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第1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费如鹤带着一千多人追来,沈犹龙开始在山坳上列阵。
他快被逼疯了,此时此刻,只想痛痛快快打一场。
费如鹤不着急,他一路追来累得够呛,先回复了体力再说。
双方就像约好似的,就那么互相等着,等待费如鹤的兵恢复体力。沈犹龙占据有利地形,不可能主动下山。
直到一个小时之后,战斗即将爆发。
非常公平,双方都有五百火铳兵,这是一场热兵器的较量。
各自点燃火绳之后,其余部队全部让开,先让火铳兵去分出胜负。
大同火铳兵比较吃亏,他们是向山上佯攻。
“放箭!”
施王政不讲武德,竟然下令弓箭手,站在山上往下面抛射。
刷刷刷!
许多箭矢被树冠挡住,少量箭矢落下来,一共四个大同火铳兵中箭。不过,他们戴着斗笠,穿着棉甲,并不害怕弓箭。
沈犹龙大喊道:“不准随意放铳,听我号令,放近了再打!”
大同火铳兵继续往山上走,官军火铳兵开始紧张起来。
沈犹龙的火铳兵,都是三年前编练的,每次打仗无往而不胜。寻常贼寇,只要被他们齐射,立即吓得崩溃逃散。
但也正因如此,他们深知火铳的威力,非常害怕跟敌人火铳对射。
“砰!”
大同火铳兵越走越近,官军那边的火铳兵,终于有人忍不住开枪。
“砰砰砰!”
一人开枪,立即带动全军开枪。
他们还是三轮射,除了第三排,前两排全把弹药打出去了。
这才勉强进入射程呢,准确性和威力都大打折扣。
一个大同火铳兵,突然中弹倒下,非常不幸的被击中脸部。还有几个火铳兵中弹,但被棉甲挡下来,若是再前进十步,棉甲肯定被击穿。
“快快填药子!”
沈犹龙也顾不上斥责提前开枪者,催着士卒赶紧重新填弹。
官兵那边顿时慌做一团,大部分都开始抓瞎,有些甚至忘了填弹的正确步骤。
刷刷刷!
施王政的弓兵,又是一轮齐射。
大同火铳兵还在前进。
“放铳!”
沈犹龙一声令下,官兵第三排的火铳兵,顿时打出像模像样的齐射。
瞬间就有六个大同兵倒地,这么近的距离,棉甲都挡不住。
然而,剩下的大同火铳兵,还在继续前进。
“娘啊!”
前两排的官军火铳兵,自己填弹失败之后,又见敌人正在逼近,终于承受不住心里压力,扔下火铳转身就跑。
“举铳!”
“第一排,射击!”
“轰!”
一百多支火铳,近距离开枪,瞬间把官兵的阵型轰出口子。
甚至都不用第二排轮射,官军火铳兵就全部溃逃。
“吹号!”
费如鹤大喊。
“嘟嘟嘟哒嘟嘟嘟哒~~~~~~”
冲锋号响起,全军杀出,两千多官兵精锐终于溃散。
第254章 【被抹黑的大同军】
费如鹤看着地上的尸体,心情有些复杂。
在龙川县堵他两个月的沈犹龙,非常干脆利落的自杀了。倒是副总兵施王政,溃败之后逃得飞快,遁入山林中难以搜捕。
“再到处找找,一支火铳也别漏了!”
费如鹤回去打扫战场,看着那些火铳两眼放光。
都是佛山造的好铳啊,沈犹龙自己掏银子订购,可不是朝廷下发的糊弄玩意儿。
沈犹龙的主力覆灭,粤东就没啥悬念了。
费如鹤回到河源县城外,把沈犹龙的尸体,往城门口那么一扔,吓得守将当晚就带着家丁逃跑。
惠州府,一州十县。
潮州府,十一县。
这二十二座城池,除了惠州府城尚在抵抗,其余全部等着费如鹤去占领。知府、知州、知县、守军,能跑的全跑了,地方官甚至无法招募乡勇守城。
因为广东连续两年大灾,又遭了三年兵祸,就连士绅豪族都不愿再打仗。
费如鹤两个月不开张,一开张就是整个粤东。
特别是潮州府,费如鹤都懒得去占,不但耗费时间,还得分兵驻守,而且没有那么多官吏派遣。这货直接带兵至惠州,把府城包围的严严实实。
……
广州府,南海县。
诸多商贾齐聚一堂,有关家、黄家、邓家、冯家、谢家……没有李家!
