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

第220章

朕-第220章

小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念祖指着身后士卒说:“这些都是费将军的兵。”
  费如惠总共带来一百士卒,六十近战,四十火铳,甲胄齐备,军容整肃。
  马万年点头赞道:“好兵!我先带你们去休息,有什么要事,明日再见我祖母和父亲。”
  由于情况不明,马万年没有收下礼物,但也没有直接拒绝。
  他让人把粮食和美酒,搬到一间库房放好,又请费如惠的兵自己看守,便快速奔去后宅见秦良玉、马祥麟。
  秦良玉今年已六十六岁,并无官职在身,朝廷封的是“二品诰命夫人”。
  她的儿子马祥麟,才是正经的石砫宣慰使(从二品),又封骠骑将军。
  马祥麟能文善武,穿银甲,骑白马,外号“赵子龙”、“小马超”。浑河血战时,马祥麟被射瞎一只眼,拔箭杀敌如故,又称“独目马”。
  “祖母,父亲,那厮送了好多粮食和美酒过来,”马万年说道,“看样子没有恶意。”
  马祥麟说:“无非先礼后兵而已,赵贼要来打石砫了。”
  秦良玉问道:“他真说陛下册封赵瀚为吴王?”
  “说是说了,也不知真假。对了,”马万年掏出一本《大同集》,“那人让我把此书转交祖母。”
  秦良玉接过来阅读,认认真真细品,马祥麟、马万年也不敢打扰。
  秦良玉不仅是汉人,而且是贡生之女,自小便读书练武,《大同集》她当然看得懂。
  石砫白杆兵,巅峰时有四万多人。
  打仗打的就是经济,练兵也需要钱粮。
  秦良玉刚嫁来石砫的时候,公公和丈夫被太监勒索十万两银子。一方土司,十万两银子拿不出来,竟然因此下狱坐牢。四万多白杆兵怎么练出来的?
  世人皆知秦良玉会打仗,却很少有人知道她是内政高手。
  她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先进的耕种技术,甚至还带来玉米种子。懂得在多雨的年份,暂时不种玉米,改种高粱等作物。
  她还轻徭薄赋,免除大量徭役,免除苛捐杂税。
  数十年间,石砫境内连年丰收,因此土民愿意为土司打仗。
  擅长内政的秦良玉,看得懂《大同集》,不仅是字面意思的看得懂!
  一个半时辰之内,秦良玉把《大同集》看了两遍,最终叹息道:“此人必取天下,大明亡矣。”
  马祥麟说道:“可大明还未亡,难道真要投靠?马家世受朝廷恩遇,又岂能做那不忠不义之辈!”
  “先见了使者再说。”秦良玉不表态度。
  整个石砫,由于秦良玉发展民生,人口已经将近三十万。
  但白杆兵只剩两万,若非赵瀚带来时局变化,这些白杆兵今年就要被打没。
  当晚,秦良玉设宴款待。
  见到费如惠,秦良玉颇为惊讶:“贵军亦有女将乎?”
  费如惠笑着回答:“赵都督治下,男女平等,不分贵贱。不只有女将军,还有女知县呢。各地设有女校,女子可做教书先生,女子亦可读书识字。而今不仅是女校,各地小学,也涌现出许多女先生。”
  “小学是何物?”秦良玉颇感兴趣。
  徐念祖解释说:“各县各村各镇,皆设小学校,无论男童女童,都要读书三年。所学内容,比蒙学要高深一些,旨在让孩童能写会算。一些女子小学毕业,十五六岁的年纪,便通过考试做了小学老师。”
  秦良玉点头赞许:“此善政也。赵天王奉行男女平等,可见是真英雄。”
  “何止真英雄,”徐念祖感慨道,“赵都督决定明年春天称王,得知山东大灾,称王大礼都不办了,省下的钱粮都运去山东赈济灾民。”
  “陛下真的册封了吴王。”马祥麟插话道。
  徐念祖说道:“陛下不仅册封吴王,还要托孤传国。皇子与公主,如今全在南京,是陛下秘密派人送来的。”
  “皇子公主皆在南京?”秦良玉惊道。
  徐念祖点头说:“河南、山西皆为流寇所据,鞑奴已经攻至山海关,山东的左良玉已成军阀,北直隶被团团包围了。陛下已存死志,决意殉国,因此把皇子公主送到南京。”
  秦良玉震惊到无以复加。
  她晓得局势衰败,没想到衰败致斯。
  四川本就闭塞,石砫更加闭塞,甚至连《大同集》都没传来。
  朝廷与四川的联系,早就断了!


