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

第15章

朕-第15章

小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瀚指着远处十多艘船:“那些都是衙役皂吏?”
  “非也,多为临时差役。”费映环摇头说。
  临时差役,就是给官府打白工的老百姓。
  为了陪同巡抚游山玩水,铅山知县征召诸多百姓服役。非但不给工资,百姓还要自带干粮,甚至那些船也是免费征募的。
  另外,为登山而准备的酒食瓜果,也从相关役户那里收取。就算半途而废,不去登山扫墓,一应物资也不退还,大概率会被皂吏们瓜分!
  即是说,魏照乘心血来潮出游一趟,就可能导致某些役户卖儿卖女。
  更加可怕的是,魏照乘还打算去拜祭鹅湖书院!
  那里属于理学圣地,而且荒废日久。一旦巡抚亲临拜祭,就必须按照官方流程,还得进行简单的打扫修缮。少则花费几百两,多则花费上万两,铅山县财政直接就要崩溃。
  而魏照乘能得到什么?
  名声!
  鹅湖书院,是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人聚讲之地,由此奠定理学、心学兴盛数百年之基石。
  魏照乘随便祭拜修缮一番,就能借此名扬四海。
  回到县城,把魏巡抚送回宾馆歇息,冯知县立即召集诸多士子开会。
  面对一帮举人、秀才,冯巽姿态低得像个灰孙子,几乎用乞讨的语气说:“诸位都是本县贤才,瑶海公欲修缮鹅湖书院,此乃重振铅山文脉之壮举。还请诸位朋友,各自回家告之长辈,能不能每家都捐赠一些银钱。县衙实在太穷,能出百十两银子已是砸锅卖铁……”
  冯巽没有说谎,铅山官府确实没钱。
  河口镇,江西四大名镇之一,八省通衢,贸易中心。鹅湖镇,控厄江西至浙江距离最短的商道。永平镇,控厄江西至福建唯一的商道!
  仅此三镇,就可让铅山县财政充裕。
  但收不上来税啊!
  而且偌大的铅山县,官府在册人口只剩一万余,导致各种杂税也征不到多少。
  冯巽这个知县,做得是憋屈无比。
  一听知县号召捐钱,众士子集体化身太极宗师。
  鹅湖书院位置偏僻,除非当世大儒亲临教学,否则根本就招不到学生。本朝修缮过好几次,每次修缮都荒废了,纯属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让士绅豪族出银子,为巡抚邀买名声,帮知县讨好上官,可滚一边去吧!
  “禀县尊,晚辈家中还有要事,就先行告辞了。”
  “好教县尊知道,贱内待产家中,晚生得赶回去照料。”
  “县尊,晚辈淋雨受寒,此时头疼欲裂,欲找大夫开两副汤药。”
  “县尊……”
  一时间,士子皆散,冯知县急得想哭。
  见费映环也要走,冯巽顾不得颜面,连忙上前抓住:“大昭兄弟,可否再喝一杯茶?”
  费映环笑道:“今日饮茶已多,在下内急。”
  冯巽拉着费映环的手说:“我陪大昭兄弟一起去如厕。”
  费映环懒得再装,直接说道:“费氏没钱。”
  冯巽伸出一个巴掌:“五千两银子,魏抚台可保举知县,不是小县,是大县的知县。这可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换作别时,非得上万两不可。”
  费映环笑道:“他一个巡抚,就能保举大县知县?”
  冯巽解释说:“魏抚台的恩师,可是东林党大老湛如公(陈于廷)。魏抚台自己,也深受陛下恩宠,一日之内连升八级岂为侥幸?”
  “大老”一词,古已有之,多出现在日常交流和书信笔记当中。
  “县尊不必再言,我要是想做知县,早就带着银子去吏部捐官了。”费映环直接拒绝道。
  冯巽着急道:“此知县,非彼知县。大县的官缺本来就少,更何况只要五千两银子,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告辞!”费映环拂袖而走。
  “唉……”
  冯巽独自唉声叹气,也顾不得脸面,直接给家有举人的大族写信,白纸黑字的帮着魏照乘卖官。
  但这官还真不好卖,除非年龄太大,举人都想着考进士。
  就算真打算捐官,人家也自有门路,为啥要找新上任的巡抚?
