼兵。
  平乐府的瑶民经常造反,大明朝廷难以镇压,于是把大量壮族俍兵迁来。选取易守难攻的地形,让俍兵结寨屯田,以屯田军寨包围瑶族聚居地,并且将瑶民与汉民隔开。
  平乐府的壮族,大部分属于军事移民,其存在价值就是为了镇压瑶族。
  不但如此,汉族官员还故意挑起壮瑶矛盾,让壮族与瑶族形成世仇,如此就能非常轻松的进行统治。
  可是到了明末,情况出现变化。
  壮族主动与瑶族修好,甚至结为姻亲。大量分出来的瑶民,还有失去土地的汉民,跟无地可耕的壮民,一起结成村落开垦荒山,真正实现汉、壮、瑶的民族大融合。
  这些混居村落,成为大同军的重点发展目标。
  经过长达半年的行动,大同军终于占领贺县城,并招降点灯寨的俍兵,剿灭大宁寨的俍兵,完成在贺县的编户分田工作。
  一个正规师,半年只打下来半个县,主要是地形原因,还有就是俍兵很恶心。
  俍兵主力被打散之后,就七人一伍在山里玩游击战。
  毒箭让人防不胜防,随时可能从林子冒出来,仅农会成员就牺牲30多人。
  已是初冬,大同军继续进攻。
  他们刚刚接到军令,部队番号改为大同军第十师,提拔湖南籍的刘新宇为师长。此人是湖南反贼,带着两州四县归顺赵瀚,又跟着张铁牛一起打广东立功。
  第十师的总宣教官叫丁家盛,同样是反贼出身,自练《大同集》秘笈,带着都昌县投奔赵瀚。
  一万大同军将士,带着千余俍兵,还有许多民夫,水陆并进直杀边蓬寨。
  边蓬寨位于后世钟山县城的西北不远,临河背山,易守难攻。
  两峰寨的俍兵寨主,早就已经攻占平乐府城,纠集各寨俍兵首领自立为王,并且还有一些汉族、瑶族势力归附。
  他们甚至顺着河流,把阳朔县也打下来。
  若非大同军在后方威胁,这些俍兵,估计已经攻占了桂林!
  这次是要决战了,地点就在边蓬寨。
  贺县还有边蓬寨区域,是平乐府难得的产粮地。这里有群山之间的盆地,还有河流用于灌溉,俍兵首领舍不得丢掉。
  俍兵首领叫做韦昌奕,韦是壮族大姓,意为“水牛”。
  这人汉化程度极高,不但取汉族士绅之女为妻,而且自己也读过书,自立为“平乐王”。
  双方在富江边上列阵,堂堂正正作战。
  对于韦昌奕来说,只能这么打。若是结寨自守,那些该死的大同军,就会直接在附近分田。
  点灯寨就是那样投降的,大同军把寨子围起来,招来汉民和瑶民分田。那些都是寨子的壮族之田,眼睁睁的被分掉,还专门留下三千大同军驻扎于此,帮着百姓耕田挖渠。
  接着又各种喊话,只要愿意投降,俍兵可以重新分田。
  对峙两个月,点灯寨的寨主迫于内部压力,带着麾下俍兵集体投降。寨中的壮民,也被打散了分田,跟瑶民、汉民组成杂居村落。
  富江河畔。
  大同军的阵型密集许多,俍兵阵型却极为松散。
  但是,俍兵的战力不容小觑,相传戚继光的鸳鸯阵就有借鉴俍兵。
  七人一伍,四人主战,三人辅助。
  有骑兵,皆以骑枪作战。
  步兵有盾牌兵、鸟铳兵、长枪兵、弓兵、弩兵、散兵、散手等等。除了常规武器之外,还有标枪、桄榔箭、药箭(毒箭)等等。
  开战之前,大同骑兵奔出,提着喇叭大喊:“汉族、瑶族、僮族(壮族)兄弟们,大同军不分族裔高低,各族兄弟姐妹一律平等。不要再给俍兵寨主卖命,只要放下武器投降,人人都可以分田……”
  第十师的兵员构成极为复杂,被费如鹤抽了一半去组建新军,又被江大山、江良抽走许多军官。重新补充进来的士兵,大部分是客家人、苗族、壮族和瑶族。
  如今,全师官兵60%为汉族,其余全是南方少数民族。
  骑兵冲出去喊话,语言也五花八门,仅瑶语就喊出四种。
  “列阵,前进!”韦昌奕很讨厌这种喊话,他麾下有一支瑶族部队,今年夏天直接被喊得临阵倒戈。
  双方都是各族联合军,开始一步步向前推进,各自的骑兵游弋在战场侧面厮杀。
  大同军第十师,同样有2500骑兵,但大部分属于西南马。
  平均肩高只有1米18,比济州岛的战马还矮得多。但山地爬坡很厉害,驮运货物也厉害,勉强也能冲锋作战。
  对面的俍兵,也是这种战马……
  “砰砰砰砰!”