第357章 【盘娘糖】
  翌日。
  正式谈判。
  秦良玉问道:“阁下可能证明册封吴王之事?”
  “请秦夫人过目。”徐念祖早有准备,把册封吴王、驸马的诏书,还有吴王、驸马都尉的大印拿出。
  这些东西,都是从姚明恭那里讨来的。
  秦良玉和马祥麟反复检查,很快确定这些东西是真的,崇祯托孤传国的意思已经很明显。
  “皇子公主如何安排?”秦良玉问道。
  徐念祖回答:“他们正在南京的小学校里读书。”
  秦良玉又说:“我观《大同集》此书,似有分田释奴之政。”
  徐念祖说道:“石砫也不能例外。今后改土归流,设立石柱县,夫人可为石柱知县。马兄若是愿意打仗,白杆兵可编为独立团,兵额为两千人,须派宣教官随军,军粮军饷皆由我方提供。”
  “宣教官是何职?”马祥麟问。
  徐念祖解释:“大约一百个士卒,安排一个宣教员。宣教员不得插手指挥之事,日常教导士卒读书识字,教导士卒做人当兵的道理。也帮士卒写家信,帮士卒排忧解难。”
  秦良玉笑道:“这倒是新鲜。”
  马祥麟说道:“我家的田产,为何要强行分出去?”
  徐念祖说道:“秦夫人看过《大同集》,自然知道分田的道理。此事绝无徇私之可能,便是都督的两位夫人家里,也都已经完成分田。费夫人可是铅山大族,家里几万亩良田,也是说分就分了。”
  秦良玉不置可否,而是说:“我要去一趟南京,面见皇子皇女。”
  “可以,”徐念祖知道瞒不住,便说,“陛下虽然册封吴王,但都督没有接受,他要自立为吴王。”
  “安能如此?”
  “尔等藐视大明乎?”
  秦良玉和马祥麟猛地站起来,都一脸愤怒的看着徐念祖。
  徐念祖问道:“秦夫人可看了《原君》、《原臣》、《原民》三篇?”
  “看了。”秦良玉点头。
  徐念祖再问:“君王之位何来?”
  秦良玉立即会意,叹息道:“我明白了。”
  徐念祖又说:“虽然不受封吴王之位,但都督不会苛待皇子皇女。”
  秦良玉说:“我还是要去一趟南京。”
  徐念祖微笑道:“随时恭候大驾。”
  石砫的隔壁便是施州府,那里已经完成分田,黄幺正在组建山地师。虽然山路难走,但也随时能够攻打石砫,秦良玉这边是不安全的。
  另外,张献忠已经在打夔州,很快就要打到石砫对岸。
  四川起义军遍地,在与朝廷失去联系之后,地方官和士绅大族反而硬气起来,组建团练跟农民军打得有来有回。
  各处皆战事,石砫不能独善其身,必须选择一家归附。
  ……
  “母亲真要去南京?”马祥麟问道。
  秦良玉说道:“大明江山,或许真要没了。你我自当有忠肝义胆,可也得顾及石砫二十多万百姓。若不审时度势,百姓恐遭兵刀之灾。我去南京走一趟,看那赵瀚是否真能践行《大同集》。若他能够做到……”
  “就投靠他?”马祥麟问。
  秦良玉摇头:“大明一日不亡,石砫宣慰司便是大明国土,这个我会跟赵瀚讲清楚。但可以依附南京,帮着南京打仗,等大明国灭之后,再承认南京的朝廷。到时候,他要分田就分田,谁还能够阻止?”
  “真把田分出去?”马祥麟问。
  秦良玉质问道:“你怕死吗?”