除了李家之外,众人提前三刻钟到来。
“准备好了没?”关家伦问道。
黄玄参说道:“佛山已经准备好了,今天晚上就动手。”
“南海县城,我关家负责,”关家伦问道,“广州府城那边呢?”
冯毓承说道:“几家联手,已陆续进城六百多人,加上城内的家奴,还有守城的乡勇,肯定足够拿下广州!”
冯毓承的族弟叫冯毓舜,正是两广总督的幕僚。
关键时候,顾不得族亲的死活。
邓云虬端着茶碗说:“我邓家与谢家,保证拿下香山县。李家在香山县的走狗,这次跑不了的,一个都别想活命!”
这些广东士绅豪族,想尽快恢复贸易,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他们还有共同的敌人:李家!
如今的户部尚书,叫做李待问,广东佛山人。
李家本来属于普通商贾,混在一群巨贾之间,可谓是毫不起眼。但在万历朝,李待问做了文选司郎中,李氏族人就迅速嚣张起来。
其族弟李崇问,不但把铁器卖给洋人,还把广州大米卖到受灾的福建。
当时,广州也有小灾,粮食本来就不够。李崇问为了谋取暴利,不顾广州百姓死活,强行收米通过海商运去福建。此举激起民变,广州市民杀死梁国伦等三人,这三人全部都是李崇问的走狗。
此案是颜俊彦处理的,小官一个,大名鼎鼎。
颜俊彦在广州做推官时,处理过大量走私者。可惜李家势力太强,他只能把李崇问抓起来杖责,同时上疏请求剥夺李崇问的功名(国子监生)。
无奈之下,李崇问通过族兄李待问,把颜俊彦给升官到福建。
结果,颜俊彦又在福建得罪熊文灿,被熊文灿派去招抚郑芝龙。此举不安好心,盼着郑芝龙把颜俊彦给砍了,结果颜俊彦招安成功。
熊文灿顿时大喜,也不再嫉恨颜俊彦得罪过自己,立即把功劳安在自己身上向朝廷报功。
颜俊彦调离广州之后,李崇问就无人能制,什么商品都要插手,这等于是犯了众怒。因为哪家走私哪样商品,那都是互相约定好的,李家完全不讲规矩。
李崇问非但不讲规矩,而且还想自己定规矩,他勾结两广总督,几乎垄断了佛山镇的铁器出口。谁敢绕过李家卖铁器,朝中有李待问,广东则有总督,内外配合之下,直接定谋反大罪。
铁器和粮食贸易,已被李家彻底操控,大量商贾只能依附于李氏。
如今,还在谋划着控制瓷器、丝绸出口!
众人左等右等,李崇问就是不出现,估计是不敢来赴约。
“此人不来,擒贼先擒王之计已不可行。莫要再等了,佛山镇立即动手!”关家伦下令道。
……
佛山。
“老爷,不好了,镇上几家大族全杀来了!”家奴惊恐奔进屋里。
李崇问提着一支火铳,面色狰狞道:“嚷什么?来多少杀多少!”
李家大宅之中,竟有两百火铳兵,还有数百持刀护院,甚至打造了十多副铠甲。这货感觉事情不对劲,把私人武装全部集结在家,平时都是散在各地的。
而攻打李家的势力,同样有火铳兵存在,甚至还拉来六门佛郎机炮。
这奇怪吗?
并不奇怪,因为佛山是岭南冶铁中心,更是南方的火器铸造基地,两广总督的火铳都得来佛山购买。
“砰砰砰!”
枪声乱响,杀声四起。
“轰轰轰!”