  唯一的卖点,只剩下五千两买大县主官,类似于商家搞打折促销活动……
  魏照乘的算盘打得精妙,既想着卖官赚钱,又想着修缮鹅湖书院赚名声!
  船上。
  赵瀚问道:“公子有甚烦心事?”
  “嗙!”
  费映环猛拍舱壁,破口大骂道:“公然卖官鬻爵,脸面都不要了,这姓魏的该杀!”
  魏剑雄嘀咕道:“我也姓魏。”
  费映环气愤道:“这魏照乘,做科道言官多年,一直找不到捞钱的机会。而今连升八级,外放为江西巡抚,便急不可耐的到处卖官。听说,他这几个月都在巡视州县,想来是一路卖官卖到铅山。狗日的为了银子,真真连面皮都不要!”
  “可能是急着充业绩吧。”赵瀚讥讽道。
  费映环问:“什么充业绩?”
  赵瀚笑道:“口误,没什么。”
  魏照乘急着到处卖官,并非单单为了银子。
  还可以结交地方豪族,收纳士绅子弟为门生,将党羽爪牙送去各地为官。层层拉帮结派,如此东林党就壮大了,逐渐把控从中央到地方的话语权。
  费映环在这里矫情,他远在鹅湖的亲爹,收到冯知县书信却很高兴。
  只要五千两银子,就能买一个大县知县,这笔买卖太划算了啊!
  六一八,双十一,也没见这么实诚的商家,打折已经打到粉碎性骨折,不赶紧下单仿佛损失了一个亿。


第024章 【训诂学】
  赵瀚提着书箱,琴心背着古琴,剑胆捧着宝剑,酒魄抱着酒坛,簇拥费映环前往胡家做客。
  这就是费大少爷的排场,登门访友也不忘装逼!
  听说魏巡抚生病了,感冒发烧流鼻涕,如今正在县内医治。谁让他一蓑烟雨任平生呢?连大帽都不戴一顶。
  巡抚患病,行程取消。
  费映环左右无事,便来永平镇看朋友,就是那位中途落水的胡举人。
  遥望胡氏大宅,规模不输鹅湖费氏,赵瀚好奇问道:“公子,论及源远流长,费氏与胡氏孰强?”
  费映环颇为得意,手摇折扇说:“铅山费氏,源自汉代江夏费氏。而永平胡氏,出自清华胡氏,始祖为唐末进士,追随李克用平定黄巢而起。”
  “原来如此,那还是费氏底蕴深厚。”赵瀚立即奉承。
  其实,费映环在往自家脸上贴金,铅山费氏谱系只能追及元末。
  而永平胡氏、官溪胡氏,还有景德镇那边的胡氏,都是从清华胡氏分出来的,明明白白记载着世系变迁。
  这种真正的望族,传承接近千年,对历代开国君主而言,属于打击和拉拢的对象。
  只看其宗祠正门,按照大明礼制,就已经够得上抄家流放——官宅和民宅,禁止使用重檐,胡氏宗祠直接是三重飞檐!
  费映环站定,负手而立。
  魏剑雄前去递名帖,对门子说:“鹅湖费大昭,冒昧拜访胡举人。”
  “诸位贵客请进。”门子都不通报,直接把人带去花园。
  显然,费映环是这里的常客,递拜帖纯属走个过场。
  “哈哈哈哈!”
  等不多时,胡梦泰大笑而来。
  此君穿着丝织道袍,头戴一顶大帽,揶揄调侃道:“听说大昭兄在瓢泉淋雨了,可是到我家来讨姜汤喝?”
