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第2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方以智认为《物理所》不够全面,部分内容也有待商榷,想自己写一本更好的。
方以智把《切韵声原》的草稿留下,自己带着几箱书稿,坐船往江西那边去了。
从北方回来的方以智,来到江西愈发感慨,北地百姓过的是什么鬼日子?
抵达吉安,方以智递上拜帖,竟然立即获得召见,这让他有些受宠若惊。
“拜见总镇!”
“坐吧,不必拘礼。”
赵瀚没有时间闲扯,从柜子里翻出那本《物理所》,评价道:“此书颇为难得,但写得不够深,也写得不够准确。”
方以智连忙封赏书稿:“总镇,这是在下的《物理小识》草稿。九年前开始编写,但至今也没有编完,许多内容需要观测验证。”
穿越之前,赵瀚没看过《物理小识》。
而且,方以智拿出的草稿,跟后世的《物理小识》有出入。因为原版草稿,在满清入关之后,方以智于南逃途中遗失大半,很多内容都是重新编写的。
那时的方以智应该很绝望吧,不但遭逢国破家亡,编写十多年的书稿也失散了。
秘书端来一碗茶水,方以智坐在旁边喝茶等待。
赵瀚翻开那些草稿,第 一 章是全书总论。而且墨迹较新,估计是方以智前几天写的,专门写出来拿给赵瀚阅读。
这篇总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第二,物质是“气”运转而成,脱离“气”而讨论“理”是不对的。(儒家一直有气理之争。)
第三,万物可以总结规律,不可知的事物,可通过已知事物,以特定规律去推测,甚至可以推测整个宇宙。
第四,万物皆有其性质和规律,需要进行观测验证。
第五,万历年间,西方学问传来中国。西学是有很大问题的,过于执着观测验证,而忽视探索总结事物运行规律。
赵瀚看完总论就忍不住笑了,方以智居然鄙视西方自然科学,认为西学流于表面,忽视了对规律的探索总结。
这种论调,不就是后世对中国古代科学的批评吗?
刚好反过来了。
“通几,质测,这两个词用得好!”赵瀚赞许道。
方以智放下茶杯拱手:“一家之言而已。”
通几:贯穿一切事物的内部规律。
质测:观察研究事物的形态表现。
赵瀚话锋一转,问道:“如何联系通几与质测呢?”
方以智想了想,回答说:“实证。”
赵瀚翻开草稿正文,开篇看得他头大,全是玄之又玄的天象和气论。
赵瀚直接跳过不看,去阅读“光论”。
方以智认为,天凝聚其阳属性精华,形成太阳。月亮和群星,以及世间万物,包括人类,都在使用太阳光。
这些论述,半错半对。
月亮确实在借用太阳光,但繁星却是自己发光。草木确实依赖太阳光,但人工引火却不是太阳光的再现。
接下来,方以智把光的反射和折射,统称为“转光”现象。
天文学内容很有意思,方以智认为,天圆地方只是阐述天地之德。地体就像一颗被吹起来的豆子,居于宇宙的中央。
好吧,地心说。
赵瀚没有继续往下看,合上书稿说:“我认为研究物理,通几与质测并行,若不能进行实证,则最好不要著书立说。此误人误己也。”
方以智有些不服气,问道:“总镇觉得哪里论述不对?”
“阴阳五行,最好不要掺杂其中,更不能直接视为通几(万物规律)。”赵瀚说道。
方以智反问:“阴阳五行难道是错的?”
赵瀚解释说:“不论是对是错,先不要去管它,也不要什么都往阴阳五行上面去套。”
看完《物理小识》的第一篇,赵瀚总算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方以智受传统宇宙观影响太深,上来就用阴阳五行阐述宇宙,直接把物理世界的框架给搭错了。沿着这条路往下走,很难搞出现代科学,反而西方那套方法更有用。
见方以智不说话,赵瀚问道:“你会数学、几何吗?”
“会。”方以智点头。
赵瀚引导道:“万物通几,何不用数学来表达?”
“数学如何表达?”方以智感到迷惑。
赵瀚指着面前的砚台,笑道:“先从最简单的现象研究,比如这方砚台。我推了它一下,它为何会动?”
方以智皱眉道:“受力自然要动。”
“它受了什么力?”赵瀚问道。
方以智回答说:“总镇手指的助推之力。”
赵瀚问道:“既然受力,为何停下?”
方以智回答:“总镇不再推它,它便不再受力,自然就停下了。”
赵瀚再问:“可我助推之后,手指已经放开,它为何还要继续动上一段距离?按理说,在我手指放开的时候,砚台就应该立即停止才对。”
方以智陷入沉思。
第333章 【即将北伐】
方以智被扔去工务司,担任宋应星的助手。
宋应星也被赵瀚启发过物理,但他公务太忙了,对于研究物理的兴趣,没有方以智那么积极。
他们两个待在一起,应该能对撞出些火花。
关于物理,赵瀚顶多记得初中知识,高中物理早就忘了大半,一个高中物理公式都记不住。
他只能进行启发,传授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论。
方以智简直疯魔状态,成天到晚研究力学。半个月时间不到,这货就自治测力计,并让工匠给做出来。
宋应星不干了,说方以智这个助手不行,上班时间各种开小差走神。
赵瀚干脆组建专门机构,即翰林院、数学院、物理院。
此翰林院,非彼翰林院。
大明的翰林院,属于中央高级干部预备机关。
赵瀚的翰林院,纯属学术机构。
研究大同理论,编撰大同正音,今后确定标准字和字典,甚至重新编订中小学教材,又或者明亡之后编订《明史》,这些工作全部交给翰林院执行。
翰林院官员,不得参与政治,更不得转任实权官职!