  龙骑兵首先开枪射击,顿时击落二十多个敌军骑兵,吓得剩余的敌骑调转方向跑开。
  正面战场,两万多俍兵,还有上万汉族、瑶族部队,正加快速度朝大同军杀去。
  “轰轰轰!”
  一顿炮击,汉族、瑶族部队直接崩溃。
  但对面的俍兵,却排成非常松散的阵型,七人一组,加速朝着大同军慢跑。
  他们是天生的战士,是大明朝廷,专门调来平乐府镇压暴乱的军事型移民。他们从小除了耕种,就是进行军事训练,作战立功是他们仅有的出人头地的机会。
  龙骑兵迅速绕去侧翼,下马朝着俍兵射击。
  赵瀚在北边的骑兵不够,在南方却属于暴发户。花了近十万两银子,从广西、云南、贵州购买战马,2500龙骑兵足矣称雄西南。
  那些俍兵,正面遭受炮击,侧面遭受枪击,竟然还没有崩溃,继续朝着大同军冲锋。
  甚至,自立为平乐王的韦昌奕,也带着自己的亲兵在冲锋。
  一群不要命的疯子!
  “轰轰轰轰!”
  又是一轮炮击,其中一支俍兵部队的首领,被一颗炮弹轰得四分五裂。但这支俍兵还没溃散,依旧七人一组往前冲。
  连续三轮炮击之后,终于轰得俍兵溃逃两千多人。
  “弓弩兵!”
  俍兵的弓手、弩手部队,冲到射程之后,立即停下来开始放箭。
  其余俍兵,依旧在小跑前进。
  如果是传统作战,俍兵的战斗会更加有条不紊。但是,大同军的火器太厉害,他们必须这样快速冲锋。
  大同军的藤牌手,举起盾牌掩护友军。
  其实不掩护也没太大问题,俍兵的弓弩比较差劲,威力并不是很大,着甲之后不被射中要害即可。
  真正怕的,是毒箭!
  “投枪!”
  又冲锋一阵,俍兵标枪手冲锋投掷标枪。
  “砰砰砰砰!”
  俍兵的少量火铳兵也开始射击,射击之后,立即拔刀往前冲。
  大同军倒下二十几人,一半是被标枪扎中的。剩下的却是中了毒箭,也不晓得是什么毒,胸闷气短,浑身无力,毒素爆发起来很快。
  “轰轰轰轰!”
  最后一轮炮击,这次发的是霰弹,一轰就是一大片。
  “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
  3500大同火铳兵,20步超短距离轮射。
  2500大同龙骑兵,分出1000与地方骑兵周旋,剩下的追过去再次射击。
  俍兵终究也是人,面对如此恐怖的火力,顿时就崩溃上万人。
  韦昌奕这货竟还没死,还带着剩余兵力往前冲。他觉得只要冲去近战,肯定能把大同军杀溃,大同军不过是火器厉害而已。
  “掷弹手!”
  五百个手臂超长、体格健壮的掷弹兵,朝着冲过来的俍兵掷出万人敌。
  藤牌手、狼筅兵、长枪手也严阵以待,火铳兵退回来上刺刀。
  已经用不着近战了,贼首韦昌奕被万人敌炸死,剩余俍兵全部转身溃逃。
  龙骑兵收起火铳,拔刀冲过去砍杀,任何不放下兵器投降的敌人,冲上去就是一刀砍死。
  大同军吃过亏,山中游击战的伤亡,远远大于正面作战。
  攻打半年的平乐府,终于能够全部拿下。贼首韦昌奕阵亡,其余俍兵首领,多半都要选择举寨投降。
  广西这边,真不好打!
  民族问题也极为复杂,治理起来得循序渐进。
  拿下平乐府,下一步就是桂林府和柳州府。
  在没有充足粮草的情况下,广西估计还要打一两年。每次出兵占领一两个府,然后迅速进行民政治理,当地积攒够了粮食再行出兵,期间还要忙于山中剿匪工作。
  广西这么艰难,四川却非常顺利。
  黄幺和秦良玉已经联合出兵,与杨展夹击重庆府的王祥。
  早一日拿下四川,就早一日获得产粮地,四川盆地的粮食一直很多啊。特别是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第397章 【五帝并存】
  中元4338年,崇祯十四年,冬。
  黄帝纪年本该用“开元”,为避免与唐代年号混淆,赵瀚特地下令改名为“中元”。
  根本不用赵瀚去联络,李自成、罗汝才又闹起来了。
  他们先是从陕西逃出,迅速拿下甘肃镇。撺掇边镇士兵闹饷,杀死甘肃镇的边将,扩军至三万人,踏雪踩冰重新杀进陕西。
  投降满清的陕西边将,为了筹集军粮,到处抢掠士绅。
  满清非但对此纵容,驻扎于陕西的八旗兵,甚至亲自加入抢劫团伙。
  于是乎,李自成、罗汝才杀来之后,大量士绅征募乡勇跟随。陕西士绅,竟然与李自成合作一起抗清,而且许多士绅散尽家财募兵!