  “你这厮掉进河里怎没淹死?”费映环不甘示弱,立即予以反击。
  胡梦泰的妻子李氏,此刻就跟在丈夫身后。李氏携侍女二人,亲自端着酒菜过来,朗声说:“费相公恶语伤人,且罚酒三杯。”
  费映环不再生气,状若调戏道:“若妹子亲手斟酒,那为兄喝了便是,想必尊夫不会吃醋。”
  “兄长还是那般毫无正形。”李氏爽朗一笑,将美酒摆在桌上。她身材修长,从容大方,举止潇洒,不似寻常闺中妇人。
  费映环和李氏,论关系可算表兄妹,铅山县几大家族全是亲戚。
  三人坐定,余者站立。
  赵瀚提着书箱候在旁边,完全充当人肉布景板,酒魄倒是捧着坛子过去伺候。
  胡梦泰突然指着赵瀚:“兄长又多了一童子?三个还嫌不够啊。”
  费映环得意道:“此子聪颖,宛若璞玉。”
  “那我倒要考教考教,”胡梦泰对赵瀚说,“且上前来。”
  赵瀚拱手说:“见过胡相公。”
  胡梦泰问道:“今年几岁,可读四书?”
  赵瀚回答说:“今年十岁,四书五经,囫囵读过,只背得少许篇幅。”
  他能背啥篇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教科书上有的,赵瀚都会背诵。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当然也有自身强项。
  比如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赵瀚就知道得非常清晰,且对名家名篇的理解,绝对超过古代大部分读书人。
  只一套《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就囊括了几乎古代所有名篇。且这玩意儿还是必修课,老师逐字逐句讲解,期末考试不及格要重修的。
  甚至还有一门《训诂学》,音韵、文字、语法都得知道,只不过本科内容相对粗浅,考研究生可以专选这个方向。
  “小小年纪,也敢说囫囵读过五经?我都只习得本经,”胡梦泰笑道,“也罢,你用《诗经》里的一首诗,来形容一下昨日见到的魏巡抚。”
  赵瀚张口就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哈哈哈哈哈!”
  胡梦泰似乎很喜欢笑,赵瀚一首诗还没背完,他就已经捧腹大笑起来。
  费映环也忍俊不禁,拍手赞叹:“此诗颇为贴切,真乃硕鼠也。”又问胡梦泰,“如何,我这童子是否聪颖?”
  胡梦泰点评说:“如你一般,尖酸促狭。”
  费映环有些不乐意:“你说我促狭便也认了,为何还要加尖酸二字?”
  胡梦泰笑着问魏剑雄:“老魏,你家公子是否尖酸?”
  魏剑雄摸鼻子道:“别扯上我。”
  “哈哈哈哈哈!”
  胡梦泰再次大笑,并不理会赵瀚,而是直接考教费映环:“大昭兄,昨日贱内问我,射与矮二字是否反了。射,寸身,矮也。矮,委矢,射也。你怎解释?”
  费映环顿时愣住,不知如何解释,甚至怀疑千百年来真用反了。
  胡梦泰挤眉弄眼,问道:“大昭兄,要不要我教你啊?”
  赵瀚知道自家少爷爱面子,当即出声道:“这个简单,公子早就教过我。”
  胡梦泰笑道:“那你说说。”
  赵瀚用手指蘸酒,先画一把弓,再画一只手,然后写个“射”字。又画一根矛,画跪地举物之人,在旁边写个“矮”字。
  费映环瞬间理解其意,下意识拍手称赞,喊出声又临时改口:“好!好……好记性,教你多日的功课竟还记得!”
  李氏突然抿嘴笑问:“真是兄长教的?”
  费映环的面皮颇厚,反问道:“若不是我教的,难道还能是他自学的?”
  既然已经装逼,那就装逼彻底!
  赵瀚突然插话道:“我家公子说,确实有两字用反,但并非射和矮。”
  胡梦泰又是狐疑,又是好奇,问道:“哪两个字?”
  赵瀚并不作答,而是面向费映环:“公子,我可以说吗?”
  费映环一脸得意,故作潇洒:“说与他们听便是,自家人不必藏私。”
  赵瀚再次用手指蘸酒,写下“麦”和“来”的繁体字。
  李氏凑过脑袋问:“这二字如何用反了?”
  赵瀚引用《诗经》里的一句:“贻我来牟。”
  胡梦泰说:“那是通假之法,‘来’通‘麦’,不能证明二字用反。”
  赵瀚没有立即解释,而是写出一个“麦”字,然后将其下半部分翻转为“止”。
  胡梦泰瞬间傻眼,“止”就是“趾”,麦字为何要加脚趾?
