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

第136章

朕-第136章

小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放屁!”
  一个客家人首领也站起来,针锋相对道:“你们这些本地人,惯会欺负客家人。赵先生来之前,哪次不是勾结官府下黑手?”
  “那是你们先不讲理!”
  “是你们先欺负人!”
  “……”
  土客矛盾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甚至都搞不明白谁先欺负谁,近百年来数代人结下的仇怨。
  你们村杀了我爷爷,我们村打死你叔祖,冤冤相报何时能了?
  这些属于大矛盾,而客家人之间,江西士绅内部,同样各自有矛盾。
  “砰!”
  赵瀚猛拍惊堂木,吓得众人立即闭嘴。
  赵瀚面色阴沉道:“我先说几句,可不可以?”
  “赵总镇请讲。”这些人又变得乖巧起来,毕竟赵瀚手里拿着刀把子。
  赵瀚说道:“清官难断家务事,你们许多属于世仇,我也没那个能力去判断是非。以前的恩怨我不管,从下个月起,但有违法犯罪者,依《大明律》处置。你们如果不懂《大明律》,杀人偿命的道理总该懂吧?”
  说着,赵瀚又扫视众人一眼,冷笑道:“莫要以为法不责众,若是聚众斗殴,罪责全部算在串联、领头之人身上。也不要以为,没打死人就不处罚。只要有斗殴的行为,定然严惩不饶!”
  一个士绅代表问:“总镇,争水之事何解?”
  “暂时交给农会处理,”赵瀚说道,“面对天灾,当同舟共济,而不是彼此争斗。”
  客家人代表不干了,有人说:“总镇,你这是偏帮他们。本地人的村子有农会,我们客家人的村子没农会,农会自然要帮着他们说话。”
  “那你们为何不建农会?是怕农会建起来,你们在乡下失去威信吗?”赵瀚反问道。
  无人能回答,因为被赵瀚说中了,当然也有客家人不信赵瀚的因素。
  赵瀚突然用官话说道:“我不是江西人,我其实是北方人。”
  此言一出,众人都有些惊讶。
  赵瀚继续说道:“江西人,客家人,对我而言,并无区别,都是华夏子民而已。我不偏帮谁,也不歧视谁。依我的规矩做事,那便是自己人。不依我的规矩做事,那便不是自己人。对于你们客家村镇,先是不配合落户,落户之后又不配合农会,我的容忍是有限度的。”
  江西士绅听了幸灾乐祸,客家首领听了惴惴不安。
  “普通客家兄弟,定然不会抵制农会,全都是你们这在首领在阻挠,”赵瀚的语气变得更重,“作为惩罚,我要强行分田,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允许你们每人最多保留一百亩地!现在,山中百姓,每人最多能留五十亩!”
  那些客家首领,又是愤怒,又是害怕,一个个都隐藏怒火。
  赵瀚继续说道:“谁人不服,可以起兵造反,我不介意杀几个立威。客家人闹一次,不管有没有参与,该镇的其他客家人,能保留的土地就降十亩。除非提前检举,才能不受处罚。”
  江西士绅更加高兴,他们就喜欢看仇人遭罪。
  赵瀚突然转向那些士绅代表:“你们也最好老实点,有人不服我分田,正在私下串联捣乱。这事我早就接到检举,别逼我搞抄家灭族那一套。”
  士绅们瞬间肃然,笑容立刻消失。
  赵瀚又宣布说:“最新田政,略有改动,你们可以了解一下。”
  今年田政又做出微调,耕地分为四个等级:上田,中田,下田,下下田。
  上田多为水田,中田多为旱田,下田多为山地,下下田非常贫瘠。
  在分地的时候,每人可分四亩上田,上田不够就用其他代理。一亩上田,等于两亩中田,等于四亩下田,等于五亩下下田。
  若是只要中田,等于每人可分八亩!
  若是只要下下田,等于每人可分二十亩!