  马祥麟说:“不怕。”
  “死都不怕,还在乎那几亩地?”秦良玉责备道。
  马祥麟解释说:“若是死得其所,大丈夫死则死矣。可那是祖宗留下的田产,怎能在孩儿手里断送?”
  秦良玉呵斥道:“好男儿大丈夫,难道只知守住祖宗田产,就不会自己去打下一片基业吗?”
  马祥麟连忙低头:“母亲教训得是。”
  秦良玉说:“我去南京之后,罗汉兵也归你统率。若是开春之后发兵,你自去打仗便可。”
  罗汉兵只有五百人,那是秦良玉的亲兵,统兵者为四个和尚,分属四座寺庙的长老。
  “是。”马祥麟非常听话。
  秦良玉又说:“万年也随我去南京,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该出去多多见一下市面。”
  马祥麟担忧道:“姓赵的不会把母亲扣下吧?”
  秦良玉笑道:“能够几年之内占据数省,能刊印《大同集》颁行天下,还能让女人做官打仗,这种人的手段不会那么下作。”
  ……
  秦良玉做事雷厉风行,都等不及过年,便带着孙儿一起去南京。
  来时逆流而上,全靠划桨前进。
  去时顺流而下,那速度自是千里江陵一日还。
  船行至荆州府地界,却见一处荒滩之上,有好几块竹筏被绑起来,拖家带口坐着筏子渡江。
  “这些似是北岸百姓?”秦良玉问道。
  徐念祖笑着解释:“长江以北是张献忠的地盘,长江以南是赵都督的地盘。每月都有百姓,偷偷渡江南来,民心向背,一目了然。”
  秦良玉说道:“能否接他们上船,我想问上几句。”
  “当然可以。”
  徐念祖命令一艘船划过去,抛下石锚定在江边不远。
  得知是赵天王的船,那家人立即顺着绳索爬上,老人小孩则用绳拴着腰部拖拽。
  不多时,一家老小被带到秦良玉面前。
  “叩见官爷,叩见老夫人!”这些人立即跪拜,也搞不清徐念祖是啥官。
  徐念祖说:“快快请起,秦夫人有些话想问你们。”
  船队继续前行。
  秦良玉问那老者:“老先生贵姓?”
  老者自报家门:“免贵,姓闻,名以儒。老朽本是村塾先生,家里也有几十亩田,这日子愈发难过了,只能到南边投靠赵天王。”
  “原来是闻老先生,”秦良玉问道,“可是张献忠赋役太重?”
  闻以儒叹息:“不止是赋役太重,而且还朝令夕改。八贼(张献忠)刚来之时,说要废除苛捐杂税,而且不抢地主的田产,只需按田亩数量征一笔粮,老朽还以为他是什么明主。”
  “只两个月时间,我家的上田就被充公,说是用于招募流民屯垦。这也就罢了,毕竟家里还剩些薄田,靠着以往积蓄勉强能度日。”
  “前阵子,突然又要出兵四川。这边离四川近,那八贼就近征粮,而且大肆强征民夫。我家粮食已被搜刮一空,若再不逃走,家中青壮也要被拉去做民夫,到时便离家破人亡不远了!”
  秦良玉鄙夷道:“贼性不改!”
  闻以儒瞧了徐念祖一眼,尽量捡好话说:“赵天王就不一样,一口唾沫一个钉,绝无朝令夕改之事。我家住在江边不远,对岸那炊烟,一天冒三次,天天都吃三顿啊。这长江北岸,一天只能吃一顿了!”