六门佛郎机炮,对着李家院墙一阵狂轰。
这些进攻方,大部分都是依附李家的商贾,早就盼着脱离李家的那一天。只可惜,李待问的官位越来越高,如今更是做了户部尚书,他们只能依靠赵瀚来翻盘。
赵瀚不派兵打广东,这些人就不敢反抗李家!
他们一旦反抗李家,就彻底得罪户部尚书,今后只能忠心拥护赵瀚。
一顿炮轰,院墙终于垮塌。
“杀!”
不仅有各族的武装,还有许多打行混混,手持五花八门的武器往里冲。
“轰!”
跑最前面的二十几人,冲进院中直接被炸飞,李家使用了桶装万人敌。
“快跑啊!”
打行混混们惊恐溃逃。
邓姓商贾吼道:“攻占李家宅院者,赏银百两!攻占李家宅院者,赏银百两!”
连续大喊几声,迅速阻止崩溃局面,打行混混们麻着胆子回去。
双方的火铳兵,并没有列阵射击,估计是未经训练过。都站在障碍物后面,通过院墙缺口,瞄准对方胡乱放冷枪。
噼里啪啦打了半个小时,别说打死人,被枪打伤的都没有。
白热闹一场。
“杀呀!”
李家宅院的另一个方向,谢氏商贾带着百姓翻墙杀入。
这些百姓,都是从海边招募的。既是农民,又是渔民,真正的职业是“走私接济者”。
大明的走私贸易,整体环节如下:内陆制造商——内陆运货商——沿海收货商——沿海渔民——各国海商海盗。
广东的走私中心是香山县(中山和澳门),沿海渔民通过渔船,将货物从广州转运去香山。可以说,广州、南海、香山的渔民,已经把走私视为职业,取缔走私他们就失去经济来源。
赵瀚若是占据此地,必须解决渔民的生计问题,否则直接打击走私的话,这些沿海渔民全都要造反。
明清两朝,在海禁严厉的时候,为何规定海边不准住人?因为海边百姓全是走私者!
“砰砰砰!”
又是一阵乱枪响起,几个百姓被当场打死。
慌乱之下,翻墙入院的百姓,吓得纷纷逃窜。谢氏商贾带着家奴大喊:“杀死一个李家人,赏银一两!”
这些百姓虽然害怕,但重赏之下,还是绕着花园跑。
他们不敢面对火铳,却敢杀入居住区,对里边的老弱妇孺下手。
一时间,李家内院惨叫声四起。
许多手持火铳的家奴都慌了,他们也有家人在,一个个都冲过去帮忙。
“杀!”
另一处院墙,又有人翻进来,瞬间抵定战局。
足足杀到大半夜,一个活物都不放走,包括李家的丫鬟婆子。
这些商贾,已经忍了李家十多年!
与此同时,还有商贾带人,抢夺李家的各处产业。
还带着家奴、打行(混混)、接济(走私渔民)、拐棍(贩卖人口者),开始从城里攻打广州、香山、南海。
这些鱼龙混杂的“起义者”,占领城池之后,立即烧杀抢掠,只有参与起事的大户不受影响。
沿海地区,不仅混混和走私者多,还专门形成“拐棍”这种行当。
大部分时候,他们属于出海中介,借钱给贫民坐船出海。这些贫民去了南洋,靠打工赚钱还债。也有一些拐棍,直接绑架拐卖人口,把妇女、青壮卖去南洋,或者卖给澳门的红毛鬼。
一天之内,广州府城、南海县城、香山县城,全部变天,城楼上插着大同军旗。
由于那些家伙抢得太狠,甚至还侮辱妇女,遭受苦难的城中百姓,看向大同军旗的眼神都带着怨恨!
三城百姓,不晓得什么天下大同,只知道坏人跟赵瀚是一伙的。
三城商贾,则派遣信使,前去北方请张铁牛速至。
驻守英德的总兵陆谦,听闻广州三城已失,吓得连夜往粤西地区跑,否则他又要被包饺子了。
同时,惠州府城的守军,也杀了将领直接投降。
费如鹤不费吹灰之力占领广州,然后脸黑得跟锅底一样。这里的百姓,把大同官兵当成入侵者,甚至有秀才编童谣,唱什么赵天王是吃人魔王。
“兵院,乱贴揭帖的秀才抓到了!”