  这是农会经过数年的观察统计,根据田亩实际产出而制定的,今后收取田赋也按如此标准。
  最近三年,年满十二岁者,这次也能分到土地。
  以前没分够的,全部予以补足。
  不怕土地不够,泰和县、宜春县、萍乡县、永新县、永宁县,都被反贼肆虐得够呛。人口锐减之后,其余诸县可以迁徙过去。
  南赣地区同样如此,经过一连串的战乱,耕地肯定是够分的。
  “你们客家人,愿意组建农会吗?”赵瀚问道。
  这些客家首领,互相用眼神交流意见,然后齐刷刷跪下说:“我等皆遵赵总镇之命!”
  赵瀚都说了,以后争水什么的,都让农会来进行调解。
  客家人若不建农会,还不任由江西土著欺负?
  赵瀚总算松了一口气,不抵触农会就好,土客矛盾肯定难以消除,但今后可以慢慢来解决。


第220章 【菩萨心肠,霹雳手段】
  南安府四县,暂时只有崇义县没拿下。
  崇义县又穷又偏又难走,基本没有江西土著,大部分是来自广东的客家人,少部分是来自广东的瑶族百姓。并且迁来江西很久了,早在王阳明剿匪之前,至少有一百三十年以上!
  而上犹县,就在崇义县隔壁,该县西南部的土客矛盾非常严重,多数客家人都是从崇义县繁衍而来。
  赵瀚请来周边诸县四十多位代表,自然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这些代表回去传递信息。
  赵瀚前脚刚离开赣州,上犹县后脚就闹起来。
  此时正值稻谷抽穗开花期,又是高温季节蒸发量大。一旦缺水,则花粉和雌蕊柱头容易枯萎,导致抽穗困难,不能正常授粉,稻谷形成空秕。
  而且还不能一次性灌水太多,最好保持稻田里有浅水,每两到三天灌水一次。
  一句话,需要频繁用水。
  上犹县,鸡笼村。
  这里有一条小河流入上犹江,由于持续半年不雨,小河近乎干涸状态,只剩河中心一点点还在流淌。
  祖籍广东的客家人,住在靠山的上游地区,除了沿河地带之外,整体来说土地相对贫瘠。而江西土著住在下游,整体来说土地相对肥沃,并且平坦地形要多得多。
  但干旱抢水,客家人每次都有优势,因为他们居住在上游!
  “咚咚咚咚!”
  “客匪堵河了,客匪堵河了!”
  下游土著们敲锣打鼓,不多时,家家皆出男丁,就连十二三岁的孩子,就拿着锄头、棍棒开始集结。
  农会骨干吓得连忙跑来劝阻:“不要乱来,不要乱来,我去报告镇长,镇长会给我们做主的!”
  “聒噪,把他捆起来!”
  几个农会骨干,全部被绑起来。虽然许多村民也加入了农会,但为了争夺水源,他们此刻根本就不听农会骨干的话。
  半天就聚集三百多号人,全是下游村落的男丁。
  他们浩浩荡荡杀向上游,很快发现被渡河的地方,那里的河道有一处临时堤坝,把本就不多的河水全堵在上游。
  “拆了!”
  就在江西土著拆毁堤坝的时候,客家人也开始奔走相告,带着各式农具红着双眼冲杀过来。
  双方总计七百多人,在枯浅的河道里打起来。
  这次打得更凶,因为半年不下雨,而且还到了关键的抽穗期。
  就伤亡来看,其烈度已经超过费如鹤在南赣攻城……
  争斗持续了一刻钟,双方死伤上百人,当场就有二十多人被打死。
  江西土著人少,没能打得过,连尸体都顾不上,拖着伤员就逃跑了。他们回去立即释放农会骨干,然后跑去镇长那里告状。镇长是万安县调来的,并非上犹县本地人,立即派人去赣州城报信。
  “该杀人了,不能一味怀德。”刘寰建议道。
  刘安丰也说:“半个月前,总镇才定了规矩。若是隔得远还情有可原,或许是山民们不知道,但上犹县鸡笼村却近得很。他们这种搞法,完全就是不把总镇放在眼里,也不把赣州的官府和农会放在眼里!”
  “唉!”