  真用反了!
  创字之初,“来”表示麦子,“麦”表示来往。
  《诗经》里的“贻我来牟”,并非什么通假字,而是麦子的真正写法。
  胡梦泰此刻心悦诚服,起身作揖道:“数月未见,大昭兄的学问竟突飞猛进,小弟佩服之至!”
  费大少爷浑身舒坦,抬手笑道:“不必如此,且坐下说话。”
  李氏瞧瞧费映环,又再看看赵瀚,全程微笑不语。
  魏剑雄偷偷给赵瀚竖大拇指,意思是你小子真牛逼,今天可让公子长脸了!
  牛逼个啥啊。
  训诂学经典案例,有些老师教第一堂课,就甩出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要是能把这忘了,赵瀚的训诂学老师,怕要跟着穿越过来,把他暴打一顿再穿回去!
  当晚,在胡家留宿。
  费映环被胡老太爷请去吃饭,赵瀚则跟着胡家下人一起用餐。
  “哥哥,你学问真好!”琴心由衷赞美。
  赵瀚还在装傻:“都是公子教的。”
  “哥哥莫要哄我们,”酒魄低声说,“少爷窘迫的时候,习惯用右脚大趾顶鞋面,刚才我站在旁边又看到了。”
  还有这种操作?
  魏剑雄喝止道:“闭嘴,这是在胡家!”
  嘿哈嘿三人组立即噤声。
  魏剑雄把赵瀚叫到一边,偷偷塞来几颗碎银子:“公子很高兴,让你拿去买茶吃。”
  赵瀚已经有些练出来,随手掂了掂,估计约有七八钱银子。
  如此赚钱很快啊,恨不得天天帮费映环装逼。
  这是月底,没办法赏月,费映环喝得大醉,被胡家仆人扶回客房休息。
  赵瀚他们连忙去接住,帮着脱衣脱鞋,然后甩床上去。
  费映环睁开醉眼,迷糊道:“老魏,明日去含珠书院。你差人回家报讯,就说我要在那里住两个月,陪友蠡(胡梦泰)闭关修学,以备崇祯四年之会试。”
  魏剑雄嘀咕道:“就是没事找事,家里不一样读书?非得结伴去山里。”
  “你说什么?”费映环醉了听不清。
  魏剑雄道:“我说好。”
  费映环又说:“几个孩童一起进山,他们的功课也该抓紧了,不要成天只知道打牌玩乐。”
  “诶,好的,我记下来了,你就快点睡吧。”魏剑雄敷衍催促道。
  铅山费氏,由于不断繁衍扩张,几百年来建了三家书院。
  含珠书院,位于横林祖宅南五里的含珠山。
  东岗书院,位于县城以西五十里的东岗坪。
  景行书院,直接就在县郊的永平镇外。
  费氏最后一位名臣费尧年,临死之前的遗言,是把自己名下的产业,全部变卖了建第四座书院。
  结果他两腿一蹬,子孙就忙着抢家产,完全把建书院的事情抛之脑后。
  第二日,胡梦泰带着一个童子,跟费映环一起前往含珠山。
  费家的傻儿子,也在那里寄宿读书,赵瀚总算要正式做伴读书童了。


第025章 【小少爷】
  含珠书院,是铅山费氏的文脉基石。
  自商业起家之后,费氏便建起“含珠私塾”,并通过商队不断购来闽浙书籍。一百年前,“含珠私塾”扩建为“含珠书院”,已有四十多位官员从这里走出。
  书院属于横林费氏共有,各总支每年集资运营,同时允许外姓子弟求学。
  若是发现好苗子,不管他姓什么,费氏都会投资培养。
  别看费氏已有两代不出进士,但近些年资助的外姓学子,却出了一个进士、四个举人!
  船上。
  琴心、剑胆、酒魄,还有胡梦泰的家僮乐荣,四个小屁孩正在打麻将。
  魏剑雄抱着熟铁棍,靠坐于船舱呼呼大睡。
  赵瀚则在认真读书,胡梦泰带来的《春秋》,此君所治本经有些难读啊。
  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