“带进来!”
一个秀才被押到费如鹤面前,他是因为贴大字报被抓的。
费如鹤问道:“为何揭帖造谣?”
“呸!”
秀才往费如鹤脸上吐口水:“尔等烧杀淫掠,迟早有一天遭天谴!”
第255章 【乡约与工业技术革命】
三个月前,吉安府。
军队已经撒出去了,赵瀚留在吉安,军政事务一把抓。
张秉文这位江西布政使,正式升级为三大秘书头子之一,专门负责协助赵瀚处理政务。有点像大明的内阁大臣,但又有根本差异,赵瀚的秘书头子没有拟票大权,而且做的时间久了必须外放。
“总镇,这有封安福知县的奏文,恐怕要给予格外重视。”张秉文递过来一封公文。
赵瀚接过来一看,刚开始有些好笑,很快就皱起了眉头。
本来只是件小案子,而且发生在去年底。
一个士兵立功受赏,过年回家时,给妻子带回一条铜围髻。这是围在发髻上的首饰,还缀着璎珞、珍珠或其他装饰物,一般要仕女才有资格佩戴。
这士兵的妻子,以前是地主家的丫鬟。
她过年戴着首饰出门,炫耀说是金子做的,正好碰到以前的女主人。女主人讽刺了几句,双方随即发生口角,并伴有互相抓头发的行为。
二人哭着去找村长,村长问明缘由,让她们互相道歉,并承诺以后不再因为此事而争执。
结果两女都不服气,各自带着家人,又闹到镇长那里。
一个说对方先辱骂自己,另一个则举报对方佩戴金饰,肯定是丈夫在外打仗抢来的。
镇长不敢怠慢,立即请人验货,发现是个铜的。
事情到这里就该结束了,地主出身的那个妇人,突然闹着要遵守乡约。然后,这群人就开始正儿八经讨论,如果按照乡约,士兵的妻子是否有资格佩戴围髻。
最终,闹到安福知县那里。
知县认为,江西的最高法律原则,应该以《大同集》文章为标准。即便《大明律》与《大同集》有冲突,《大明律》也该靠边,更何况只是乡约。
《大同集》里的文章,既然说万民人格平等,那么普通女子也可以佩戴围髻。
安福知县给赵瀚写的那封信,并非讨论案件本身,而是讨论如何规范并引导乡约。
明清两代,在中国广大农村,没有法律,只有乡约。
除非闹出人命,否则官府根本不管。
赵瀚放下信件,问道:“你可知乡约是何时出现的?”
张秉文拱手说:“道理来自《周礼》,真正成文是《蓝田吕氏乡约》。朱子对此极为推崇,亲自动笔改为《增损吕氏乡约》。国朝初年,太祖皇帝推行乡饮酒礼,让有贤名的乡老教化百姓,也让乡老处理村镇纠纷。乡老教化百姓、处理纠纷,也可以视为一种乡约。成祖又将《吕氏乡约》列入《性理大全》,遂传播至天下。至于真正推行,其实是通过阳明心学。”
“这与阳明公又有何干系?”赵瀚真不知道。
张秉文解释说:“正德年间,风气败坏。太祖的乡饮酒礼,已经名存实亡,那些乡老不再贤能,反而带头欺压百姓。”
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朱元璋用乡老、粮长、里长来统治农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到了明中期,这些基层统治力量彻底败坏。
张秉文继续说道:“阳明公在南赣剿匪,除了轻徭薄赋、安置流民、剿灭贼寇之外,还必须教化南赣百姓。于是,阳明公制定保甲制度,以《吕氏乡约》为原本,让每个保甲都订立乡约。南赣因此大治,后来阳明公的弟子做官,在各地纷纷效仿此法。只不过,并非使用保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