  旬月之间,李自成就攻占临洮府、洮州卫、靖虏卫、岷州卫、宁夏中卫、巩昌府和平凉府。
  李自成再度占领半个陕西,如今正在猛攻汉中!
  这就是满清快速扩张的恶果,对地方毫无控制力。当调集主力前往河南之后,一群降兵降将,根本扛不住李自成的反攻。许多迫于压力降清的士绅,甚至是大明边将,纷纷选择重新归附李自成。
  无奈之下,多尔衮只能派遣两万八旗军,立即前往陕西跟李自成作战。
  四川,同样是冬季作战。
  黄幺、秦良玉联合出兵,涪州(涪陵)、长寿二县,守城将领直接望风而降。
  拿下长寿之后,东北边的垫江县,知县竟然派差役前来,请求黄幺分兵接手垫江。
  这位垫江知县,竟还是大明的官儿,山高路远,一直没人去打他……
  黄幺派了三百农兵过去,又让随行官吏前往分田。
  随着地盘扩大,现在最不缺的就是官吏。大量预备吏员等着转正,大量正式官吏等着升迁,不知多少读书人盼着打仗。
  甚至连恢复科举的呼声,都被这些官吏压下去。
  老子辛辛苦苦做事升官,凭啥要急着恢复科举?难道让你们跑去考进士,各种空降当官,分分钟蹲在老子头上拉屎?
  不仅商人、农民拥护赵瀚,贫寒士子阶层,也是赵瀚的铁杆支持者。
  他们早就科举无望,甚至没钱继续应考。在赵瀚治下,却能轻松做吏员,能力强的一两年就能当官,能力差的也能慢慢往上熬。
  这些人,才是明代士子的主体,许多甚至被考得厌恶八股取士!
  比如刚上任的长寿知县冯厚敦,虽然出身于小康家庭,但也极度厌恶八股取士。消磨半生,还得花钱买官,也只做了个江阴训导,也就是江阴县官方学校的助教。
  赵瀚占领江南的当年,冯厚敦就报名当预备吏员,如今已然升迁为七品知县。
  放在大明,他助教做到死都别想当官。
  不过,历史上他虽然没有当官,却被誉为“抗清三公”。
  本来已经归顺满清的江阴县,由于多尔衮下达“剃发令”,一群秀才歃血为盟,表示宁可断头、不可断发。
  秀才们杀死知县,推举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为首领,全城官民团结起来抗清。
  十二万江阴义兵,面对数万清军,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中途还敢出城作战,最终被火炮轰塌城墙。
  城破之日,无一投降,奋力巷战,全城仅活老幼53人。
  阎应元被俘后不肯下跪,被刺穿胫骨,英勇就义。
  陈明遇在城破之后力战而亡。
  冯厚敦面朝南明小朝廷的方向上吊自尽。
  史称,江阴八十一日。
  虽然不像野史说的那样,杀死了三王十八将。但确实有三个满清王爷前来督战,分别是博洛、尼堪和孔有德。
  正所谓: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抗清三公”里的陈明遇、冯厚敦,如今都在赵瀚麾下做文官。
  还剩一个阎应元,江阴八十一日的总指挥,目前不晓得蛰伏在哪里。
  冯厚敦在长寿县上任之后,立即带领随行官吏,先把城内的统治搞定。然后跟农会一起,以县城为中心,开始重新编造户籍并分田。
  另外,这里是大同军的物资中转站,他还得配合军方的工作。
  一个军官从船上下来,快步跑到县衙:“冯知县,黄将军有令,请立即组织木匠,打造攻城器械,运到重庆府在组装!”
  “我立即就办,请黄将军稍待几日。”冯厚敦说道。
  赵瀚没有拨发太多粮草,黄幺无法征调足够民夫,一切全靠长江水运。就连打造攻城器械,也在长寿县进行,做好了零件运去重庆府城外组装。
  “轰轰轰轰!”
  重庆江面,正在爆发一场水战。
  由于三峡险滩太多,赵瀚的大型战船,都没有开到四川来,来的全是中小型战舰。
  王祥拥有水师战船三百多艘,全是商船改装,正在跟大同水师打得热闹。
  风向不对,大同水师没有使用“化学武器”。
  但是,大同水师有火炮!
  虽然全是小型佛朗机炮,却足以压制只有弩箭的重庆水师。
  双方交战三个小时,八十多艘大同水师战舰,击沉重庆战船二十多艘,还有十多艘被打得千疮百孔。
  “王爷,打不得了,陆将军请求撤军!”
  王祥大怒:“如何打不得?我军还有战舰三百艘,敌军战船不足一百艘。全部冲上去,贴近了接舷!”
  王祥,家奴出身,是王应熊的仆人。
  此时本该罢官在家的王应熊,由于赵瀚占领江南,崇祯大量启用西南和北方人士,王应熊被召去担任内阁大臣。先是被李自成打得半死,继而趁机出逃,如今被堵在山东无法归乡。
  王应熊的仆人王祥,早在崇祯六年便做了参将,后来被调去镇守巴中。
  由于盗贼蜂起,重庆府士绅大办团练,王祥趁机带兵过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