翰林、数学、物理三院,暂归赵瀚直接管辖。
物理院最寒碜,只有方以智一人。
赵瀚命令其挑选二十个学生,一边帮方以智做实验,一边跟着方以智学习。这些学生没有工资,但包吃包住。
南京徐国公家里那么多宅子,今后都分配给各个机构。比如万竹园,就安排做物理院的院址,绝对环境清雅,保证研究员身心愉悦。
“总镇!”
又是一天,方以智拿出示意图,指着图纸说:“物体本身是保持不动的,因其受力均衡。也拿这方砚台举例,它自身有下坠的动力,桌面给它向上的托举力。托举力和重力相同时,砚台便能维持不动。便如人踩泥沼,会因重力而向下陷。那深深的脚印,便是受到人的重力。当泥沼被踩实,地面的托举力就能抵消重力,人就站立不动了。”
赵瀚笑问:“所以,你得出什么通几(规律)?”
方以智回答:“万物思静。任何物体,在受到平衡之力,或不受外力之时,它肯定是静止不动的。”
赵瀚把方以智的图纸揉成一团,随意扔出:“这个纸团受了哪些力?”
方以智重新画图,认真思索,不断写出作用力:“它受到总镇抛掷之力,还有自身的重力。这两个力结合,纸团便会向前下坠。”
“真的吗?”
赵瀚拿出另一张纸,并不揉成纸团,展开了抛出去,问道:“这两张纸,轻重相等,我抛出的力道也差不多。为何一个抛得远,一个抛得近?”
方以智冥思苦想。
赵瀚拿起一本书,当做扇子,朝方以智扇去:“感觉到了吗?”
“风。”方以智回答。
赵瀚问道:“你的头发随风而动,又受了什么力?”
方以智瞪大双眼:“风即是气动,气为实在之物!”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里面,对风的理解是:阴阳相驱而气动,通气便可作风。
赵瀚微笑赞许。
方以智又在图纸补上,说道:“纸团还有气之阻力,当阻力与总镇抛掷之力平衡,纸团便不再……不对啊!”
从牛顿第一原理,突然跳到牛顿第二原理,方以智瞬间就懵了,他感到这个问题非常复杂。
赵瀚笑道:“暂时不想这个。如果我的书桌光滑到极致,没有丝毫阻力,那推砚台一下还会停下吗?”
方以智认真思考,摇头说:“不会,砚台会一直往前移动。”
“那你先前的结论就错了,事物不是保持静止不动,而是保持自己原有的状态不变。”赵瀚说道。
方以智点头:“确实。”
赵瀚笑着说:“事物的这种表征,称之为‘惯性’如何?一贯之性。”
“可也。”
方以智觉得这个问题,还可以继续深究,拱手道:“总镇,在下先行告辞,且去理清个中因缘。”
“去吧。”赵瀚感到很欣慰。
等方以智走到门口,赵瀚突然喊道:“你若再弄出什么成果,可以邀请数学院的人,让他们去物理院看看。或许,可以多出几个志同道合之人。”
“是!”方以智作揖告退。
赵瀚靠在椅子上闭目养神,物理研究终于有了实践者,他相信点燃火种,肯定能够传播开来。
也是时候前往南京了,夏收之后便要出兵江淮,吉安这边的位置实在有些偏。
总兵府也得改,不说自立为王,至少也要升级为都督府,赵瀚决定自称“天下兵马大元帅”。
这个职务,跟朱厚照的“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有得一拼!
……
崇祯十三年,注定不平凡。
满清军队,已经包围锦州半年,大摇大摆的在城外移民屯田。
祖大寿一直坚守锦州城,没有半点要投降的样子。
他怎么可能投降?
祖家在辽东家大业大,可以说是辽东的土皇帝,投降就意味着失去自己的基本盘。
除非,弹尽粮绝,没有活路。
锦州城旁边,还有吴三桂驻防的松山堡、刘周智驻防的杏山堡。
吴三桂如今慌得一逼,他手里只有三千兵,祖大寿就在他眼皮子底下被围半年。一直向朝廷请求援兵,结果非但朝廷援兵未至,军饷还直接给整没了。
整个辽东,崇祯就让人送来十万两银子。
闹饷也没用,朝廷是真没钱。
辽东武将们,突然忠君爱国起来。唉,军饷不给就不给吧,仗还是要打的,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
只要还有丝毫做土皇帝的希望,谁他妈愿意给满清当狗?