  陈茂生一声叹息:“我去调兵。”
  赣州城只有三百正兵驻守,赵瀚离开的时候,允许陈茂生随意调动。
  两日之后,陈茂生召集上百宣教员和农会骨干,带着三百正兵朝上犹县赶去。上犹江虽然枯浅,但还可以行驶小型军舰,他们坐船到县城之后,便顺着小河徒步前往鸡笼村。
  “陈老爷,你可要为咱们做主啊,那些客匪太不讲道理了!”
  刚刚进村,就有许多农民跑来,跪在地上哀求陈茂生帮忙。
  陈茂生面无表情道:“谁带头绑农会人员的?”
  无人说话。
  陈茂生立即转身:“回赣州,这里的事不用管了。”
  “是刘保成让绑的,我劝过,没劝住!”一个农民大喊。
  “对,就是刘保成!”另一个农民说,“他加入农会加入得晚,没当上农会的头头,就一直让我们别听农会的话!”
  陈茂生喝问:“谁是刘保成?”
  “他!”
  农民们齐刷刷指着一人,那人已经吓得瑟瑟发抖。
  “抓起来!”
  三百大同士卒,装备精良,阵容严整,本地农民哪敢抵抗?
  将此人抓起来单独审问,又挑选三十个村民分开审问,很快就揪出组织串联之人。
  同时,根据刘保成的供述,这次绕开农会直接搞事,是本村以前的大地主在怂恿,刘保成还收了一斗米的好处。
  那个大地主,由于作恶不彰,因此没有被清算,依旧保留少量土地,然后强迫其分家而已。
  地主家保留的土地相对肥沃,且数量较多,还全在河边,属于争水的最大获益者。这厮自己不出面,却凭借以往的威望,撺掇农民去搞事,并且一直暗中阻挠农会工作。
  陈茂生当天就抓人,把地主全家都抓起来。
  第二天,陈茂生留下部分宣教官和农会骨干,重新梳理当地的农会工作。又亲自带兵前往上游,拆毁河道里的堤坝,等了半天却不见客家人来阻止。
  陈茂生只能带兵进村,连续审问了二十多户,没有一个愿意供出领头者。
  这些客家人,真的好团结!
  至于此地的客家农会,暂时还没建立起来。
  陈茂生跟本地的镇长商量一番,很快请来两个客家人。都是去年经济制裁时,率先愿意落户的,还颁发了买盐和卖货的特许执照。在客家人都愿意登记户口之后,这两人的特许执照也就没什么用了。
  “这次是谁领头?”陈茂生问。
  “不晓得。”二人同时摇头。
  “很好,很好,真当我仁慈得很,”陈茂生怒极而笑,“分开行刑,先斩去左手小指!若不招供,再斩左手无名指,十根手指砍完,再砍脚指头!”
  两人被带去不同房间,很快陆续传来惨叫声。
  他们也不晓得对方有没有招供,在斩到无名指的时候,有一人就因恐惧把领头者供出来。
  陈茂生来到另一人面前,笑着说道:“那边已经招了,你招不招?你不招,我就按他的供述抓人。你若招,我就对一下供词。”
  “我招,我招。”此人哭泣道。
  两人供述一致,看来没有乱说,陈茂生立即吩咐道:“照着名单抓人,若有拒捕,立即杀了。”
  陈茂生又把两人叫到一起,冷笑道:“你们两个,都会说江西话,也是提前落户之人。若是组建农会,你们肯定被选为骨干,今后甚至可以做官。为何要帮忙隐瞒?”
  二人不语,只是痛呼。
  “我大概能猜到,”陈茂生笑着说,“你们盼着把事情闹大,好让官府重新封锁贸易。到时候,只有你们两个有特许商帖,可以去城里买盐回来贩卖,也可以把山里的货物卖出去。是不是这样?”
  二人也不痛呼了,只是捂着被斩断手指的伤口,显然全部被陈茂生说中。
  “鼠目寸光之辈,”陈茂生怒斥道,“赵先生即将占领江西全境,今后还要夺取天下。你们若是真心投靠,怎也算从龙功臣,竟被贩卖货物的几个钱蒙蔽双眼!”