  百姓眼睛是雪亮的,仅从每日冒起的炊烟,就能判断两岸生活的好坏。
  “一天吃三顿。”
  秦良玉忍不住看向南方,她在石砫轻徭薄赋,百姓也只能一天吃两顿而已。
  这家人被送到岳州府城下船,他们身上藏着些银钱,能够租房子暂时住下。至于如何生活,那得赶紧找工作,类似的南逃之人在湖南不少。
  赵瀚每次向北扩张地盘,各大城市都有移民额度。一切全凭自愿,去了北边便能分田,报名人数太多就抽签决定。
  农村移民则视情况而定,只有土地特别紧张的州县,才会半强制的进行劝导移民。
  沿途在一些大城停靠,秦良玉感慨万分。
  她曾多次出远门,知道大明的城市是什么样子。
  而赵瀚治下的城市,不仅繁荣富庶,而且街道十分干净。乞丐什么的,全都被清理掉,要么强制移民,要么送去挖矿。若有残疾,则进济养院,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来到南京,更具冲击感。
  许多北方有钱人,举家搬来南京居住,南京外城已经新建大量房屋。
  特别是玄武湖周边区域,由于禁止耕种。官府干脆就卖宅基地给富人,只准建房子,不准用作其他。
  现在围着玄武湖的一圈,越来越多民居,甚至形成了原始的街道。
  水泥作为新兴建筑材料,也在南京变得畅销起来。
  明清的城市建筑,也是要砌墙的。精致点的用灰浆,敷衍点的用泥水,现在水泥成了代替品,因为成本要比灰浆更便宜。
  一句话,南京人口正在快速增长!
  “盘娘糖嘞,卖盘娘糖。盘夫人创制的好糖,买回家过年吃嘞!”
  秦良玉下船来到码头区,便听一个小贩,挑着担子迎面而来。
  店铺和街边摊位,都是固定的,是要收税的。这并非赵瀚首创,大明便是如此。
  挑担叫卖的小贩,必须不断奔走,停下来太久了,容易被摊主店主举报。
  “这就是盘娘糖?”一个书生拦住。
  小贩笑着说:“就是盘娘糖,好吃得很,相公买些回去过年吃?”
  书生喜道:“都说盘娘糖好吃,还不知道哪里有卖,你快给我称两斤。对了,这制糖之法跟谁学的?”
  小贩一边称糖一边说:“我家的邻居的二伯母,是都督府上的奶娘。这制糖的法子,是那奶娘带出来的,盘夫人的独门手艺,外人可不容易学。”
  秦良玉从小贩身边路过,疑惑道:“盘夫人是谁?”
  徐念祖解释:“赵都督的夫人。”


第358章 【廉租屋与大法院】
  南京城内,家家户户张灯结彩。
  用红纸贴春联的习俗已有,大户人家也换上新灯笼,街道两旁的铺面摊位堆满年货。
  既然秦良玉要来南京看看,徐念祖就让她看个够。把行礼放在接待住所,饭都没有吃,就带到街面上闲逛,逛饿了直接去下馆子便是。
  马万年已经二十多岁,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忠州城。
  他来到南京之后,一直闭不上眼,也合不拢嘴。处处都震撼,处处都新奇,仿佛是进入另一个世界。
  行至夫子庙附近,秦良玉突然惊讶道:“咦,这不是魏国公府吗?怎把围墙全部拆了?”
  徐念祖解释说:“南京的官员,大部分都没房子住,暂时安置在一些勋贵园林中。魏国公府挺大的,划出一半用于建官员楼房,建好了当官的可以免费入驻。若是迁调异地或者致仕,便要将房子收回。”
  “那另一半呢?”秦良玉问道。
  徐念祖说道:“大同天下,没有良贱之分。家奴虽然获得自由身,但许多都没有房子住,寄宿在雇主家中难免受欺负,遭到侮辱打骂也不敢反抗。这另一半房子,修好了租给穷苦人住,连续租住三十年,该房就自动视为租客的房产。”
  秦良玉无话可说,因为魏国公府的前身,是朱元璋的吴王府!
  朱元璋要是知道自己的吴王府,被改建为廉租屋让穷人住,想必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欣慰吧。
  “能进去看看吗?”秦良玉问。
  “秦夫人请。”徐念祖微笑道。
  徐念祖一边走一边介绍:“围墙拆除之后,围墙这一圈,改建成临街铺面,卖给做生意的商贾。”
  秦良玉点头穿过工地,走到里面笑着说:“倒还保留了许多树木和园林。”
  徐念祖说道:“都督有令,除非碍着建房,园林能保留就保留,不能光秃秃的全是房子。”
  “咦,这些好房子也拆?”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