辽东也早已允许开办团练,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此时就在担任宁远团练总兵。
宁远团练总兵还不止一个,金国凤也是这职务,吴三桂正在申请担任这个职务。反正这些辽东武将,面对鞑子的嚣张气焰,都在自己掏银子募兵打仗。
一旦投降,他们什么都不是。
他们不把大明皇帝放在眼里,同样也不想投靠满清,自身利益永远排在第一位。
就在锦州被围困半年之际,驻守杏山烽火台的苏班岱(蒙古人),秘密写信想要举族投靠满清。
满清将领济尔哈朗只率1500人去接应,吴三桂、刘周智、戴明探知消息,合兵7000人出击拦截。想要打赢此战之后,回师与宁远士卒攻打围困锦州的清军。
7000辽东兵,突袭1500清军,被打得惨败而归。
于此同时,驻守锦州外城的蒙古人诺木齐,悄悄写信想要投降满清。
祖大寿得知消息,带兵从内城杀到外城,斩杀满清将领穆护萨、觉罗兰泰、宏科。寡不敌众之下,祖大寿退守内城,清军占领锦州外城。
外城都被占领了,祖大寿依旧坚守内城,看那样子起码还能再守半年。
黄台吉反而被搞得心慌,他不敢再这样消耗粮食,干脆继续发兵攻打松山和杏山。
吴三桂只剩4000兵,其中一半是刚募的团勇,被死死围困在松山堡。
……
湖北那边。
襄阳因缺饷而兵变,士卒杀死巡抚和总兵,一股脑儿投靠张献忠。
张献忠继而挥师包围郧阳,湖广的长江以南地界,只剩下郧阳府不是张献忠的地盘。
河南方向。
杨国柱、王朴、左良玉、猛如虎还在围剿李自成,说是围剿流寇,更多时候反而在抢粮。朝廷发不出军饷,他们不抢粮就得饿死!
官兵和流寇抢粮就不说了,河南今年又是大旱!
河南百姓实在活不下去,袁时中、李际遇、刘玉尺、朱成矩等人揭竿造反。连匪号都懒得取一个,直接使用本名造反,朱成矩甚至还是大明宗室。
整个河南,四面八方全是反贼。
这些反贼都遵李自成为首,其实听调不听宣。他们攻占大地主的寨子,一个个结寨自保,偶尔还会互相攻伐。
没法再剿贼了,左良玉再次离开河南,前往山东抢劫粮食,顺便招募流民为兵。
李自成号召各路贼首会师反攻,杨国柱、王朴战败而逃,猛如虎突围时阵亡。
河南从此变成反贼的地盘,李自成带兵杀回山西,打算拿下山西之后直取北京!
时局变化太快了,看得人眼花缭乱。
真正的原因就一个:赵瀚占了江南,盐枭在江淮打仗,朝廷无法收税发军饷。
……
远在欧洲。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今年正式拉开序幕。
其实跟资产阶级没太大关系,三十年战争的副产品而已。
英国打了几十年仗,王室已经破产了。于是疯狂收税,把贵族、商人、农民往死里逼,国王还主动挑起宗教矛盾,一通骚操作导致举国皆反!
三十年战争,此时还在亚洲上演着。
荷兰意识到自己的陆军不行,今年花钱请了几千个瑞典雇佣兵。一路坐船从欧洲驶来,攻打葡萄牙的东方殖民地,主要目标是果阿、锡兰和马六甲。
葡萄牙船队刚运走500匹印度马瓦里马,荷兰人就开始围攻果阿。
今后赵瀚想要继续买马,估计就得给荷兰人交重税了,马六甲肯定要被荷兰夺走。
四月。
500匹印度马瓦里马运抵上海,全是雄壮矫健的上好马种!
可惜,海上长途运输,已经死了30多匹。
赵瀚再次来到南京,总兵府改名都督府,全套班子都迁来南京城。
谁都知晓,赵瀚接下来要干什么。
北伐!
北伐!
第334章 【南涝北旱】
南京的皇宫,已经是一片废墟。
正统年间,雷劈起火,烧了谨身、华盖等殿阁。之后又是暴风雨、洪水侵袭,也就剩皇城的城墙还没倒,其余的木制建筑全烂了。
就连南京太庙,都被一把火烧光!
赵瀚带着妻子儿女和妹妹,暂时搬进南京内守备府。
大明在南京留有三套班子,内守备府是太监和文臣的办公地点,外守备府则是武将们的办公地点。
上次占领南京,太监头子全杀了,普通太监保留下来,被官府雇佣去打扫清洁。
现在,内守备府的牌子取下,换上一块新牌子:都督府。
“呀,这里可比吉安总兵府大得多!”赵贞芳在后宅跑来跑去。
盘七妹也跟着跑,院子大得超乎她想象,似乎用来喂鸡显得不太合适。
费如兰面带微笑,指挥众人搬运东西,有些屋子也要重新清理。
统治中心从吉安迁到南京,不仅源于名分问题。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吉安府城太小。随着赵瀚的地盘扩大,各种机构越设越多,吉安总兵府根本装不下。
“总镇,外面有好多太监请愿!”亲卫急匆匆过来禀报。
南京城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