  两人听得发愣,突然觉得自己是真傻,随即磕头请求陈茂生饶恕。
  又过半日,军官回来报告:“陈掌司,跑了两个,应该是躲进山里了。”
  陈茂生吩咐道:“抓其全家,传出消息。三日之后不回来自首,没收其全家土地,家中男女老幼皆充为苦役!”
  这大半年来,陈茂生已经释放出足够善意,是该使用雷霆手段了!
  三天过去,逃掉的两人,只有一人回来自首。
  陈茂生把上下游的百姓都喊来,就在他们聚众斗殴的地方。十多个领头者被绑起来,包括暗中怂恿的士绅,三百士卒全副武装的随时待命。
  “今后有什么纠纷,让村长和农会来调解,”陈茂生大声说道,“村长和农会调解不了,就去找镇长,找镇长没有,就去县衙理论。若是私斗,严惩领头者,今日之事当引以为戒!”
  一个一个的宣读罪名,宣罪完毕便杀,连续砍下好几颗脑袋。
  当砍到客家人时,那些客家村民蠢蠢欲动,三百大同士卒立即举起武器。
  “刷!”
  又是一颗人头落地。
  十多颗脑袋全部砍完,陈茂生说道:“用石灰硝制之后,传诸各县村镇,让他们看看倡乱犯法的下场!”
  接下来半个多月,陈茂生直接驻扎在此,强行组建农会并分田。
  由于田里种了粮食,此次分田结果,等粮食收割之后再奏效,坚决打击田产过多的客家首领!
  普通客家农民,因此得到实惠,分到更多的土地。虽不说真心拥戴,至少也跟客家首领有了矛盾,今后肯定不愿再听那些首领的话。
  然后就是抗旱救灾,河道已经快枯竭了,只能打井碰运气。
  三百正兵分出两百,帮助上下游村民打井,在劳动当中慢慢与底层百姓拉近关系。
  就在稻谷抽穗结束之时,突然天降暴雨。
  无论土客百姓,皆欢呼庆祝。
  然而,总兵府那边却警觉起来,从赣南到赣中,各府县持续大暴雨。
  旱灾半年之后,很可能来一场大洪水!
  对于南昌县这种地方来说,春旱只是稍微歉收,大洪水有可能让稻谷绝收!
  而诡异的是,江西中部和南部持续性暴雨,江西北部却依旧在大旱。准确来说,是九江府东部,南康府东北部,饶州府北部,这些地方去年就大旱,今年旱到夏天还是不降雨。
  水旱灾害同时到来,这老天爷真不给人留活路。


第221章 【众志】
  在明末,上犹县和宁都县,是土客矛盾最严重的地区,主要是因为双方势均力敌。
  陈茂生亲自坐镇上犹县,又派刘寰去坐镇宁都县。
  上犹江并不是,上犹县位于其中游。又加之半年干旱,水位枯浅,因此连日暴雨之后,虽然也淹没许多江边农田,但总体而言没有酿成太大洪灾。
  陈茂生一边让赣州知府发布救灾动员令,一边带人在上犹县救灾,他认为这是个缓解土客矛盾的良机。
  “掌司,垮山了,小半个石溪村都被埋了!”
  “快随我去!”
  垮山,就是山体滑坡。
  陈茂生带人连夜出发,至第二天上午抵达。这里在鸡笼村更上游,居住的全是客家人,由于大量砍伐树木,开垦山坡做耕地,植被破坏程度非常严重。
  前日里来一场山洪,随即就是山体滑坡,一整片山壁垮下来,直接把半个村给埋了。
  这种情况,在明末清初很常见。直到乾隆年间,当地百姓才彻底改变观念,将种粮食的山地大量改种经济类树木。在此之前,不论是明代官府,还是清代官府,怎么劝说都不听,非得灾害频发吃了亏才改正。
  目光所及之处,陈茂生只见一片哀嚎,无数客家百姓,正在刨开土堆石块,想要挖出自己的邻居和亲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